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改性污泥生物炭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Cd(Ⅱ)
1
作者 杨江峰 许良全 +3 位作者 李子建 张华 周记名 卢许佳 《矿冶》 2025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采用NaOH溶液对原始污泥生物炭(SBC)进行改性,制备改性污泥生物炭(NSBC),并将其用于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对Cd(Ⅱ)去除的影响,并探讨了去除Cd(Ⅱ)的潜在机... 采用NaOH溶液对原始污泥生物炭(SBC)进行改性,制备改性污泥生物炭(NSBC),并将其用于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对Cd(Ⅱ)去除的影响,并探讨了去除Cd(Ⅱ)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与原始污泥生物炭(SBC)相比,碱改性后的污泥生物炭(NSBC)表面多孔且含氧基团数量增加。NSBC在溶液pH值为4.0~7.0时对Cd(Ⅱ)的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且具有较强的抗离子干扰能力。SBC和NSBC对Cd(Ⅱ)的去除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投加量为0.5 g·L^(-1)、溶液pH值为4.0、温度为25℃的条件下,SBC和NSBC对Cd(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7.44 mg·g^(-1)和196.62 mg·g^(-1)。NSBC对Cd(Ⅱ)的去除机理包括含氧基团的络合、矿物的溶解-沉淀及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NaOH改性 cd() 酸性矿山废水 吸附性能 潜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DM患者血清CD147、AngⅡ水平与肾损伤程度的关系
2
作者 张阳凡 胡霞 余红年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912-915,共4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影响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90%[1,2]。而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T2DN)是T2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影响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90%[1,2]。而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T2DN)是T2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快速进展为慢性肾衰竭[3]。探究适用于尽早检测T2DM患者肾脏受损的指标,对临床提高该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ible factor,EMMPRIN/CD147)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T细胞发育、活化、增殖等阶段中发挥作用[4]。既往研究显示,CD147能够在肾小管上皮表达,同时参与其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受损 T2DM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cd147 碳水化合物代谢 慢性肾衰竭 肾间质纤维化 A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和Pb(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华 杨江峰 +3 位作者 李子建 许良全 周记名 卢许佳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3期148-156,共9页
为提高水稻秸秆生物炭对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能力,采用浸渍-热解法制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MBC)。通过批量吸附试验探究浸渍比、溶液pH、吸附时间及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MBC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和Pb(Ⅱ)的影响,并采用表... 为提高水稻秸秆生物炭对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能力,采用浸渍-热解法制备镁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MBC)。通过批量吸附试验探究浸渍比、溶液pH、吸附时间及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MBC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和Pb(Ⅱ)的影响,并采用表征技术对吸附前后MBC的特征进行表征分析和探究潜在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浸渍-热解法制备的MBC拥有更发达的孔隙结构。吸附试验表明,在浸渍比和溶液pH分别为2∶1和5.0时,MBC对10 mg/L的Pb(Ⅱ)和Cd(Ⅱ)的去除达到最佳值,分别为93.58%和97.95%。此外,MBC去除Cd(Ⅱ)和Pb(Ⅱ)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MBC对Cd(Ⅱ)和Pb(Ⅱ)最大的吸附量分别为90.45 mg/g和138.50 mg/g。FTIR和XRD分析结果表明,MBC对Cd(Ⅱ)和Pb(Ⅱ)的去除机理包含络合、共沉淀、离子交换及静电作用。五次再生后,MBC对Cd(Ⅱ)和Pb(Ⅱ)的去除率分别为75.62%和80.16%,以上结果说明,MBC在处理含Cd(Ⅱ)和Pb(Ⅱ)酸性矿山废水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改性 水稻秸秆生物炭 cd() Pb()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竹炭对水溶液中Cu(Ⅱ)、Cd(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4
