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污染胁迫下9种植物幼苗叶片热值、C/N和灰分含量比较 被引量:12
1
作者 旷远文 温达志 +2 位作者 周国逸 张德强 曹裕松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用氧弹热值仪测定了生长在硫和氟复合污染环境和相对洁净环境下的9种木本植物幼苗叶片热值。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基础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中热值较高的(大于19.00 kJ g-1)植物有铁冬青(Ilexrotunda)、华润楠(Machil... 用氧弹热值仪测定了生长在硫和氟复合污染环境和相对洁净环境下的9种木本植物幼苗叶片热值。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基础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中热值较高的(大于19.00 kJ g-1)植物有铁冬青(Ilexrotunda)、华润楠(Machiluschinensis)和仪花(Lysidicerhodostegia),热值中等的(介于18.00-19.00 kJ g-1)植物有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环榕(Ficusannulata)、乐昌含笑(Micheliachapensis)、小叶榕(Ficusmicrocarpa)和红花油茶(Camelliasemiserrata),热值低的(低于18.00 kJ g-1)种类有火焰木(Spathodeacampanulata)。大气污染导致复羽叶栾树、华润楠和铁冬青幼苗叶片基础干重热值增加,仪花、含笑、小叶榕、火焰木和红花油茶幼苗叶片基础干重热值下降,环榕基础干重热值则维持相对稳定。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9种植物幼苗叶片去灰分热值与叶片自身C/N比、叶片灰分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污染胁迫下植物幼苗叶片热值相对波动程度与其对污染物的抗性有关,提示叶片热值可以作为植物幼苗对硫和氟复合污染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木本植物 干重热值 去灰分热值 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C/N、C/P和DO质量浓度对SBBR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许秀红 王丹 李秀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6-114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C/N(质量比)、C/P(质量比)、DO质量浓度对附着生长稳定床及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的影响,考察不同运行条件净化效果,并得出最佳反应工况条件.方法试验采用人工配水,通过在SBBR反应器中投加聚丙烯悬浮填...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C/N(质量比)、C/P(质量比)、DO质量浓度对附着生长稳定床及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的影响,考察不同运行条件净化效果,并得出最佳反应工况条件.方法试验采用人工配水,通过在SBBR反应器中投加聚丙烯悬浮填料,分别考察在温度为10℃、15℃、20℃、25℃、30℃、35℃,C/N(质量比)为3、3.5、4、4.7、5.6、6.5、7、8.5、10、12、12.7、13.7、15.5、20,C/P(质量比)为25.2、31.5、37.6、42.3、45、50.8、55.4、62.5、67.3、74.2和DO质量浓度为1 mg/L、2 mg/L、2.5 mg/L、3 mg/L、3.5 mg/L、4 mg/L、4.5 mg/L、5 mg/L、6 mg/L、7 mg/L、8mg/L下SBBR工艺对COD、TN、TP的处理效果.结果 SBBR反应器在温度范围在20~30℃,C/N(质量比)在4.7~13.7,C/P(质量比)〉42,DO质量浓度在3.5 mg/L左右时的运行效果良好,COD平均去除率为94.44%,TN的平均去除率为64.49%,TP平均去除率为89.99%.结论在最佳反应工况条件下,采用SBBR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BR工艺 温度 c/n(质量比) c/P(质量比) 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3^--N/NH4^+-N配比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铁峰 刘晓静 +1 位作者 郝凤 范俊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2-110,共9页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室外防雨网室内,采用盆栽营养液砂培,在最佳氮素供应水平210mg/L基础上,研究NO_3^--N和NH_4^+-N混合的7种配比(1/7、1/3、3/5、5/5、5/3、3/1、7/1)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的影响。结...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室外防雨网室内,采用盆栽营养液砂培,在最佳氮素供应水平210mg/L基础上,研究NO_3^--N和NH_4^+-N混合的7种配比(1/7、1/3、3/5、5/5、5/3、3/1、7/1)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NO_3^--N/NH_4^+-N=5/3处理的粗蛋白(CP)、蛋白总量(TP)、可消化干物质(DDM)及干物质采食量(DMI)总体上都显著高于其他配比处理(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均显著低于其他配比处理(P<0.05),5/3处理有利于紫花苜蓿营养积累;从微量元素营养角度分析,以NH_4^+-N为主的混合态氮更有利于铁(Fe)、锰(Mn)和钼(Mo)的积累,且最适配比分别为NO_3^--N/NH_4^+-N=1/3、1/7和3/5,而以NO_3^--N为主的混合态氮则有利于锌(Zn)的积累,且最适配比为NO_3^--N/NH_4^+-N=3/1;用相对饲用价值(RFV)法评定,5/3处理RFV值显著高于其他配比处理(P<0.05),且各处理RFV均大于100,对照美国紫花苜蓿草产品的分级标准,其品质均达到2级以上水平,其中5/3和7/1处理紫花苜蓿的品质达1级水平。说明紫花苜蓿生长环境中速效氮以NO_3^--N为主,且比例接近NO_3^--N/NH_4^+-N=5/3时,最有利于紫花苜蓿优良营养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n nO3^--n 配比 紫花苜蓿 营养品质 相对饲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被引量:128
4
作者 戴廷波 孙传范 +2 位作者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8-253,共6页
