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朝红 董殿波 +4 位作者 赵哲 臧树良 陈中林 王杰 张华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9-312,共4页
通过紫外、荧光和圆二色(CD)光谱,研究了船体防污漆的防污成分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浓度、酸度和有机溶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TBT与BSA的相互作用是双重的,既有TBT中丁基基团的疏水作用,又有锡... 通过紫外、荧光和圆二色(CD)光谱,研究了船体防污漆的防污成分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浓度、酸度和有机溶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TBT与BSA的相互作用是双重的,既有TBT中丁基基团的疏水作用,又有锡离子与BSA的配位作用,使BSA内部的色氨酸和酪氨酸等芳香氨基酸残基裸露,导致BSA二级结构破坏,α-螺旋含量减少和构象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TBT) 牛血清白蛋白(bsa)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A-PLGA微球的制备条件优化及不同添加剂对包封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谷海刚 金旭 +3 位作者 龙大宏 杨菁 王海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率为89.1%;BSA溶液中加入添加剂后,包封率可以提高到97.5%。结论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制备的BSA-PLGA微球可用于运载生物大分子药物,同时,提高内水相的粘度能够提高蛋白的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酸 牛血清白蛋白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抑菌活性及与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树平 韩立军 +3 位作者 潘燕 王大奇 赵翠 王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共8页
合成了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铜(Ⅱ)配合物[CuCl(C17H20Cl2N2)2].(NH4).Cl2,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222(16... 合成了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铜(Ⅱ)配合物[CuCl(C17H20Cl2N2)2].(NH4).Cl2,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222(16)nm,b=1.37899(17)nm,c=1.39806(19)nm;α=60.954(1)°,β=87.502(2)°,γ=65.970(1)°,V=2.0424(4)nm3,Dc=1.357 g/cm3,Z=2,F(000)=862,R1=0.0925,wR2=0.2668[I>2σ(I)],S=1.001.配合物的金属中心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末端氯原子配位,形成了轻微扭曲的四方锥几何构型,扭曲指数τ=0.04(1).抗菌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BSA间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1)及相关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结果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依据F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距离r=2.56 nm,说明配合物与BSA之间可能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Ⅱ)配合物 N N'-双(4-氯苄基)-1 2-丙二胺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BSA载药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春 杨连生 扶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31-1435,共5页
为了避免高分子量壳聚糖水溶性差以及增溶剂乙酸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本文选择低分子量水溶性壳聚糖(WSC)作研究对象,采用三聚磷酸(TPP)作交链剂制备不同WSC/TPP比率的WSC纳米粒子,并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释放载体。经测得为球形形貌... 为了避免高分子量壳聚糖水溶性差以及增溶剂乙酸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本文选择低分子量水溶性壳聚糖(WSC)作研究对象,采用三聚磷酸(TPP)作交链剂制备不同WSC/TPP比率的WSC纳米粒子,并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释放载体。经测得为球形形貌的纳米粒子空载和载药时粒径、Zeta电位分别在35~190 nm、35~42 mV。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证实了纳米粒子中WSC的氨基与TPP的磷酸基团发生了交联反应。纳米粒子载药性能试验表明在0.05~1 mg/mL范围内随着BSA浓度的增大,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增加而负载率降低。体外释放实验表明水溶性壳聚糖纳米载体对蛋白质药物具有缓释特征。因此,水溶性壳聚糖有望成为新的载体应用于蛋白质药物的控制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壳聚糖 纳米 牛血清蛋白 蛋白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照射激活亚甲基蓝(MB)声动力损伤牛血清白蛋白(BSA)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君 张媛媛 +4 位作者 张蕾 王晓芳 徐锐 郭颖 张向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99-1403,共5页
