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5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Hastelloy C-276镍基合金离子碳氮共渗组织与性能影响
1
作者 曹驰 张春华 +2 位作者 陈志林 张翔 张果林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4,共8页
探究温度对镍基合金Hastelloy C-276渗层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优良的表面改性层。使用等离子碳氮共渗技术在不同温度(395、425、455、485℃)下制备表面改性层,镍基合金... 探究温度对镍基合金Hastelloy C-276渗层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获得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优良的表面改性层。使用等离子碳氮共渗技术在不同温度(395、425、455、485℃)下制备表面改性层,镍基合金C-276经离子碳氮共渗后,渗层厚度从6.5到20.0μm不等,表面硬度较原始合金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当处理温度≤395℃时生成的S相层较薄;随着处理温度升高,生成较厚的S相层和CrN硬质相,获得优良的耐磨性;进一步提升处理温度至485℃时,基体表面出现贫Cr,致使合金耐蚀性降低;当处理温度<450℃时样品表现出比基体更好的耐蚀性能。镍基合金Hastelloy C-276在425、455℃温度下进行碳氮共渗,可获得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相对优良的表面改性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共渗 Hastelloy c-276镍基合金 s 温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镀层在高含CO_(2)/H_(2)S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2
作者 吕祥鸿 曹悦 +4 位作者 汪传磊 薛艳 李杰 刘艳明 代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0-1673,共14页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蚀速率、点蚀速率以及腐蚀电流密度。Ni-W镀层在140~160℃温度范围内呈现中度腐蚀,在高温180℃时转变为严重腐蚀;相比之下,C110钢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均表现为严重腐蚀,且腐蚀速率远大于Ni-W镀层;Ni-W镀层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膜主要由NiS、Ni_(3)S_(2)及微量Ni(OH)_(2)构成,该膜层结构致密,化学稳定性高,与基体结合牢固,且腐蚀产物膜电阻大于C110腐蚀产物FexSy,可有效抑制Ni-W镀层在长期浸泡过程中的腐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镀层 高温地层水 cO_(2)/H_(2)s腐蚀 c11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类型铅锌矿床S、Pb、C-H-O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榆 江彪 +4 位作者 王登红 王岩 宋学信 张长青 黄凡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15,共23页
铅、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Pb、C-H-O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来解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等地质问题。对铅锌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为从单矿种角度... 铅、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Pb、C-H-O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来解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等地质问题。对铅锌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为从单矿种角度进行全国性的总结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基于全国重要铅锌矿床的相关硫、铅、氢、氧、碳同位素近万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铅锌矿床的S、Pb同位素特征揭示其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主要为深源岩浆和赋矿地层(海水沉积物),H-O、C-O同位素特征表明中国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而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岩浆和海相碳酸盐岩。S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从我国西部到东部地区,北部到南部地区,铅锌矿床的32S趋于富集,表明我国东部和南部铅锌矿床有更多壳源物质参与成矿。C-H-O同位素特征显示相较于西北部地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铅锌矿床有更多大气降水或盆地卤水参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s同位素 PB同位素 c-H-O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催化交叉偶联构建C(sp^(3))—S/Se键合成半胱氨酸衍生物
4
作者 代刚良 周丽娟 +3 位作者 张鹏 李鑫雨 肖美球 唐石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5-1124,共10页
