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1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如何表达:韩江作品《白》中的历史关怀与个人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曲慧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生于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诗歌与小说融合的创新文体,以玻璃碎片似的语言、独白自语的内心和放射性的结构从私人化的角度捕捉了人类生存的种种隐痛,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身体与灵魂、生与死、人类暴力和更广阔意义上的历史厚度与公共性自始至终的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白》 诗化小说 历史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骚、赋用“乱”的文学演进
3
作者 唐定坤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的内外演进,影响到歌辞的生成和脱乐损益的“诗化”加工,要在卒章的转换视角以总撮题旨;骚承《诗》“乱”,明示为仪式拟效和文学改造,要在以“歌”促“诵”的抒情层进和句式形态的“变章乱节”;赋承骚解乐,则将之完全转变成了文学辞章推陈出新的体式探索,表现于称名变异、体裁推衍和组构新变。凡此可以见出三者递相演进、表现异同的本质原因和显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楚辞 汉赋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4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汉简对《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内容的补证
5
作者 徐正英 刘相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32,共16页
结合西北汉简可对《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内容进行系统补证。经考定,酒泉郡、张掖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前111),敦煌郡设置于元封四年至六年间(前107-前105),武威郡设置于本始二年至地节三年间(前72-前67),并补论《汉书·地理志... 结合西北汉简可对《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内容进行系统补证。经考定,酒泉郡、张掖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前111),敦煌郡设置于元封四年至六年间(前107-前105),武威郡设置于本始二年至地节三年间(前72-前67),并补论《汉书·地理志》所载河西四郡的县治问题。借助文书简从微观史学角度补充《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沟通问题的记述阙失:从平行沟通、上行呈报、下行传达三个角度总结了汉代河西四郡的沟通模式;归纳其在政令传达、人事调动、事故调查、物资调配、钱财出入、外事接待等方面的沟通内容。并结合肩水金关简样本、悬泉简样本探究汉代郡、县的区域观念变迁过程与其制度内涵:可知最晚在昭帝时“×郡×县×里”的籍贯格式已经确立,宣帝时进一步普及,“郡之代县”的区域观念变迁在西汉中期昭宣之际业已完成;其反映了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郡级政区日益重要的制度变革,体现了政治逻辑向区域地理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汉简 《汉书·地理志》 河西四郡 设置时间 县治问题 沟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人体陶俑的医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I0005-I0007,共12页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人体俑为真人1/3缩型,代表了西汉时期标准男女成年人体。辽中医俑1、2号的还原女子身高为159 cm,男子为172.5 cm,与《内经》所述人长七尺五及近现代中国人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另外,汉俑的头身比、足身比、上下身比等数据与中国现代人也高度符合。汉俑的“同身寸”与秦汉度量寸制及《内经》的人体骨度测量数据完全一致,代表了中医针灸的“标身寸”。66个西汉“脉书”中常用的体表解剖名词大部分在汉俑体表都有雕塑表达,说明古人对人体的精准认知,以及文字和雕塑表达的一致性。体表结构专有名词在“脉书”中最常见的使用是表达疼痛的部位,这可视为中医穴位及“以痛为腧”取穴法的早期雏形。研究表明,西汉人体俑不但代表了当时的标准男女人体,也能代表现代的人体标准,同时具有广泛国际代表性,堪称中国古代人体测量的“原始标准”。因此,重建汉代经脉人体模型对传统针灸的继承、医学教育、标准化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医俑 汉陶俑 裸俑 人体俑 简帛医书 脉书 经脉人 针灸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图书整理活动的文体学意义——以刘向父子校书为中心
7
作者 李冠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以刘向父子为代表的汉代学人对日益繁富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整理、归类。《七略》将上古以来的图籍置于刘向父子所梳理的学术思想源流脉络之中,构建了以宗经为主导的文献谱系,为后世“文本于经”等文体学思想建立了理论框架。《别... 以刘向父子为代表的汉代学人对日益繁富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整理、归类。《七略》将上古以来的图籍置于刘向父子所梳理的学术思想源流脉络之中,构建了以宗经为主导的文献谱系,为后世“文本于经”等文体学思想建立了理论框架。《别录》《七略》展现了刘向父子对诸种典籍及艺术形式的性质、来源、名称之含义、文本之风格的认识,从中可找到后世“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等文体学方法之雏形。《七略》对图书的归类、编次方法透露出潜在的文体观念,对部分“杂”类图书采用“以体序书”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序次,可以看作分体别集的早期形式。班固《汉书·艺文志》对《七略》书目的调整是集部观念形成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别录》 《汉书·艺文志》 文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经》 《诗》学传播中心 转移 汉四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文化视域下的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藏书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黎 刘虹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2,共7页
由于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都是中国古代区域教育的主要场所,因而其藏书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相似的教育文化功能、相似的客观条件和社会背景、相似的藏书来源、相似的宗教文化背景。将其放置到教育文化视域中进行比较,可以拓展汉... 由于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都是中国古代区域教育的主要场所,因而其藏书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相似的教育文化功能、相似的客观条件和社会背景、相似的藏书来源、相似的宗教文化背景。将其放置到教育文化视域中进行比较,可以拓展汉藏文献研究思维空间,整合汉藏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加深对汉藏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藏书 藏区寺院藏书 教育文化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墨重彩:班固与武帝时期历史的书写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4,共8页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说明班固不愧为一代良史,他有卓越的史才,高明的史识和高尚的史德。这对于深刻认识和恰当评价武帝鼎盛时期的历史,并从中获得治国施政的启示,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汉武帝 历史编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外传》编排体例考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汪祚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9-105,共7页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外传》 编排体例 《诗经》说解 汉代 韩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代医简看祝由术的禳病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琳 胡娟 钟如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4-139,共6页