作者 伍婵翠 梁英 +3 位作者 李京鸿 莫晓晓 高清 余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7-381,419,共6页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 采用不同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寻求吸附效果最好的改性产品,并研究其对溶液中Cu2+、Cd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与未改性竹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改性竹炭和未经改性的竹炭。吸附温度为15℃、25℃、45℃时,氧化竹炭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653mg/g、6.702mg/g和7.897mg/g,而氧化竹炭对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00mg/g、1.826mg/g和2.282mg/g。氧化改性竹炭对Cu2+、Cd2+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实验证明,氧化竹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竹炭 改性 竹炭 吸附 Cu()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生物质炭对3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蒋田雨 姜军 +1 位作者 徐仁扣 周立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117,共7页
按土重的3%和5%向采自海南和广西的3种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由稻草制备的生物质炭,混合培养30d后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关系,旨在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Cd(Ⅱ)的... 按土重的3%和5%向采自海南和广西的3种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由稻草制备的生物质炭,混合培养30d后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关系,旨在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Cd(Ⅱ)的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稻草炭显著提高了3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pH,并使土壤胶体Zeta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因此,添加稻草炭增加了土壤表面的负电荷量,土壤表面对Cd(Ⅱ)的吸附容量增强,使3种可变电荷土壤对Cd(Ⅱ)的吸附量增加,且Cd(Ⅱ)吸附量的增幅随稻草炭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可以拟合3种土壤对Cd(Ⅱ)的吸附等温线,但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该方程表征吸附容量的参数k也随着稻草炭添加水平提高而增大。研究表明在pH3.0~5.0范围内,稻草炭均增加土壤对Cd(Ⅱ)的吸附量。添加稻草炭提高土壤pH,促进Cd(Ⅱ)的吸附,因为Cd(Ⅱ)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加。解吸实验表明,添加稻草炭处理Cd(Ⅱ)的解吸量高于对照处理,说明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对Cd(Ⅱ)的静电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可变电荷土壤cd() 吸附解吸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和Cd(Ⅱ)对克氏原螯虾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董学兴 吕林兰 +3 位作者 黄金田 王爱民 於叶兵 许海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7-470,共4页
将体质量为(11.35±1.52)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露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Cu(Ⅱ)(0.055、0.28、1.38、6.88、34.38 mg/L)和Cd(Ⅱ)(0.0048、0.024、0.12、0.60、3.00 mg/L)溶液中96 h,测定其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 将体质量为(11.35±1.52)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露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Cu(Ⅱ)(0.055、0.28、1.38、6.88、34.38 mg/L)和Cd(Ⅱ)(0.0048、0.024、0.12、0.60、3.00 mg/L)溶液中96 h,测定其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Ⅱ)和Cd(Ⅱ)能诱导克氏原螯虾代谢酶的活性,肌肉和肝胰腺中代谢酶的活性均随Cu(Ⅱ)和Cd(Ⅱ)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d(Ⅱ)浓度为0.12 mg/L时,肝胰腺中ACP、AKP、GPT、GOT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8.83%、86.17%、85.66%、70.98%(P<0.05);Cu(Ⅱ)浓度为0.28 mg/L时,肝胰腺中ACP和AKP活性达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12.53%和94.98%(P<0.05),Cu(Ⅱ)浓度为1.38mg/L时,肌肉中ACP和AKP活性最高,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42.35%和171.9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cd() 克氏原螯虾 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路艳君 姜爱莉 +2 位作者 窦柏蕊 王粲 王长海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于此浓度则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Zn(Ⅱ)对新月菱形藻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Cd(Ⅱ)能抑制新月菱形藻蛋白质的合成;低于3.0 mg/L的Cd(Ⅱ)、Zn(Ⅱ)能促进新月菱形藻胞内多糖和叶绿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菱形藻 cd() Zn() 生长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离子强度、时间和温度对Cd(Ⅱ)在伊利石上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刘霞 陈元涛 +4 位作者 胡君 张炜 池亚玲 郭智军 肖江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8-363,共6页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pH值、离子强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Cd(Ⅱ)在伊利石上吸附的影响。并用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以及D-R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H值和离子强度对Cd(Ⅱ)...