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e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tools useful in the breeding of high yielding and better fibre quality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1
作者 LIU Shiming GORDON Stuart STILLER Warwick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3年第4期227-239,共13页
Results The population had large variations for lint yield,fibre properties,predicted yarn properties,and composite fibre quality values.Lint yield with all fibre quality traits was not correlated.When the selection w... Results The population had large variations for lint yield,fibre properties,predicted yarn properties,and composite fibre quality values.Lint yield with all fibre quality traits was not correlated.When the selection was conducted first to keep those with improved fibre quality,and followed for high yields,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resultant populations was the same between selections based on Cottonspec predicted yarn quality and HVI-measured fibre properties.They both exceeded the selection based on FQI and Background The approach of directly testing yarn quality to define fibre quality breeding objectives and progress the selection is attractive but difficult when considering the need for time and labour.The question remains whether yarn prediction tools from textile research can serve as an alternative.In this study,using a dataset from three seasons of field test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Cottonspec,a software developed by th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CSIRO)for predicting ring spun yarn quality from fibre properties measured by High Volume Instrument(HVI),was used to select improved fibre quality and lint yield in the population.The population was derived from an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ing of four CSIRO conventional commercial varieties.The Cottonspec program was able to provide an integrated index of the fibre qualities affecting yarn properties.That was compared with selection based on HVI-measured fibre properties,and two composite fibre quality variables,namely,fibre quality index(FQI),and premium and discount(PD)points.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net points of fibre length,strength,and micronaire based on the Premiums and Discounts Schedule used in the market while modified by the inclusion of elongation.PD points.Conclusions The population contained elite segregants with improved yield and fibre properties,and Cottonspec predicted yarn quality is useful to effectively capture these elites.There is a need to further develop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tools through collaborative efforts with textile mills,to draw better connectedness between fibre and yarn quality.This connection will support the entire cotton value chain research and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eld Fibre properties Fibre quality index Predictive yarn quality Cotton marketing Cotton bree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n cotton breeding in Pakistan 被引量:1
2
作者 SHAHZAD Kashif MUBEEN Iqra +3 位作者 ZHANG Meng ZHANG Xuexian WU Jianyong XING Chaozh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2年第4期25-41,共17页
Cotton is the prime natural fiber with economic significance globally.Cotton farming and breeding have a long his-tory in Pakistan.The development of high yielding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varieties gradually ... Cotton is the prime natural fiber with economic significance globally.Cotton farming and breeding have a long his-tory in Pakistan.The development of high yielding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varietie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cultivation of diploid Gossypium species.Climate change along with emergence of new epidemic diseases caused yield loss in recent years.The biotic stress considerably reduced the performance and yield potential of cotton.Suit-able breeding strategies are essential to generate useful genetic variations and to identify desired traits.Conventional breeding has remarkably increased cott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which has cultivated the NIAB-78,S-12,MNH‐786,and FH‐Lalazar like cultivars.However,this phenotypic selection based breeding method has low efficiency to pro-duce stress resilient cotton.The