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4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宁 陆诗建 +4 位作者 刘玲 梁静 刘苗苗 孙梦圆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64,共20页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耗高成本是导致CCUS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胺吸收剂催化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节能新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非均相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胺溶液中CO_(2)催化解吸反应机理以及Lewis酸、Br?nsted酸和碱性活性位点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影响催化剂解吸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全面分析了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后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催化再生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洛文尼亚岩溶区草地生长季土壤CO_(2)变化及其降雨效应
2
作者 章程 肖琼 +6 位作者 汪进良 孙平安 苗迎 郭永丽 Mitja PRELOVSEK Martin KNEZ Saša MILANOVIĆ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8,共12页
土壤CO_(2)是岩溶作用的核心驱动因子,也是研究土壤呼吸及其与大气CO_(2)源汇关系的核心指标。快速的岩溶动力学和碳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暗示其在现今全球碳循环中仍在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斯洛文尼亚第纳尔岩溶区典型草地... 土壤CO_(2)是岩溶作用的核心驱动因子,也是研究土壤呼吸及其与大气CO_(2)源汇关系的核心指标。快速的岩溶动力学和碳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暗示其在现今全球碳循环中仍在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斯洛文尼亚第纳尔岩溶区典型草地土壤生态系统为例,开展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CO_(2)含量等指标高分辨率在线监测。监测工作在2021年6—9月草地生长季进行,每10 min记录一组数据。结果表明,土下20 cm、30 cm和50 cm土温均值分别为19.69℃、18.54℃和17.42℃,暗示土温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小。土下20 cm、30 cm和50 cm水分含量均值分别为23.2%、21.7%和24.9%。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受降雨控制,降雨强度越大,水分上升幅度越大。土下20 cm、30 cm和50 cm土壤CO_(2)变化范围分别为(1884~6705)×10^(–6)、(2088~5516)×10^(–6)、(2771~3606)×10^(–6),均值分别为3578×10^(–6)、3468×10^(–6)、3174×10^(–6)。无雨期间土壤水分显示出白天下降,夜晚基本保持不变的阶梯状下降趋势,受土壤水分控制,土壤CO_(2)多日总体变化呈现锯齿状持续降低趋势。不同降雨条件下均出现土壤CO_(2)向下迁移现象,从强降雨过程初期产生的土壤CO_(2)含量快速下降看,表明雨水入渗产生的脉冲效应导致CO_(2)快速向下迁移,进一步进入下伏岩溶含水层,可为碳酸盐岩溶蚀提供CO_(2)驱动力,比较下降幅度与雨前CO_(2)含量,暗示降雨过程中12%~33%的土壤CO_(2)进入岩溶含水层并参与碳酸盐岩溶蚀。监测结果暗示岩溶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横向延伸,具有土壤CO_(2)汇效应,也就是说,岩溶作用过程具有缓解土壤CO_(2)向大气释放功能,即减源效应。因此,在研究岩溶区碳循环及其碳汇效应时,应把植被-土壤-碳酸盐岩溶蚀作为一个整体,从岩溶关键带角度,系统开展监测与研究,以期获得岩溶区碳循环过程的完整认识,揭示其碳汇效应,进一步评估岩溶区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 土壤水分 降雨过程 岩溶作用 减源效应 斯洛文尼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3
作者 张军华 杨梅 +3 位作者 陈永芮 冯德永 亓亮 李晓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9-540,共12页
CO_(2)驱油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效手段,其中地震监测技术是关键。文中分析总结了国内外CO_(2)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一致性处理技术和综合解释... CO_(2)驱油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效手段,其中地震监测技术是关键。文中分析总结了国内外CO_(2)驱油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一致性处理技术和综合解释等,并重点论述了CO_(2)驱地震监测技术在高89区块的应用。可行性分析是研究区块开展时移地震监测的重要前提,满足油藏地质条件、岩石物理条件和地震条件才能有效地进行时移地震监测。要实现油藏动态监测,基础地震与监测地震(时移地震)的一致性处理也非常重要,需开展时差、振幅、频率、相位等要素的匹配滤波。时移地震综合解释有助于准确预测CO_(2)驱波及范围,叠前主要借助于AVO属性分析方法;叠后基于基础地震与监测地震资料的差值分析仍是主要方法,频率域信息如分频处理、速度频散、低频伴影等也值得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波及范围预测方法方兴未艾,但其运算效率和泛化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展望了时移地震技术在提高监测精度、开发监测方法、拓展应用市场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时移地震 可行性分析 一致性处理 正演模拟 深度学习 波及范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崔馨月 孙全昊 +1 位作者 郑丽红 王海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88,共6页