采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 2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 (112 .5kgN hm2 和 2 2 5kgN hm2 )及基追比 (基肥∶追肥为 6 6 34和 34 6 6 )对小麦植株C N积累与转运规律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氮水平和追肥比... 采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 2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 (112 .5kgN hm2 和 2 2 5kgN hm2 )及基追比 (基肥∶追肥为 6 6 34和 34 6 6 )对小麦植株C N积累与转运规律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氮水平和追肥比例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谷 醇溶蛋白比例 ,降低了花后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和干物质的转运率 ,但提高了氮素的转运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期氮积累量和花后氮转运量显著相关而与氮转运率、花后氮同化及干物质积累和运转无关 ;淀粉含量与花后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极显著负相关。因此 ,提高开花期氮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运转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调控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提高施氮量的基础上 ,提高后期追氮比例是同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水平 基追比 碳/氮运转 品质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料不同碳氮比对鸡腿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雷锦桂 翁伯琦 +1 位作者 江枝和 唐翔虬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研究了栽培料不同碳氮比对鸡腿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比为28:1(A2)、32:1(A3)的培养料栽培的鸡腿菇子实体产量较高,分别为285.5g和258.8g,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A1、A2、A3处理子实体中的... 研究了栽培料不同碳氮比对鸡腿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比为28:1(A2)、32:1(A3)的培养料栽培的鸡腿菇子实体产量较高,分别为285.5g和258.8g,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A1、A2、A3处理子实体中的氨基酸各组分、各类氨基酸、维生素及脂肪酸含量都较其他处理高。从品质和效益方面综合考虑,生产中鸡腿菇的栽培料的碳氮比可控制在28~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 碳氮比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沈玉芳 陶武辉 李世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有机物料 土壤质量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广军 王一飞 +2 位作者 夏耘 郁二蒙 李志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3,19,共8页
【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 【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在室内塑料桶中分4组,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7.6∶1);试验组分3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0∶1、15∶1和20∶1.【结果】15d后15∶1组和20∶1组的生物絮团已经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越低;当C/N≥10时,可形成较多的生物絮团,并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当C/N超过15时,对杂交鳢稚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在杂交鳢稚鱼养殖水体中维持碳氮比为10∶1-15∶1,可达到水质调控目的,维持生物絮团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研究结果为生物絮团技术在肉食性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杂交鳢 生物絮团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罗文 王广军 +3 位作者 龚望宝 谢骏 余德光 李志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2,共5页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 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泽鲫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指标 养殖水质 碳氮比(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供给策略对水产养殖废水生物絮团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史明明 刘晃 +3 位作者 龙丽娜 阮贇杰 郭希山 朱松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7-323,共7页
为探究碳源供给策略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废水生物絮团处理的影响,以水产养殖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蔗糖、乙酸钠和甘油为碳源,分别设置不同C/N比梯度(5、10和15)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存在硝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在较低C/... 为探究碳源供给策略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废水生物絮团处理的影响,以水产养殖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蔗糖、乙酸钠和甘油为碳源,分别设置不同C/N比梯度(5、10和15)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存在硝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在较低C/N比(C/N比为5)时,不同碳源硝化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各系统稳定阶段,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乙酸钠为碳源时,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较短(4 d),并不受C/N比的影响,而另外2组随着C/N比增加,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逐渐减少(均由24 d减少至12 d),且氨氮去除效率逐渐提高。其次,不同碳源和C/N比对生物絮团系统碱度的影响不同,在系统稳定阶段,乙酸钠随着C/N比增加,碱度逐渐升高,且均保持较高的浓度,不适宜水产重复利用,而蔗糖和甘油相对稳定,且均低于200 mg/L。另外,结合生物絮团沉积指数可知,生物絮团的沉降性能对絮团氨氮去除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低C/N比时,不同碳源其EPS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C/N比增加,不同碳源EPS多糖含量的多少及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絮团 碳源 碳氮比 水质 细胞胞外多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和溶解氧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秀兰 田娇 +1 位作者 曹国军 王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629-17631,共3页
