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探针法测定甜菜碱cmc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任学贞 李干佐 +3 位作者 王弘立 翟立民 隋卫平 徐欣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295-1297,共3页
荧光探针法测定甜菜碱cmc的研究任学贞,李干佐,王弘立,翟立民,隋卫平,徐欣艳(山东大学化学系,济南,250100)关键词甜菜碱,芘,临界胶束浓度Ekwall等[1]发现,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能够增溶多环芳烃并发射较强的... 荧光探针法测定甜菜碱cmc的研究任学贞,李干佐,王弘立,翟立民,隋卫平,徐欣艳(山东大学化学系,济南,250100)关键词甜菜碱,芘,临界胶束浓度Ekwall等[1]发现,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能够增溶多环芳烃并发射较强的荧光.在常用的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 临界胶束浓度 荧光探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14)BE与NaCMC之间的相互作用(Ⅰ)──NaCMC对C_(14)BE表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干佐 隋卫平 +1 位作者 徐桂英 郑立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618-1621,共4页
以表面张力法研究了NaCMC与C_(14)BE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纯水介质中,NaCMC对C_14BE的表面活性影响较小,但NaCl的存在对C_(14)BE与NaCMC间的缔合有促进作用,混合体系的σ~C曲线出... 以表面张力法研究了NaCMC与C_(14)BE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纯水介质中,NaCMC对C_14BE的表面活性影响较小,但NaCl的存在对C_(14)BE与NaCMC间的缔合有促进作用,混合体系的σ~C曲线出现两个转折点。二者开始缔合的浓度小于cmc,完成缔合的浓度大于cmc。pH=2时,形成C_(14)BE/H-CMC复合物,使C_(14)BE的表面活性降低,σ~C曲线亦出现两个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十四烷基甜菜碱 羧甲基纤维素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油相中的CMC_o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波 刘德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26-1130,共5页
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油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o)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获得了部分CMCo 值 .对 CMCo 与表面活性剂自身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数学处理后 ,发现 CMCo 与活性物质自身结构间仍为对数关系 .同时在对某些具体体系... 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油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o)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获得了部分CMCo 值 .对 CMCo 与表面活性剂自身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数学处理后 ,发现 CMCo 与活性物质自身结构间仍为对数关系 .同时在对某些具体体系的界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不同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 ,发现 CMCw 和 CMCo 是评价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有效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油相 cmc0 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 相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与性能关系——分子结构变化对c_(CMC)和HLB值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栾和鑫 吴运强 +7 位作者 王宁 陈权生 张海玲 赵文强 孙记夫 吴文祥 曲广淼 丁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1-544,553,共5页
为揭示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了系列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及分子结构对最小烷烃碳数(nmin)、临界胶束浓度(c_(CMC))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芳基取代位置相同时,随着长链烷基碳数增加,烷基芳基磺酸... 为揭示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了系列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及分子结构对最小烷烃碳数(nmin)、临界胶束浓度(c_(CMC))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芳基取代位置相同时,随着长链烷基碳数增加,烷基芳基磺酸盐的c_(CMC)先减小后增大,c_(CMC)越小其界面活性越高,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排列越趋近于油/水兼溶型;相同链长的同系物,随着芳基向烷基碳链中间位置移动,其c_(CMC)和nmin呈现增大趋势,芳环取代基对支化程度的影响相当于4.05个亚甲基对c_(CMC)的影响。通过对HLB值的经验公式对比可知,戴维斯公式适合不同结构表面活性剂间HLB值的比较,而临界胶束浓度法适于同系物间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芳基磺酸盐 结构 界面性能 临界胶束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新红 顾云兰 戴兢陶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2-105,共4页
采用紫外法和荧光法测定了二元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在正规溶液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出形成胶束时的相互作用参数βm... 采用紫外法和荧光法测定了二元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在正规溶液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出形成胶束时的相互作用参数βm、超额自由能ΔGex和胶束组成xi,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二元体系的CMC值介于纯组分之间,胶束中的组成都与理想混合有一定偏差;胶束相中两组分间的作用力为吸引力;当胶束相中CTAB的摩尔分数增大时,吸引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胶束浓度 混合胶束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胶束溶液中醇对CMC和热力学性质影响的量热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洪林 闫咏梅 孔哲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9-601,共3页
