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ed joint repair effects on damage evolution and arching mechanism of CRTS II slab track under extreme thermal conditions
1
作者 CAI Xiao-pei CHEN Ze-lin +3 位作者 CHEN Bo-jing ZHONG Yang-long ZHOU Rui HUANG Yi-c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273-2287,共15页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extreme thermal-induced arching in CRTS II slab tracks due to joint damage,an optimized joint repair model was proposed.First,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af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track ...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extreme thermal-induced arching in CRTS II slab tracks due to joint damage,an optimized joint repair model was proposed.First,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af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track was deriv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ationary potential energy.Considering interlayer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crack propagation,an optimized joint repair model for the track was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Subsequently,the impact of joint repair on track damage and arch stability under extreme temperatures was studied,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joint repair and the evolution of damage after repair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joint repair,th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initial damage of the track structure can be increased by 11℃.Under the most unfavorable heating load with a superimposed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maximum stiffness degradation index SDEG in the track structure is reduced by about 81.16%following joint repair.The joint repair proces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lab arching under high temperatures,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of 93.96%in upward arching deformation.After repair,with the damage to interfacing shear strength,the track arch increases by 2.61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 II slab track optimized joint repair arching mechanism temperature load damag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performance of a floating slab with a longitudinal connection track under fatigue loading
2
作者 LI Pei-cheng ZENG Zhi-ping +3 位作者 WANG Wei-dong LI Ping YE Meng-xuan LI Qiu-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678-690,共13页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higher speeds,heavier axle weights,and vibration damping criteria,a new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was proposed.The new type of floating slab track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hree prefabricated fl...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higher speeds,heavier axle weights,and vibration damping criteria,a new floating slab structure was proposed.The new type of floating slab track structure was composed of three prefabricated floating slabs longitudinally interconnected with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concrete(MPC).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We constructd a full-scale indoor experimental model to scrutinize the disparities in the impact performance between a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 and its longitudinally disconnected counterpart.Additionally,a long-term fatigu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under fatigue loading.The findings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1)The new structure effectively suppresses ground vibrations,exhibiting a well-balanced energy distribution profile.However,the imposition of fatigue loading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spring damping system,thereby reducing its capacity