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pH值、离子强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Cd(Ⅱ)在伊利石上吸附的影响。并用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以及D-R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H值和离子强度对Cd(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均有明显的影响,低pH值下Cd(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主要是通过外层络合和离子交换;而在高pH值下Cd(Ⅱ)的吸附主要是通过内层络合作用进行;Cd(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升高温度有利于Cd(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 吸附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对泥鳅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淑红 焦传珍 +1 位作者 刘小林 魏振林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6,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对泥鳅肝脏内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在Cd(Ⅱ)胁迫下,泥鳅肝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的...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对泥鳅肝脏内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在Cd(Ⅱ)胁迫下,泥鳅肝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的变化趋势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低浓度Cd(Ⅱ)(0.025 mg/L)对泥鳅肝脏中SOD活性有诱导作用,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CAT和POD活性以及MDA含量无显著影响;当Cd(Ⅱ)浓度较高时(0.25、2.5 mg/L),SOD、CAT、POD 3种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Cd(Ⅱ)浓度越高,抗氧化酶活性上升越急剧,出现活性抑制的时间就越提前。SOD活性对Cd(Ⅱ)浓度及时间变化较敏感,CAT和POD次之,MDA含量变化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cd() 抗氧化酶活性 MD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Ⅱ)、Pb(Ⅱ)、Cd(Ⅱ)对中华哲水蚤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志鑫 朱丽岩 +2 位作者 周浩 戚本金 刘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3,共5页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Hg(Ⅱ)、Pb(Ⅱ)、Cd(Ⅱ)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3种重金属暴露时间的延长,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Hg(Ⅱ)...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Hg(Ⅱ)、Pb(Ⅱ)、Cd(Ⅱ)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3种重金属暴露时间的延长,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Hg(Ⅱ)浓度为0.001 3~0.005 3 mg/L时,T-SOD的活性在12 h时达到最大;Pb(Ⅱ)浓度为0.468 0、0.936 0、1.872 0 mg/L时,T-SOD的活性分别在36、24、12 h时达到最大。Hg(Ⅱ)和Pb(Ⅱ)对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随着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d(Ⅱ)对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2 h时3个浓度组T-SOD值均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Hg() Pb() cd()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Cu(Ⅱ)、Cd(Ⅱ)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彦秋 刘婷婷 +3 位作者 费洪博 邓斌 孙鹏 臧树良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远强于Cd(Ⅱ)。Cu(Ⅱ)只与214位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而C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4位和135位色氨酸残基均发生作用。Cu(Ⅱ)与Cd(Ⅱ)同时存在时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cd() 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下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Cu(Ⅱ)、Pb(Ⅱ)和Cd(Ⅱ)吸附与解吸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梁晶 徐仁扣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谭文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2-995,共4页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吸附平衡液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和Pb(II)的解吸量先随pH增加而增加,在某一pH时达最大,随后再逐渐减小。3种重金属离子在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不同特征是pH导致的土壤表面电荷的变化和离子水解程度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和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 Pb() cd() 吸附-解吸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胁迫对盐藻生长、抗氧化系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向蓓 赵文 +1 位作者 王媛 田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0、0.01、0.10、1.00 mmol/L)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生长、抗氧化系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 mmol/L和0.10 mmol/L的Cd(Ⅱ)胁迫下,盐藻的生长几乎不受影响,而1.00 mmol/L的Cd(Ⅱ)对盐藻生长...