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ed Characteritics of 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Following LPS Induced Matur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g Xue-wei Ma Sun-ting +4 位作者 Jiang Yan-ping Cui Wen Wang Li Tang Li-jie Li Yi-j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8年第3期72-80,共9页
Dendritic cells (DCs) are bone marrow-derived 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 they are crucial for initiation of both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this study, chicken bone marrow (chBM)... Dendritic cells (DCs) are bone marrow-derived 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 they are crucial for initiation of both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this study, chicken bone marrow (chBM) cells were cultured in medium with recombinant chicke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GM-CSF) and recombinant chicken interleukin-4 (rIL-4) for 7 days, displayed the typical morphology of DCs. These immature chicken bone marrow-derived DCs (chBM-DCs) showed signifcant up-regulation of the putative CD11c and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 (MHC II), but CD40 and CD86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were almost no up-regulated. However, matura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LPS), surface expression of CD40, CD86 w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phagocytosis of chBM-DCs was assessed by neutral red, and the phagocytosis decreased after stimulation. In mixed lymphocyte responses (MLR), stimulated chBM-DCs were more effective to T-cell stimulators than non-stimulated chBM-DCs. In addition,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IL-1β, IL-4, IL-6, IL-10, IL-12, IFN-γ, TNF-α, CXCLi1 and CXCLi2 were assessed by real-time qPCR (qRT-PCR), and the results showed cultured chBM-DCs could be matured to a T helper cell type 1 (Th1)-promoting phenotype by LPS st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itic cell bone marrow CHICKEN LIPOPOLYSACCHAR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aztion of Electroporation Parameters for Transfection of Plasmid DNA into Murine 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
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1-97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细胞因子组合从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优势不成熟CD8a+DC 被引量:11
3
作者 纳宁 罗云 +6 位作者 洪良庆 欧阳斌 黄正宇 缪斌 华学峰 杨培生 徐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索从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大量优势不成熟CD8a+DC(DC2)的新方法。【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5ng/mL,IL-420ng/mL,Flt3L25ng/mL,SCF100ng/mL4种细胞因子组合,37℃,5%CO2体外培养诱导。第3、7、16天流式细胞术4色荧光... 【目的】探索从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大量优势不成熟CD8a+DC(DC2)的新方法。【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5ng/mL,IL-420ng/mL,Flt3L25ng/mL,SCF100ng/mL4种细胞因子组合,37℃,5%CO2体外培养诱导。第3、7、16天流式细胞术4色荧光标记法分析细胞表型,细胞计数分析总细胞产量,采用电镜、免疫荧光及相差摄影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IL-4+Flt3L+SCF诱导第3天在CD11c+的DC细胞群中可产生97.09%的CD8a+优势DC2细胞(占总细胞的34.6%),其中CD8a+MHCⅡ-的不成熟DC占61.77%;随培养时间延长比例下降,但培养第16天时CD8a+的不成熟DC仍占优势。总细胞计数分析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总数下降。电镜、免疫荧光及相差摄影等形态学检查显示所诱导的DC呈现典型树突状形态特征。【结论】GM-CSF+IL-4+Flt3L+SCF可以体外快速诱导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大量优势不成熟CD8a+DC,是体外制备不成熟DC2的一种较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骨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陆晓茜 刘霆 +3 位作者 孟文彤 朱焕玲 席亚明 刘咏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51-655,共5页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MSC,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进行鉴定;将植物血凝素(PHA)及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从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MSC,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进行鉴定;将植物血凝素(PHA)及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作为刺激因素,经磁珠分选的人CD2+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3H-TdR标记β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与MSC共培养前后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MSC共培养10天后的CD2+T细胞内各亚群Th1、Th2、Tc1、Tc2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MSC能明显抑制由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P=0.004),同时MSC抑制由PHA引起的T细胞增殖,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26),MSC培养上清液单独并不具备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与MSC共培养后的T细胞亚群中,Th2及Tc2亚群含量较共培养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SC对由DC和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诱导T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林苹 张洁 +3 位作者 陆燕蓉 周宏远 宁其志 黄孝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讨在体外从干细胞中诱导出成熟DC的适宜环境。