应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声波激活亚甲基蓝(MB)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的损伤,考察了超声波照射时间,MB浓度,溶液酸度对BSA分子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BSA分子的损伤程度随着超声波照射时间,MB浓度和p... 应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声波激活亚甲基蓝(MB)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的损伤,考察了超声波照射时间,MB浓度,溶液酸度对BSA分子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BSA分子的损伤程度随着超声波照射时间,MB浓度和pH值增加而增加,即UV-Vis光谱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增色效应,荧光光谱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猝灭现象。探讨了超声波激活MB对BSA分子损伤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亚甲基蓝(MB) 牛血清白蛋白(bsa)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A-ISCOMs对大黄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秀霞 黄殿盛 +3 位作者 柯翎 许斌福 方冬兰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利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和可经黏膜呈递的特点,将BSA制备成ISCOMs(BSA-ISCOMs),大黄鱼连续口服免疫10d。免疫后第15d和30d采血,测血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5d,试验组血清SOD、补体C3、总蛋... 利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和可经黏膜呈递的特点,将BSA制备成ISCOMs(BSA-ISCOMs),大黄鱼连续口服免疫10d。免疫后第15d和30d采血,测血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5d,试验组血清SOD、补体C3、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γ-干扰素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溶菌酶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后第30d,除溶菌酶外,试验组各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完成后第30d,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攻毒结果显示,对照组死亡率100%,试验组死亡率26.7%,相对免疫保护率为73.3%。因此,口服BSA-ISCOMs在一定药效期限内能有效提高大黄鱼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bsa)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大黄鱼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_2)催化超声波照射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损伤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君 丁娜 +4 位作者 张朝红 郭颖 王诗献 徐锐 张向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69-1073,共5页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声波照射激活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的损伤,并考查了超声波照射时间、纳米SiO2粉末加入量、溶液酸度和超声波照射功率等因素对BSA分子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声波照射激活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的损伤,并考查了超声波照射时间、纳米SiO2粉末加入量、溶液酸度和超声波照射功率等因素对BSA分子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体系温度为(37.0±0.2)℃和浓度为1.0×10-5mol·L-1的BSA溶液,UV-Vis光谱显示,随着超声波照射时间,纳米SiO2粉末加入量,溶液pH值和照射功率的增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增色效应。然而,BSA溶液的荧光光谱却随着上述因素的增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猝灭现象。此外,还初步探讨了超声波照射激活纳米SiO2粒子对BSA分子损伤的机理,认为是声致发光或高热激发使纳米SiO2粒子产生.OH自由基,进而损伤溶液中的BSA分子。这一研究结果对声催化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以及纳米药物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法 超声波照射 纳米二氧化硅(SiO2) 牛血清白蛋白(bsa)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BSA-CTMAB荧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被引量:2
8
作者 焦嫚 董学芝 +1 位作者 胡卫平 王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4-336,375,共4页
实验以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巯基乙酸为修饰剂水相合成了荧光试剂CdS量子点。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BSA)可使CdS的荧光峰增强,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的加入,可使体系荧光峰显著增敏,并且荧光强度与BSA浓度在8.0... 实验以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巯基乙酸为修饰剂水相合成了荧光试剂CdS量子点。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BSA)可使CdS的荧光峰增强,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的加入,可使体系荧光峰显著增敏,并且荧光强度与BSA浓度在8.0×10-5~1.3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1486.94793+937.70328C,相关系数R=0.9957,检出限为7.4×10-5mg/mL。方法已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与考马斯亮蓝法对照,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量子点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研究沙拉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
9
作者 马全朝 吴海港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94-4405,共12页
