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_(3)复合Eu掺杂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
1
作者 张晓君 韦慧珍 +1 位作者 王维雪 孙墨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8-52,共5页
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表现优异。WO_(3)是有强氧化能力的金属氧化物,且不属于贵金属氧化物,无毒无害。Eu具有独特的4f电子构型,能作为电子捕获中心,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使用复合... 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表现优异。WO_(3)是有强氧化能力的金属氧化物,且不属于贵金属氧化物,无毒无害。Eu具有独特的4f电子构型,能作为电子捕获中心,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使用复合金属氧化物WO_(3)与掺杂稀土元素Eu两种改性手段对g-C_(3)N_(4)进行修饰,制备不同复合比例的WO_(3)/Eu/g-C_(3)N_(4)新型催化剂,构建Z型异质结。将制备的样品用于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溶液,3%WO_(3)/Eu/g-C_(3)N_(4)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光照50 min后降解率达到80.71%。经过四次稳定循环测试,催化剂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主要活性物种是·O_(2)^(-)和h^(+),并提出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的机理。本研究可为优化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及抗生素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稀土元素 三氧化钨 氧氟沙星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矿物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安平 梁峰 +4 位作者 罗宪婴 王永生 乔占峰 贺训云 沈安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6,共12页
微量稀土元素在成岩环境重建和成岩流体演化示踪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溶液法是目前该领域较为成熟且常用的测定方法,但存在粉末样品需求量大,导致只能对多个微区成岩组构混合样进行测试;样品化学处理流程复杂、用时长且耗酸量大;测试... 微量稀土元素在成岩环境重建和成岩流体演化示踪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溶液法是目前该领域较为成熟且常用的测定方法,但存在粉末样品需求量大,导致只能对多个微区成岩组构混合样进行测试;样品化学处理流程复杂、用时长且耗酸量大;测试精度有待提高。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了碳酸盐矿物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了3项重要成果:①实现溶液法碳酸盐矿物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技术的升级,通过优化化学处理流程,使粉末样品需求量从50 mg降低至10 mg,满足了微组构取样和测试的要求。同时,样品处理时间缩短,耗酸量从10 mL降至2 mL,数据相对误差从5%~10%降至2%~5%。②基于RESOlution激光剥蚀系统、iCAP TQ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QuadLock平台,成功开发了微量稀土元素激光面扫描成像新技术。该技术将检测含量下限从(1~10)×10^(-9)级降至10-9级以下,图像空间分辨率从≥5μm提升到≤1μm,图像扫描和处理时间效率提高到原来的10倍。③微量稀土元素激光面扫描成像新技术的开发拓展了应用领域,除用于微区组构成岩环境重建及成岩流体演化示踪研究外,还可用于激光U-Pb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提高测年成功率和精度。此外,该技术还用于研究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矿物阴极发光(CL)特征的耦合关系。微区组构的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新技术的开发为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组构 溶液法 激光面扫描成像 成岩流体示踪 微量稀土元素 碳酸盐矿物 储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碳基材料的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铒
3
作者 田华 郭海云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2-840,共9页
