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1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电有价元素提取热处理炉用SiC-Si_(3)N_(4)-C质耐侵蚀材料研究
2
作者 姜悦纳 叶欣健 +6 位作者 陶天一 杨梦瑶 林凡凯 郑晓洪 孙振华 吴小文 黄朝晖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28,共5页
回收废旧锂电池有价元素常用火法结合湿法冶金回收工艺,为提高回收工艺中热处理炉衬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以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1~0.5、≤0.5 mm)、碳化硅(2~1、1~0.5、<0.5 mm)、氮化硅(<0.045 mm)和石墨为原料,将用后铁水包砖细颗... 回收废旧锂电池有价元素常用火法结合湿法冶金回收工艺,为提高回收工艺中热处理炉衬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以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1~0.5、≤0.5 mm)、碳化硅(2~1、1~0.5、<0.5 mm)、氮化硅(<0.045 mm)和石墨为原料,将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替代同等粒度的氮化硅经800~1400℃保温3 h制备SiC-Si_(3)N_(4)-C复相耐火材料。研究了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2.12%、26.25%、36.38%和48.5%)和热处理温度(800、1000、1200、1400℃)对复相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加入量的增加,试样体积密度变化较小,显气孔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常温耐压强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先减小后增大;2)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试样体积密度先增加后减小,显气孔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常温耐压强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增加;3)当热处理温度为1400℃,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全部取代碳化硅细颗粒时,试样综合性能最佳,其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常温耐压强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分别为2.37 g·cm^(-3)、14.3%、31.6 MPa和9.0 MPa,且1000℃抗废旧锂电池破碎料侵蚀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电池回收 热处理 Sic-Si_(3)N_(4)-c 用后铁水包砖 抗侵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有奇 何健 +2 位作者 陈俊峰 张嘉良 李正坤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提高Al_(2)O_(3)-SiC-C浇注料的综合服役性能,采用化学燃烧法合成的微晶氮化硅/氮氧化硅(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为添加物,以棕刚玉、板状刚玉、碳化硅、活性α-Al_(2)O_(3)微粉、SiO_(2)微粉、纯铝酸钙水泥、单质Si粉... 为了提高Al_(2)O_(3)-SiC-C浇注料的综合服役性能,采用化学燃烧法合成的微晶氮化硅/氮氧化硅(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为添加物,以棕刚玉、板状刚玉、碳化硅、活性α-Al_(2)O_(3)微粉、SiO_(2)微粉、纯铝酸钙水泥、单质Si粉和球沥青为原料,制备了Al_(2)O_(3)-SiC-C浇注料。研究了复相粉体外加量(外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和5%)对浇注料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Si_(3)N_(4)/Si_(2)N_(2)O增强试样综合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Si_(3)N_(4)/Si_(2)N_(2)O复相粉可以显著改善Al_(2)O_(3)-SiC-C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性;2)Si_(3)N_(4)/Si_(2)N_(2)O复相粉通过填充孔隙、促进烧结反应进行、生成晶须状物质等途径优化了浇注料的显微结构,提高了浇注料的综合性能;3)当Si_(3)N_(4)/Si_(2)N_(2)O复相粉外加量为3%(w)时,浇注料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Si_(2)N_(2)O复相粉 Al_(2)O_(3)-Sic-c浇注料 抗氧化性 抗热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辅助法快捷制备Fe_(3)O_(4)@C光子晶体柔性复合薄膜
4
作者 王治强 张齐 +2 位作者 梁颖 王文欣 陈琦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8,共10页
本文采用垂直沉降法、自然沉降法、磁场辅助法将水热法合成的Fe_(3)O_(4)@C纳米粒子排列成Fe_(3)O_(4)@C光子晶体薄膜。结果表明:垂直沉降法制备光子晶体薄膜耗时长,制得的薄膜不均匀,且薄膜只能贴合在特定基底材料上,难以分离;自然沉... 本文采用垂直沉降法、自然沉降法、磁场辅助法将水热法合成的Fe_(3)O_(4)@C纳米粒子排列成Fe_(3)O_(4)@C光子晶体薄膜。结果表明:垂直沉降法制备光子晶体薄膜耗时长,制得的薄膜不均匀,且薄膜只能贴合在特定基底材料上,难以分离;自然沉降法相比垂直沉降法制得的光子晶体薄膜更均匀,但表面易存在不平整的现象,仍然易贴合在基底材料表面,强行分离会导致光子晶体薄膜破碎;磁场辅助法不仅能使Fe_(3)O_(4)@C纳米粒子在更短时间内排列出鲜艳的结构色,还能使Fe_(3)O_(4)@C纳米粒子在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内部排列形成周期性有序结构,使光子晶体不裸露在空气中,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提升光子晶体稳定性,制得厚度均匀、表面光滑的Fe_(3)O_(4)@C光子晶体柔性复合薄膜。对Fe_(3)O_(4)@C纳米粒子进行超声处理对于获得色彩鲜艳的结构颜色至关重要,只有经过超声处理去除表面杂质的Fe_(3)O_(4)@C纳米粒子才能在磁场的辅助下排列形成周期性有序结构显现结构色。