利用微量量热仪测定了十二烷酸钠在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及助表面活性剂(庚醇、辛醇、壬醇、癸醇)存在时,胶束形成过程的热功率-时间曲线。借助热力学理论,测得了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形成热(ΔHθm),计算了ΔGmθ和ΔSmθ。讨论了... 利用微量量热仪测定了十二烷酸钠在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及助表面活性剂(庚醇、辛醇、壬醇、癸醇)存在时,胶束形成过程的热功率-时间曲线。借助热力学理论,测得了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形成热(ΔHθm),计算了ΔGmθ和ΔSmθ。讨论了醇中碳原子数、醇的浓度与CMC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十二烷酸钠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在相同温度及相同浓度的醇体系中,CMC值随着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温度及相同醇的体系中,CMC值随着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胶束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在相同温度及相同浓度的醇体系中,随着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放热增加,在相同温度及相同醇的体系中,随着醇浓度的增加而放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酸钠 醇类 非水溶液 cmc 热力学函数 微量量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接枝共聚物PECA-g-PEG胶束的CMC及表面带电性
7
作者 赵锦花 孙多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44-846,共3页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value and surface charge of the amphiphilic graft copolymer PECA-g-PEG micelles(PECA:polyethyl cyanoacrylae, PEG:polyethylene glycol) are reported. CMC of the copolymers is dete...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value and surface charge of the amphiphilic graft copolymer PECA-g-PEG micelles(PECA:polyethyl cyanoacrylae, PEG:polyethylene glycol) are reported. CMC of the copolymers is determined from the absorbance change of bromophenol blue solution as function of copolymer concentration, which is about 1×10 -6 mol/L. The 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cz c) of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valence(z) for the copolymer micelles are examined by visual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by experiential formula cz c∝z -6. The relation formula for different cations is deduced:cz c∝z -4, which indicates the electronegative character of the micell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聚氰基丙烯酸乙酯-g-聚乙二醇 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 聚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改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司桢羽 夏琳琳 +2 位作者 胡章 陈梓茵 李诗纹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获得新型抗菌活性化合物,模仿抗菌肽的带正电性和两亲性结构,对海洋来源壳聚糖(CS)进行化学改性。通过CS与2-氯乙胺盐酸盐的亲核取代反应对CS进行亲水改性,得到亲水性CS(HCS),随后通过HCS与L-异亮氨酸的酰胺化反应进行疏水性修饰,... 为了获得新型抗菌活性化合物,模仿抗菌肽的带正电性和两亲性结构,对海洋来源壳聚糖(CS)进行化学改性。通过CS与2-氯乙胺盐酸盐的亲核取代反应对CS进行亲水改性,得到亲水性CS(HCS),随后通过HCS与L-异亮氨酸的酰胺化反应进行疏水性修饰,获得系列双亲改性CS衍生物,即双亲性CS(ACS)。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Zeta电位仪对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测定临界胶束浓度,考察ACS的自组装性能;采用抑菌圈法对ACS的体外抗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双亲改性CS衍生物已成功制备,其表面电势都呈正电性,Zeta电位范围为35.6~39.2 mV,临界胶束浓度值为0.16~0.28 g/L,表明ACS具有较强的胶束形成能力;ACS具有强的抗菌活性,其中HCS与L-异亮氨酸质量比为1.5∶1的ACS抗菌活性最强,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21.2 mm和23.3 mm。因此,制备的新型双亲改性CS衍生物有望进一步开发为在食品、医药、农业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的抗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双亲改性 表面电势 临界胶束浓度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化场地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增溶与洗脱效果
9