稀土元素在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从复杂环境样品中分离和定量分析稀土元素尤其是铒离子存在一定挑战。基于绿色化学理念,选择低毒试剂,将O-甲氧基水杨酸通过化学接枝方法固定在活化的碳基材料上,系统地优化固相萃取的关键参数,... 稀土元素在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从复杂环境样品中分离和定量分析稀土元素尤其是铒离子存在一定挑战。基于绿色化学理念,选择低毒试剂,将O-甲氧基水杨酸通过化学接枝方法固定在活化的碳基材料上,系统地优化固相萃取的关键参数,包括溶液酸度、振荡时间、洗脱流速及吸附剂用量等,确定适用于实际样品前处理的微波消解条件,建立结合新型碳基固相萃取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的联用分析技术。在土壤及沉积物等复杂基质中,特别是多种稀土离子共存的环境下,该新型碳基材料对铒离子具有高选择性吸附与有效解吸附能力,饱和吸附容量达到47.27 mg/g,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检出限为0.35 ng/mL。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高性能碳基固相萃取剂,实现了对土壤和沉积物中痕量铒离子的高效富集与分离。建立的新型碳基固相萃取与ICP-OES联用分析技术为稀土元素特别是铒离子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与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碳基材料 固相萃取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碳质来源研究
4
作者 赵国龙 张寄丹 +4 位作者 王大伟 岳洪举 于庆洋 马新春 付红梅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2,共12页
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床石墨矿赋存于中—新元古界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下部结晶片岩中,作为黑龙江乃至我国晶质石墨重要矿产区,晶质石墨储量位居全国之首,属超大型沉积变质型石墨矿床。本文以黑龙江萝北县云山石墨矿床为例,通过对石... 黑龙江省萝北县云山石墨矿床石墨矿赋存于中—新元古界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下部结晶片岩中,作为黑龙江乃至我国晶质石墨重要矿产区,晶质石墨储量位居全国之首,属超大型沉积变质型石墨矿床。本文以黑龙江萝北县云山石墨矿床为例,通过对石墨矿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碳同位素分析和原岩恢复图解的判别,初步确定云山石墨矿床石墨矿石原岩为副变质岩,属于正常沉积岩,原岩具有含碳质泥岩、砂质泥岩及碳质页岩的特征,石墨矿石样品表现出明显Eu、Sr、Ti的负异常,U的正异常,轻微Ce的负异常,主要反映了石墨矿石原岩的原始沉积环境可能是浅海-半深海,沉积岩原岩可能来自有机质堆积较多的海相沉积物。云山石墨矿石原岩的沉积构造环境主要为被动的大陆边缘。碳同位素分析显示,石墨矿石δ^(13)C值为–24.7‰~–21.4‰,大理岩δ^(13)C值为6.28‰~7.09‰,说明了石墨碳质来源为有机碳,大理岩的碳质来源为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北 云山石墨矿床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δ^(13)C 原岩恢复 碳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牧 季长军 +5 位作者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结果】通过对索瓦组野外沉积学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岩石以鲕粒—球粒支撑灰岩为主,富含头足、双壳、苔藓虫、腹足及其他底栖生物碎屑,鲕核以生物碎屑和陆源石英碎屑为主,呈现高能滩相沉积特征;光谱学研究和扫描电镜显示,致红色原因主要为亚微米级—微米级半自形—他形晶的赤铁矿,致色矿物集中在鲕粒圈层结构中,胶结物基本不含致色矿物,说明同沉积过程与早期成岩时期,尤其是鲕粒和球粒形成时期表面微需氧嗜铁微生物,对致色铁的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碳酸盐矿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的红色度与陆源碎屑输入的通量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正Ce/Ce^(*)异常、富中稀土式配分曲线的特征,代表了铁氧化物经历了还原性溶解后的重结晶作用。【结论】据此,研究重建了索瓦组红层致色过程:陆源含铁矿物输入为致红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动荡水体的同沉积过程中,鲕粒表层开始以胶体形式附着Fe(Ⅲ)。随后在早成岩过程中,还原性流体促使含铁矿物溶解,为嗜铁微生物提供游离状态的铁离子,使其重结晶,通过化学成因或生物成因最终形成羟基铁并致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红层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碳酸盐岩 赤铁矿 稀土元素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马冷泉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曹荆亚 刘鑫 +6 位作者 杨胜雄 冯俊熙 周军明 李沅衡 胡广 田冬梅 邓雨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08-3417,共10页
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是示踪冷泉碳酸盐岩形成环境以及流体来源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对采集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海马冷泉区两个站点的筒状和含贝壳冷泉碳酸盐岩展开一系列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研究。筒状冷泉碳酸盐岩和含贝壳冷泉碳酸盐... 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是示踪冷泉碳酸盐岩形成环境以及流体来源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对采集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海马冷泉区两个站点的筒状和含贝壳冷泉碳酸盐岩展开一系列元素和Nd同位素组成研究。