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_(2)MgTeO_(6)∶Bi^(3+),Mn^(4+)材料的发光性能和温度探测 被引量:2
1
作者 祝冰心 朱肖 +5 位作者 王磊 时秋峰 郭海洁 乔建伟 崔彩娥 黄平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90,共12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Ca_(2)MgTeO_(6)∶Bi^(3+),Mn^(4+)荧光粉,对其微观结构、形貌、发光特性和温敏特性进行了表征。Ca_(2)MgTeO_(6)∶Bi^(3+),Mn^(4+)荧光粉具有不同温度敏感性的双发射中心,分别来自于Bi^(3+)离子^(3)P_(1... 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Ca_(2)MgTeO_(6)∶Bi^(3+),Mn^(4+)荧光粉,对其微观结构、形貌、发光特性和温敏特性进行了表征。Ca_(2)MgTeO_(6)∶Bi^(3+),Mn^(4+)荧光粉具有不同温度敏感性的双发射中心,分别来自于Bi^(3+)离子^(3)P_(1)→^(1)S_(0)跃迁和Mn^(4+)离子的^(2)E_(g)→^(4)A_(2g)跃迁。由于Bi^(3+)、Mn^(4+)离子的发光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同,利用该特性进行测温研究,在200~500 K范围内,该荧光粉的最大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分别达到0.027 K^(-1)和1.83%·K^(-1),并且观察到荧光粉的发光颜色由橙黄色逐渐变为紫红色。实验结果表明,Ca_(2)MgTeO_(6)∶Bi^(3+),Mn^(4+)荧光粉作为光学测温材料在温度探测方面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Bi^(3+) Mn^(4+) 温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ZrO3∶Mn^4+晶体g因子及光谱的研究
2
作者 吴晓轩 冯文林 郑文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05-1707,共3页
推导了晶体中立方(Oh对称)的3d3八面体基团的g因子的高阶微扰公式;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晶场机制(涉及与d—d跃迁光谱有关的晶场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作用)的贡献,也包括了以前在晶体场理论中被忽略的荷移机制(涉及与电荷转移光谱有关的荷... 推导了晶体中立方(Oh对称)的3d3八面体基团的g因子的高阶微扰公式;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晶场机制(涉及与d—d跃迁光谱有关的晶场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作用)的贡献,也包括了以前在晶体场理论中被忽略的荷移机制(涉及与电荷转移光谱有关的荷移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作用)的贡献。采用这个公式和由CaZrO3∶Mn4+晶体光谱所得的参量,文章计算了该晶体的g因子(也包括了d—d跃迁光谱),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能很好地吻合一致。计算中发现,荷移机制对g因子移动Δg(≈g-2.0023)的贡献在符号上与晶场机制的贡献相反,但大小已达到晶场机制贡献的62%。这表明,对晶体中高价态的3d3离子(如Mn4+和Fe5+)八面体基团,合理地解释其g因子(或其他电子顺磁共振谱参量)应同时考虑晶场机制和荷移机制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 G因子 荷移机制 晶体场和配位场理论 cazro3∶Mn^4+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照明用La_(2)Mg_(4/3)Sb_(2/3)O_(6)∶Mn^(4+)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谱特性
3
作者 宋明君 于殿臣 +2 位作者 王晶 周薇薇 赵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9-1768,共10页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La_(2)Mg_(4/3)Sb_(2/3-x)O_(6)∶xMn^(4+)红色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形貌和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a_(2)Mg_(4/3)Sb_(2/3)O_(6)与La_(2)Mg_(4/3)Nb_(2/3)O_(6)具有相同的双钙钛矿结构,Mn^(4+...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La_(2)Mg_(4/3)Sb_(2/3-x)O_(6)∶xMn^(4+)红色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形貌和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a_(2)Mg_(4/3)Sb_(2/3)O_(6)与La_(2)Mg_(4/3)Nb_(2/3)O_(6)具有相同的双钙钛矿结构,Mn^(4+)掺杂对荧光粉的结构没有影响。La_(2)Mg_(4/3)Sb_(2/3-x)O_(6)∶xMn^(4+)荧光粉在360与510 nm处有两个较宽的激发峰,分别对应Mn^(4+)的^(4)A_(2g)→^(2)T_(2g)与^(4)A_(2g)→^(4)T_(2g)跃迁。