方法 :分别将人胎肝、骨髓和脾细胞以及小鼠骨髓和脾细胞在体外用GM CSF和TNF α诱导 ,观察了第 3、5、7天DC的收获情况。进一步用S 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mBmDC和fLDC有关分子表... 目的 :探讨在体外从干细胞中诱导出成熟DC的适宜环境。方法 :分别将人胎肝、骨髓和脾细胞以及小鼠骨髓和脾细胞在体外用GM CSF和TNF α诱导 ,观察了第 3、5、7天DC的收获情况。进一步用S 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mBmDC和fLDC有关分子表达。结果 :在体外通过GM CSF和TNF α的作用 ,小鼠骨髓、人胎肝、骨髓细胞呈典型的毛刺状胞浆突起 ,第5天的收获率分别为 :39 5 %、6 7 2 %、12 9% ,而基本不能从脾细胞中诱导出成熟DC ,获得的DC能与MAbCD80、MAbCD40呈强阳性反应。结论 :在GM CSF和TNF α的共同作用下 ,能在体外从人胎肝、骨髓和小鼠骨髓干细胞中获得成熟DC ,其DC能表达高水平的B7 1和CD40分子 ,这为大量获取DC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段 ,为研究D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抗原提呈功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肝细胞 骨髓细胞 成熟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效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虎 楼晓 +8 位作者 江岷 胡亮钉 俞志勇 徐晨 李渤涛 宁红梅 李欲航 冯凯 刘广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2-416,共5页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扩增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DC免疫治疗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利用CS3000Plus采集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2周的体外培养后行DC免疫治疗,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无病生存时间。结果表明,无一例发现有与DC免疫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为:DC组5年生存率为75.52%,非DC组5年生存率为45.71%,DC组在累计生存率上明显优于非DC组。结论: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和临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在自体骨髓移植术后应用DC免疫治疗延长了其无病生存时间,提高了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白血病效应 自体骨髓移植 免疫治疗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朱杰 赵鲁杭 陈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用GM-CSF和IL-4培养5 d,然后用免疫磁珠法纯化DC细胞,实验组加入枸杞多糖(100μg/m l),空白对照组加等量RPM I1640,阳性对照组加LPS(100 ng/m l),3...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用GM-CSF和IL-4培养5 d,然后用免疫磁珠法纯化DC细胞,实验组加入枸杞多糖(100μg/m l),空白对照组加等量RPM I1640,阳性对照组加LPS(100 ng/m l),3组分别同时作用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和细胞摄取抗原的能力,EL ISA检测产生的细胞因子IL-12,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结果:用枸杞多糖刺激的小鼠骨髓DC表达I-A/I-E、CD 11c和分泌IL-12能力比空白对照组增加,吞噬F ITC-dextran的能力下降,并可促进同种异基因T细胞的增殖。结论:枸杞多糖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的成熟,促进DC诱导的免疫应答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类/药理学 枸杞多糖 树突细胞 骨髓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CSF重组腺病毒扩增的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经肿瘤抗原刺激后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被引量:14
8
作者 章卫平 曹雪涛 +3 位作者 张明徽 黄欣 朱学军 叶天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9-33,共5页
用GM-CSF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骨髓细胞,观察扩增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GM-CSF重组腺病毒一次性感染骨髓细胞,1w后能从一只小鼠股骨中扩增到2.4×106~3.3×106树突状细胞,扩... 用GM-CSF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骨髓细胞,观察扩增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GM-CSF重组腺病毒一次性感染骨髓细胞,1w后能从一只小鼠股骨中扩增到2.4×106~3.3×106树突状细胞,扩增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表达MHC-Ⅱ、MHC-Ⅰ、B7-1、B7-2和I-CAM-1等免疫分子,分泌一定水平的GM-CSF,对同种异体T细胞具有很强的刺激活性,体外经B16肿瘤瘤苗刺激后免疫同系小鼠,能诱导出抗原特异性的CTL活性,使免疫动物产生更强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抵抗B16细胞的攻击。提示可用GM-CSF重组腺病毒从骨髓中扩增足够数量的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树突状细胞 GM-CSF 肿瘤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对干扰素(IFN)信号通路STAT蛋白核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揭志军 冯净净 +2 位作者 宋志刚 张悦 郭雪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目的研究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后,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JAK/STAT通路蛋白活化后核转移的影响。方法从BALB/c小鼠的长... 目的研究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后,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JAK/STAT通路蛋白活化后核转移的影响。