筒状冷泉碳酸盐岩和含贝壳冷泉碳酸盐岩的Sr/Ca比值分别为0.01~0.02和0.01~0.03,而Mg/Ca比值分别为0.03~0.09和0.01~0.10,指示两种类型的冷泉碳酸盐岩中碳酸盐矿物分别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为主,其中前者指示了较高通量甲烷渗漏和较高沉淀速率的形成环境。两种类型冷泉碳酸盐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分别为36.9×10^(-6)~41.8×10^(-6)和36.0×10^(-6)~53.5×10^(-6),且均以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LREE/HREE分别为11.2~11.6和10.0~11.4)为特征,二者均无明显的铕异常(δEu分别为1.03~1.05和1.00~1.03)和铈异常(δCe分别为0.97~0.98和0.92~1.01),指示其应形成于缺氧环境。筒状冷泉碳酸盐岩和含贝壳冷泉碳酸盐岩均具有相对较低的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分别为0.512066~0.512096和0.512059~0.512087),计算得到εNd值分别为-10.8~-10.6和-11.3~-10.7,且εNd和1/Nd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指示形成两种类型冷泉碳酸盐岩的流体中Nd可能是混合来源,其中绝大部分Nd来源于海水和沉积物的水岩反应释放出的富集143Nd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ND同位素 氧化还原条件 冷泉碳酸盐岩 海马冷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俄勒冈东部晚三叠世冷泉碳酸盐岩流体来源及沉积环境
7
作者 姚雪婷 贾子策 +1 位作者 王钦贤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1025,共8页
冷泉碳酸盐岩作为记录冷泉系统中烃类厌氧氧化过程的重要载体,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冷泉流体来源及沉积氧化还原环境信息。美国俄勒冈地区发育大量晚三叠世冷泉碳酸盐岩,为探究其成岩流体性质并重建沉积环境,本文对其... 冷泉碳酸盐岩作为记录冷泉系统中烃类厌氧氧化过程的重要载体,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冷泉流体来源及沉积氧化还原环境信息。美国俄勒冈地区发育大量晚三叠世冷泉碳酸盐岩,为探究其成岩流体性质并重建沉积环境,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碳酸盐岩主要由泥微晶方解石组成,保存了原始矿物——文石的针状和环带状结构,指示其形成于高硫酸根浓度孔隙水中;其δ^(13)C为–32.7‰~–5.1‰,镜下还可见大量原生沥青,表明碳酸盐岩的碳源为甲烷、原油和海水;其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显示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呈明显负异常,Y/Ho平均值为45.30,与海水配分模式相似。综合研究表明,俄勒冈冷泉碳酸盐岩形成于靠近海底的浅表层氧化沉积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稀土元素 美国俄勒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能源关键元素暴露的神经效应研究进展
8
作者 崔佳璟 李希涵 +2 位作者 陈汉清 陈瑞 李晓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1,共10页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能源关键元素(Energy-critical elements, ECEs)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将显著增加,增加了人群暴露风险,但是其健康效应尚未明确。ECEs主要为金属元素,如锂、钴及稀土元素。为了解金属ECEs的潜在健康效应,重点关注其...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能源关键元素(Energy-critical elements, ECEs)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将显著增加,增加了人群暴露风险,但是其健康效应尚未明确。ECEs主要为金属元素,如锂、钴及稀土元素。为了解金属ECEs的潜在健康效应,重点关注其神经危害或风险,为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健康问题提出干预策略。回顾了与金属ECEs相关的毒理学、职业安全和健康问题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献报道,主要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实验动物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对上述金属ECEs神经效应的综述。目前,金属ECEs健康效应的研究面临一些挑战:现有的人群研究数量有限,亟需更多的研究为建立有关健康、环境影响和安全的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能源行业建立一个可持续、安全和健康的职业环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能源关键元素 稀土元素 金属 神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葡萄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施泽进 梁平 +3 位作者 王勇 胡修权 田亚铭 王长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63-2271,共9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灯影组葡萄石的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灯影组葡萄石及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灯影组葡萄石的形成环境。