发展了一种镍催化β-溴氨基酸酯与硫醚的交叉偶联反应,高效合成一系列新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反应使用简单易得、结构稳定的β-溴氨基酸酯和二苯基二硫醚作为偶联前体,在四(三苯基膦)镍(0)/1,10-啡罗啉催化体系下,以中等至良好(58%~82%... 发展了一种镍催化β-溴氨基酸酯与硫醚的交叉偶联反应,高效合成一系列新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反应使用简单易得、结构稳定的β-溴氨基酸酯和二苯基二硫醚作为偶联前体,在四(三苯基膦)镍(0)/1,10-啡罗啉催化体系下,以中等至良好(58%~82%)的收率得到半胱氨酸衍生物。此外,该反应采用“一锅法”通过一步合成的策略成功构建了C(sp^(3))-S键,并进一步拓展至C(sp^(3))-O/Se键的高效形成,实现了硒代半胱氨酸和丝氨酸衍生物的模块化合成。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和底物兼容性好,为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半胱氨酸、丝氨酸衍生物的合成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催化 交叉偶联 c(sp^(3))—s c(sp^(3))—O/se键 半胱氨酸衍生物 丝氨酸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S-H与DEIPA复掺对不同温度下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
5
作者 房延凤 马雪 +1 位作者 丁向群 佟钰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6-2004,共9页
本文旨在探究纳米水化硅铝酸钙(C-A-S-H)和二乙醇单异丙醇胺(DEIPA)两者复掺对不同养护温度下水泥早期水化、凝结时间、化学收缩、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水化热、XRD、TG和SEM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护温度下,加入纳米... 本文旨在探究纳米水化硅铝酸钙(C-A-S-H)和二乙醇单异丙醇胺(DEIPA)两者复掺对不同养护温度下水泥早期水化、凝结时间、化学收缩、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水化热、XRD、TG和SEM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护温度下,加入纳米C-A-S-H和DEIPA后,硅酸盐和铝酸盐水化速度加快,体系内生成了更多的水化产物,水泥凝结时间有所缩短,其中当养护温度为10℃时,试验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较对照组分别缩短13.06%和11.75%。龄期为24 h时,在0、10和20℃的养护温度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化学收缩分别增加20.00%、13.79%和9.30%。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较对照组均有所增加,当龄期为24 h,养护温度为-15、0、10、20℃时,抗压强度分别增长94.48%、85.91%、55.93%和2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s-H DEIPA 温度 早期水化 化学收缩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S-H晶种对四元胶凝材料体系的增强作用
6
作者 刘晓飞 尹健 +4 位作者 李思娇 仉文岗 薄其航 陈怡豪 何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8-2644,共7页
为解决高孔隙率下生态多孔混凝土(ecological porous concrete, EPC)强度下降的难题,通过优化胶凝材料体系,探究纳米C-S-H晶种对CFSS(cement-fly ash-slag powder-silica fume)四元胶凝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机理,旨在提升EPC骨料-水泥浆... 为解决高孔隙率下生态多孔混凝土(ecological porous concrete, EPC)强度下降的难题,通过优化胶凝材料体系,探究纳米C-S-H晶种对CFSS(cement-fly ash-slag powder-silica fume)四元胶凝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机理,旨在提升EPC骨料-水泥浆界面黏结强度,为后续在雨水渗透控制、隔音环保等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基于纳米C-S-H晶种可提供成核位点并加速水化产物生成的原理,固定水胶比0.26和减水剂掺量0.15%,配制纳米C-S-H晶种不同掺量下的CFSS四元胶凝材料体系浆体。实验使用水化热测试设备、维卡仪和水泥抗压试验机等,对水化热、凝结时间及抗压强度进行表征,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对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C-S-H晶种掺量的增加,CFSS四元胶凝材料体系浆体的凝结时间显著缩短,水化反应明显加速;当纳米C-S-H晶种掺量为1%时,1 d和28 d抗压强度相较空白组分别提升23.7%和14.5%。微观分析显示,纳米C-S-H晶种与粉煤灰、矿粉、硅灰协同作用,促使大量致密链网状水化产物在体系内部快速生成,提高了CFSS四元胶凝材料体系结构的整体致密性和稳定性。本研究证实,纳米C-S-H晶种的合理掺量可在不明显降低EPC有效孔隙率的前提下,显著增强CFSS四元胶凝材料体系的早期及后期力学性能,为EPC骨架强度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成果对生态多孔混凝土在道路建设、雨水渗透控制、隔音环保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为高性能生态多孔混凝土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s-H晶种 多元复合胶凝体系 抗压强度 水泥水化 增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成矿作用:来自硫化物原位微区和C-O-S同位素的证据
7
作者 牛永杰 戴霜 +5 位作者 郭东宝 李海亮 曹向飞 移亚龙 马志涛 马延忠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7-1386,共20页
洛坝铅锌矿是西成矿集区内重要的大型铅锌矿田,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首次发现了金、锑矿化,但有关其矿化的相关科学问题尚未开展研究。本文通过硫化物原位微量、单矿物微量元素扫面、原位C-O-S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洛... 洛坝铅锌矿是西成矿集区内重要的大型铅锌矿田,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首次发现了金、锑矿化,但有关其矿化的相关科学问题尚未开展研究。本文通过硫化物原位微量、单矿物微量元素扫面、原位C-O-S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矿化类型及赋存状态,并查明了金、锑成矿流体特征。结果显示,辉锑矿、毒砂及少量车轮矿是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平均Au含量917×10^(-6))及含砷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其矿化类型与类卡林型金矿基本一致。