to attenuate structural vibrations and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ground vibration energy;2)After 107 loading cycles,the attenuation rate of the vibration acceleration for the MPC increases by 171.9%.Conversely,at the corresponding disconnected location,the attenuation rate of ground vibration acceleration decreases by 65.6%.In conclusion,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exhibit superior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While the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s may diminish to some extent during long-term service,these tracks continue to meet specific vibration reductio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ly connected floating slab track full-scale experimental model fatigue experiment drop hammer in impact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n interface damage ofslab track under freeze-thaw cycles
3
作者 REN Juan-juan DU Wei +2 位作者 YE Wen-long XU Xue-shan DENG Shi-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782-3806,共25页
The interface of slab track laid in cold regions is prone to debonding under the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and temperature loads.Based on the composite specimen tests,the parameters of cohesive zone model were obt... The interface of slab track laid in cold regions is prone to debonding under the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and temperature loads.Based on the composite specimen tests,the parameters of cohesive zone model were obtained andused in a simulation model of CRTS III prefabricated slab track to study the interlayer da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capture the strain field changes on the interface of compositespecimens under splitting and shear loading;2)when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40℃/m−60℃/m,the interfacedamage of the slab track is minimal and presents different patterns of expansion under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mperaturegradients,each corresponding to damage of the cohesive element dominated by shear stress and normal tensile stress,respectively;3)the reduction of the elastic modulus at the concrete base after freeze-thaw inhibits interface damage andleads to a higher start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load,but cracking can occur on the concrete base after 150 freeze-thaws.For this reason,in the light of damage control of both the interface and concrete base,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ncretebase is 54%or over that without freeze-thaw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 III prefabricated slab track freeze-thaw cycle bonding performance cohesive zone model interface da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theory of spatial vibration of high-speed train and slab track system 被引量:13
4
作者 向俊 赫丹 曾庆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121-126,共6页
The motor and trailer cars of a high-speed train were modeled as a multi-rigid body system with two suspensions. According to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a slab track, a new spatial vibration model of track segment e... The motor and trailer cars of a high-speed train were modeled as a multi-rigid body system with two suspensions. According to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a slab track, a new spatial vibration model of track segment element of the slab track was put forward. The spatial vibration equation se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and slab track system was th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total potential energy with stationary value in elastic system dynamics and the rule of "set-in-right-position" for formulating system matrices. The equation set was solved by the Wilson-θ direct integration method. The contents mentioned above