磁场辅助法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光子晶体柔性薄膜的制备时间,通过磁场辅助法制得的光子晶体柔性复合薄膜更均匀且表面光滑,也提升了光子晶体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光子晶体在安全防伪、伪装涂层、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生物医学等更多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 Fe_(3)O_(4)@c 纳米粒子 柔性薄膜 磁场辅助法 垂直沉降法 自然沉降法 结构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性和抗水化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瑞 孙旭东 +5 位作者 魏瀚 袁彪 王俊涛 袁林 刘士范 陈松林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板状刚玉、Al粉、电熔锆刚玉、活性氧化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液压成型制成?50 mm×50 mm的圆柱体试样,...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板状刚玉、Al粉、电熔锆刚玉、活性氧化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液压成型制成?50 mm×50 mm的圆柱体试样,在埋碳气氛下对试样进行了热处理。选取Al粉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6%、9%和12%)、石墨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5%、15%和25%)、热处理温度(680、950、1 500℃)和保温时间(3、6、9 h)为研究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分析了其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Al粉加入量和石墨加入量为影响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2)Al粉加入量和热处理温度是影响抗水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石墨加入量和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3)综合考虑,最优工艺为:Al粉加入量9%(w),石墨加入量5%(w),热处理温度1 500℃,保温时间6 h,制备的试样中存在柱状的Al_(4)O_(4)C,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耐火材料 Al_(4)O_(4)c 抗水化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连续c切Er,Yb:YAl_(3)(BO_(3))_(4)激光器的偏振操控
6
作者 佘凯 谢鹏建 +4 位作者 周鹏斐 魏勇 许珊 李丙轩 张戈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通过构建谐振腔模型,分析了各向同性固体激光器中两个本征模式相干叠加后的光斑奇异特征。并且实验验证了在不使用任何特定的腔内光学偏振选择元件的情况下,在二极管泵浦的准连续c切Er,Yb:YAl_(3)(BO_(3))_(4)激光器中可以有效操控1.6μ... 通过构建谐振腔模型,分析了各向同性固体激光器中两个本征模式相干叠加后的光斑奇异特征。并且实验验证了在不使用任何特定的腔内光学偏振选择元件的情况下,在二极管泵浦的准连续c切Er,Yb:YAl_(3)(BO_(3))_(4)激光器中可以有效操控1.6μm输出激光的偏振态。实现了从部分偏振态转化成稳定的线偏振态,其线偏振方向为可切换的正交特殊情况,均具有21 dB的偏振消光比。同时通过光斑对比,验证了激光器的线偏振输出来源于两个正交本征模式的相干叠加。文中为c切Er,Yb:YAl_(3)(BO_(3))_(4)激光器线偏振光的直接输出与偏振态的调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激光器 偏振调控 c切Er Yb:YAl_(3)(BO_(3))_(4) 准连续泵浦 光束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C/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霞 要丹妮 +2 位作者 张灏昱 张晗 黄姝姝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2-351,共10页
采用一步煅烧法制备了二元异质结光催化剂TiO_(2)@C/g-C_(3)N_(4),运用XRD、TEM、XPS和能带结构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TiO_(2)@C/g-C_(3)N_(4)在模拟可见光照射下对四环素(TC)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表征结果显示:TiO_(2)@... 采用一步煅烧法制备了二元异质结光催化剂TiO_(2)@C/g-C_(3)N_(4),运用XRD、TEM、XPS和能带结构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TiO_(2)@C/g-C_(3)N_(4)在模拟可见光照射下对四环素(TC)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表征结果显示:TiO_(2)@C附着在g-C_(3)N_(4)表面上,二者之间形成了传统Ⅱ型异质结.实验结果表明:TiO_(2)@C/g-C_(3)N_(4)催化剂比g-C_(3)N_(4)和TiO_(2)@C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在TC质量浓度20 mg·L^(-1),GTC-2(Ti_(3)C_(2)的重量为0.06 g)加入量0.3 g的条件下,经光照射80 min后,TC去除率可达87.3%,速率常数为0.026 min^(−1);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TC去除率从87.3%略微降低至80%,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GTC-2光催化降解TC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TiO_(2)@C和g-C_(3)N_(4)的表面进行,TiO_(2)@C与g-C_(3)N_(4)之间高度紧密的接触面形成了Ⅱ型异质结,实现了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分离,降低了二者在催化剂内部的复合速率,提高了催化性能.电子自旋顺磁共振谱(EPR)测试结果表明,TC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有超氧自由基(·O_(2)−)、空穴(h^(+))及羟基自由基(·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c/g-c_(3)N_(4) 异质结 四环素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状C-TiO_(2)/Fe_(3)O_(4)的制备及其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景钇淇 黎永焯 王瑞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202,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微球状C-TiO_(2)/Fe_(3)O_(4)光催化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降解目标,探讨Fe_(3)O_(4)含量、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染料初始浓度以及溶液pH等因素对...