灯影组葡萄石与基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和相对低的稀土总含量,说明了葡萄石并... 长期以来,人们对灯影组葡萄石的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灯影组葡萄石及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灯影组葡萄石的形成环境。灯影组葡萄石与基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和相对低的稀土总含量,说明了葡萄石并非是和基岩同时沉积而成;葡萄石中Na、K元素含量低而Mn、Fe含量较高,具有很低的Sr/Ba比值,同时具有碳、氧同位素明显偏负和87Sr/86Sr值偏高的特点,表明葡萄石是在淡水的作用下形成的。证实了灯影组在沉积过程中有过一次短暂暴露过程,这次沉积间断使灯影组暴露地表接受淡水淋滤,形成了小规模的岩溶现象,为葡萄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次短暂暴露过程对人们更好地理解葡萄石的成因及灯影组中部储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葡萄石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碳、氧、锶同位素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泥晶白云岩红层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永权 周新源 +3 位作者 赵葵东 杨文静 阮洋 董晨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克拉通台地区寒武系中寒武统发育大量泥晶白云岩红层。钻孔岩芯观察及岩石学分析表明,该白云岩以岩芯呈暗红色、显微镜下呈泥粉晶结构、并伴随有纤状石膏假晶与陆源石英碎屑为主要特征,指示了该白云岩形成于潮上带蒸发环... 塔里木盆地西部克拉通台地区寒武系中寒武统发育大量泥晶白云岩红层。钻孔岩芯观察及岩石学分析表明,该白云岩以岩芯呈暗红色、显微镜下呈泥粉晶结构、并伴随有纤状石膏假晶与陆源石英碎屑为主要特征,指示了该白云岩形成于潮上带蒸发环境。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白云岩具有固有属性的CaO%,MgO%含量正相关特征,因此,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泥晶白云岩红层属于典型的潮上带Sabkha型沉积的"原白云石"。泥晶白云岩红层U,Mo含量亏损,指示了该白云岩形成于氧化环境,与色泽较红相一致;稀土元素特征上,该泥晶白云岩红层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特征,但是在陆源碎屑的影响下,常出现中稀土元素富集的"帽"型特征;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泥晶白云岩红层碳同位素变化没有规律性,多数δ18OPDB值变化在-7‰^-4.4‰之间,与潮上带蒸发沉积的Sabkha特征一致;英买7井白云岩红层δ18OPDB值较低(<-10‰),可能为成岩作用过程中热液改造的结果;由于泥质矿物的存在,潮上带白云岩87Sr/86Sr比值一般比同期海水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上带 白云岩 碳氧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贝 黄文辉 +3 位作者 敖卫华 闫德宇 许启鲁 滕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16-2926,共11页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了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及其顶底板炭质泥岩、粉砂岩、灰岩和黄铁矿脉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及富集成因。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稀...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了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及其顶底板炭质泥岩、粉砂岩、灰岩和黄铁矿脉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及富集成因。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稀土元素含量整体较低,剖面上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大于山西组,平面上具有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煤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黏土矿物中,黄铁矿脉中富集稀土元素,碳酸盐矿物和氧化物中稀土元素含量较低,相当部分的稀土元素赋存在有机质中。相关分析表明,稀土元素与Si,Al关系密切。