毒砂及辉锑矿均指示出Sb、Ag、As、Pb、Cu的元素富集特征,暗示研究区内金、锑成矿可能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方解石C、O同位素分析表明,Ⅰ阶段方解石δ^(13)C V-PDB介于-0.94‰~1.61‰,δ^(18)O SMOW介于8.14‰~12.89‰,指示出成矿流体主要受花岗岩侵入作用影响;Ⅱ阶段方解石δ^(13)C V-PDB介于0.23‰~5.17‰,δ^(18)O SMOW介于11.33‰~17.81‰,显示出成矿流体受碳酸盐溶解作用影响。此外,矿石的岩相学特征及MgO-CaO二元图解均表明成矿后期去碳酸盐化作用显著,且热液脉体中基本不含Fe或Fe含量极低(33.9×10^(-6)~0.438×10^(-6)),说明地层碳酸盐岩溶解作用释放的Fe^(2+)与含Au-Sb-(As-Hg)低温热液流体反应可能是金、锑成矿的关键因素。同时,黄铁矿、毒砂及闪锌矿的S同位素范围较广(-23.80‰~15.33‰),综合表明了研究区内铅锌、金、锑成矿多期次、多阶段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成 硫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成矿流体 卡林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基噻蒽盐分子内选择性C—S键断裂合成苯并硫醚
8
作者 南江 许凯伦 闫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9,共9页
发展了一种分子内芳基噻蒽盐亲核取代环化反应,通过C—O键与C—S键的选择性断裂,实现了芳基噻蒽盐的新化学转化,高效合成了23例高共轭的三苯并九元硫醚化合物.该反应官能团兼容性优良、产物收率高且无需过渡金属参与,为在催化反应中应... 发展了一种分子内芳基噻蒽盐亲核取代环化反应,通过C—O键与C—S键的选择性断裂,实现了芳基噻蒽盐的新化学转化,高效合成了23例高共轭的三苯并九元硫醚化合物.该反应官能团兼容性优良、产物收率高且无需过渡金属参与,为在催化反应中应用广泛的冠醚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噻蒽盐 cs键断裂 苯并硫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相关脑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9
作者 黄展 朱明芳 +3 位作者 孟祺 谭蕾蕾 张杰文 黄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3-529,共7页
目的报道1例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致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总结临床诊疗思路。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27岁,以头痛发病,平卧位加重、站立位稍缓解。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横窦、乙状窦、窦汇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蛋白C和蛋白S活性降低(49%和51%),... 目的报道1例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致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总结临床诊疗思路。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27岁,以头痛发病,平卧位加重、站立位稍缓解。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横窦、乙状窦、窦汇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蛋白C和蛋白S活性降低(49%和51%),脑脊液压力>330 mm H_(2)O;基因检测提示PROC基因移码突变[c.574_577del(p.Val192Serfs*5)]及PROS1基因错义突变[c.1915T>G(p.Cys639Gly)和c.301C>T(p.Arg101Cys)]。予以低分子量肝素序贯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以及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和镇痛治疗后,头痛症状缓解。出院后4个月头痛无复发,复查脑脊液压力降至正常(135 mm H_(2)O),蛋白C和蛋白S活性升至53%和54.10%(仍低于正常值范围)。结论蛋白C和(或)蛋白S缺乏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有效改善静脉回流障碍并避免华法林相关凝血机制紊乱,是优选治疗方案。临床应对青年患者行凝血蛋白活性检测及遗传学分析,以指导精准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蛋白质c缺乏 蛋白质s缺乏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H晶种与硫酸铝作用下PC-CSA的凝结硬化性能
10
作者 卢子臣 MOHAMMAD Mahadi Hasan +2 位作者 张立恒 贾亚运 孙振平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利用凝结时间、抗压强度等测试,系统评价了水化硅酸钙(C-S-H)晶种与硫酸铝(AS)对硅酸盐-硫铝酸盐复合胶凝体系(PC-CSA)凝结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水化进程、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分析探究其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S-H晶种与AS均能显著缩... 利用凝结时间、抗压强度等测试,系统评价了水化硅酸钙(C-S-H)晶种与硫酸铝(AS)对硅酸盐-硫铝酸盐复合胶凝体系(PC-CSA)凝结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水化进程、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分析探究其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S-H晶种与AS均能显著缩短PC-CSA的凝结时间;复掺C-S-H晶种与AS显著促进了PC-CSA中硅相矿物的水化,提高了微观结构的致密性,提升了PC-CSA的抗压强度;当单掺AS时,PC-CSA中水化产物C-S-H的成核与长大过程均受抑制,而C-S-H晶种的加入通过提供成核位点,减缓了对水化产物C-S-H成核过程的抑制效果,促进了硅相矿物的反应,有助于解决喷射混凝土速凝与早强不协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混凝土 c-s-H晶种 硫酸铝 硫铝酸盐水泥 水化特性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缺陷C-S-H凝胶相热稳定性的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孙明 汤庆印 +2 位作者 郭浩然 王攀 袁雄洲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46-2059,共14页