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微球状C-TiO_(2)/Fe_(3)O_(4)光催化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降解目标,探讨Fe_(3)O_(4)含量、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染料初始浓度以及溶液pH等因素对其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循环再生能力、催化动力学过程以及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当Fe_(3)O_(4)含量为2.5%,合成的C-TiO_(2)/Fe_(3)O_(4)形貌以直径为3.41μm成的球为主;在紫外光照射下,当0.1g C-TiO_(2)/Fe_(3)O_(4)光催化剂降解25mg/L MB染料时,其催化效果良好,催化效率在90min可达57.35%;与此同时,·OH在该催化中起主要作用,空穴和超氧自由基不起作用或者其作用很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状c-TiO_(2)/Fe_(3)O_(4) 光催化性能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前后血清补体C3与C4水平的动态
9
作者 郭炎凤 郑梦伟 +3 位作者 杨延坤 李亮 张为宇 邸文达 《广西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为了探究在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水牛过程中,水牛补体C3与C4的动态变化,探索补体系统在水牛感染大片吸虫中的作用过程,试验将6头片形吸虫阴性水牛分为A组(对照组,3头)和B组(感染组,3头),B组每头经口感染250个囊蚴,A组经口服0... 为了探究在大片吸虫(Fasciolagigantica)感染水牛过程中,水牛补体C3与C4的动态变化,探索补体系统在水牛感染大片吸虫中的作用过程,试验将6头片形吸虫阴性水牛分为A组(对照组,3头)和B组(感染组,3头),B组每头经口感染250个囊蚴,A组经口服0.85%NaCl溶液模拟感染,在感染前(0周)与感染后第1~6、8、10、12、14、16周分别收集血清,应用ELISA检测血清补体C3与C4含量。结果表明:对于补体C3水平,A组不同周次无明显变化;B组不同周次呈波动变化,与0周相比1、12、14周显著升高(P<0.05);B组在感染后1、3、14、16周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对应周次的水平(P<0.05)。对于补体C4水平,A组不同周次无明显变化;B组不同周次呈波动变化,与0周相比感染后周次均极显著升高(P<0.01);B组在感染后1、3、4、5、12、14、16周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对应周次的水平(P<0.05)。本研究提示:在大片吸虫感染过程中,水牛补体的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在不同周次可能被大片吸虫抑制,而此抑制作用可能与大片吸虫的免疫逃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吸虫 水牛 补体c3 补体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3+)掺杂对多孔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储钠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李娜丽 王斌斌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3,共9页
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 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V^(3+)导致晶格膨胀,扩大了Na^(+)的传输通道,加快了Na^(+)的迁移。在制备改性样品过程中,Y^(3+)与PO_(4)^(3-)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导电相YPO_(4),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此外,Y^(3+)掺杂使得不规则多边形NVP颗粒球化并且尺寸略有减小。得益于适当的Y^(3+)掺杂量以及均匀的无定形碳包覆层和多孔结构,NVP/C-Y0.10样品具有优异的储钠性能,其在5 C高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96.3 m A·h/g,经1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2.2 m A·h/g的可逆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3)V_(2)(PO_(4))_(3)/c Y^(3+)掺杂 溶胶凝胶燃烧法 储钠性能 放电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3、C4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阈值效应分析
11
作者 张拓 尹令丝 杨苗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4-1770,共7页
目的:分析血清C3、C4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阈值效应。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4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42例)和存活组(104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 目的:分析血清C3、C4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阈值效应。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4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42例)和存活组(104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血清C3、C4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阈值效应分析。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3、C4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采用bootstrap重采样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DSⅢ期,LDL-C、Apo B水平降低,Hcy、UA及血清C3、C4水平升高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曲线拟合发现,随着血清C3、C4的升高,MM患者的死亡概率呈上升趋势。阈值效应分析发现,当血清C3>1.2 g/L时或血清C4>0.37 g/L时,患者死亡发生率随着相应指标水平升高而增高;当血清C3<1.2 g/L时或血清C4<0.37 g/L时,患者死亡发生率与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血清C3、C4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结论:血清C3、C4水平升高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3、C4二者联合对于预测MM患者死亡的价值优于单一指标,二者联合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c3 血清c4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612靶向SEMA4C调控肝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12