在360 nm激发下,La_(2)Mg_(4/3)Sb_(2/3-x)O_(6)∶xMn^(4+)荧光粉在710 nm处呈现出较强的红光发射峰,对应Mn^(4+)的^(2)E_(g)→^(4)A_(2g)跃迁发射。Mn^(4+)在La_(2)Mg_(4/3)Sb_(2/3)O_(6)基质中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04,此时的量子效率高达89.6%,色纯度为99%。根据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了Mn^(4+)在La_(2)Mg_(4/3)Sb_(2/3)O_(6)基质中的晶体场强,并计算了晶体场参数D_(q)、B和C。结合Mn^(4+)的位型坐标图分析了La_(2)Mg_(4/3)Sb_(2/3-x)O_(6)∶xMn^(4+)荧光粉的温度猝灭过程,计算得到其激活能为0.355 eV。最后,对比了La_(2)Mg_(4/3)Sb_(2/3-x)O_(6)∶xMn^(4+)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与植物光敏色素红外吸收型(P_(R))、远红外吸收型(P_(FR))的吸收光谱,并初步评估了其在LED植物照明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照明 红色荧光粉 双钙钛矿 La_(2)Mg_(4/3)Sb_(2/3-x)O_(6)∶x Mn^(4+) 光谱特性 Mn^(4+)掺杂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长余辉材料Mg_2SiO_4∶Dy^(3+),Mn^(2+)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林 尹民 +2 位作者 施朝淑 张慰萍 徐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1-336,共6页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长余辉发光材料Mg2SiO4∶Dy3+,Mn2+,对这种材料的红色长余辉性质进行了研究。对以不同掺杂浓度单掺杂Mn2+、单掺杂Dy3+以及双掺杂Dy3+,Mn2+的Mg2SiO4体系,通过在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及其激发光谱的研究,确认了在双...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长余辉发光材料Mg2SiO4∶Dy3+,Mn2+,对这种材料的红色长余辉性质进行了研究。对以不同掺杂浓度单掺杂Mn2+、单掺杂Dy3+以及双掺杂Dy3+,Mn2+的Mg2SiO4体系,通过在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及其激发光谱的研究,确认了在双掺杂体系中,峰值为660 nm的发光带对应着Mn2+的4T1(4G)→6A1(6S)跃迁,Mn2+为主要发光中心。Mn2+的660 nm发射的激发谱分布很宽,样品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都有良好的吸收,长波边可达600 nm,是这种材料的一个显著优点。还研究了双掺杂体系中Dy3+对Mn2+的660 nm发光带的敏化作用。另外,通过对单掺杂、双掺杂体系热释光曲线的比较,揭示了双掺杂体系中Dy3+的陷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SiO4 DY^3+ MN^2+ 长余辉荧光粉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4+)掺杂Co_3O_4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亚波 唐晓彤 +3 位作者 段连威 刘万英 曹星星 冯培忠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7-324,共8页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Mn^(4+)掺杂的Co_3O_4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RD、XPS、BET、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材料的结构、成分、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研究发现,通过Mn^(4+)掺杂,Co_3O_4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nCo...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Mn^(4+)掺杂的Co_3O_4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RD、XPS、BET、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材料的结构、成分、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研究发现,通过Mn^(4+)掺杂,Co_3O_4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nCo∶nMn=20∶2时,相应的复合纤维具有较大比表面积68 m2·g-1,而且该样品呈现出清晰的氧化还原峰,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电容量为585 F·g-1,这比纯Co_3O_4纳米纤维的416 F·g-1,有显著提高;循环500圈电容保持率达到82.6%,而纯Co_3O_4纳米纤维则是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法 Mn^4+掺杂Co3O4纳米纤维 表征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NaScF4∶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夏冬林 郭锦华 周逸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65-2169,2176,共6页