在肝脏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表达于常驻非实质细胞,参与肝脏炎症、免疫调控等病理过程。近年来,TREM2在急慢性肝病研究领域中受到关注,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EM2是治疗急慢性肝病的潜在靶点,然而其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缺乏... 在肝脏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表达于常驻非实质细胞,参与肝脏炎症、免疫调控等病理过程。近年来,TREM2在急慢性肝病研究领域中受到关注,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EM2是治疗急慢性肝病的潜在靶点,然而其在急慢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本文综述了TREM2在急慢性肝病中调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急慢性肝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 肝疾病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工况对超临界CO_(2)干气密封端面热力学过程及稳态性能影响研究
5
作者 江锦波 陈竹鑫 +5 位作者 肖洋溢 彭新 陈源 于辰 孟祥铠 彭旭东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13-2928,共16页
超临界CO_(2)压缩机干气密封因密封介质在临界点工况附近的物性特殊性和高参数化,密封间隙内介质流动呈现出多相流动、高度湍流化和物性畸变特征。以微段组合型槽干气密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轴向力平衡条件下考虑实际流体效应的超临界CO_... 超临界CO_(2)压缩机干气密封因密封介质在临界点工况附近的物性特殊性和高参数化,密封间隙内介质流动呈现出多相流动、高度湍流化和物性畸变特征。以微段组合型槽干气密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轴向力平衡条件下考虑实际流体效应的超临界CO_(2)干气密封热动力润滑相变仿真模型,提出了密封端面热力学过程表征方法,研究了转速、进气压力和进气温度等运行工况参数对超临界CO_(2)干气密封端面热力学过程、流场参数和稳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温度的提高对于抑制密封端面液相凝析效果显著;转速和进气压力的增大只能抑制槽区液相凝析,增大端面非液相区面积,但对密封坝气液混相区影响不大,当进气温度达到320 K和340 K时,端面纯液相区和气液混相区先后消失;提高非液相区面积,对于增大密封气膜刚度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干气密封 相变 工况参数 热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苹果籽油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6
作者 苟丽娜 曾朝珍 康三江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52-458,共7页
系统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与传统溶剂萃取对苹果籽油质量的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萃取工艺和开发高品质苹果籽油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富士苹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 系统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与传统溶剂萃取对苹果籽油质量的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萃取工艺和开发高品质苹果籽油提供科学依据。以红富士苹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和石油醚萃取提取苹果籽油,并对其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2.0 h、CO_(2)流量25 L/h,苹果籽油得率达23.72%。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溶剂萃取相比,超临界CO_(2)萃取的苹果籽油具有较低的过氧化值(0.70 g/kg)和较高的皂化值(189 mg/g),表明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长链脂肪酸含量。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2种萃取方法所得苹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包括亚油酸(51.973%~52.050%)和油酸(36.206%~36.293%)。综上所述,超临界CO_(2)萃取法在提升苹果籽油品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用于生产高品质苹果籽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籽油 超临界CO_(2)萃取 工艺优化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2)AlNb合金研究进展及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裴会平 刘冬 +4 位作者 姚利盼 邵天敏 刘巧沐 刘亮亮 陈乾明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4,共17页