作者 马思源 张博超 +2 位作者 李贤锐 程新悦 浦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1-239,共9页
目的:探讨miR-3612靶向信号素(SEMA)4C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的4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常规培养肝细胞癌Hep3B和Huh7细胞,... 目的:探讨miR-3612靶向信号素(SEMA)4C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的4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常规培养肝细胞癌Hep3B和Huh7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miR-3612 mimics-NC组、miR-3612 mimics组、miR-3612 inhibitor-NC组、miR-3612 inhibitor组、si-NC组、si-SEMA4C组、mimics-NC+pcDNA-NC组、miR-3612 mimics+pcDNA-NC组和miR-3612 mimics+pcDNA-SEMA4C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的核酸和质粒转染各组细胞。qPCR法检测miR-3612和SEMA4C 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和Huh7细胞中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免疫共沉淀(RIP)实验验证miR-3612与SEMA4C的结合及调控关系,qPCR法和WB法检测转染后各组Hep3B和Huh7细胞中miR-3612、SEMA4C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miR-3612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和Huh7细胞中呈低表达(P<0.001),而SEMA4C则呈高表达(P<0.001),过表达miR-3612可抑制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imentin、SEMA4C蛋白的表达,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敲低miR-3612则促进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SEMA4C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实验证实miR-3612与SEMA4C可直接结合(P<0.001),miR-3612与SEMA4C的表达呈负相关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P<0.001)。敲减SEMA4C能明显抑制Hep3B、Huh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或P<0.01或P<0.001),过表达SEMA4C可逆转过表达miR-3612对Hep3B和Huh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miR-3612通过调控SEMA4C表达影响Hep3B和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miR-3612有望成为临床肝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P3B细胞 HUH7细胞 miR-3612 信号素4c 增殖 侵袭 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C3、补体C4和C反应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9
13
作者 唐仕超 王赓 +2 位作者 张志国 刘耀阳 徐沪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疾病活动和合并感染时的血清学特点,探讨补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至2014年在我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63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疾病活动和合并感染时的血清学特点,探讨补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至2014年在我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63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和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进行分组,比较感染组(n=20)和非感染组(n=43)以及活动组(n=44)和非活动组(n=19)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差异,并分析SLEDAI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中的CRP、ESR、IgA和SLEDAI高于非感染组(P<0.05);活动组中的ESR、IgG高于非活动组,而补体C3低于非活动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SLEDAI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666,P<0.01),而与CRP和补体C4无相关性(r=0.073,r=0.143;P>0.05)。结论 SLE患者在感染时CRP升高,C3、C4未降低或降低不明显;在疾病活动时,C3降低,C4未降低或降低不明显,CRP未升高或升高不明显。提示CRP和C3的变化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或感染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补体c3 补体c4 c反应蛋白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草原植物中的C_3和C_4光合作用途径 被引量:50
14