在高温条件下,C-S-H凝胶中缺陷和受限水的存在显著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Ⅰ型缺陷C-S-H凝胶在高温环境下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反应性。研究发现:温度和Ca/Si比升高导致水分子流动性增强,加速其渗入层状结... 在高温条件下,C-S-H凝胶中缺陷和受限水的存在显著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Ⅰ型缺陷C-S-H凝胶在高温环境下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反应性。研究发现:温度和Ca/Si比升高导致水分子流动性增强,加速其渗入层状结构,降低结构有序性和连通性,引起Q^(1)和Q^(0)增加,削弱C-S-H凝胶的热稳定性;Ⅰ型缺陷使C-S-H凝胶沿层间方向膨胀,且随温度和Ca/Si比升高,膨胀率增大;在高温、高Ca/Si比条件下,水分子反应性增强,促进水解反应和羟基形成,Ⅰ型缺陷快速扩展,显著影响凝胶结构稳定性。本研究成果可为改善混凝土在火灾等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凝胶 高温环境 Ⅰ型缺陷 钙硅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反应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排山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来自T4矿体C-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约束
12
作者 刘春发 刘彦兵 +1 位作者 刘必政 徐立为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排山楼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一处大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建平群中,受EW向和NE向2组韧性剪切带控制,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关系密切,长久以来关于其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以近年新揭露的T4矿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矿床地质... 排山楼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一处大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建平群中,受EW向和NE向2组韧性剪切带控制,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关系密切,长久以来关于其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以近年新揭露的T4矿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矿床地质和C、O、S、Pb同位素研究,厘定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探讨其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δ^(13)C_(V-PDB)值为-7.0‰~-2.1‰,δ^(18)O_(V-SMOW)值为12.2‰~16.7‰。相较于高于庄组白云质大理岩,热液碳酸盐矿物C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但O同位素组成明显亏损,暗示成矿流体中的C来源于高于庄组白云质大理岩的溶解。矿石黄铁矿δ^(34)S_(V-CDT)值介于0.5‰~7.5‰之间,其双峰值(2.9‰和6.7‰)与建平群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δ^(34)S_(V-CDT)值一致,表明S主要来源于建平群变质岩和燕山期岩浆硫的混合。矿石黄铁矿^(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6.585~18.432,15.299~15.698,37.159~38.982。在Pb演化图解中主要投点于地幔和下地壳区域,表明排山楼金矿床铅以壳幔混合为主,金属来源于建平群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结合晚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伸展、岩石圈快速减薄的背景下,排山楼地区韧性剪切作用导致前寒武纪岩石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含矿变质热液,运移过程中有岩浆热液、大气降水及围岩成矿物质参与,最终在构造有利部位发生水岩反应导致成矿物质迅速沉淀,排山楼金矿床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山楼金矿 c-O-s-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华北克拉通北缘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0 Gbit/s Combo PON OLT光组件的研究
13
作者 成璇璇 石川 +3 位作者 马洪勇 梅晓鹤 丁深 秦强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5,共6页
【目的】随着视频业务逐渐成为宽带网络的核心支柱,无源光网络(PON)技术迅速发展,从传统的家庭宽带接入领域迈向政企、工业智能制造和远程医疗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由此对网络的带宽、时延、丢包率和抖动等业务质量要求日益苛刻。在这... 【目的】随着视频业务逐渐成为宽带网络的核心支柱,无源光网络(PON)技术迅速发展,从传统的家庭宽带接入领域迈向政企、工业智能制造和远程医疗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由此对网络的带宽、时延、丢包率和抖动等业务质量要求日益苛刻。在这样的背景下,50 Gbit/s的下一代光接入网技术应运而生,50 Gbit/s PON不仅要提供超过10 Gbit/s PON 4倍以上的接入带宽,还需强化业务支撑能力、网络安全防护以及确保与现有10 Gbit/s PON技术的兼容性和平滑演进。在实现的过程中,光发射组件的研发尤为关键。【方法】文章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混合集成封装技术的50 Gbit/s Combo PON光线路终端(LOT)光组件。