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0、0.01、0.10、1.00 mmol/L)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生长、抗氧化系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 mmol/L和0.10 mmol/L的Cd(Ⅱ)胁迫下,盐藻的生长几乎不受影响,而1.00 mmol/L的Cd(Ⅱ)对盐藻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盐藻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Cd(Ⅱ)处理浓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1.00 mmol/L的Cd(Ⅱ)胁迫和诱导下,盐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大;总抗氧化力(T-AOC)仅在0.10 mmol/L的Cd(Ⅱ)胁迫下明显升高;各试验组盐藻线粒体膜电位受Cd(Ⅱ)胁迫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盐藻 线粒体膜电位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总抗氧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225
14
作者 李力 陆宇超 +2 位作者 刘娅 孙红文 梁中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77-2283,共7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50℃和700℃热解温度下分别制备了两种生物炭(BC350和BC700),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在700℃下制备的生物炭芳构化程度更高,疏水性更强,比表面积更大,孔结构发育更加完全。研究Cd(Ⅱ)在两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发现,...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50℃和700℃热解温度下分别制备了两种生物炭(BC350和BC700),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在700℃下制备的生物炭芳构化程度更高,疏水性更强,比表面积更大,孔结构发育更加完全。研究Cd(Ⅱ)在两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发现,Two-site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比One-site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描述Cd(Ⅱ)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BC700对Cd(Ⅱ)的吸附容量大于BC350,解吸率远小于BC350,吸附效果更好;离子交换和阳离子-π作用两种吸附机理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前者分别占BC350和BC700总吸附容量的13.7%和1.1%,后者分别占86.3%和98.9%,阳离子-π作用是最主要的吸附机理。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和π共轭芳香结构分别提供不同机理的吸附位点。由于具有更多的离子交换位点,BC350对Cd(Ⅱ)吸附受pH影响较BC700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离子交换 阳离子-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动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分离印染废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 被引量:6
15
作者 仓金顺 李郁佳 +2 位作者 刘德驹 申宏丹 黄子芸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7-70,共4页
制备具有可逆疏水-亲水转变性能的离子液体(ILs),其在室温和常压下与H_(2)O表现出独特的相行为:在CO_(2)存在下为单相,而在脱除CO_(2)时为两相。因此,离子液体-H_(2)O-CO_(2)三相体系适合双水相萃取,且无需使用大量的电解质。建立了将... 制备具有可逆疏水-亲水转变性能的离子液体(ILs),其在室温和常压下与H_(2)O表现出独特的相行为:在CO_(2)存在下为单相,而在脱除CO_(2)时为两相。因此,离子液体-H_(2)O-CO_(2)三相体系适合双水相萃取,且无需使用大量的电解质。建立了将该体系用于印染废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分离富集并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为8.0时,Pb(Ⅱ)、Cd(Ⅱ)可以被[C_(6)DIPA][Im]相富集,富集倍率25倍,萃取率达到98.8%,Pb(Ⅱ)和Cd(Ⅱ)检出限分别为0.64 ng/mL和0.13 ng/mL。该方法具有绿色环保、萃取容量大、萃取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用于标准水样和实际印染废水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双水相萃取 离子液体 Pb()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btec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晶 丁榆 +2 位作者 李丹 迟玉贤 牛淑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33-1839,共7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d(Ⅱ)配聚物[Cd3Na2(btec)2(H2O)2]n(1)和{[Cd3Na2(btec)2(H2O)2].4H2O}n(2)(H4btec=1,2,4,5-苯四甲酸).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聚物1和2的不对称单元中均包含2种晶体学不等效的Cd(Ⅱ)离子,分别为六配位和八配位,均通...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d(Ⅱ)配聚物[Cd3Na2(btec)2(H2O)2]n(1)和{[Cd3Na2(btec)2(H2O)2].4H2O}n(2)(H4btec=1,2,4,5-苯四甲酸).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聚物1和2的不对称单元中均包含2种晶体学不等效的Cd(Ⅱ)离子,分别为六配位和八配位,均通过btec4-基团桥连成具有3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二者区别在于:2个配聚物中Na(Ⅰ)离子的配位环境不同,且配聚物2中存在游离水分子.