方法从BALB/c小鼠的长骨中分离骨髓细胞,经过培养和刺激后得到BMDCs。将BMDCs接种于带小室的玻片上,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的RSV感染细胞,并设紫外线灭活的RSV(UV-RSV)和培养液(media)刺激为对照。在培养24h后,分别用100IU/mL的IFN-β刺激30min或0.64pmol/L的IFN-γ刺激45min,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STAT蛋白核转移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在未感染的BMDCs中,STAT1和STAT2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当用IFN-β刺激BMDCs后可见到明显的STAT1和STAT2蛋白向细胞核转移,核转移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9.0%±4.6%和83.7%±5.1%,与未处理组(NT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而RSV感染后,发现STAT1和STAT2蛋白核转移阳性细胞数较IFN-β刺激组明显减少(P<0.01),说明RSV感染可以抑制IFN-β诱导的STAT1和STAT2蛋白的核转移。而应用UV-RSV感染后与IFN-β刺激组相比,STAT1和STAT2蛋白核转移阳性细胞数却未见明显减少(P>0.05)。用IFN-γ刺激BMDCs后也可见到明显的STAT1蛋白向细胞核转移(阳性细胞为85.3%±6.4%);而RSV感染后与IFN-γ刺激组相比,STAT1核转移阳性细胞数(79.3%±4.9%)却未见明显减少(P>0.05)。结论 RSV感染BMDCs后,能特异性地抑制Ⅰ型IFN诱导的STAT1和STAT2蛋白的核转移,而对II型IFN诱导的STAT1蛋白的核转移却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骨髓树突状细胞 干扰素 信号通路 核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顾春瑜 王前 +1 位作者 郑磊 裘宇容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59-96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耐受性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取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DC的前体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和IL-4,分成磷酸酯多糖(LPS)-DC和单纯DC两组...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耐受性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取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DC的前体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和IL-4,分成磷酸酯多糖(LPS)-DC和单纯DC两组,前者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LPS,后者不加;培养6d后收集疏松贴壁细胞进行形态、细胞表面标记以及免疫功能的鉴定。结果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其表面CD11c的表达率超过76%,具有典型的DC形态。单纯组DC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LPS-DC组细胞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够诱导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利用此法能在体外培养出大量的未成熟DC,具有耐受性,为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骨髓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红花素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慧娟 张鲲鹏 +6 位作者 仲任 赵艳霞 李学荣 卢愿 宋爱琴 庞秀英 孙立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1,共5页
本研究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6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加入终浓度为1.25mg/ml藏红花素;C组加入rhGM-CSF 75 ng/ml... 本研究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6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加入终浓度为1.25mg/ml藏红花素;C组加入rhGM-CSF 75 ng/ml、rhIL-4 75 ng/ml、rhTNF-α50 ng/ml;D,E,F组分别加入与C组等量的细胞因子及藏红花素0.3125,1.25,5.0 mg/ml。培养至第9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将DC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同种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反应5d后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及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实验各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至第9天,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显示C、D、E、F各组CD1a+、CD83+、HLA-D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与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5 d后,随着刺激细胞的增加,A组及B组T细胞的刺激指数无明显增加(P>0.05);C组及E组T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增加,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而各组在刺激细胞数量一定的情况下,E组细胞刺激指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藏红花素单用促进DC增殖的能力明显弱于与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但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DC成熟。藏红花素诱导后的DC能促进T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红花素 白血病 骨髓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联合GM-CSF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洁 郑水儿 +1 位作者 童向民 薛永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1-485,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发育的影响。方法:12例初发慢性期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与含如下细胞因子,RPMI-1640培养液共育:rhGM-CSF1×106U/L联合rhIFN-α2×...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发育的影响。方法:12例初发慢性期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与含如下细胞因子,RPMI-1640培养液共育:rhGM-CSF1×106U/L联合rhIFN-α2×106U/L(IFN-α组)、rhGM-CSF1×106U/L联合rhIL-45×105U/L(IL-4组)、单用rhGM-CSF1×106U/L和单用rhIFN-α2×106U/L,培养7d;于第8-10d,部分孔加入rhTNF-α5×104U/L。