作者 殷立娟 王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以光合作用关键羧化酶PEPC和RuBPC活性比,并且参照叶片CO2补偿浓度,δ13C值和叶片解剖结构特点来鉴定东北草原区233种植物的C3,或C4光合作用途径。这些植物隶属于144属37科,其中137种为首次鉴定。8... 以光合作用关键羧化酶PEPC和RuBPC活性比,并且参照叶片CO2补偿浓度,δ13C值和叶片解剖结构特点来鉴定东北草原区233种植物的C3,或C4光合作用途径。这些植物隶属于144属37科,其中137种为首次鉴定。89种具有C4光合作用途径,隶属于55属17科;144种具有C3光合作用途径,隶属于94属28科。大多数C4种分布在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苋属(Amaranthus)、地肤属(Kochia)、狗尾草属(Setaria)和虎尾草属(Chloris)中的均为C4植物。C4植物的生境多为干草原和盐碱草地,而C3植物则主要分布于草甸草原和干草原。然而,C4植物对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途径 c3植物 c4植物 东北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羊草群落C_3和C_4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2
15
作者 韩梅 杨利民 +1 位作者 张永刚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5-1832,共8页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已...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已成为研究植被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单位。植物的不同光合途径(C3、C4和CAM)从叶片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态适应到地理分布均表现出对不同水、热、光环境的响应,是理想的植物功能群分类。为此,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光合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C4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其变异性较高,更能反映样地间环境变化的差异;(2)C4与C3植物变化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多数C4植物常在逆境中起到更大作用,如干旱化、盐碱化和放牧干扰;(3)C4植物种类少,在所有调查样方中仅出现7种,占总出现种类的9.72%。这些特点说明C4植物可以考虑作为评估和预测我国温带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植物功能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羊草群落 c3c4植物功能群 生物量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3与C_4植物的环境调控 被引量:43
16
作者 牛书丽 蒋高明 李永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8-314,共7页
环境条件决定着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区域 ,一般来说 ,C4 植物分布于高温、强光的环境而 C3植物分布于阴凉、湿润的环境 ,且 C4 比 C3植物光合速率高。但环境条件影响着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光合潜能的发挥 ,C4 植物在高温、... 环境条件决定着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区域 ,一般来说 ,C4 植物分布于高温、强光的环境而 C3植物分布于阴凉、湿润的环境 ,且 C4 比 C3植物光合速率高。但环境条件影响着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光合潜能的发挥 ,C4 植物在高温、强光、干旱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在其它环境条件下未必就显现出来。环境条件甚至可以引起 C3、C4 光合途径间的相互转化 ,这使得目前几种鉴别植物光合类型的方法出现不一致的结果。因此 ,在判断植物的光合类型时 ,要注意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 ,同时注意植物所处环境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c4植物 光合途径 环境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和CO2作用下C3和C4作物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耦合关系的差异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建林 林荣芳 +6 位作者 于贵瑞 房全孝 姜德锋 齐华 王秋凤 李举华 刘兆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气孔控制着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的耦合关系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利用LI-6400光合仪控制光强和CO2浓度变化,分析了C3和C4作物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耦合关系的差异。... 气孔控制着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的耦合关系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利用LI-6400光合仪控制光强和CO2浓度变化,分析了C3和C4作物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耦合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即使CO2浓度变化条件下,Ball-Berry模型也能很好地模拟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二者的耦合关系。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耦合系数体现了不同作物之间水-碳交换比例的差异,反映了气孔限制和内部生理生化过程限制在不同作物上所占的比例。由于该系数在C3作物和C4作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3作物中,陆生C3作物和水生C3作物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作物的生态功能类型可以大体划分为3类:C4作物、陆生C3作物和水生C3作物。这种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为提高碳循环、水循环以及水碳耦合循环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应用的精度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作物 c4作物 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 生态功能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TiO2/g-C3N4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8
18