《黄帝内经》中的"祝由",前人或训为"祝说病由",或训为"联绵词",均为穿凿臆测。本文从"祝"与"由"的字形嬗变及其意义源流入手考释,以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的语料为依据,证明"... 《黄帝内经》中的"祝由",前人或训为"祝说病由",或训为"联绵词",均为穿凿臆测。本文从"祝"与"由"的字形嬗变及其意义源流入手考释,以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的语料为依据,证明"祝由"是述补结构,在汉代以前表示向鬼神祈祷以禳除疾病。"祝由"术能禳除的疾病主要是外伤外疮类,诸如蜂蜇伤、蝎蜇伤、蛇咬伤、蝾螈咬伤,或瘊子、痈疽、漆疮等,而最常用的禳除法是:祈祷法、祈祷与行为配合疗法;祈祷与药物配合疗法;祈祷与行为、药物综合疗法,绝对不存在"诅咒"的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医简 祝由术 禳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是古代杰出史家编纂思想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史学名著在体例上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史家的创新精神;精当运用体例又催生出史书在布局和结构上的协调、和谐之美。因此,体例精当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对此进行专题探讨是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编纂学 史书体例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甲骨文到今文尚书的动宾结构模式化及其发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清华 李为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而是附加体宾语,这是该时期宾语的典型特征,但西周汉语里客体已取代附加体在宾语中的典型地位。不过,西周汉语和尚书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语序仍有模式化水平较低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今文尚书 动宾结构 模式化水平 标记化水平 非定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8,共11页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断代史 通史精神 班固 班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诗经》流传问题略论——以阜阳汉简《诗经》为中心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阜阳汉简《诗经》的整治及抄写情形的研究,可以推断阜阳汉简《诗经》当为抄写本,其篇次也很可能与今传本有异;结合阜阳汉简《诗经》及其他涉《诗》材料,可以断定汉初有完整的《诗》本存世,其时应当并不存在一种在字形上具有定本... 通过对阜阳汉简《诗经》的整治及抄写情形的研究,可以推断阜阳汉简《诗经》当为抄写本,其篇次也很可能与今传本有异;结合阜阳汉简《诗经》及其他涉《诗》材料,可以断定汉初有完整的《诗》本存世,其时应当并不存在一种在字形上具有定本意义的《诗经》文本;从字形上看,汉代《诗经》流传呈现出一种民间与官方、分化与统一并行的双轨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汉简 《诗经》 两汉 流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共7页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汉广》本义 创作时代 汉儒诗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悬泉置壁书看新莽羲和、纳言的职掌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国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152,共6页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出土汉简来看,《汉书》就此事的记载是不全面的。新莽羲和其实是由西汉大司农和汉末所置羲和合并而来,它既掌钱谷,也负责颁下诏令。而新莽秩宗本由西汉太常与宗正组成,新莽典乐与西汉大鸿胪的职掌亦颇有不同。整体来看,这次调整实际上不仅涉及到名号,而且涉及到职掌与僚属,其变动是整体性的。相比西汉大司农、秩宗等六官,新莽六卿基本属于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莽 《汉书》 羲和 纳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齐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99,共6页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以及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但有新的学术领域和问题的出现,已有的学术结论也需要重新审视。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几组论文,对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小说批评、小说创作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王齐洲教授的论文《〈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探讨了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认为《汉志》和《隋志》虽不是文体分类,其中却有文体因子。二志都强调其所著录的小说作品提供了民情风俗和百姓对政教的意见,具有民间性、通俗性、琐碎性特点,但都没有强调故事性和虚构性,与现代小说观念颇有差异。傅承洲教授的《清代才学小说是否构成一个小说类型》对当下流行的才学小说类型概念提出了异议,认为从才学小说概念形成过程和小说类型构成要件的角度考察,《野叟曝言》、《蟫史》、《燕山外史》和《镜花缘》四部小说并不能构成一个小说类型。四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均不相同,很难归入一类。炫才是文人创作小说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能成为小说类型的构成要件。几位学者都对古代小说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也许并不是定论,但定会对古代小说研究者有所启发,对古代小说与小说批评的研究有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观念反思 小说学术史 《汉书》 《隋书》 才学小说 小说类型 炫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书·艺文志》探索汉代典籍整理的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莉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图书目录,它记载了从先秦至西汉的大量典籍,分类明确,评述简要,为后人了解西汉以前典籍概况、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文章以该书为中心探讨汉代典籍整理特点。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典籍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