constitute the analysis theory of spatial vibration of high-speed train and slab track system. The theory was then verified by the high-speed running experiment carried out on the slab track in the Qinghuangdao-Shenyang passenger transport l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rcsults, such as the calculated lateral and vertical rail displacements are 0.82 mm and 0.9 mm and the measured ones 0.75 mm and 0.93 mm, respectively; the calculated lateral and vertical wheel-rail forces are 8.9 kN and 102.3 kN and the measured ones 8.6 kN and 80.2 kN, respectively. The interpolation method, that is, the lateral finite strip and slab segment element, for slab deformation proposed is of simplification and applic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te element method. All of these demonstr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heory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b track track segment element high-speed train spatial vib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地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受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郜永杰 秦永平 +1 位作者 刘永存 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6,共7页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板受力特征,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现场检测,隧道内纵连式道床板贯通裂纹多位于隧道仰拱施工缝处,该类裂纹系仰拱填充层导致的反射裂纹;(2)在混凝土收缩作用下,隧道基础纵向刚度系数越大,施工缝处道床板拉应力越大;(3)隧道洞口考虑负温梯度45℃/m,道床板最大应力为2.02 MPa,洞内受基础变形影响较大,15 mm基础变形下最大应力为1.88 MPa;(4)在混凝土收缩和基础沉降变形荷载作用下,并考虑回填层裂纹发展,最大应力可达2.61 MPa,道床板易开裂;(5)为解决纵连道床板裂纹多发问题,提出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单元化设计,建议隧道洞口道床板长度6 m、洞内道床板长度12 m,采用道床板和隧道基底植筋连接的限位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块式无砟轨道 道床板裂纹 受力分析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权重系数的浮置板系统多参数影响与匹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宪麦 黄厚龙 +3 位作者 徐磊 胡逸宁 仵雷振 邓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7,共11页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统的低动力响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域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段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建立三维车-线-隧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低速和高速运营条件,以隧道壁减振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为核心优化目标,选择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及隧道壁最大Z振级为分析指标,以扣件垂向刚度及阻尼、浮置板板下垂向刚度及阻尼和板厚作为系统设计参数进行工况设计,排除超限工况后,通过加权计分法得出不同车速和不同权重组合下的最优参数匹配,并分析上述5个系统设计参数对动力响应指标的组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阻尼对车体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位移的影响没有板下阻尼产生的影响大,板下阻尼的增加会轻微降低车体加速度和浮置板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随着板下阻尼增加呈现非线性变化,其最小值出现在板下阻尼为0.15 MN·s/m^(3)处。钢轨和浮置板的位移受板厚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扣件刚度和板下垂向刚度可以减小钢轨的垂向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与扣件和板下刚度呈明显正相关,减振垫道床配合使用减振扣件后,与原减振垫道床相比,可减小隧道壁的最大Z振级2.7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减振垫浮置板 参数匹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权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Ⅱ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判别方法研究
7
作者 杨俊斌 杨荣山 +2 位作者 潘自立 姚远 刘恒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4-2596,共13页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理论,将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材料、线下基础、病害及环境这7方面共计15个影响因素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系统转化成一个5级递阶有向图,构建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层次结构,明晰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性质类别。...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理论,将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材料、线下基础、病害及环境这7方面共计15个影响因素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系统转化成一个5级递阶有向图,构建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层次结构,明晰各因素对轨道板上拱影响的性质类别。