作者 王旭德 林轩 +5 位作者 周贵龙 谭峻杰 钟燕平 王淑华 郭学涛 梁旭军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选取产自真菌的内酯型槐糖脂(SLMP)和酸性槐糖脂(SLAP)及产自细菌的鼠李糖脂(RLs)作为代表性生物表面活性剂,以石化场地典型有机污染物菲和1-硝基萘(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1-硝基萘及其混合物的增... 选取产自真菌的内酯型槐糖脂(SLMP)和酸性槐糖脂(SLAP)及产自细菌的鼠李糖脂(RLs)作为代表性生物表面活性剂,以石化场地典型有机污染物菲和1-硝基萘(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1-硝基萘及其混合物的增溶与洗脱效果和机制。3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对1-硝基萘的增溶效果优于菲;在15倍临界胶束浓度时,增溶效果顺序为SLAP>RLs>SLMP;共存体系中菲和1-硝基萘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表现出相互促进作用,增加了彼此的溶解度;3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菲和1-硝基萘的去除效果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提升,其中,SLMP的洗脱效果最佳,菲和1-硝基萘的协同增溶效应还会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洗脱效率。研究可为石化场地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一种绿色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 临界胶束浓度 增溶 洗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氯离子电极同时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及反离子缔合度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慧琴 高作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3-544,共2页
Both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and the counter-ion association degree (K) of aqueous cationic surfactants solutions (DTMAC,DTAC,TTAC,CTAC,OTAC)could b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by chloride ISE.The experiment... Both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and the counter-ion association degree (K) of aqueous cationic surfactants solutions (DTMAC,DTAC,TTAC,CTAC,OTAC)could b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by chloride IS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MC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literature value.ISE was both simple and quick,and the results were accurate,reliable and satisfied.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both ISE and conductance methods were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反离子缔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临界胶束浓度PEGMA-b-PCL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性能
11
作者 周国永 尹付琳 +5 位作者 尹城武 王钰杰 陈雨鑫 刘超 成琳 杜海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8-1327,共10页
以ε-己内酯(ε-CL)为疏水链段、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为亲水链段、4-氰基-4-[(十二烷基硫烷基硫代羰基)硫烷基]戊醇(CDPA)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试剂、甲苯为溶剂,在N_(2)氛围、80℃、反应24 h的条件下,通过RAFT聚合... 以ε-己内酯(ε-CL)为疏水链段、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为亲水链段、4-氰基-4-[(十二烷基硫烷基硫代羰基)硫烷基]戊醇(CDPA)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试剂、甲苯为溶剂,在N_(2)氛围、80℃、反应24 h的条件下,通过RAFT聚合法制备了两嵌段共聚物(PEGMA-b-PCL)。将其自组装为胶束,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负载姜黄素(Cur)。采用FTIR、^(1)HNMR、GPC、SEM、DLS对PEGMA-b-PCL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胶束载体的载药和释药性能。结果表明,两嵌段共聚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478~7318,其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在pH=5.0~7.4,范围为0.920~1.600 mg/L)。胶束载体粒径范围为68.34~186.93 nm。当n(CDPA)∶n(ε-CL)=1∶200时,胶束载药率和包封率最高,可达12.05%±0.29%和75.26%±2.41%。在不同pH环境下,药物缓释性能可达15 d,其中pH=5.0时的累积释药率最高,可达3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FT聚合 两嵌段共聚物 低临界胶束浓度 药物缓释 姜黄素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乙酰化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
12
作者 杨昊 马孝萌 +2 位作者 黄金华 李俊峰 梁生康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8-889,共12页
槐糖脂亲水基上的乙酰化程度对其表界面活性和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查明不同菌株发酵得到的乙酰化/去乙酰化槐糖脂(SLs)在结构和理化性能上的差异,使用HPLC-MS/MS解析了去乙酰化SLs的结构,并与野生菌株所产乙酰化SLs的表界面活性等... 槐糖脂亲水基上的乙酰化程度对其表界面活性和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查明不同菌株发酵得到的乙酰化/去乙酰化槐糖脂(SLs)在结构和理化性能上的差异,使用HPLC-MS/MS解析了去乙酰化SLs的结构,并与野生菌株所产乙酰化SLs的表界面活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去乙酰化菌株所产的去乙酰化SLs疏水基主要为十八烯酸,亲水基主要为去乙酰化槐糖,其中,内酯型、酸性和具有bola型结构的槐糖脂质量分数分别为26.99%、49.98%和23.03%。野生菌株所产槐糖脂以乙酰化槐糖脂为主,且内酯型和酸型质量分数分别为97.86%和2.14%;其疏水基主要为十八烯酸。去乙酰化SLs在水中的溶解度高达485.8 g/L,较乙酰化SLs提高了14倍,且具有更好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同时,去乙酰化SLs乳化性能较乙酰化SLs提高26.7倍。去乙酰化SLs的表面活性稍低,临界表面张力为41.0 mN/m,高于乙酰化SLs的36.2 mN/m;亲水-亲油平衡值为13,高于乙酰化SLs的11。2种槐糖脂具有良好的抗硬水性,但耐酸碱性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丝酵母菌 槐糖脂 去乙酰化 临界胶束浓度 乳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碳炔基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李雅琪 邢攸美 +6 位作者 马杰文 张之钧 胡斌 方伟华 尹云舰 吴振 王国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123,共10页