研究认为,沁水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受控于聚煤古环境,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具有一致性,成煤时期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导致太原组煤中相对富集重稀土,但没有导致Ce的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赋存状态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l负载型吸附剂的深度脱硫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岳军 刘晓勤 姚虎卿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1-1004,共4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活性氧化铝(γ-Al2O3)、硅胶(SiO2)和改性活性炭(记为AC-H2O2)负载CuCl的脱硫吸附剂,通过常温常压下吸附剂在噻吩溶液中的静态吸附实验评价其深度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极性或酸性的吸附剂表面有利于吸附噻吩;CuCl在γ-Al...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活性氧化铝(γ-Al2O3)、硅胶(SiO2)和改性活性炭(记为AC-H2O2)负载CuCl的脱硫吸附剂,通过常温常压下吸附剂在噻吩溶液中的静态吸附实验评价其深度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极性或酸性的吸附剂表面有利于吸附噻吩;CuCl在γ-Al2O3、AC-H2O2和SiO2上的最优负载量分别为0.4mg?m?2、0.5mg?m?2和0.21mg?m?2,对应吸附剂的硫吸附量分别为9.7×10?4mg?m?2、6.2×10?4mg?m?2和2.9×10?4mg?m?2;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添加少量稀土化合物CeO2可以使CuCl/γ-Al2O3的脱硫率提高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亚铜 氧化铝 硅胶 活性炭 噻吩 稀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铺钼矿田含矿碳酸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 被引量:43
13
作者 许成 宋文磊 +1 位作者 漆亮 王林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2-430,共9页
陕西黄龙铺钼矿田是东秦岭钼矿带中成矿类型最为独特的矿床,多数矿体产于晚三叠纪(220Ma)的碳酸岩岩脉内。其中,石家湾Ⅱ号矿体碳酸岩的Sr和REE含量异常高,δ^(13)C_(PDB)为-6.75‰~-6.92‰,δ^(18)O_(SMOW)为8.69‰~9.48‰,显示典型... 陕西黄龙铺钼矿田是东秦岭钼矿带中成矿类型最为独特的矿床,多数矿体产于晚三叠纪(220Ma)的碳酸岩岩脉内。其中,石家湾Ⅱ号矿体碳酸岩的Sr和REE含量异常高,δ^(13)C_(PDB)为-6.75‰~-6.92‰,δ^(18)O_(SMOW)为8.69‰~9.48‰,显示典型的火成碳酸岩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碳酸岩来自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或交代作用,稀土配分模式为陡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但石家湾碳酸岩HREE含量异常高,稀土配分模式平坦,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的碳酸岩,这要求源区必须相对亏损LREE,相对富集HREE。显然,如此源区与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之后的残留相榴辉岩的特征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勉略洋壳在三叠纪向北俯冲至秦岭-华北联合陆块之下,通过变质脱水熔融而形成岩浆弧,随后,在弧后扩张带发生残余榴辉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或交代而形成碳酸岩岩浆,导致黄龙铺矿田形成。如此以来,秦岭地区在220Ma左右仍有B型俯冲作用,碰撞造山作用并没有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岩脉 稀土元素 构造背景 黄龙铺钼矿田 东秦岭钼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成地区碳酸盐岩REE特征及厂坝矿床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17
14
作者 祝新友 汪东波 +2 位作者 卫治国 邱小平 王瑞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3-620,共8页
甘肃西成地区喷流沉积(SEDEX)铅锌矿床中广泛发育有碳酸盐岩,大量的稀土元素分析发现这些碳酸盐岩与铅锌矿石显示出不同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铅锌矿层下部的生物碎屑灰岩和礁灰岩、厚层块状灰岩具有较明显的负Ce异常和负E... 甘肃西成地区喷流沉积(SEDEX)铅锌矿床中广泛发育有碳酸盐岩,大量的稀土元素分析发现这些碳酸盐岩与铅锌矿石显示出不同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铅锌矿层下部的生物碎屑灰岩和礁灰岩、厚层块状灰岩具有较明显的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是正常海相沉积物,但在层状铅锌矿体附近的一些碳酸盐岩具有正的Eu异常,表明有海底喷流热水的参与,海水与喷流热水共同影响了碳酸盐岩的沉积,随着矿化程度的增高,岩(矿)石中δEu〔Eu×2/(Sm+Gd)N〕值也随之增大。厂坝_李家沟矿床矿体附近的厚层白云岩(石)是喷流热水与海水相互作用的产物,且受喷流热水的影响较大,多分布于喷口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喷流沉积型 碳酸盐岩 白云岩 稀土元素 铅锌矿床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复合稳定剂对CaCO_3/PVC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勇 郑玉婴 +2 位作者 邱尚长 曾安然 李宝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68,72,共4页