Ti_(2)AlNb合金优良的综合高温性能使其有望取代部分镍基合金,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结构材料实现发动机自身减重。针对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轻量化设计需求,结合统计对比、对照实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方法,从材料特性、合金冷/热加工工艺... Ti_(2)AlNb合金优良的综合高温性能使其有望取代部分镍基合金,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结构材料实现发动机自身减重。针对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轻量化设计需求,结合统计对比、对照实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方法,从材料特性、合金冷/热加工工艺性能、减重收益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该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优势、潜力以及仍需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在减重方面优势显著,且较好地实现了强度、韧性和塑性的综合匹配,无明显短板;具有可接受的冷、热加工性能,通过变形、铸造等方式均可制备工程可用的大规格零件;应用于机匣等静子件可在镍基高温合金基础上减重35.3%,应用于整体叶盘/轮盘等转子件可在镍基高温合金基础上减重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2)AlNb 航空发动机 减重 材料特性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MoS_(2)水热合成因素对CO_(2)加氢制甲醇的影响
8
作者 文长宏 丁明山 +2 位作者 刘娜 黄雪莉 黄河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I0001,I0002,共13页
MoS_(2)作为CO_(2)催化加氢制甲醇的优异催化剂,其活性受到催化剂结构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结构可控的MoS_(2)纳米片.研究了Mo/S摩尔比、前驱体溶液pH值和前驱体生长时间对MoS_(2)纳米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使用XRD、SEM、BET和XPS对Mo... MoS_(2)作为CO_(2)催化加氢制甲醇的优异催化剂,其活性受到催化剂结构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结构可控的MoS_(2)纳米片.研究了Mo/S摩尔比、前驱体溶液pH值和前驱体生长时间对MoS_(2)纳米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使用XRD、SEM、BET和XPS对MoS_(2)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Mo/S摩尔比为1/4、前驱体溶液pH为1.4、前驱体生长时间为12 h时,所制备的MoS_(2)催化剂层状结构清晰,结晶度较高,表现出最佳CO_(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活性,CO_(2)转化率为4.35%,甲醇选择性为59.93%.该工作为相关催化剂材料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水热法 CO_(2)加氢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对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
9
作者 张新星 陈召亚 +2 位作者 廖文华 刘春敬 高志岭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1,I0019,I0020,共8页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降低N_(2)O排放,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酚类化合物儿茶素对4种土壤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虽对反硝化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降低N_(2)O排放,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酚类化合物儿茶素对4种土壤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虽对反硝化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和泛养副球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N_(2)O向N_(2)转化的反硝化过程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从而减少反硝化过程中N_(2)O排放,但低浓度儿茶素对4种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需添加0.500 mg/mL的儿茶素才能显现效果。研究结果对挖掘合适的生物氮素调理剂以及推动含酚类化合物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过程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阶VPSA分离锂精矿焙烧窑炉尾气CO_(2)工艺模拟
10
作者 张林 王镜霖 +2 位作者 崔群 王海燕 马正飞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2,共11页
采用变压吸附分离锂精矿焙烧(天然气)窑炉尾气中CO_(2),以作为锂辉石生产碳酸锂的碳化原料受到广泛关注。针对该窑炉尾气CO_(2)含量较低和温度较高的特点,设计了两阶真空变压吸附(VPSA)分离CO_(2)工艺,采用Aspen Adsorption软件模拟了... 采用变压吸附分离锂精矿焙烧(天然气)窑炉尾气中CO_(2),以作为锂辉石生产碳酸锂的碳化原料受到广泛关注。针对该窑炉尾气CO_(2)含量较低和温度较高的特点,设计了两阶真空变压吸附(VPSA)分离CO_(2)工艺,采用Aspen Adsorption软件模拟了该工艺过程。结果表明,以13X分子筛为吸附剂,在进料(窑炉尾气)温度373.15 K、再生压力5 kPa和CO_(2)体积分数9%的条件下,由第一阶VPSA将CO_(2)富集到体积分数为65.88%,再进入第二阶VPSA提纯CO_(2)至体积分数为95.31%,CO_(2)总回收率为92.20%;将第二阶VPSA吸附阶段的出塔气回流并入第一阶VPSA进料,CO_(2)总回收率提高至95.20%。两阶VPSA从窑炉尾气中分离CO_(2)纯度(>95%)满足锂精矿生产电池级碳酸锂的碳化工艺要求。本研究可为天然气窑炉尾气CO_(2)分离及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精矿焙烧窑炉尾气 CO_(2) VPSA 工艺模拟 13X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电化学还原制取乙烯电解池设计、应用和工艺优化
11