采用三氟乙酸盐高温热分解法,以稀土氧化物(RE_2O_3,RE=Sc,Yb,Er)、三氟乙酸(CF3COOH)、一氧化锰(Mn O)和氢氧化钠(Na OH)为原料,以油胺和十八烯为混合溶剂,制备Mn^(2+)掺杂NaScF_4:18%Yb^(3+)/2%Er^(3+)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了Mn^(2+)... 采用三氟乙酸盐高温热分解法,以稀土氧化物(RE_2O_3,RE=Sc,Yb,Er)、三氟乙酸(CF3COOH)、一氧化锰(Mn O)和氢氧化钠(Na OH)为原料,以油胺和十八烯为混合溶剂,制备Mn^(2+)掺杂NaScF_4:18%Yb^(3+)/2%Er^(3+)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了Mn^(2+)掺杂浓度对NaScF_4:18%Yb^(3+)/2%Er^(3+)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n^(2+)掺杂浓度在0~5mol%范围内,所制得的产物为纯六方相NaScF_4:Yb^(3+),Er^(3+)晶体。当Mn^(2+)掺杂浓度增大到10~30mol%时,样品的晶相结构并未改变,但衍射峰的强度有所降低,所制得产物的形貌由球状转变为片状。当Mn^(2+)掺杂浓度在0~20mol%范围内,所制得的产物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共产生3个发射峰,中心波长分别位于525 nm,555 nm和660 nm。当Mn^(2+)掺杂浓度达到30mol%时,所制备产物的绿光发射峰几乎全部转变为波长为650~670 nm的红光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NaScF4∶Yb^3+ Er^3+ Mn^2+掺杂 纳米晶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共取代策略调控Mn^(4+)/Pb^(2+)掺杂LaAlO_(3)荧光材料的晶格环境与发光性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卢思瑜 李思远 朱琦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88-2201,共14页
LaAlO_(3)属于典型的畸变钙钛矿结构,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较宽的带隙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优良的发光基质。Mn^(4+)和Pb^(2+)的发光性能与其所处的微观配位环境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调控晶格环境优化其发光性能。本文综述了调控Mn4+... LaAlO_(3)属于典型的畸变钙钛矿结构,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较宽的带隙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优良的发光基质。Mn^(4+)和Pb^(2+)的发光性能与其所处的微观配位环境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调控晶格环境优化其发光性能。本文综述了调控Mn4+的零声子线(Zero‐phonon line,ZPL)发射和Pb^(2+)的发光性能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单元共取代对晶体结构和Mn^(4+)、Pb^(2+)的发光性能的影响,详尽分析了激活离子的晶格环境与发光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AlO_(3) Mn^(4+) Pb^(2+) 单元共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光拓宽型植物照明用荧光粉La_(2)MgTiO_(6)∶Pr^(3+),Mn^(4+)的合成和发光性质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一凡 陈嘉婷 +2 位作者 王延惠 王维昊 卢永虹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22-1828,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a_(2)MgTiO_(6)∶Mn^(4+)、La_(2)MgTiO_(6)∶Pr^(3+)、La_(2)MgTiO_(6)∶Pr^(3+),Mn^(4+)单掺杂和双掺杂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形貌和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及...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a_(2)MgTiO_(6)∶Mn^(4+)、La_(2)MgTiO_(6)∶Pr^(3+)、La_(2)MgTiO_(6)∶Pr^(3+),Mn^(4+)单掺杂和双掺杂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形貌和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La_(2)MgTiO_(6)∶Mn^(4+)、La_(2)MgTiO_(6)∶Pr^(3+)、La_(2)MgTiO_(6)∶Pr^(3+),Mn^(4+)荧光粉且均为纯相;样品的粒径为1~2μm;La_(2)MgTiO_(6)∶Mn^(4+)在650~750 nm的红光发射是来自Mn^(4+)的2 E 1→4 A 2跃迁,La_(2)MgTiO_(6)∶Pr^(3+)在红光区域600~660 nm具有强烈的发射,归属为Pr^(3+)的3 P 0→3 H 6和3 P 0→3 F 2跃迁。