这款光组件通过折叠的光路设计,解决了发射端和接收端多通道波长合分波的技术难题,显著降低了收发器件在同一管壳内的串扰问题。【结果】通过精心设计的4通道小型可插拔接口(QSFP)28封装尺寸模块,实现了在金属气密性管壳内的3发3收功能。同时,得益于先进的优化设计,发射端对接收端的串扰明显降低,效果提升达到20~30 dB。这一重要突破不仅提高了光组件的性能,也为50 Gbit/s PON的商用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测试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光组件的波长性能完全符合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G.9804.3国际标准的要求,其工作眼图和灵敏度均达到了预期指标。这意味着50 Gbit/s Combo PON OLT光组件已经具备了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应用的能力。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持续增长,50 Gbit/s PON将在推动宽带网络升级、增强业务支撑和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期待这一领域继续涌现更多创新成果,共同推动光网络技术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 Gbit/s combo无源光网络 光线路终端 光发射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H/PC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
14
作者 阴钰娇 吴飞 +1 位作者 周文强 何殿伟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6-72,共7页
为解决传统粉煤灰混合水泥砂浆早期强度发展缓慢、孔隙结构粗化等问题。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聚羧酸盐改性水化硅酸钙(C-S-H/PCE)纳米复合材料,并采用多种表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对粉煤灰混合水泥砂浆早期力学性能、孔隙结构、... 为解决传统粉煤灰混合水泥砂浆早期强度发展缓慢、孔隙结构粗化等问题。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聚羧酸盐改性水化硅酸钙(C-S-H/PCE)纳米复合材料,并采用多种表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对粉煤灰混合水泥砂浆早期力学性能、孔隙结构、水化动力学和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C-S-H/PCE能够有效提高砂浆的早期抗压强度,且其抗压强度增长率与C-S-H/PCE掺量成正比;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抗压强度增长率减缓;C-S-H/PCE能够显著降低砂浆试样的孔隙率,并减小砂浆中的大孔比例,从而起到提高水泥砂浆的致密性,细化孔隙结构的作用;C-S-H/PCE能够促进水泥浆体的早期水化,提高浆体的早期水化程度且C-S-H/PCE掺量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C-S-H/PCE不仅有效促进了水泥生成更多的水化产物,加速了整个水化进程,而且这一过程并未改变水化产物的种类组成,确保了水泥性能的稳定性与可控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优化C-S-H/PCE的制备工艺,探索其在不同种类水泥及掺合料体系中的适用性,以及其对水泥基材料长期耐久性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先进的计算模拟技术,深入揭示C-S-H/PCE纳米复合材料与水泥基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开发高性能、长寿命的水泥基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 水泥水化 孔隙结构 水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环境下C-S-H/γ-FeOOH界面黏结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作者 陈彦齐 马彬 +1 位作者 魏燕锋 楚云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44-5551,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水化硅酸钙(calcium silicate hydrate,C-S-H)和钢筋钝化膜(γ-FeOOH)(下文简称为C-S-H/γ-Fe OOH)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从界面处离子演化、径向分布函数、粒子强度分布、相互作用能和力学性能等... 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水化硅酸钙(calcium silicate hydrate,C-S-H)和钢筋钝化膜(γ-FeOOH)(下文简称为C-S-H/γ-Fe OOH)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从界面处离子演化、径向分布函数、粒子强度分布、相互作用能和力学性能等方面揭示了Na Cl溶液浓度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Na Cl溶液浓度升高,层间Ca_(h)^(2+)离子从C-S-H表面脱离扩散至层间溶液,Na^(+)离子进入C-S-H层中,Ca_(h)^(2+)离子对溶液中Cl^(-)离子具有吸附作用,导致C-S-H表面出现Ca_(h)^(2+)和Cl^(-)的离子团。此外,由于γ-Fe OOH表面羟基振荡,为Na^(+)离子提供吸附点位,致使γ-Fe OOH表面Na^(+)离子增多。当Na Cl溶液浓度升高时,Ca_(h)—O_(s)的径向分布函数(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RDF)峰值逐渐降低,Ca_(h)—O_(w)、Ca_(h)—Cl和Na—O_(s)的RDF峰值均逐渐升高,该结果与离子强度分布一致,其中O_(s)为C-S-H中硅链上的氧,O_(w)为层间溶液水中的氧。Ca_(h)^(2+)离子与水中O_(w)形成离子键,导致C-S-H表面Ca_(h)—O_(s)离子键减少。Ca_(h)—O_(s)离子键的强度和稳定性优于Ca_(h)—O_(w),故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升高,C-S-H/γ-FeOOH界面相互作用能和峰值应力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 Γ-FEOOH NAcL溶液 黏结性能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S-H晶核早强剂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