按照聚氯乙烯(PVC)排水管(PVC-U)通用配方,研究了自制羊毛酸钙锌和羊毛酸镧锌复合稳定剂,对PVC-U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镧锌体系的热稳定效果与复合铅盐相近,但是加工性优于复合铅盐。镧锌体系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维卡软化温... 按照聚氯乙烯(PVC)排水管(PVC-U)通用配方,研究了自制羊毛酸钙锌和羊毛酸镧锌复合稳定剂,对PVC-U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镧锌体系的热稳定效果与复合铅盐相近,但是加工性优于复合铅盐。镧锌体系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维卡软化温度分别为47.25MPa、33.17%、83.50℃,效果优于钙锌体系和复合铅盐。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断面进行观察,镧锌体系对CaCO3的偶联作用效果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稀土稳定剂 碳酸钙 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被引量:31
16
作者 单俊峰 黄双泉 李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151,共5页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有弱—中度正异常的总体特征,-α含量与Sm含量比值与Ce异常相关性差,碳氧稳定同位素相关性好,14个样本姥植比的平均值为0.38。结果表明沉积作用发生在偏碱性条件的强还原性封闭湖盆环境中。该认识对该区致密油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碳氧稳定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锶同位素 雷家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掺杂碳纳米管/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侯翠岭 李铁虎 +2 位作者 赵廷凯 麻永帅 张文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41-1744,共4页
利用La(NO3)3和Ce(NO3)3掺杂的碳纳米管(MWCNTs-La(NO3)3和MWCNTs-Ce(NO3)3)作为吸收剂、聚氯乙烯(PVC)作为基体,制备出MWCNT-La(NO3)3(或Ce(NO3)3)/PVC复合材料。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MWCNTs、MWCNTs-La(NO3)3、MWCNTs-Ce... 利用La(NO3)3和Ce(NO3)3掺杂的碳纳米管(MWCNTs-La(NO3)3和MWCNTs-Ce(NO3)3)作为吸收剂、聚氯乙烯(PVC)作为基体,制备出MWCNT-La(NO3)3(或Ce(NO3)3)/PVC复合材料。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MWCNTs、MWCNTs-La(NO3)3、MWCNTs-Ce(NO3)3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使用同步热分析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MWCNT/PVC、MWCNT-La(NO3)3/PVC、MWCNT-Ce(NO3)3/PVC复合材料的热解行为和吸波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2~18GHz频率范围内,适量掺杂La(NO3)3或Ce(NO3)3可以使MWCNT/PV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大幅度提高,而热解行为变化不明显。在反射率R<-10dB的范围内,MWCNT-Ce(NO3)3/PVC复合材料的吸收频宽(约为5.4GHz)虽然不及MWCNT-La(NO3)3/PVC的吸收频宽(约为5.6GHz)宽,但是吸收频段和吸收峰峰值均向高频区域移动,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高频吸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碳纳米管 聚氯乙烯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尺度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8
作者 柳青青 迟清华 +5 位作者 王学求 周建 刘汉粮 刘东盛 高艳芳 翟大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15,共17页
碳酸盐岩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组成可提供沉积环境与海洋水体演化等信息,然而,前人对碳酸盐岩中稀土等元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关注不足。本文选择穿越中国东部6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系统采集了582件... 碳酸盐岩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组成可提供沉积环境与海洋水体演化等信息,然而,前人对碳酸盐岩中稀土等元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关注不足。本文选择穿越中国东部6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系统采集了582件碳酸盐岩地层样品,并准确分析了包括稀土元素(REE)在内的81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REE+Y)总量为(0.59~183)×10^(-6),均值为24.0×10^(-6),纯净碳酸盐岩(CMC含量≥99%)均值为4.80×10^(-6)。