当Mn^(4+)与Pr^(3+)共同掺杂于La_(2)MgTiO_(6)时,来自Mn^(4+)、Pr^(3+)不同波段的红光发射使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与植物光敏色素P r与P fr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大幅增加,表明Mn^(4+)、Pr^(3+)共掺有效拓宽了La_(2)MgTiO_(6)荧光粉的红光发射区域,更符合植物照明的需求,在LED植物照明领域具有更明显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2)MgTiO_(6) 荧光粉 红光发射 光敏色素 Mn^(4+) Pr^(3+) 植物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MgAl_2O_4-ZrO_2系材料的抗渣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杰 李友胜 +1 位作者 韩兵强 李楠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2,共5页
以菱镁矿粉(d50=6.62μm)、m-ZrO2微粉(d50=3.99μm)、α-Al2O3微粉(d50=1.89μm)为原料,采用半干法成型,于1 600℃保温3 h烧成后制成MgO-MgAl2O4、MgO-ZrO2和MgO-MgAl2O4-ZrO2质试样,检测试样的加热永久线变化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 以菱镁矿粉(d50=6.62μm)、m-ZrO2微粉(d50=3.99μm)、α-Al2O3微粉(d50=1.89μm)为原料,采用半干法成型,于1 600℃保温3 h烧成后制成MgO-MgAl2O4、MgO-ZrO2和MgO-MgAl2O4-ZrO2质试样,检测试样的加热永久线变化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抗渣侵蚀性、抗渣渗透性,并利用Factsage6.1热力学软件对试样的抗渣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MgO-ZrO2材料的烧结性能优于MgO-MgAl2O4材料及MgO-MgAl2O4-ZrO2材料;2)在MgO-MgAl2O4材料中引入ZrO2,有利于提高其抗渣侵蚀性,但抗渣渗透性较差,主要同试样的组织结构相对疏松及熔渣中的Fe3+和Mg2+的渗透有关;3)试验结果与热力学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模拟 抗渣性能 MgO-ZrO2材料 MgO-MgAl2O4材料 MgO-MgAl2O4-ZrO2材料 cazr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0
作者 闫共芹 谢相飞 +3 位作者 蓝春波 赵卓凡 王晨 武桐 《精细化工》 2025年第9期1951-1959,共9页
以FeSO_(4)·7H_(2)O、MnSO_(4)·H_(2)O、NH_(4)H_(2)PO_(4)、CH_(3)COONa、一水合柠檬酸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2+)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M... 以FeSO_(4)·7H_(2)O、MnSO_(4)·H_(2)O、NH_(4)H_(2)PO_(4)、CH_(3)COONa、一水合柠檬酸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2+)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Mn_(x)(PO_(4))_(2)(P_(2)O_(7))/rGO(Mn_(x)-NFPP/rGO,x为Mn掺杂量,即Mn取代Fe的物质的量)。采用SEM、XRD、EDS、XPS对Mn_(x)-NFPP/rGO的微观形貌和结构成分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测试,考察了Mn^(2+)掺杂量对Mn_(x)-NFPP/rG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Mn_(x)-NFPP/rGO的能带和态密度。结果表明,Mn^(2+)掺杂扩大了Na^(+)扩散通道,提高了Na^(+)扩散速率,但对材料的三维结构和形貌没有影响;Mn_(0.30)-NFPP/rGO表现出最优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0.05 C倍率下具有131.2 mA·h/g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在2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91.9 mA·h/g;Mn^(2+)掺杂和rGO包覆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1 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的比容量保持率为94%。Mn^(2+)的掺杂降低了材料价带与导带之间的带隙(3.128 eV),使价带中的电子更容易跃迁到导带,从而有利于提高Na^(+)的扩散动力学和本征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掺杂 Na_(4)Fe_(3)(PO_(4))_(2)P_(2)O_(7)/rGO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储能机理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