16
作者 张金龙 唐孟雄 +3 位作者 衷从浩 胡家兵 邵强 钟开红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探究纳米水化硅酸钙(C-S-H)晶核早强剂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机理有助于推动纳米C-S-H晶核早强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尺寸均匀分布的纳米C-S-H晶核早强剂,借助力学性能、水化热测试对比分析了所合成纳米C-S-... 探究纳米水化硅酸钙(C-S-H)晶核早强剂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机理有助于推动纳米C-S-H晶核早强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尺寸均匀分布的纳米C-S-H晶核早强剂,借助力学性能、水化热测试对比分析了所合成纳米C-S-H掺量变化的作用规律及其与常用早强剂的效果差异,并通过XRD、TG-DTG、SEM测试分析了纳米C-S-H对水泥水化历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所合成纳米C-S-H晶核早强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1 d抗压强度、水化放热速率及水化放热量的提升幅度先增加后减小,在纳米C-S-H掺量为0.6%(质量分数)时,早强剂的早强效果最佳,且对7、28 d抗压强度无负面影响;相比空白组,纳米C-S-H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水泥诱导期的水化速率,以及1 d龄期内AFm、AFt及C-S-H凝胶的生成量和密集程度,但对中后期龄期水化产物的生成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s-H晶核早强剂 成核位点 抗压强度 水化热 水化产物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microwav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_(2)S into H_(2) and S at low temperature over Mo_(2)C@CeO_(2) catalysts
17
作者 SUN Hongyang CHEN Jun +2 位作者 TU Cong ZHOU Jicheng XU Wentao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99-1415,I0027,I0028,共19页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H_(2)S into high value-added H_(2) and S,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us process in industry,is an ideal route that can not only deal with toxic and abundant H_(2)S waste g...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H_(2)S into high value-added H_(2) and S,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us process in industry,is an ideal route that can not only deal with toxic and abundant H_(2)S waste gas but also recover clean energy H_(2),which has significant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However,the highly effective decomposition of H_(2)S at low temperatures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because of the stringent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constraints(only 20% even at high temperature of 1010℃).Conventional microwave catalysts exhibit un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at low temperatures(below 600℃).Herein,Mo_(2)C@CeO_(2) catalyst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or robust microwav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_(2)S at low temperatures.Two carbon precursors,para-phenylenediamine(Mo_(2)C-p)and meta-phenylenediamine(Mo_(2)C-m),were employed to tailor Mo_(2)C configurations.Remarkably,the H_(2)S conversion of Mo_(2)C-p@CeO_(2) catalyst at a low temperature of 550℃ is as high as 92.1%,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H_(2)S equilibrium conversion under the conventional thermal conditions(2.6% at 550℃).To our knowledge,this represents the most active catalyst for microwav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H_(2)S at low temperature of 550℃.Notably,Mo_(2)C-p demonstrated superior intrinsic activity(84%)compared to Mo_(2)C-m(6.4%),with XPS analysis revealing that its enhanced performance stems from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o_(2+)active sites.This work presents a substitute approach for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H_(2)S waste gas and opens up a novel avenue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microwave catalysts for microwave catalytic reaction at low-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decomposition of H_(2)s microwave catalysis low temperature microwave selective catalytic effect Mo_(x)c@ceO_(2) H_(2)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S-H/PCE对蒸养UHPC力学性能增强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伍勇华 易昂 +2 位作者 何娟 匡玉峰 原毅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97-2805,共9页