在此基础上,建立几何尺寸表征各直接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可映射根本影响因素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二维数值模型;以伤损实际状态、现行的铁路规范为依据,确定各直接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并拟定体现多因素不同状态相互耦合效果的210组计算工况;以各工况、各工况条件下数值模型计算的轨道板上拱2 mm时的计算结果构成样本数据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各直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根本影响因素为因变量的分析模型;提出仅将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即可判别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的方法,并验证该判别方法的正确性;基于回归模型中的标准化系数,确定各直接影响因素对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影响程度的主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诸多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中,窄接缝伤损及初始弯曲是直接因素,温度是根本因素;轨道板初始弯曲、窄接缝破损高度及宽度这3个因素对轨道板上拱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是依次减弱的;提出的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判别方法的准确率达90%,说明该方法可较好地适用于板体上拱稳定性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轨道板 上拱 稳定性 判别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遇地震下无砟轨道多跨简支梁桥行车安全性研究
8
作者 刘尊稳 李欣婧 +2 位作者 邓永杰 李健宁 李浩帆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4,共8页
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上广泛采用的无砟轨道系统具有较大的纵向刚度,而地震区亦分布广泛,震时桥上行车无可避免,针对地震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桥上列车行驶的安全性,以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高速铁路多跨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32 m不规则... 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上广泛采用的无砟轨道系统具有较大的纵向刚度,而地震区亦分布广泛,震时桥上行车无可避免,针对地震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桥上列车行驶的安全性,以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高速铁路多跨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32 m不规则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基于WORKBENCH及SIMPACK平台建立车-线-桥一体化计算模型,研究震时不同行车速度下列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向力的变化规律,并提出行车安全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行驶速度越快,地震强度愈强,列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向力越大;考虑轨道约束作用可使列车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向力平均分别降低7.19%、9.96%、7.97%,其中相差最大均约为15%;轨道系统的约束作用可提高行车安全阈值,若列车运行速度为350 km/h和300 km/h时,其可承受的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别增加了22.04%、36%,当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2g和0.3g时,列车可安全行驶的速度分别增大了7.24%、8.14%,行驶速度的影响更大,地震来临时,应减速慢行。无砟轨道系统的约束可有效提高桥上行车安全性,在设计计算时应考虑无砟轨道系统的约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桥梁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 车-线-桥耦合振动 地震激励 行车速度 行车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桥过渡段纵连轨道板纵向力分布特征与上拱机理分析
9
作者 蔡小培 王昌昌 +2 位作者 董博 陈泽林 张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0-588,共9页
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在路桥过渡段区域力学行为复杂,且上拱病害频繁,以路桥过渡段П型端刺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建立轨道-桥梁-端刺-路基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引入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板间及层间黏结关系,分析路桥过渡段纵连轨道板在不同温... 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在路桥过渡段区域力学行为复杂,且上拱病害频繁,以路桥过渡段П型端刺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建立轨道-桥梁-端刺-路基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引入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板间及层间黏结关系,分析路桥过渡段纵连轨道板在不同温度荷载和端刺位移下的纵向力分布规律;并研究端刺应力敏感区域,即过渡段与支承层结合部的轨道板纵向应力特征以及结合部挤压变形与上拱变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主端刺及过渡板与支承层结合部的轨道板纵向压应力水平最高,极端正温梯下的最大值为19.91 MPa,摩擦板及桥梁段较小,与端刺各结构组成的限位能力相对应;随着路基材料劣化脱空等病害发展,其纵向抵抗和层间摩阻不断降低,导致端刺纵向变形不断增加,端刺区轨道板的纵向应力降低,结合部支承层的纵向应力增加,当纵向变形达到6 mm时,结合部支承层的纵向压应力达到18.55 MPa,结构的压碎风险极高;结合部位的挤压上拱显著影响轨道结构板间和层间黏结状态,增加上拱病害的风险;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优化和整治纵连板式无砟轨道过渡段病害,保障高铁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 内聚力模型 应力分析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环境振动对精密仪器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10