【目的】研究沙拉沙星(salafloxacin, SFX)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结合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SFX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探究SFX与BSA作用类型、结合方式、结合位点数;通过同步荧光法测定SFX对BSA内... 【目的】研究沙拉沙星(salafloxacin, SFX)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结合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SFX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探究SFX与BSA作用类型、结合方式、结合位点数;通过同步荧光法测定SFX对BSA内源性荧光作用,分析SFX对BSA中的酪氨酸(tyrosine, Tyr)和色氨酸(tryptophan, Trp)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法检测SFX和BSA的三维荧光特征,分析SFX对BSA构象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添加不同浓度SFX时BSA的紫外光谱特征,分析SFX对BSA构象的影响和猝灭类型;利用分子对接分析SFX与BSA结合位点和结合作用力;利用荧光光谱法分析金属离子对SFX和BSA结合的影响。【结果】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SFX能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对BSA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SFX与BSA结合过程是放热、自发的,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SFX和BSA结合的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数约为1,分子结合距离为3.182 nm。同步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FX猝灭了BSA中Tyr残基和Trp残基以及肽链骨架结构的荧光。三维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SFX引起Trp和Tyr残基的荧光强度降低,导致BSA肽链结构改变。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SFX与BSA中的Pro498、Glu470、Lys533残基形成氢键,与Val497、Lys499残基形成疏水键,与Tyr496残基形成范德华作用力。金属离子Ca^(2+)、Na^(+)、K^(+)、Al^(3+)对SFX与BSA结合有促进作用;Fe^(2+)、Mg^(2+)、Cu^(2+)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SFX和BSA结合是自发的,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且结合会改变BSA的构象。试验结果为揭示SFX毒性、机体内转运和代谢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bsa) 沙拉沙星(SFX) 光谱法 分子对接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对槲皮素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怀斌 张晓帆 李怀祥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2期46-50,共5页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研究了槲皮素(Quercetin,Que)与BSA的结合作用,并从Eu3+与Que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了Que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Que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研究了槲皮素(Quercetin,Que)与BSA的结合作用,并从Eu3+与Que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了Que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Que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BSA发射峰显著蓝移;Eu3+的存在使得BSA发射峰蓝移程度降低,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减小,但没有改变Que与BSA的作用机制;在较大浓度Eu3+存在下,Que与BSA作用的相关系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牛血清白蛋白 Eu3+ 荧光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磷酸盐双水相系统萃取BSA的研究(英文)
11
作者 胡松青 李琳 +1 位作者 李冰 肖蕾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4-68,共5页
以PEG /磷酸盐双水相系统萃取BSA为对象 ,研究了双水相系统成相浓度、外加盐NaCl、BSA起始浓度等对BSA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和BSA下相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 ,BSA大部分被萃取入双水相体系的下相 ,成相组成为PEG 6 0 0 0 10 % (质量分数 ... 以PEG /磷酸盐双水相系统萃取BSA为对象 ,研究了双水相系统成相浓度、外加盐NaCl、BSA起始浓度等对BSA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和BSA下相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 ,BSA大部分被萃取入双水相体系的下相 ,成相组成为PEG 6 0 0 0 10 % (质量分数 ) /PO3 - 46 % (质量分数 )和PEG 10 0 0 0 6 % (质量分数 ) /PO3 - 46 % (质量分数 )的双水相系统有利于BSA的萃取分配 ;外加NaCl对PEG 6 0 0 0 10 % (质量分数 ) /PO3 - 46 % (质量分数 )系统萃取BSA的影响不大 ;得出了上、下相BSA浓度和BSA在两相间分配系数K与系统BSA起始浓度之间的表达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磷酸盐双水相系统 分配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存在下盐酸胺碘酮与BSA的相互作用
12
作者 马红燕 辛建伟 张越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3-1077,共5页
在pH 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碳纳米管(MCNTs)对盐酸胺碘酮(AD)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以及无碳纳米管共存时盐酸胺碘酮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D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 在pH 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碳纳米管(MCNTs)对盐酸胺碘酮(AD)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以及无碳纳米管共存时盐酸胺碘酮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D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碳纳米管的存在使AD对BSA的猝灭作用增强。计算了不同温度下AD与BS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相应的热力学参数ΔH、ΔG和ΔS表明,AD与BSA之间主要以静电作用力结合。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AD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r=3.99 nm。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AD对BSA构象的影响。在碳纳米管存在下,AD与BSA结合位点数增加,其结合常数也高于无MCNTs时的KA值,MCNTs的加入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胺碘酮 碳纳米管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团簇结构Zn(NO_3)_2稀溶液对BSA构象的影响