作者 张珂 马涛 +3 位作者 任维杰 樊洁 崔阳 何秋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CO_(2)电化学还原(CO_(2)ER)制备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电化学还原CO_(2)制取乙烯技术在电解池设计、应用和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电解池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及现有缺陷,分... CO_(2)电化学还原(CO_(2)ER)制备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电化学还原CO_(2)制取乙烯技术在电解池设计、应用和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电解池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及现有缺陷,分析了电解池关键部件(气体扩散电极、离子交换膜、流道)和工艺条件对电解性能的影响,为CO_(2)电化学还原制取乙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化学还原 电解池 乙烯 设计改进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涂层的隔热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邵岩 崔升 +1 位作者 方显力 刘文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47,共5页
SiO_(2)气凝胶凭借低热导、高比表面积、大孔隙率等独特的结构特征,在隔热保温、吸附分离、催化、储能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优化,相关产品在建筑管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SiO_(2)气凝胶作... SiO_(2)气凝胶凭借低热导、高比表面积、大孔隙率等独特的结构特征,在隔热保温、吸附分离、催化、储能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优化,相关产品在建筑管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SiO_(2)气凝胶作为绝佳的隔热材料应用到涂料行业,为我国涂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气凝胶 制备工艺 二氧化硅气凝胶涂层 隔热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的合成工艺研究
13
作者 张珈豪 程林琳 +3 位作者 卢赵洋 陈骏 孙成钰 裴叔宸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3-1646,共4页
为开发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的合成工艺,本文以水杨酰胺为起始原料,经酰化、加成、水解、成盐得到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并对工艺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确认,总收率为60.4%,HPLC... 为开发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的合成工艺,本文以水杨酰胺为起始原料,经酰化、加成、水解、成盐得到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并对工艺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确认,总收率为60.4%,HPLC纯度为99.696%。该工艺操作简单,原料廉价、条件温和、绿色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2-羟基苯甲酰氨基)辛酸钠 合成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施肥效应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石子华 张海维 +3 位作者 王子豪 张余 王松寒 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5-765,共11页
CO_(2)施肥效应显著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大气中CO_(2)浓度的持续上升,在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也显著促进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即CO_(2)施肥效应),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从而降低全球变暖的速率。本文对CO... CO_(2)施肥效应显著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大气中CO_(2)浓度的持续上升,在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也显著促进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即CO_(2)施肥效应),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从而降低全球变暖的速率。本文对CO_(2)施肥效应产生的机制进行系统介绍;综述目前用于评估全球CO_(2)施肥效应的3种主要方法——CO_(2)加富试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统计归因模型,评述各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对影响CO_(2)施肥效应的各种气候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全球CO_(2)施肥效应评估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CO_(2)施肥效应时空变化格局研究、影响因素和植物适应等方面对今后全球CO_(2)施肥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施肥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 光合作用 CO_(2)加富试验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停输过程温压及相态变化规律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欣泽 孙晨 +5 位作者 刘晓飞 邹炜杰 姜星宇 郭良辉 董宝军 邢晓凯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不同于原油、天然气管道,超临界CO_(2)管道在停输过程中,需要关注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CO_(2)相态变化。