以2,5,8,11-四甲基-6-十二炔-5,8-二醇和环氧乙烷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合成了聚氧乙烯重复单元数分别为2,4,5和7的4种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P1,P2,P3和P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H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对P1~P4的结构进行... 以2,5,8,11-四甲基-6-十二炔-5,8-二醇和环氧乙烷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合成了聚氧乙烯重复单元数分别为2,4,5和7的4种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P1,P2,P3和P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H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对P1~P4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表面张力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等研究了不同聚氧乙烯链长度对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润湿性能、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氧乙烯链长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cmc逐渐增加,cmc处的表面张力(γ_(cmc),mN/m)先减小后增大,P2的γ_(cmc)最小(27.19 mN/m).此类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均展现出优异的润湿性能,随着聚氧乙烯链长度增加,其发泡量和乳化能力逐渐增加.此类具有低表面张力和出色润湿性能的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半导体显影和工业清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聚氧乙烯链 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浓度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膜蒸馏中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机理研究
14
作者 谢松辰 侯春光 +3 位作者 庞志广 余子昱 岳殿鹤 彭跃莲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表面活性剂导致的膜润湿是膜蒸馏技术在处理实际废水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缓解膜润湿现象,采用新型的负压膜蒸馏来评价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盐溶液的润湿能力,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等手段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和污染机理.首... 表面活性剂导致的膜润湿是膜蒸馏技术在处理实际废水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缓解膜润湿现象,采用新型的负压膜蒸馏来评价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盐溶液的润湿能力,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等手段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和污染机理.首先,恒浓处理0.1 mmol/L SDS、CTAB以及Tween-20盐溶液,当料液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时,膜通量稳定,冷凝液电导率保持在3μS/cm以内.而料液含阳离子(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时,膜通量都衰减,甚至出现负值.通过分析污染膜表面以及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粒径,证实CTAB和Tween-20是通过胶束污染膜表面,造成膜润湿.为了探究胶束污染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的关系,分别测试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CMC、0.5CMC、1.0CMC的盐溶液,其中SDS、CTAB以及Tween-2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9.6×10^(-3)mol/L、9.1×10^(-5)mol/L和6×10^(-5)mol/L.当分别处理9.1×10^(-6)mol/LCTAB(0.1CMC)和6×10^(-6)mol/LTween-20(0.1CMC)盐溶液时,膜通量都能维持稳定;更高浓度时,膜润湿.但对于SDS盐溶液,膜通量都出现衰减,这种原因主要是SDS的临界胶束浓度(9.6×10-3mol/L)比其他两种表面活性剂高两个数量级,且具更高的亲水亲油平衡值(40),使得盐溶液都具有极低的表面张力(26.4 mN/m),最终导致膜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负压膜蒸馏 膜润湿 膜污染 临界胶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PCMX抑菌效果影响研究
15
作者 刘庆刚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1217,共7页
研究了3种表面活性剂(SDS、AES和AEO9)对抑菌剂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的增溶作用及其复配体系对金黄色葡萄球、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PCMX的结合系数受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影响的大小顺序为:AEO9>AES>... 研究了3种表面活性剂(SDS、AES和AEO9)对抑菌剂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的增溶作用及其复配体系对金黄色葡萄球、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PCMX的结合系数受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影响的大小顺序为:AEO9>AES>SDS。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测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PCMX抑菌效果的影响。当SDS的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下时,复配体系中PCMX的MIC维持不变,当SDS浓度进一步增加会引起MIC线性增加。当AES的浓度在cmc以下时,复配体系中PCMX的MIC随AES浓度增加略有降低,在cmc以上AES浓度进一步增加会引起MIC线性增加。当AEO9浓度在1.61 mmol/L及以下时,AEO9浓度增加导致复配体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MIC降低。发现在AEO9的cmc以上存在一段浓度区间,复配体系的抗菌效能随着AEO9浓度增加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间二甲苯酚 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最小抑菌浓度 结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甜菜碱/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 被引量:60