形态学(Wright染色、倒置显微镜)、免疫学(CD80、CD86、CD83、CD1a、HLA-DR)检测;磷脂酰丝氨酸(PS)转位检测DCs凋亡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1例CML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CML骨髓单个核细胞经上述细胞因子诱导7d后,IFN-α组和IL-4组均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免疫学鉴定,IFN-α组DCs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显著高于IL-4组(P<0.05),经5×104U/LrhTNF-α作用后,两组DCsCD80、CD86、CD83、HLA-DR进一步上调,其中IFN-α组DCs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显著高于IL-4组(P<0.05);经FISH证实来源于白血病细胞;两组DCs均具有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IFN-α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高于IL-4组(P<0.05)。结论:IFN-α可促进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活化。这可能是IFN-α在CML中的治疗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骨髓细胞 树突细胞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淋巴细胞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峰 楼国良 +7 位作者 李永梅 陈莉 黄正霞 杨宏斌 朱杨 王梁华 球谊 焦炳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选择性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淋巴细胞,诱导异基因特异性低反应性。方法:用携带有Fas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ALB/c小鼠来源的DC,并与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方法检测异基因特异性低反应性。结... 目的:选择性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淋巴细胞,诱导异基因特异性低反应性。方法:用携带有Fas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ALB/c小鼠来源的DC,并与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方法检测异基因特异性低反应性。结果:转染FasL基因的DC诱导了对BALB/c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凋亡,2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著降低,但并没有抑制针对第三方的反应。结论:转染FasL基因的DC体外可有效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移植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骨髓,有希望在抑制GVHD的同时,不影响移植物抗肿瘤复发和抗感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L 树突状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世颉 费舟 +4 位作者 李兵 林伟 李侠 胡学安 王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66-1168,1172,共4页
目的: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向树突状细胞(DCs)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基因重组大鼠GM-CSF和IL-3连续诱导17 d,在第19天加入基因重组大鼠TNF-α继续诱导,观察其形态、超微结构、表面标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IL-12分泌功能等,以SD... 目的: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向树突状细胞(DCs)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基因重组大鼠GM-CSF和IL-3连续诱导17 d,在第19天加入基因重组大鼠TNF-α继续诱导,观察其形态、超微结构、表面标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IL-12分泌功能等,以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DC分化作为对照。结果:经过诱导的EMSC出现细长伪足和毛刺,变为半贴壁状态;扫描电镜显示长的细胞突起和许多毛刺;其表面标记与骨髓来源的DC相似;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其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后的EMSC有分泌IL-12功能。结论:EMSC在体外经诱导可向DC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翁霞 邓晓辉 +2 位作者 马静秋 余金妹 梁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扩增、分化成熟的特点。方法 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作为DC的培养源,联合GM-CSF、IL-4细胞因子培养DC,观察培养过程中DC的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外周血采集物培养的DC成熟明显早于骨髓采集物培养的DC(P<0.01)。DC表型CD1a-PE、HLA-DR-PE、CD54-FITC、CD80-FITC的阳性率平均值在骨髓组和外周血组分别为23.3±3.6和25.8±2.2、95.0±2.1和96.9±1.0、54.4±1.4和56.1±1.2、40.5±2.7和41.7±1.8(P>0.05)。结论 外周血组DC表型的阳性率稍高于骨髓组,但获取费用较昂贵,适用范围有限;骨髓来源则较简便,但培养成熟时间较长,且受个体差异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研究方法 材料来源 细胞培养 DC表型检测 骨髓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分化及鉴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冉 王桂军 +5 位作者 王汉清 赵圆圆 朱英奇 王蓓 孙裴 秦爱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2-745,共4页
为建立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本研究无菌抽取10日龄健康SPF雏鸡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细胞,将其培养于含有重组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的RPMI 1640营养液中,诱导培养... 为建立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本研究无菌抽取10日龄健康SPF雏鸡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细胞,将其培养于含有重组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的RPMI 1640营养液中,诱导培养鸡骨髓源DCs。采用显微镜观察其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及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表型特征。结果显示:鸡骨髓细胞经诱导培养,由单一的形态结构转变成多形态结构,培养至8 d后分化成具有典型形态的DCs。FACS分析发现诱导细胞表达了DCs的分子标记CD11c,显示成熟DCs的特征。