作者 冯青松 齐英睿 +2 位作者 周涛 李平 周思凡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为分析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对精密仪器的影响,以广州地区某精密仪器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和有限元软件建立振动响应分析模型,并用实测数据加以验证,分析不同运行速度、隧道埋深及浮置板轨道作用下的实验室内振动响应... 为分析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对精密仪器的影响,以广州地区某精密仪器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和有限元软件建立振动响应分析模型,并用实测数据加以验证,分析不同运行速度、隧道埋深及浮置板轨道作用下的实验室内振动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列车运行速度对实验室内振动有较大影响,随着车速由80km/h降低至40 km/h,列车运行引起的室内振动能够满足“l~3μm (小于3μm)的精密加工及检测装置”等精密仪器的规范限值;隧道埋深对实验室内振动影响较小,埋深由30 m增大至40 m并不能有效地将地铁振动降低至精密仪器的限值要求,同时还会增加经济成本;采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可以使实验室内的振动满足“0.1~0.3μm的超精密加工及检测装置、电子束装置、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的限值要求;对于容许振动值不超过3μm/s的精密仪器,可以通过在仪器基座处设置隔振器等措施,确保仪器能够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铁荷载 精密仪器 有限元模型 浮置板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无砟轨道模型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健壹 余浩伟 +1 位作者 朱胜阳 王开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的影响,建立包含结构配筋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路基不均匀沉降作用位置、波长和幅值对轨道结构变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不均匀... 为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的影响,建立包含结构配筋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路基不均匀沉降作用位置、波长和幅值对轨道结构变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不均匀沉降作用位置对于结构损伤变形影响差异较大;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在底座板伸缩缝部位,底座板最早出现宏观裂纹,且相同条件下该位置钢轨变形最大;沉降发生在底座板板端附近,复合板与底座板之间离缝较大,底座板从开始损伤到产生宏观裂纹演化进程较长;损伤出现在底座板凹槽处,演化进程所需沉降幅值超过6 mm;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离缝随路基不均匀沉降波长的增大而减小,随沉降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路基不均匀沉降波长增大,复合板与底座板之间离缝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10 m波长最为敏感;路基不均匀沉降幅值增大,结构层间离缝、损伤情况均劣化,在幅值初始增长时钢轨峰值变形增幅较大,沉降幅值达10 mm后钢轨峰值变形在0.5 mm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有限元分析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路基不均匀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天气板式轨道宽窄接缝变形规律试验研究
12
作者 蔡理平 陈松 张斌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2-728,844,共8页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接缝病害情况开展现场测试,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温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宽窄接缝处变形与破坏规律。首先,通过搭建轨道板温度场和宽窄接缝变形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轨道板不同位置温度变化以及接缝处变...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接缝病害情况开展现场测试,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温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宽窄接缝处变形与破坏规律。首先,通过搭建轨道板温度场和宽窄接缝变形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轨道板不同位置温度变化以及接缝处变形情况的实时获取;其次,基于特征参量选取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宽窄接缝变形预测模型,通过5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对惩罚系数和核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对高温天气作用下轨道板与宽窄接缝处日相对位移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宽窄接缝变形与层间温度变化量、竖向温度梯度和纵向温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宽窄接缝变形值预测相对误差分别降低至9.565%和4.524%;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预测精度分别达到93.641%和97.669%,可为避免宽窄接缝病害加剧及其他附加病害的产生提供预警,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轨道 接缝病害 温度荷载 相对位移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轨道板扣压技术优化
13
作者 王立方 高亮 +3 位作者 姜金凤 王晓宇 吴得卿 韦合导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扣压装置的工作性能将直接影响轨道板精调效果,进而影响线路的平顺性。针对既有扣压装置安装不便、工作性能不稳定等显著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可靠性、高施工性、高适应性的新型扣压装置,通过建立有限... 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扣压装置的工作性能将直接影响轨道板精调效果,进而影响线路的平顺性。针对既有扣压装置安装不便、工作性能不稳定等显著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可靠性、高施工性、高适应性的新型扣压装置,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现场灌注试验验证模型准确性,对新型扣压装置开展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扣压装置防上浮效果优于传统限位装置,建议在底座上采用双排螺栓连接方式安装新型扣压装置;建议新型扣压装置压板宽度取100~120 mm,厚度取45 mm;增大新型扣压装置压板表面粗糙度可有效提高其工作性能;每块轨道板使用4对新型扣压装置,建议将第一位扣压装置布置于距离板端600 mm处,第二位扣压装置布置于距离第一位扣压装置1 500 m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轨道板精调 自密实混凝土灌注 扣压装置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伸缩缝变化研究