13
作者 阎波 赵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3-809,共7页
研究了Zn(NO3)2稀溶液冷冻-解冻处理前后水团簇结构的变化和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构象的影响。Zn(NO3)2稀溶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由于小的水分子团簇结构的形成,溶液电导率明显增加,密度降低,粘度增加。采用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傅... 研究了Zn(NO3)2稀溶液冷冻-解冻处理前后水团簇结构的变化和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构象的影响。Zn(NO3)2稀溶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由于小的水分子团簇结构的形成,溶液电导率明显增加,密度降低,粘度增加。采用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与冷冻-解冻处理前后Zn(NO3)2稀溶液作用后BSA构象的变化,结果表明:Zn2+对BSA酰胺Ⅰ带的影响较大,可以降低BSA的α-螺旋结构比例,使BSA的二硫键构象、酪氨酸和色氨酸外环境发生变化。Zn(NO3)2稀溶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对BSA构象的影响变弱。表现为BSA酰胺Ⅰ带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相对较少,对酪氨酸外环境的影响减弱。由此可见冷冻-解冻处理可改变Zn(NO3)2稀溶液水分子的团簇结构,使得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削弱其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簇结构 Zn(NO3)2 bsa 构象 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基锇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细胞毒性及与DNA/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郝元元 吴琪 +5 位作者 李季 葛超 马超盈 钱勇 苏志 刘红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4-622,共9页
使用N,N'螯合配体与对甲基异丙基锇或联苯锇反应,合成了5个新型的单核联吡啶类芳基锇配合物[(η~6-arene)Os(N,N')Cl][Y].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和5的结构,其均具有"琴凳型"构型.利用核磁共振氢谱、质... 使用N,N'螯合配体与对甲基异丙基锇或联苯锇反应,合成了5个新型的单核联吡啶类芳基锇配合物[(η~6-arene)Os(N,N')Cl][Y].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和5的结构,其均具有"琴凳型"构型.利用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认了配合物1~5同构.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质粒DNA(pBR322)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了配合物对体外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配合物能与DNA及BSA发生一定程度的键合作用,配合物1和3表现出对A549肿瘤细胞一定程度的抑制能力.通过改变联吡啶配体上的取代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配合物的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锇 单核配合物 DNA 牛血清白蛋白(bsa)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对CdTe量子点与BSA的选择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珊珊 王雪婷 +1 位作者 郭明明 于俊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5-1204,共10页
以巯基乙酸(TGA)、巯基丙酸(MPA)、巯基甘油(TG)、L-半胱氨酸(L-cys)和谷胱甘肽(GSH)等5种巯基分子为稳定剂,水相合成了5种CdTe量子点.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靶分子,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等手段研究了各种配体... 以巯基乙酸(TGA)、巯基丙酸(MPA)、巯基甘油(TG)、L-半胱氨酸(L-cys)和谷胱甘肽(GSH)等5种巯基分子为稳定剂,水相合成了5种CdTe量子点.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靶分子,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等手段研究了各种配体分子稳定的CdTe量子点与BSA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表明,5种量子点均能有效猝灭BSA的荧光,其猝灭程度按配体次序为GSH>L-cys>TGA>TG>MPA;而BSA对不同配体稳定的CdTe量子点的荧光光谱的影响则具有明显的选择性.BSA对TGA-CdTe和MPA-CdTe量子点的荧光先敏化增强而后猝灭下降;L-cys分子由于同时具有氨基和羧基而与BSA的相互作用较强,因此BSA能显著猝灭L-cys-CdTe量子点的荧光;而BSA对TG-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程度较小;GSH分子的空间效应使GSH-CdTe量子点的荧光被BSA猝灭的程度最小.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研究表明,5种量子点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为静态过程.探讨了量子点的配体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量子点 配体影响 牛血清白蛋白 选择性相互作用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A在不同形貌氧化锌材料上的吸附热力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小霞 邓浩 +5 位作者 王妍媖 鲁志伟 曾宪垠 王显祥 邹平 饶含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56-2163,共8页
采用高分子模板法合成了4种不同形貌的ZnO,分别为球状颗粒(ZnO NPs)、针状(ZnO NRs)、片状(ZnO NSs)和棒状(ZnO NBs).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圆二... 采用高分子模板法合成了4种不同形貌的ZnO,分别为球状颗粒(ZnO NPs)、针状(ZnO NRs)、片状(ZnO NSs)和棒状(ZnO NBs).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圆二色光谱仪(CD)研究了小牛血清白蛋白(BSA)在不同形貌ZnO上的等温吸附规律、吸附热力学和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4种不同形貌的ZnO对BSA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从热力学参数(ΔG,ΔH,ΔS)可知,吸附反应为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作用机理主要为氢键和静电作用.从热力学角度,针状的ZnO更有利于BSA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小牛血清白蛋白 形貌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盘电极盐酸柔红霉素电化学行为及其与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红芬 张勇 +1 位作者 刘杰 刘艳梅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6-330,共5页