e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breeding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technology.Breakthroughs in molecular genetics,bioinformatics analysis,genetic engineering,and genome sequencing have opened new technique routes for cotton breeding.In addition,genetic improvement through quantitative trait loci,transcriptome,and CRISPR/Cas9 mediated genomic editing can provide suitable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resistance to stresses induced by bollworms,cotton leaf curl virus,heat,drought,and salt.The approval of transgenic lines harboring triple gene Cry1Ac+Cry2A+GTG are critical for cotton crop.This review has critically discussed the progress and limitations of cotton breeding in Pakistan,and reviewed the utilization of novel genetic variations and selection tools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yield Biotic stress Abiotic stress Conventional breeding Molecular marker Genome sel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春春 纪龙 +2 位作者 陈中督 李丹 方福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共4页
我国水稻年度间、品种间、区域间生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水稻单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水稻单产提升面临重大突破性品种短缺、轻简型高产技术储备不足、标准化技术落实难到位难、灾害防控技术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从品种选育... 我国水稻年度间、品种间、区域间生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水稻单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水稻单产提升面临重大突破性品种短缺、轻简型高产技术储备不足、标准化技术落实难到位难、灾害防控技术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从品种选育、技术集成、技术推广和防灾减灾等四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区试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推动稻谷产能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面积单产 品种选育 技术集成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花生早熟育种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亮 朱金成 +5 位作者 王睿 史彪 桑玉伟 焦灰敏 何宗铃 水涌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8-1188,共11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早熟、高产、优质、宜机收花生新品种是当前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花生开花特性、开花期与产量的关系、早熟或超早熟花生种质的筛选与创制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花生早熟育种研究概况。一批宝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早熟、高产、优质、宜机收花生新品种是当前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花生开花特性、开花期与产量的关系、早熟或超早熟花生种质的筛选与创制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花生早熟育种研究概况。一批宝贵的早熟材料(如奇科、狮头企、四粒红、鲁花6号、吉花23、远杂9102)为阐明我国花生遗传基础,以及培育性状稳定的早熟花生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花生重要产量性状、开花期相关性状开展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基因定位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最后展望了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和BSA-seq等新技术在花生早熟资源挖掘、基因定位、功能标记开发以及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花生科研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早熟育种 开花期 产量性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快繁方式对马铃薯脱毒苗表型和原原种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张伟 庞敏昡 +9 位作者 史宁帆 张志家 李忠润 胡李军 王廷辉 刘悦善 毕真真 姚攀锋 白江平 孙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5,共11页
【目的】探究在传统组培快繁方式和水培快繁方式下的马铃薯脱毒苗对定植后原原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效率提供可靠的试验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选用2个马铃薯商业品种:早熟品种‘甘引9号’(GY9)和晚熟品种‘... 【目的】探究在传统组培快繁方式和水培快繁方式下的马铃薯脱毒苗对定植后原原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效率提供可靠的试验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选用2个马铃薯商业品种:早熟品种‘甘引9号’(GY9)和晚熟品种‘大西洋’(ATL),对其组培苗和一至三代水培苗在快繁期和定植期的表型、原原种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1)在快繁期,生长至13 d时,GY9和ATL水培苗的株高和根数较组培苗显著提高。(2)在定植期,对于GY9和ATL,定植45 d后水培苗的株高和叶绿素含量较组培苗显著提高;定植80 d后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量较组培苗显著提高;二代水培苗的单株有效薯数较组培苗显著提高。(3)对于GY9,单株薯数与快繁期的株高、根长和定植期的地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正相关;对于ATL,单株薯数与快繁期的株高、茎粗、根数和定植期的叶绿素含量、地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正相关。(4)GY9和ATL水培苗的原原种总产量较组培苗无显著差异,但有效薯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其中二代水培苗的经济效益最好。【结论】二代水培苗生长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周期短,原原种有效薯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可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培苗 水培苗 繁育方式 原原种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春绿’区域试验报告
6