14
作者 魏绍磊 肖宏 +2 位作者 钱忠霞 陈广生 张雅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39-3351,共13页
CRT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多层复合结构中,纵向之间存在伸缩缝,在温度荷载作用下底座板伸缩缝易产生离缝问题,影响底座板及下部结构的防水性能,对轨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开展现场环境温度和位移监测,获取了年度周期范围内的伸缩缝位移... CRT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多层复合结构中,纵向之间存在伸缩缝,在温度荷载作用下底座板伸缩缝易产生离缝问题,影响底座板及下部结构的防水性能,对轨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开展现场环境温度和位移监测,获取了年度周期范围内的伸缩缝位移和温度实测数据,分析了伸缩缝及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精细化配筋设计的无砟轨道结构及伸缩缝位置嵌缝层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无砟轨道结构及嵌缝层在极端升温和降温作用下的变形情况,仿真分析了不同底座板单元长度对结构及嵌缝层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荷载作用下,伸缩缝变化和环境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温度降低后,伸缩缝不断增大。在整体升降温50℃荷载作用下伸缩缝本身的变形可达7.9 mm,长期运营条件下易产生嵌缝材料与底座板之间的竖向离缝,降低防水效果。随着底座板单元长度增加,轨道结构位移呈现非线性增加趋势,随着单元板长度降低,底座板伸缩缝减小。在年温差较大的高速铁路地段,可以将结构的底座板单元长度减小,以降低底座板间的伸缩缝变化及嵌缝层受力。研究结果可以为CRT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纵向长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底座板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底座板伸缩缝 温度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振垫浮置板结构动力参数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李沛成 曾志平 +4 位作者 郭无极 李桩 李秋义 吴达 曾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8-1657,共10页
隔振垫浮置板轨道动力参数是评价隔振垫浮置板轨道减振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浮置板轨道动力仿真的关键参数。为了对隔振垫浮置板轨道的动刚度和阻尼比进行系统测定,对组装和零置状态下的隔振垫进行循环加载,基于滞回曲线法探究考虑轨道... 隔振垫浮置板轨道动力参数是评价隔振垫浮置板轨道减振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浮置板轨道动力仿真的关键参数。为了对隔振垫浮置板轨道的动刚度和阻尼比进行系统测定,对组装和零置状态下的隔振垫进行循环加载,基于滞回曲线法探究考虑轨道结构的不同层间结构的轨道动力参数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钢轨、浮置板和隔振垫上分别施加简谐荷载,整体浮置板、无钢轨浮置板和隔振垫的平均动刚度分别为230.6、224.6、1.99 kN/mm,转化为隔振垫动力地基模量分别为0.021 3、0.020 7、0.022 1 N/mm^(3);对各位移测点的位移-加载力滞回曲线环进行面积积分,在钢轨、浮置板和隔振垫上分别施加简谐荷载时,3种状态下隔振垫的平均等效阻尼比分别为0.110、0.096、0.122;直接对隔振垫施加循环荷载所测得的隔振垫动力地基模量和阻尼比最大,在钢轨上施加循环荷载的情况次之,在浮置板上施加循环荷载的隔振垫动力地基模量和阻尼比最小,说明在隔振垫、钢轨和浮置板上施加循环荷载时,隔振垫参与压缩变形程度依次减小,直接对隔振垫施加循环荷载所测得的隔振垫动力地基模量和阻尼比能准确描述隔振垫的实际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振垫浮置板轨道 滞回曲线 动刚度 阻尼比 动力地基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寿命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思云 杨荣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7,共4页
为研究无砟轨道在列车荷载和环境温度共同作用下的疲劳特性,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弹性地基梁-体模型,计算出列车荷载和温度梯度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垂向最大应力,并结合普通混凝土结构S-N曲线的疲劳寿命分析方程和CA砂... 为研究无砟轨道在列车荷载和环境温度共同作用下的疲劳特性,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弹性地基梁-体模型,计算出列车荷载和温度梯度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垂向最大应力,并结合普通混凝土结构S-N曲线的疲劳寿命分析方程和CA砂浆在不同温度时的疲劳方程,预测了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各结构层在规定服役年限内的疲劳寿命。计算表明,对于有限的作用次数,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各结构层受到的最大应力均未超过相应的混凝土强度值。根据各结构层最大应力预测出的相应疲劳寿命表明,CA砂浆在25~30年后将出现疲劳损伤,而在规定年限60年内,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其他结构层不会出现疲劳损伤,能达到客运专线服役期内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无砟轨道 疲劳损伤 疲劳寿命 列车荷载 温度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纵连板式轨道温度应力释放的板间接缝优化研究
17
作者 何安 刘钰 +3 位作者 王君义 林锦镇 徐旸 赵国堂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针对高温天气中纵连板式轨道结构内部积聚过大温度应力导致的板间接缝热胀失稳问题,提出纵连板式轨道板间接缝优化方法,建立桥上纵连板式轨道结构热损伤计算模型,分析换填接缝的弹性材料宽度和弹模匹配方案,研究接缝等效弹模对轨道结构... 针对高温天气中纵连板式轨道结构内部积聚过大温度应力导致的板间接缝热胀失稳问题,提出纵连板式轨道板间接缝优化方法,建立桥上纵连板式轨道结构热损伤计算模型,分析换填接缝的弹性材料宽度和弹模匹配方案,研究接缝等效弹模对轨道结构温度应力、温度变形、接缝损伤和层间损伤的影响规律,提出接缝等效弹模的合理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换填接缝的弹性材料宽度相同时,材料弹模越小,轨道结构纵向温度应力释放越大,接缝垂向变形降低量、纵向变形、接缝受压损伤和层间损伤越大;板间接缝等效弹模建议取值为28 400 MPa,对应的换填宽接缝两侧弹性材料总宽度为50 mm,弹性模量为17 324 MPa;相较于原轨道结构的接缝,采用弹性材料换填宽接缝两侧后,纵连板式轨道结构纵向温度应力降低了14.2%,接缝受压损伤和层间损伤分别减少了7.4%和3.2%,接缝垂向变形减少了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工程 纵连板式轨道 板间接缝 温度应力释放 接缝受压损伤 层间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影响研究