掌握停输过程管道各位置流体温压变化关系、初始气化工况点和气化程度,对实现管道安全状态预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石油天然... 不同于原油、天然气管道,超临界CO_(2)管道在停输过程中,需要关注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CO_(2)相态变化。掌握停输过程管道各位置流体温压变化关系、初始气化工况点和气化程度,对实现管道安全状态预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百万吨级超临界CO_(2)管道示范工程KB CO_(2)管道,建立了管道水力热力模型并求解,获得了管道停输后全线压力、温度、密度、持液率及相态变化规律,发现流体密度值与单位温降对应的压降值存在正相关性。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得到流体气化前压力、温度和密度变化的函数表达式,该温压关系在CO_(2)相图中为相态迁移路径线的斜率值。该值主要受流体密度影响,流体密度500 kg/m^(3)、650 kg/m^(3)和800 kg/m^(3)对应的斜率值分别为0.213、0.325和0.473。同时,给出了流体初始气化时的温压计算公式和气化后持液率变化预测公式。CO_(2)相图中相态迁移路径线与气液平衡线的交点即为流体初始气化压力和温度点。CO_(2)流体气化后,压力和温度状态点将沿着气液平衡线移动,直到温度降至管道周围土壤环境温度。采用OLGA软件对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模拟值的误差在±4.00%以内,说明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最后应用公式对示范工程停输过程安全状态进行了预测,发现管道起点发生气化时的压力最高,为避免管道任意点发生气化,需在管道压力降至7.0 MPa前进行再启动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 停输过程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咸水层封存中岩心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16
作者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 薛福生 +2 位作者 李涛 李延静 刘瑜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4-1302,共9页
为了明确CO_(2)咸水层封存过程中岩心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基于与核磁共振(NMR)技术相结合的孔隙级渗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咸水层润湿性变化对渗流过程的影响,为揭示润湿性作用下的两相渗流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通过NMR技术测得... 为了明确CO_(2)咸水层封存过程中岩心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基于与核磁共振(NMR)技术相结合的孔隙级渗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咸水层润湿性变化对渗流过程的影响,为揭示润湿性作用下的两相渗流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通过NMR技术测得了渗流过程中的饱和度参数,定量分析得到了平均弛豫时间和咸水饱和度的二次函数耦合关系。之后,在二维层面基于水平集法,通过将润湿性设置为不同润湿水平及空间位置函数,模拟CO_(2)在多孔介质中驱替咸水中储层不同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核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T1)及横向弛豫时间(T2)与咸水饱和度(S)的函数耦合关系,可以较好表征CO_(2)驱替咸水过程中的岩心润湿性变化。基于孔隙级渗流模型表征孔隙尺度下的润湿性各向同性,发现当岩心润湿性处于极端情况,如强亲水(θ=0°)、中性润湿(θ=90°)或者强疏水(θ=180°)状态时,残余水饱和度较低,驱替效果较好。对于润湿性各向异性,驱替过程较为复杂,其对相对渗透率和残余咸水饱和度的影响各异,尤其入口端和出口端的不同润湿性表现会直接影响两相渗流过程,入口端越亲水且出口端越疏水时,咸水渗流速度越快;这可能是由于润湿性各向异性会导致渗流行为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渗流速率和驱替效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可见,渗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对渗流过程的影响较大。未来研究除了关注咸水层空间尺度下的相关变化外,还需注重时间尺度下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咸水层封存 核磁共振 孔隙级渗流模型 润湿性 渗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成分工艺优化及物质分析
17
作者 李光彩 陆小双 +3 位作者 张孟聪 刘爱玲 刘仲华 张盛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工艺并明确其香气品质特征。[方法]以云南普洱晒青绿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获得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物质最佳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PM...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工艺并明确其香气品质特征。[方法]以云南普洱晒青绿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获得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物质最佳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PME-GC×GC-QTOF-MS)、香气活力值(OAV)和气相色谱嗅闻仪(GC-O)对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香气化合物的鉴定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1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 h、CO_(2)流量21 L/h,夹带剂添加量160 mL,萃取得率达到1.0768%。