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唐饶州舍卖山地契约摩崖考释
1
作者 谭天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0,共8页
本文对浮梁县蛟潭镇万寿寺林场所存《乾德二年(964)饶州裴承、裴禄兄弟等舍、卖山地契约五种》摩崖作出考释和论述,认为其内容涉及南唐时期饶州馀干、新昌二县基层村社的田土交易、牙税货币与法律制度,见证了五代、两宋饶州的崇佛之风,... 本文对浮梁县蛟潭镇万寿寺林场所存《乾德二年(964)饶州裴承、裴禄兄弟等舍、卖山地契约五种》摩崖作出考释和论述,认为其内容涉及南唐时期饶州馀干、新昌二县基层村社的田土交易、牙税货币与法律制度,见证了五代、两宋饶州的崇佛之风,也是彼时寺院经济繁荣的重要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 田土交易 村社 崇佛之风 寺院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佛教法供养与敦煌莫高窟藏经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先堂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共11页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闭都与佛教法供养活动密切相关,是法供养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 法供养 佛经崇拜 莫高窟藏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川石宝山歌会的历史变迁及文化内涵 被引量:7
3
作者 董秀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0-65,共6页
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但其起源不会早于石钟山石窟的修建。歌会自产生之初开始,历经发展变迁,大致可分为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至今三个阶段。歌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原始的生... 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但其起源不会早于石钟山石窟的修建。歌会自产生之初开始,历经发展变迁,大致可分为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至今三个阶段。歌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原始的生殖崇拜,也有佛教朝山庙会的痕迹,还是白族先民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佛教对白族地区原始信仰文化进行利用和整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宝山歌会 变迁 文化内涵 朝山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舍利崇拜在中国的兴起与风行——兼论法门寺佛指舍利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慧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2,共5页
舍利崇拜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出现,三国时期传入中国。舍利崇拜受到皇家推崇应始于梁武帝时期,亦是受到法显《佛国记》描述之印度习俗的深刻影响。唐代法门寺佛指舍利崇奉是中国舍利崇拜的巅峰,帝王舍利迎奉中伴随有信徒自残、焚... 舍利崇拜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出现,三国时期传入中国。舍利崇拜受到皇家推崇应始于梁武帝时期,亦是受到法显《佛国记》描述之印度习俗的深刻影响。唐代法门寺佛指舍利崇奉是中国舍利崇拜的巅峰,帝王舍利迎奉中伴随有信徒自残、焚身等狂热行为。五代宋初,法门寺地宫之外仍供奉有佛舍利,但帝王的崇拜狂热已渐消退,民间崇奉仍有余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崇拜 法门寺 普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所见经巾的形制、用途与实物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25,共6页
敦煌文献有若干信徒向寺院施舍"经巾"的记载,一些佛寺财产登记簿中也有"经巾"一物。有学者认为经巾"其形制与用途不明",有学者认为经巾就是经帙。通过对敦煌文献的研读,可知经巾是阅读、念诵佛经时铺陈... 敦煌文献有若干信徒向寺院施舍"经巾"的记载,一些佛寺财产登记簿中也有"经巾"一物。有学者认为经巾"其形制与用途不明",有学者认为经巾就是经帙。通过对敦煌文献的研读,可知经巾是阅读、念诵佛经时铺陈在经案上的一种织物,当"金经罢启,玉轴还终"时起到保护佛经的作用。本文对经巾的尺寸、质地、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并试图从藏经洞出土的丝织品中比定出经巾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巾 供养具 佛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民间佛教神祇信仰中的女性角色与地位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20,共7页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佛教神祗信仰 女性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周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佛舍利崇拜——以莫高窟第332窟为中心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05,共7页
开凿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的莫高窟第332窟是武周时期新出现的'原创性'洞窟,其建筑与图像程序为从佛祖寂灭到佛法永恒,其主题是武周时期兴盛的佛舍利崇拜,是在长安佛舍利崇拜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敦煌地区独特的佛舍利崇拜形式。
关键词 莫高窟第332窟 “原创性”洞窟 佛舍利崇拜 长安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胡僧僧伽生平事迹考索 被引量:2
8
作者 介永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41,共6页
僧伽是入唐弘法时间较长的外来胡僧,考诸史籍,他不是南天竺人,而是西域何国人,即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人。僧伽被唐中宗尊为"国师",备受推崇,并被唐中宗及其以后的帝王们极力拥戴,究其原因,盖与是时观音崇拜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 僧伽是入唐弘法时间较长的外来胡僧,考诸史籍,他不是南天竺人,而是西域何国人,即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人。僧伽被唐中宗尊为"国师",备受推崇,并被唐中宗及其以后的帝王们极力拥戴,究其原因,盖与是时观音崇拜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号称"观音之化身"的僧伽"化唐土五十三载",随着观音崇拜的盛行,渐渐成为唐宋时期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侧面反映了佛教的世俗化和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胡僧 僧伽 观音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研究管窥 被引量:5
9
作者 丁万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0-74,共5页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究竟为何物?小问题却关涉东西文化交流大事,由于缺乏直接材料,历来说法不一。晋唐时期学者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断为佛像;近代学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是佛像,有人认为另有所指;当代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祆教祭祀有关...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究竟为何物?小问题却关涉东西文化交流大事,由于缺乏直接材料,历来说法不一。晋唐时期学者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断为佛像;近代学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是佛像,有人认为另有所指;当代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祆教祭祀有关。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认为休屠王“祭天金人”当是佛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休屠王 祭天金人 佛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途逢冥使瘟神”母题的渊源与冥间正义崇拜
10
作者 王立 韩雅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4,共8页
《聊斋》"途中逢冥使"母题可分为路遇瘟神(疫鬼、灾害神等)型和路遇冥吏(勾魂使)型。作为一种惯常的表现模式,"巧遇冥使瘟神-施惠结谊―冥使徇私酬报―当事人少受或免受损失",体现出特定情境中人与鬼神意外结交,当... 《聊斋》"途中逢冥使"母题可分为路遇瘟神(疫鬼、灾害神等)型和路遇冥吏(勾魂使)型。作为一种惯常的表现模式,"巧遇冥使瘟神-施惠结谊―冥使徇私酬报―当事人少受或免受损失",体现出特定情境中人与鬼神意外结交,当事者善心善行成为一种个别交往恩谊、面子,在冥间控制之事中得蒙神佑,善有善报,遂成为故事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趋向。这一故事较早收入佛教类书《法苑珠林》,有重要的启发、导向意义。被俗世之人偷窥,冥使暴露身份;违反约定的揭秘者,获结交冥使机会。唐代故事也写冥使"寄载"后要缺席一段时间,也给喜欢"偷窥"者以刺探冥间秘密的机会。其一,母题多发性很可能与乡土社会对待外乡人的习俗有关。其二,母题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及饱食少致病的病理观念。其三,母题的动态性发展,昭示出人世生活的日趋复杂多样性及其扩大化,冥使冥差一般也很难做到"严以律己",他们抵挡不住普通人弱点所难于应付的"诱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冥使 灾害叙事 神秘崇拜 佛经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