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盐酸柔红霉素在银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6.5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盐酸柔红霉素有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Ep-0.64V(vs.SCE),缓冲液加入BSA... 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盐酸柔红霉素在银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6.5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盐酸柔红霉素有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Ep-0.64V(vs.SCE),缓冲液加入BSA后盐酸柔红霉素的还原峰峰电流下降,据此建立了BSA的电化学测定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与BSA浓度于1.0×10-8~1.0×10-4mol·L-1(r=0.9965)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9mol·L-1.同时还测定了盐酸柔红霉素与BSA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柔红霉素 银盘电极 电化学行为 牛血清白蛋白(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多巴胺/BSA复合膜缓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玉林 屈钧娥 +1 位作者 王海人 曹志勇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96,113,共6页
目的研究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组装多巴胺/牛血清白蛋白分子(BSA)复合膜的缓蚀性能。方法采用浸泡法在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以多巴胺自组装膜为桥接层的多巴胺/BSA复合双层自组装膜,通过动电位扫描、交流阻抗测试,SEM,EDX等手段分析BSA... 目的研究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组装多巴胺/牛血清白蛋白分子(BSA)复合膜的缓蚀性能。方法采用浸泡法在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以多巴胺自组装膜为桥接层的多巴胺/BSA复合双层自组装膜,通过动电位扫描、交流阻抗测试,SEM,EDX等手段分析BSA组装液质量浓度对复合双层自组装膜吸附行为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合适的自组装条件下可获得具有缓蚀效果的复合双层膜。BSA质量浓度过高和过低均对缓蚀性能有不利影响,当BSA质量浓度为40 g/L时,复合双层膜对生理盐水环境中316L不锈钢取得最佳缓蚀效率,缓蚀效率由单层多巴胺的62.4%增加至83.9%。结论多巴胺成功嫁接BSA分子,使其吸附在不锈钢表面,和单层BSA吸附相比,其吸附量大大提高,表明对于316L不锈钢人体植入材料,可以利用多巴胺桥接BSA获得兼具生物活性和耐腐蚀性的改性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bsa 医用316L不锈钢 自组装 生物相容性 缓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M-BSA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增殖的抑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晓菡 张晓桐 +1 位作者 梁建功 肖少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88,共7页
以牛血清白蛋白、(2,4-二羟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甲酮(DDM)为原料,采用去溶剂化的方法,合成DDM-BSA复合纳米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等对所合成的复合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尺寸... 以牛血清白蛋白、(2,4-二羟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甲酮(DDM)为原料,采用去溶剂化的方法,合成DDM-BSA复合纳米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等对所合成的复合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尺寸分散均匀,平均粒径49.3 nm,对DDM药物的负载率为37.4%,80 h后体外释放率可达95.4%。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复合纳米粒子对MARC-145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牛血清白蛋白负载的DDM质量浓度为12μg/mL时,MARC-145细胞的存活率超过90%,该质量浓度的复合纳米粒子可有效抑制PRRSV病毒的增殖,与单纯使用DDM相比,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复合纳米材料 药物递送 抗病毒药物 靶向治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制备核壳结构Fe_3O_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天弟 刘辉 +1 位作者 马阜生 陶彩虹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8年第10期26-30,共5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Fe_3O_4纳米粒子,再经两步法制备了核壳结构Fe_3O_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形貌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_3O_4纳米粒子粒径为3~21...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Fe_3O_4纳米粒子,再经两步法制备了核壳结构Fe_3O_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形貌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_3O_4纳米粒子粒径为3~21nm;核壳结构Fe_3O_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的壳层厚度为10~20nm,比饱和磁化强度为58.8emu·g-1,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该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Fe3O4) 聚多巴胺(PDA) 牛血清白蛋白(bsa) 层层自组装 磁性能 生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