作者 林郑和 钟秋生 +1 位作者 阮其春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春绿’的选育研究,以筛选特早生优质绿茶品种、提升福建绿茶品质及丰富高香绿茶生产用种需求。【方法】以‘福云6号’为母本,‘早春毫’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选育出茶树新品种‘春绿’。【结果】历经16年的鉴定... 【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春绿’的选育研究,以筛选特早生优质绿茶品种、提升福建绿茶品质及丰富高香绿茶生产用种需求。【方法】以‘福云6号’为母本,‘早春毫’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选育出茶树新品种‘春绿’。【结果】历经16年的鉴定,发现‘春绿’春季萌发期比对照‘福鼎大白茶’早10 d以上;芽梢密度与鲜叶产量均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相当;香气、滋味在福安社口点、武夷山点与连江长龙点连续3年超过对照。抗性调查发现,‘春绿’茶树品种抗虫性较强、抗旱与抗寒性也较强(均与对照相当),适合福建及相似地区栽培。【结论】‘春绿’为发芽密度大,持嫩性强,芽叶较肥壮,茸毛较多,且制绿茶花香显的茶树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绿 选育 区试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7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5 位作者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高效利用 川麦 GGE双标图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玉米新品种陇单336选育报告
8
作者 周玉乾 李永生 +6 位作者 何海军 杨彦忠 王晓娟 连晓荣 周文期 董小云 马增科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44-647,I0002,共5页
为推动甘肃省玉米生产发展,结合生产上的需求,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优异基因聚合育种,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好的玉米新品种陇单336。玉米新品种陇单336是以BSK卡570为母本、BSKZ8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种,2014—2015年在甘肃... 为推动甘肃省玉米生产发展,结合生产上的需求,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优异基因聚合育种,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好的玉米新品种陇单336。玉米新品种陇单336是以BSK卡570为母本、BSKZ8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种,2014—2015年在甘肃多地进行品比试验,陇单336 2 a 32点平均折合产量10 080.0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8.8%,增产点率100%。在2020年北方早熟春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中,陇单336平均折合产量11 172.0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349.5 kg/hm^(2),增产率3.2%。陇单336生育期平均为125.9 d,株高272.5 cm,穗位高102.5 cm,穗长18.5~19.2 cm,穗行数15.0~18.0行,穗粗4.8~5.2 cm,千粒重372 g,出籽率84.3%。适宜在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河北和山西等早熟春玉米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选育 陇单336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选育
9
作者 周超 王俊强 +5 位作者 韩业辉 徐婷 马宝新 刘海燕 孙善文 于运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为促进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主要栽培技术。嫩单4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玉米研究所于2017年以玉米自交系7076A1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K165101B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组合。2... 为促进优质玉米新品种嫩单47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主要栽培技术。嫩单4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玉米研究所于2017年以玉米自交系7076A1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K165101B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组合。2021-2022年参加黑龙江省齐顺联合体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10668.0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平均增产7.6%。2023年参加黑龙江省齐顺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372.6 kg·hm^(-2),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增产7.4%。202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24L0061。嫩单47具有抗倒伏、抗病害、耐密植、优质、高产、籽粒后期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适合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嫩单47 选育 特征特性 早熟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热6号’咖啡的选育与优质抗锈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赵明珠 赵萍香 +5 位作者 马关润 刘成 郭铁英 白学慧 李锦红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3期13-21,37,共10页
为培育出拥有优良植株形态、优异品质、高产量潜力以及强抗锈病性的咖啡新品种,科研团队自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入高世代育种材料‘SL11-Sarchimor’,并按照系统选育流程,成功培育出咖啡品种‘德热6号’。在... 为培育出拥有优良植株形态、优异品质、高产量潜力以及强抗锈病性的咖啡新品种,科研团队自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入高世代育种材料‘SL11-Sarchimor’,并按照系统选育流程,成功培育出咖啡品种‘德热6号’。在区域性试验中,‘德热6号’平均鲜果产量为970.70~1174.66kg/666.7m^(2),较对照品种‘卡蒂姆7963’,增产幅度达-0.25%~15.09%;生产性试验中,平均鲜果产量达667.67~964.04kg/666.7m^(2),较对照实现-6.83%~18.29%的增产,产量优势明显。品质方面,区域性试验测定该品种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0.76~82.51分,比对照增长0.64%~1.88%;生产性试验中,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33~82.66分,较对照提升1.55%~2.17%。经过田间抗锈病鉴定,‘德热6号’展现高抗锈病特质,契合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等咖啡产区推广需求。该研究成果可助力推动咖农增产、产业升级,为我国咖啡良种体系注入新活力,提升我国咖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热6号’ 咖啡 选育 高产 优质 抗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的选育与抗锈性研究
11
作者 赵明珠 赵萍香 +5 位作者 马关润 萧自位 郭铁英 白学慧 李锦红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1期10-20,26,共12页