对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香气化合物的鉴定分析,共检测出81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醇类、萜类、酯类和烃类等,其中以醇类含量最高。筛选出了29种OAV值>1的重要香气化合物,进一步采用GC-O嗅闻仪识别出香叶醇、β-紫罗酮等11种关键香气化合物,赋予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花香、甜香等风味。[结论]具有不同香型的香叶醇等11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对云南普洱晒青绿茶超临界萃取物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工艺优化 固相微萃取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建筑材料CO_(2)排放评价
18
作者 胡良灿 李晓琴 +1 位作者 刘宇航 陈建飞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37-142,共6页
以建筑P&C过程为系统边界,完成了系统边界内磷石膏建筑材料生产各阶段的能耗及CO_(2)来源调查。提出了不同加工方式下生产的胶凝材料建筑用磷石膏粉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并核算了不同加工方式下建筑用磷石膏粉的碳排放因子。基于此进... 以建筑P&C过程为系统边界,完成了系统边界内磷石膏建筑材料生产各阶段的能耗及CO_(2)来源调查。提出了不同加工方式下生产的胶凝材料建筑用磷石膏粉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并核算了不同加工方式下建筑用磷石膏粉的碳排放因子。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磷石膏混合水泥混凝土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完成了磷石膏空心砌块、磷石膏混合水泥混凝土等磷石膏建材的碳排因子核算。并进一步计算和对比分析了典型结构的原构筑方案和采用磷石膏绿色建材代替水泥基建材的新构筑方案下的建筑CO_(2)排放量。结果表明在建筑中使用磷石膏砌块等其他磷石膏建材代替混凝土建材减碳效果显著,最高可减少26%的CO_(2)排放量,且用于建材生产的建筑用磷石膏粉的加工方式对整体减碳效果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绿色建材 P&C过程 能源消耗 CO 2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掺杂及热力加工对Cu-Y_(2)O_(3)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佳 牛嘉乐 +1 位作者 周雄飞 张弘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4-119,130,共7页
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掺杂Ti的Cu-1.0wt%Y_(2)O_(3)复合粉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了不同Ti含量(0.2wt%、0.4wt%、0.6wt%)的Cu-1.0wt%Y_(2)O_(3)复合材料。对烧结后的样品进行热力加工,工艺参数为800℃热轧10%,之后在800℃保温3... 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掺杂Ti的Cu-1.0wt%Y_(2)O_(3)复合粉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了不同Ti含量(0.2wt%、0.4wt%、0.6wt%)的Cu-1.0wt%Y_(2)O_(3)复合材料。对烧结后的样品进行热力加工,工艺参数为800℃热轧10%,之后在800℃保温30 min后淬火,并冷轧50%,最后在450℃时效处理4 h。结果表明:Cu-1.0wt%Y_(2)O_(3)-xwt%Ti复合粉体经高能球磨后,树枝状铜粉转变为层片状铜粉,Y、Ti、O元素分布较均匀,且粉体粒度相较未掺杂Ti的更细小。随着Ti含量的增加,烧结态复合材料晶粒逐渐细化,显微硬度明显增加,导电率逐渐降低,Cu-1.0wt%Y_(2)O_(3)-0.6wt%Ti复合材料致密度、硬度及导电率分别为91.9%、93.7 HV及51.9%IACS。经热力加工后,复合材料导电率、硬度及致密度均有所提高,且复合材料断口出现大量韧窝,大尺寸韧窝里包裹着Y_(2)O_(3)颗粒,细小韧窝分布在复合材料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Y_(2)O_(3)复合材料 放电等离子烧结 热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低空高密度UAT2模式ADS-B接收设备监视容量评估
20
作者 汤新民 冯文源 管祥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79,共8页
针对未来通用访问收发机(Universal access transceiver,UAT2)模式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系统设备在低空高密度情景下对低空飞行器的监视工作可能产生报文重叠的问题,将泊松过程和二... 针对未来通用访问收发机(Universal access transceiver,UAT2)模式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系统设备在低空高密度情景下对低空飞行器的监视工作可能产生报文重叠的问题,将泊松过程和二项分布等概率公式与UAT2数据链收发过程特点结合,建立ADS-B接收设备处理单条报文接收成功率与影响变量的关系模型,揭示了在理想工作情况下和报文重叠的情况下,ADS-B接收设备的监视容量由信道误码率和处理速率共同决定。仿真结果表明:以报文接收成功率PSUC不低于70%为期望值,信道误码率为10-2时,监视容量可达到199条/s,误码率为10-3时,监视容量可达到256条/s,仿真实验结果与模型曲线基本拟合验证了本文所提的UAT2数据链路ADS-B接收设备的监视容量量化评估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中交通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 通用访问收发机2 监视容量 泊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