16
作者 张志庆 徐桂英 +2 位作者 叶繁 郑立强 栾玉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22-1125,共4页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形成胶束能力.降低表面张力效率,降低表面张力能力三种增效作用 发现C12BE和SDS摩尔比为6:4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形成胶束能力.降低表面张力效率,降低表面张力能力三种增效作用 发现C12BE和SDS摩尔比为6:4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并考察了盐、醇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盐能导致表面活性的提高.加醇的机理比较复杂,乙醇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影响不大,而正丁醇影响则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甜菜碱 十二烷基硫酸钠 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 增效作用 复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Gemini咪唑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性能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海燕 顾大明 +3 位作者 刘国宇 赵秀丽 陈成 徐克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1-407,共7页
以2,2-双(溴甲基)-1,3-丙二醇为连接基合成了新型的连接基为枝状的Gemini咪唑表面活性剂2,4-二(溴化-3-烷基咪唑)-1,3-丙二醇([Cn-P-Cnim]Br2,n=10,12,14).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IR)光谱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分析,证明所得产... 以2,2-双(溴甲基)-1,3-丙二醇为连接基合成了新型的连接基为枝状的Gemini咪唑表面活性剂2,4-二(溴化-3-烷基咪唑)-1,3-丙二醇([Cn-P-Cnim]Br2,n=10,12,14).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IR)光谱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分析,证明所得产物即为目标产物.通过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量其表面活性并计算胶束形成热力学参数(ΔG m—0,ΔH m—0,ΔS m—0).结果表明,25℃时3种表面活性剂均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胶束的形成是自发的熵驱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咪唑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电导法 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形成热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活性研究 被引量:53
18
作者 水玲玲 郑利强 +2 位作者 赵剑曦 李英 李干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7-69,82,共4页
测定了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烷基 α ,ω 双二甲基烷基溴化铵以及它与普通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大高于普通表面活性剂 ,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活性受其联接基团的影响远大于其烷基... 测定了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烷基 α ,ω 双二甲基烷基溴化铵以及它与普通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大高于普通表面活性剂 ,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活性受其联接基团的影响远大于其烷基链的影响。通过研究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普通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和阴 /阳普通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协同效应 ,发现双子表面活性剂与普通表面活性剂有很好的复配协同效应 ,这主要是由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团浓度 联接基团 协同效应 界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些药液难在水稻、小麦和甘蓝表面润湿展布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6
19
作者 顾中言 许小龙 韩丽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5-80,共6页
试验表明 ,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 36 .7、36 .9和 36 .4 m N/ m。在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 ,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 试验表明 ,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 36 .7、36 .9和 36 .4 m N/ m。在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 ,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甘蓝 表面润湿展布 临界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浓度 农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单体NaAMC_(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于亚明 王中华 +1 位作者 高保娇 王蕊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热行为,采用荧光探针芘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疏水缔合性,重点探索了在临界胶束浓度上下NaAMC14S与AM的共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aAMC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与AM共聚合时,遵循的是一种微嵌段共聚合的模式,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的组成随转化率大幅度地变化;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与AM共聚合时,进行的是无规共聚合,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组成随时间变化比较缓慢;DSC的测试与荧光探针法的测定结果证实了上述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单体 胶束化行为 临界胶束浓度 共聚合机理 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