为选育具有株型好、优质、高产和抗锈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咖啡新品种,从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育种材料‘SL16-Cavimor20’,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该品种区域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 为选育具有株型好、优质、高产和抗锈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咖啡新品种,从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育种材料‘SL16-Cavimor20’,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该品种区域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为969.03~1172.16kg/666.7m^(2),比对照‘卡蒂姆7963’增产2.56%~19.09%;生产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为958.21~1240.43kg/666.7m^(2),比对照增产9.74%~21.41%,产量表现突出。区域性试验的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17~84.76,比对照增加0.42%~3.68%;生产性试验的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25~82.42,比对照增加0.42%~2.91%。该品种抗锈性田间鉴定结果为高抗,适宜在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等咖啡种植区推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现咖啡良种化生产提供新的品种选择,对促进咖农增产增收、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热5号’ 咖啡 选育 高产 优质 抗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产半冬性小麦皖农116的选育及相关特征
12
作者 崔文礼 代雪晴 +4 位作者 杨晨 邓新龙 于学奎 郑文寅 黄建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7-20,共4页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验点中,有15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达83.33%;在2021—2022年生产试验中,皖农116比对照济麦22增产3.30%。病害接种鉴定结果显示,皖农116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介绍了皖农116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探讨了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旨在为小麦选育及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小麦生产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皖农116 丰产 半冬性 选育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选育报告
13
作者 刘万代 臧云锋 冯伟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19-722,共4页
为选育适宜河南旱作区及同类型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旱、广适冬小麦品种,河南农业大学以洛旱2号作母本、豫农416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水旱协调选择系谱法选育而成高产抗旱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 为选育适宜河南旱作区及同类型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旱、广适冬小麦品种,河南农业大学以洛旱2号作母本、豫农416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水旱协调选择系谱法选育而成高产抗旱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5760.1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3.8%。2021—2022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86.5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6.2%。该品种株高73.3 cm,有效穗数5.14×10^(6)穗/hm^(2),穗粒数34.0粒,千粒重47.0 g。平均籽粒容重808 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8 g/kg,湿面筋含量324 g/kg,面团稳定时间3.4 min,吸水量585 mL/kg。具有高产、抗旱、抗倒伏等特点,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麦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 高产 豫农523 选育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东昌212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14
作者 崔文礼 黄建华 +2 位作者 于学奎 沈家成 高景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病害接种鉴定显示,2019—2020年、2020—2021年该品种对赤霉病分别表现为中抗和中感,对白粉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中抗,对纹枯病分别表现为感和感。详述了其选育过程、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 东昌212 稳产 抗倒伏 选育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液体发酵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梦瑶 徐静宇 +4 位作者 肖四生 杨代康 徐靖宇 姚明印 黄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62,共7页
为提升植物乳杆菌C01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010)所产新型细菌素Plantarum C010的含量,试验以L.plantarum C010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亚硝酸、吖啶橙和激光进行诱变处理,运用双层平板拮抗抑菌圈法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复筛选育... 为提升植物乳杆菌C01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010)所产新型细菌素Plantarum C010的含量,试验以L.plantarum C010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亚硝酸、吖啶橙和激光进行诱变处理,运用双层平板拮抗抑菌圈法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复筛选育细菌素Plantarum C010高产突变株。结果表明,4种诱变处理均能提升细菌素Plantarum C010产量,其中激光诱变后所得突变株JG-2产细菌素Plantarum C010高达17.79 mg/mL,较原始菌株C010(9.60 mg/mL)提高了85.31%。进一步对原始菌株C010和突变株JG-2进行液体发酵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两菌株菌体生长、总糖消耗和细菌素合成的拟合模型较好,其所产细菌素Plantarum C010与菌体均呈部分生长偶联型,且突变株JG-2细菌素Plantarum C010合成相关参数优于原始菌株C010。该结果为细菌素Plantarum C010的产量提升提供数据基础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C010 细菌素 诱变选育 高产突变株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0K SNP芯片的陆地棉产量构成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单铃重位点挖掘
16
作者 李宜谦 徐守振 +3 位作者 刘萍 马麒 谢斌 陈红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8-2138,共11页