PAAS标准化后其显示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略亏损、δEu轻微正异常、δCe中度负异常等特征。白云岩中稀土含量、LREE/HREE值一般低于石灰岩;砂泥质含量相近时,前中生代各时代碳酸盐岩稀土分布模式相差不大,各构造单元稀土分布特征基本相似;与其他时代相比,中生代及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具有相对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碳酸盐岩中稀土分布受碎屑物质影响明显,表现为稀土元素含量与碳酸根负相关,与碎屑物质相关元素(Si、Ti、Rb、Cs、Th、Zr等)、黏土相关元素(Al、Fe、K等)等正相关。成岩过程及白云化过程对较纯净碳酸盐岩中稀土分布特征影响不明显。我国古生代纯净碳酸盐岩分布模式受控于海相环境,其分布模式与现今海水相近;中生代纯净石灰岩受到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影响,具有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氧化还原条件对δCe的影响较δEu更为明显,δCe值受海相环境控制,极端正异常值(δCe>1.3)受到还原环境或/和热液影响。若假定海水中REE自中元古代至今无太大变化,各时代稀土元素分配系数均值介于103.55~102.39,分配系数差异是造成碳酸盐岩中轻稀土亏损、Ce负异常及Y正异常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席)可富集稀土等金属元素并改变沉积环境,这可能是造成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走廊带 稀土元素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中碳酸盐矿物稀土元素分析方法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琳莹 李崇瑛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3,共7页
碳酸盐岩中测定碳酸盐矿物的稀土元素主要有酸溶-ICP-MS和LA-ICP-MS方法。酸溶-ICP-MS方法用盐酸、硝酸溶解碳酸盐矿物,但也能溶解部分非碳酸盐矿物,而影响分析结果;用醋酸溶样可避免非碳酸盐矿物的干扰,但可能没有溶样完全,同样影响分... 碳酸盐岩中测定碳酸盐矿物的稀土元素主要有酸溶-ICP-MS和LA-ICP-MS方法。酸溶-ICP-MS方法用盐酸、硝酸溶解碳酸盐矿物,但也能溶解部分非碳酸盐矿物,而影响分析结果;用醋酸溶样可避免非碳酸盐矿物的干扰,但可能没有溶样完全,同样影响分析结果。LA-ICP-MS是应用激光对碳酸盐矿物进行原位剥蚀,将蒸发物导入ICP-MS进行分析,对不含粘土等的碳酸盐矿物最有效,由于激光束光斑较大,且碳酸盐岩中普遍含有微小的粘土矿物,可能也存在不确定性。总体而言,酸溶-ICP-MS和LA-ICP-MS获得的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及主要参数相似,均可用于沉积环境的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分析方法 碳酸盐矿物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
作者 佟宏鹏 冯东 陈多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6,共12页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冷泉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已从30个站位采集到冷泉碳酸盐岩。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呈结壳状、结核状、烟囱状、角砾状、块状等,主要自生矿物有文石和方解石,部分站位样品有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及少量菱铁矿。冷泉碳酸盐岩具...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冷泉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已从30个站位采集到冷泉碳酸盐岩。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呈结壳状、结核状、烟囱状、角砾状、块状等,主要自生矿物有文石和方解石,部分站位样品有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及少量菱铁矿。冷泉碳酸盐岩具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西沙海槽海域、神狐海域、东沙西南海域、东沙东北海域和台西南海域碳酸盐岩的δ13CPDB分别为29.6‰—13.3‰(平均21.0‰),40.4‰—38.7‰(平均39.8‰),36.1‰—18.2‰(平均26.8‰),61.4‰—32.8‰(平均49.3‰)和57.6‰—35.7‰(平均48.3‰),显示了较大的变化范围,反映了复杂的碳源。冷泉碳酸盐岩的δ18OPDB为0.4‰—7.5‰,同样显示了较大的变化范围,反映可能与富集18O的地层水和/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水有关。神狐海域及东沙东北部九龙甲烷礁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既具有Ce正异常,同时也有Ce负异常特征,说明冷泉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南海北部陆坡不同海域,甚至同一站位的冷泉碳酸盐岩均表现出不同的矿物、同位素及元素组成特征,可能反映了冷泉渗漏流体和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状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 岩石学 氧同位素 稀土元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