表面光伏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个配聚物在300~500 nm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光伏响应,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配聚物的表面光电压谱(SPS)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了关联,并对配聚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TG)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配聚物 水热合成 结构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黄铁矿吸附废水中Cd(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端木合顺 文生燕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580,共5页
分批次实验研究了平衡时间、溶液pH值、Cd(Ⅱ)初始浓度、粒径对天然黄铁矿吸附废水中Cd(Ⅱ)的影响。实验前利用XRD衍射确定黄铁矿的特征,并确定了黄铁矿零电荷点pHPZC为6.4。在吸附平衡时间30 min,pH值6.0,即接近零电荷点时对Cd(Ⅱ)的... 分批次实验研究了平衡时间、溶液pH值、Cd(Ⅱ)初始浓度、粒径对天然黄铁矿吸附废水中Cd(Ⅱ)的影响。实验前利用XRD衍射确定黄铁矿的特征,并确定了黄铁矿零电荷点pHPZC为6.4。在吸附平衡时间30 min,pH值6.0,即接近零电荷点时对Cd(Ⅱ)的吸附量最大。初始浓度、黄铁矿粒径对吸附Cd(Ⅱ)的影响表明,最大吸附量分别在Cd(Ⅱ)浓度为350 mg/L和粒径为200目时。实验数据与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良好。初步探讨了黄铁矿吸附Cd(Ⅱ)的机理。研究表明,天然黄铁矿可以有效除去有毒有害重金属Cd(Ⅱ),是处理工业废水的优良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pHPZC cd()吸附 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Cu(Ⅱ)、Cd(Ⅱ)在黄土上二元竞争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晶晶 唐晓武 王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7-333,共7页
铅、铜、镉是3种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可用于模拟多重离子复合污染情况。研究了离子浓度、土水比等因素对3种元素在黄土上二元竞争吸附特性的影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R模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Pb(Ⅱ)-Cu(Ⅱ)、... 铅、铜、镉是3种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可用于模拟多重离子复合污染情况。研究了离子浓度、土水比等因素对3种元素在黄土上二元竞争吸附特性的影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R模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Pb(Ⅱ)-Cu(Ⅱ)、Pb(Ⅱ)-Cd(Ⅱ)、Cu(Ⅱ)-Cd(Ⅱ)在黄土上的竞争吸附性能。黄土对Pb(Ⅱ)、Cu(Ⅱ)、Cd(Ⅱ)的选择顺序为Pb(Ⅱ)>Cu(Ⅱ)>Cd(Ⅱ)。相比单一吸附,黄土对每种离子的吸附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溶液的初始浓度越大,3种离子在单位黄土上的最大吸附量也随之增大,吸附效率随之降低;适当增大土水比可提高离子的去除效率。试验结果为黄土作为防污屏障和污水处理材料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Cu() cd() 黄土 重金属污染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化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Cd(Ⅱ)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姗 王梅 +1 位作者 杨冰仪 古嘉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建立了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Cd(Ⅱ)的方法。Cd(Ⅱ)可与8-羟基喹啉生成螯合物,通过水浴加热,螯合物被萃取到Triton X-45表面活性剂相,经离心与水相分离。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L27(3^13)正交试验方法优... 建立了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Cd(Ⅱ)的方法。Cd(Ⅱ)可与8-羟基喹啉生成螯合物,通过水浴加热,螯合物被萃取到Triton X-45表面活性剂相,经离心与水相分离。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L27(3^13)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浊点萃取条件,详细探讨了溶液pH、试剂加入量、水浴温度和时间等实验条件对浊点萃取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Cd(Ⅱ)在0.05-0.50μg/L范围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7ng/L,相对标准偏差为0.54%(n=6),加标回收率为96.2%-101.5%,对于10mL样品溶液其富集倍数为18.4。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Cd(Ⅱ)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点萃取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 cd()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18两性修饰膨润土对Cd(Ⅱ)的吸附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孟昭福 李婷 +5 位作者 杨淑英 任爽 刘艳萍 龚宁 张斌 李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6-1240,共5页
土壤化学修饰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阳离子修饰土壤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但同时却降低了对阳离子型重金属吸附,不利于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同时吸附。有学者尝试添加化学基团。或EDTA等螯合剂。
关键词 两性修饰 十八烷基甜菜碱 膨润土 cd()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