18
作者 王朋松 辛涛 +3 位作者 陈鹏 王森 孔超 成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9-2107,共9页
为探究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某梯形预制板断面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为例,通过落轴试验获取轨道结构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无载固有频率,并计算了板下等效刚度,明确了层间约束的刚度贡献。此外,分析了橡胶垫... 为探究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某梯形预制板断面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为例,通过落轴试验获取轨道结构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无载固有频率,并计算了板下等效刚度,明确了层间约束的刚度贡献。此外,分析了橡胶垫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有载刚度,并建立了考虑层间约束的地铁车辆-装配式轨道-隧道耦合动力模型,在不同车辆运行速度和扣件刚度条件下分析了层间约束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约束作用增强,轨道固有频率逐渐增加,减振性能逐渐下降;对于约束状态A、B、C,层间约束贡献的刚度分别为0.003 4、0.004 9、0.008 1 N/mm^(3),分别占橡胶垫有载动刚度的21.5%、32.7%、58.7%;与不考虑层间约束相比,约束状态A、B、C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平均减振效果分别下降1.8、2.2、3.2 dB,在不同扣件刚度条件下平均减振效果分别下降1.0、1.3、2.2 dB。忽略层间约束会高估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在服役阶段的减振性能,故在设计阶段评估减振性能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轨道 板-垫复合 减振性能 层间约束 车-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置板轨道中置式剪力铰疲劳预测及结构优化
19
作者 刘文武 赵才友 +1 位作者 陈虹兵 罗信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51-2562,共12页
为预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中置式剪力铰疲劳寿命,并针对其疲劳特性提出结构优化方案;建立了车辆-轨道-隧道刚柔耦合模型及剪力铰-混凝土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将刚柔耦合模型得到的浮置板板缝位移差作为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荷载,计算分析了隧... 为预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中置式剪力铰疲劳寿命,并针对其疲劳特性提出结构优化方案;建立了车辆-轨道-隧道刚柔耦合模型及剪力铰-混凝土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将刚柔耦合模型得到的浮置板板缝位移差作为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荷载,计算分析了隧道不均匀沉降、钢弹簧隔振器失效时剪力铰应力分布及剪力铰危险点Mises应力时程曲线;采用Goodman方法进行平均应力修正,利用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结合材料S-N曲线计算了剪力铰危险点疲劳寿命,提出了相应的结构优化方案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浮置板板缝位移差对中置式剪力铰Mises应力及疲劳寿命有重要影响。中置式剪力铰轴Mises应力最大值位于板缝边缘处轴的上下表面,该位置是剪力铰轴接触的突变点。随着板缝位移差峰值的增大,剪力铰轴危险点Mises应力峰值逐渐增大,疲劳寿命逐渐减小。当板缝位移差峰值0.8 mm时,剪力铰轴危险点Mises应力峰值达到了1 122 MPa,剪力铰轴疲劳寿命为344 349节·次。当板缝位移差峰值超过0.5 mm后应当注意剪力铰轴疲劳破坏问题;对中置式剪力铰轴固定板接触突变位置进行倒圆角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剪力铰轴疲劳寿命。当隧道不均匀沉降波长30 m幅值3 cm,倒圆角半径设置为3、5、7 mm时,剪力铰轴Mises应力峰值分别降低了36.7%、45.1%、53%,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3.6倍、4.1倍、6.2倍。由于轴固定板倒圆角设计会降低剪力铰的抗剪和抗弯刚度,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剪力铰轴的疲劳寿命及剪力铰对板端位移的协调能力进行设计。研究成果可为解决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中置式剪力铰疲劳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 剪力铰 数值仿真 疲劳预测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演化
20
作者 陈家璐 何越磊 路宏遥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5,共5页
[目的]板式无砟轨道作为典型的层状结构体系,其层间界面的黏结状态直接影响着列车运行的安全。对此,有必要采用微观宏观结合的方式研究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演化。[方法]制作混凝土-砂浆复合试件,并对部分试件进行植筋锚固。应用声发射... [目的]板式无砟轨道作为典型的层状结构体系,其层间界面的黏结状态直接影响着列车运行的安全。对此,有必要采用微观宏观结合的方式研究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演化。[方法]制作混凝土-砂浆复合试件,并对部分试件进行植筋锚固。应用声发射技术,开展复合试件界面法向性能试验。利用声发射监测系统对复合试件破坏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分别获得层间界面离缝演化过程中宏观上的荷载-时间曲线与微观上离缝出现的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指标。[结果及结论]层间界面发生脱黏破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界面咬合阶段、离缝稳定扩展阶段及界面失稳破坏阶段;植筋后复合试件层间界面脱黏破坏位移值及脱黏破坏过程中对应的声发射振铃计数均明显增加。通过声发射技术可以对层间界面状态进行科学评价,从宏微观层面上验证了植筋能够有效地增加复合试件界面黏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板式无砟轨道 层间离缝演化 声发射技术 宏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