作者 董海军 陈爱平 +2 位作者 何洪波 吕慧 李春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541,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TiO_2/g-C_3N_4进行质子化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TiO_2/g-C_3N_4进行质子化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MO)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可见光下制备的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多孔TiO_2纳米晶与g-C_3N_4形成具有"芝麻饼"形貌的复合结构;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吸收带边扩展到465 nm,较TiO_2出现明显红移;TiO_2与g-C_3N_4能带匹配耦合,有效地抑制了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质子化处理过程能够提高可见光区吸收强度和电子的传导能力,增强了TiO_2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晶 TIO2 g—c3N4 g-c3N4 可见光响应 质子化处理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和C4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叶子飘 杨小龙 康华靖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67-1873,共7页
了解C3和C4植物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的响应关系,对揭示植物的光能利用与需水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辣椒(Capsicum annuum)、高粱(Sorghum bicolor)和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用LI... 了解C3和C4植物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的响应关系,对揭示植物的光能利用与需水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辣椒(Capsicum annuum)、高粱(Sorghum bicolor)和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用LI-6400光合仪测量了这4种植物的气体交换参数,并利用光响应机理模型所构建的叶片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光的响应模型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栾树和辣椒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LUE_(max))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WUE_(max))比高粱和玉米低,所对应的饱和光强(IL-sat)也小于高粱和玉米;(2)高粱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饱和光强(Isat)均比玉米小,但它的LUE_(max)和WUE_(max)却比玉米大。由此可知,C3植物的栾树和辣椒LUE_(max)和WUE_(max)比C4植物的高粱和玉米低,而相应的饱和光强(I_(L-sat)和I_(W-sat))则没有这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c4植物 光能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和C4植物粗料及底物精粗比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安 吴建平 +1 位作者 周传社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本试验研究了C3和C4植物粗料及底物精粗比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不同来源的C3(水稻秸秆和苜蓿)和C4植物(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为粗料,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精粗比(40∶60、45∶55和50∶50)的底物,进... 本试验研究了C3和C4植物粗料及底物精粗比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不同来源的C3(水稻秸秆和苜蓿)和C4植物(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为粗料,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精粗比(40∶60、45∶55和50∶50)的底物,进行48 h的瘤胃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体外产气参数、发酵特性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1)底物粗料选用苜蓿时,理论最大产气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种粗料(P<0.01),且以精粗比为45∶55和50∶50时较高;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甲烷(CH4)产量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降低53.79%、24.30%和3.29%,且以精粗比为45∶55时最低。2)C3植物粗料的发酵液p H和氨态氮(NH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C4植物粗料(P<0.01);精粗比对发酵液p H和NH3-N浓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发酵液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P<0.01),而与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为50∶50时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发酵液乙酸/丙酸均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P<0.05),而与精粗比为45∶55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4)各底物体外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以选用水稻秸秆为底物粗料时最低,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宽叶雀稗低18.84%、4.37%、3.84%和11.12%、17.78%、15.56%。结果提示,以苜蓿为粗料,精粗比为50∶50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高,CH4产量也最高;以水稻秸秆为粗料时,精粗比为45∶55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低,CH4产量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c4植物 精粗比 体外发酵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