[目的]探讨不NpH值和DO浓度对低碳氮(C/N)比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为北方地区冬季低C/N比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和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驯化低C/N比好氧活性污泥,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处理人工模... [目的]探讨不NpH值和DO浓度对低碳氮(C/N)比污水基质去除率的影响,为北方地区冬季低C/N比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和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驯化低C/N比好氧活性污泥,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处理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结果]在魄选pH值范围内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基本没有影响,系统反应5h时,COD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5%以上,最高可达到98.6%;当pH值为5时,对NH4^+-N的去除率影响比较大,出水去除率仅为54.6%,pH值为6、7、8、9时;对NH4^+-N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当pH值为5、6、7、8、9时,反应10h时TN的去除率分别为8.1%、41.7%、53.8%、50.3%、36.1%。DO浓度对NH4^+-N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当、DO浓度为4mg/L时,COD和NH4^+-N的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5%和97.1%;D0浓度为4和6mg/L时,TN的去除率基本相同,分别为63.3%和63.2%。[结论]pH值范围为7~8,DO浓度为4~6mg/L时,污水基质去除率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溶解氧 低碳氮比 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配比对多叶型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学洲 兰吉勇 +4 位作者 张荟荟 张学沣 张一弓 王玉 李学森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4期270-273,共4页
针对WL343HQ多叶型紫花苜蓿品种在新疆推广种植,采用测土配方"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苜蓿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磷、钾量对苜蓿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施纯... 针对WL343HQ多叶型紫花苜蓿品种在新疆推广种植,采用测土配方"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苜蓿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磷、钾量对苜蓿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施纯N 30 kg/hm^2水平上,随着氮肥量的增加苜蓿增产幅度呈递减趋势;磷肥对苜蓿产量的增产效应是非常明显,在施P2O_5135 kg/hm^2水平时对应的苜蓿产量开始下降;钾肥对苜蓿产量的增产效应不是非常明显。N、P、K配比施用,影响苜蓿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最佳施肥量为纯N 49.3kg/hm^2、P_2O_583.4 kg/hm^2、K_20 33.4 kg/hm^2,产量达到20 641.2 kg/hm^2,氮肥、磷肥、钾肥的最佳施用比例为0.56∶1∶0.34;施肥对苜蓿品质的改善均有积极的影响。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的处理为施纯N 3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20 kg/hm^2,产投比为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型苜蓿 n、P、K配比施肥 施肥效应 苜蓿品质 产投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云凤 杨茂林 +4 位作者 郑景瑞 刘力 杜文婷 罗彩霞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为探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杨凌区开展了2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15个小麦品种,共计30个处理的大田试验。两年小麦的产量范围分别为1928~4590 kg·... 为探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杨凌区开展了2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15个小麦品种,共计30个处理的大田试验。两年小麦的产量范围分别为1928~4590 kg·hm^(-2)和2537~8473 kg·hm^(-2),小麦品种和施肥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品种和施肥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两年试验结果均表现为NP高产-CK高产的品种有‘伟隆123’‘伟隆121’‘中麦895’。品种和施肥也显著影响氮、磷利用效率,二者交互作用也显著。第一年NP氮高效-CK氮高效品种为‘伟隆123’,第二年为‘伟隆169’‘伟隆121’‘漯麦8号’‘小偃58’‘西农979’和‘伟隆158’。两年结果均表现为NP磷高效-CK磷高效品种为‘伟隆169’和‘伟隆123’。高产小麦品种主要与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高、花后旗叶SPAD(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速率快,促进花前可溶性糖转运有关。氮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花期叶面积指数和旗叶碳氮比大,花后旗叶碳氮比变化速率快、可溶性糖转运量大。磷利用效率较高的小麦品种花期叶面积指数高、可溶性糖转运量大和花期地上部生物量大。综合考虑小麦产量与氮、磷利用效率,在试验环境条件下供试品种‘伟隆123’为高产和氮、磷高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利用效率 磷利用效率 旗叶碳氮比 旗叶SPAD值 可溶性糖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