棉花经济产量主要受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解析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机制对指导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612份陆地棉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基于液相探针杂交的4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 棉花经济产量主要受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解析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机制对指导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612份陆地棉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基于液相探针杂交的40K 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型,并在5个自然环境下调查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等性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6个显著关联位点,包括与单株铃数相关的2个位点(A03、A05染色体)、与单铃重相关的1个位点(A07染色体)、与衣分相关的1个位点(D01染色体)和与籽棉产量相关的2个位点(A05、D07染色体)。其中,位于A07染色体89.01~90.45 Mb区间的QTL在5个环境中与单铃重显著关联(P=5.3646×10^(-8)),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该区间存在2个主要单倍型,携带有利单倍型的材料平均单铃重显著增加0.64 g。结合深度重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在该区间鉴定到7个候选基因,并确定了可用于分子标记开发的关键SNP位点。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结果,而且为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构成要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铃重 高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17
作者 冯烨宏 董超 +2 位作者 卫杰 王婷 姜鸿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216,共5页
针对黄淮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和小麦生产及大众消费对新品种的需求,采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和生态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以育成的优异亲本烟5072为母本,以石94-530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选择采用水旱轮选、多点鉴定、试验与示范同时进行的策... 针对黄淮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和小麦生产及大众消费对新品种的需求,采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和生态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以育成的优异亲本烟5072为母本,以石94-530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选择采用水旱轮选、多点鉴定、试验与示范同时进行的策略,培育出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通过鲁、冀中南部、冀中北部、国家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审定,津、晋引种备案。首创覆盖山东、安徽、河北、山西、河南、江苏、陕西和天津七省一市的烟农1212推广联合体,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维权、宣传等方面共同发力,实现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产销融合”,累计推广面积近200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农1212 超高产小麦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个苜蓿品种草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评价分析
18
作者 杜红旗 冯长松 +7 位作者 吕先召 孟战赢 杨浩哲 赵戬 娄治国 刘磊 梁志妍 闫祥洲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9,共10页
为培育高产苜蓿新品种选择亲本提供依据和种质材料,对87个苜蓿品种草产量、株高、干鲜比、叶茎比、叶面积、分枝数、茎节长、茎节数、单位长度茎节数等农艺性状指标在河南三地进行测定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节长与草产量... 为培育高产苜蓿新品种选择亲本提供依据和种质材料,对87个苜蓿品种草产量、株高、干鲜比、叶茎比、叶面积、分枝数、茎节长、茎节数、单位长度茎节数等农艺性状指标在河南三地进行测定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节长与草产量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处在第一、二位,茎节长与株高显著正相关,干鲜比、单位长度茎节数与株高显著负相关;选出综合表现优良且适宜河南示范推广的WL919、天马、巨能601、克劳迪、巨能995、游客等苜蓿品种,得到高产、株高高、茎节长、分枝数多、干鲜比高、叶茎比高、茎节数多等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育种 草产量 株高 分枝数 优良亲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皮甜瓜‘常甜六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军 周娟 +5 位作者 柏秀芳 欧小球 戴思慧 王俊 罗晓玲 彭国钢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7-11,共5页
介绍了薄皮甜瓜‘常甜六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常甜六号’是由优良自交系D2011与j108杂交选育而成的高品质薄皮甜瓜新品种,早熟,果实呈梨形,单果重为830 g,表皮呈黄绿色、光滑有微... 介绍了薄皮甜瓜‘常甜六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常甜六号’是由优良自交系D2011与j108杂交选育而成的高品质薄皮甜瓜新品种,早熟,果实呈梨形,单果重为830 g,表皮呈黄绿色、光滑有微棱,果肉呈浅红绿色,脆甜爽口,产量约为20 580 kg/hm2,于2023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甜瓜(2023)430024。‘常甜六号’适于长江流域薄皮甜瓜产区露地或大棚栽培,大棚栽培可在春、秋2季播种,采用“两有两无”法施底肥(施入2种有机肥、2种无机肥),采取穴盘育苗、吊蔓栽培的方式,进行单蔓整枝,在植株10~15节处留瓜,每株定瓜3个,重点防治“三病三虫”(白粉病、霜霉病、病毒病,黄守瓜、白粉虱、瓜绢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甜瓜 品种选育 ‘常甜六号’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何鸿源 林占熺 +1 位作者 刘廷丹 林冬梅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00-2910,共11页
巨菌草适应性广、生物量大、营养丰富,在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巨菌草作为高产优质的菌草,可用于栽培食药用菌、治理生态环境,还可作为畜禽饲料。本文介绍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和青贮品质,并阐述了巨菌草在反刍动物、家禽等畜禽... 巨菌草适应性广、生物量大、营养丰富,在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巨菌草作为高产优质的菌草,可用于栽培食药用菌、治理生态环境,还可作为畜禽饲料。本文介绍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和青贮品质,并阐述了巨菌草在反刍动物、家禽等畜禽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巨菌草在畜禽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饲草产量 营养特性 青贮 畜禽养殖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