目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制品的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采用纳米C-S-H/PCE对UHPC进行增强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本文研究了蒸养条件下掺入以聚羧酸(PCE)为分散剂的纳米水化硅酸钙(C-S-H/PCE)对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 目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制品的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采用纳米C-S-H/PCE对UHPC进行增强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本文研究了蒸养条件下掺入以聚羧酸(PCE)为分散剂的纳米水化硅酸钙(C-S-H/PCE)对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水化热、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等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掺入3.0%(质量分数)纳米C-S-H/PCE可以显著提高蒸养UHPC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掺入纳米C-S-H/PCE可以促进UHPC的早期水化,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C-S-H)凝胶,使水化放热温峰增高,并缩短达到水化温峰的时间。掺入纳米C-S-H/PCE可有效改善蒸养UHPC的孔结构,在掺量为3.0%(质量分数)时总孔隙率最小,有害孔比例最低。该研究可为纳米C-S-H/PCE在蒸养UHPC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s-H/PcE 超高性能混凝土 孔结构 水化放热 蒸汽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复杂背景下烟雾火焰检测的改进YOLOv8s算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耀名 张鹏飞 谭福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针对复杂背景下烟雾火焰目标与背景混淆,导致烟雾火焰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复杂背景下烟雾火焰检测的YOLOv8s改进模型。特征通道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为了有效利用跨不同通道间的冗余,提高模型对烟雾火焰目标和背景的区分,设计... 针对复杂背景下烟雾火焰目标与背景混淆,导致烟雾火焰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复杂背景下烟雾火焰检测的YOLOv8s改进模型。特征通道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为了有效利用跨不同通道间的冗余,提高模型对烟雾火焰目标和背景的区分,设计了C2fFR(C2f with partial rep conv)轻量级特征提取模块。设计了MCFM(multi-scale context fusion module)多尺度上下文融合模块,来捕捉并利用上下文信息,增强特征的表示。使用Inner-SIoU损失函数,解决边界框不匹配的问题,提高模型对高IoU样本的回归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8s烟雾火焰检测模型相比于基线模型YOLOv8s,mAP@50提升了4.6个百分点,mAP@50:95提升了2.3个百分点,模型参数量降低了18.9%,计算量降低了8.1%,FPS为93帧/s,与其他主流检测算法相比也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s c2fFR 多尺度上下文融合 Inner-sIo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向量比的TN-C-S系统漏电故障检测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翟国亮 梁栋 +3 位作者 王玮 徐丙垠 高海洋 尚同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6-1736,I0005,共12页
TN-C-S系统在我国应用广泛,但由于固有剩余电流大,无法区分负荷投切和故障引起的剩余电流变化,漏电总保和中保无法投运,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量之比的漏电故障保护方法。首先,分析剩余电流回... TN-C-S系统在我国应用广泛,但由于固有剩余电流大,无法区分负荷投切和故障引起的剩余电流变化,漏电总保和中保无法投运,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量之比的漏电故障保护方法。首先,分析剩余电流回路,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量之比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刻突变,在负荷投切时不变。其次,基于中性线阻抗和接地阻抗不会发生突变的特征,计算故障电流突变量幅值,以故障电流突变量幅值越限作为故障判别依据,实现漏电故障检测。仿真及试验证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区分负荷投切和漏电故障,实现大幅值固有剩余电流下的漏电故障检测,在单支路和多支路系统中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0、150 mA,满足TN-C-S系统多级漏电保护的灵敏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c-s系统 漏电保护 剩余电流 不平衡电流 突变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