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鸡骨髓细胞成功诱导分化成DCs,为进一步研究鸡DCs在家禽病原致免疫抑制机理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骨髓细胞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STAT3途径在IL-6抑制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永亮 余佩武 +2 位作者 雷晓 刘伟 饶芸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观察JAK2/STAT3信号途径在IL-6抑制LPS诱导的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分化成熟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采用黏附法结合GM-CSF和IL-4刺激法在体外培养BMDCs;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BM... 目的观察JAK2/STAT3信号途径在IL-6抑制LPS诱导的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分化成熟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采用黏附法结合GM-CSF和IL-4刺激法在体外培养BMDCs;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BMDCs的形态特点;用LPS诱导DCs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IL-6处理与否,LPS诱导的BMDCs在表型上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MDCs细胞质p-JAK2、总STAT3和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形态观察和FCM分析的结果表明:体外成功培养了纯度较高的高表达CD11c的BMDCs,LPS能明显诱导BMDCs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上调;而经过IL-6处理后,LPS诱导BMDCs表面MHC-Ⅱ类分子、CD80、CD86、CD40表达上调的能力被显著削弱(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独用LPS处理的BMDCs相比,经IL-6处理后的BMDC中p-JAK2、p-STAT3表达随作用时间增加而明显上调,提示IL-6促进JAK2/STAT3信号途径活化。结论JAK2/STAT3信号途径参与了IL-6抑制LPS诱导的BMDCs成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6 LPS JAK2/STAT3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L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抑制GVHD的作用和机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楼国良 刘峰 +5 位作者 李永梅 陈莉 黄正霞 杨宏斌 王梁华 焦炳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选择性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淋巴细胞,特异性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法:用携带有Fas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alb/c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并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移植物共培养,把经过这种处理的... 目的:选择性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淋巴细胞,特异性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法:用携带有Fas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alb/c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并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移植物共培养,把经过这种处理的骨髓细胞移植物移植给Balb/c受体小鼠(C57BL/6→Balb/c小鼠GVHD模型,H-2b→H-2d),然后观察、比较各组GVHD表现。结果: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鼠在接受经FasL-DC处理的供体骨髓细胞移植后,没有出现明显的GVHD表现,生存期显著延长,3个月时生存率80%以上。但对照组2周后均出现了明显的GVHD症状,腹泻、脱毛和靶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等,生存期没有超过30d。结论:转染FasL基因的DC可有效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移植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骨髓,能够有效抑制GVH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L 树突状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髓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4
19
作者 廖娟红 林祥梅 贾广乐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111,共5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应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分析、刺激T细胞增殖等方...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应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分析、刺激T细胞增殖等方法,对小鼠髓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进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小鼠骨髓来源的DC在体外培养8d后,特异性细胞表面标志CD11c的表达量达到81.09%,中度表达MHCⅡ,低表达CD40、CD80、CD86。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小鼠髓源DC扩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树突状细胞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活化的骨髓细胞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的净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君敏 陈志哲 +1 位作者 魏秀妹 林祥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为考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 (DCs)活化骨髓细胞、净化骨髓的作用 ,采用免疫磁珠从 2例血液学缓解的CML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s)分离DCs,另取BMMNCs置T 2 5塑料培养瓶建立Dexter培养体系 ,分为 3份 ,第 1份为对照 ,... 为考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 (DCs)活化骨髓细胞、净化骨髓的作用 ,采用免疫磁珠从 2例血液学缓解的CML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s)分离DCs,另取BMMNCs置T 2 5塑料培养瓶建立Dexter培养体系 ,分为 3份 ,第 1份为对照 ,第 2份加rhIL 2 ,第3份加自体DCs。每周取半量非贴壁细胞、计数、行CFU GM检测 ,然后加等量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当非贴壁细胞总数 <2× 10 5时终止培养 ,收集贴壁细胞做CFU GM集落形成试验并检测CD34和P2 10表达。取贴壁细胞形成的CFU GM集落 ,抽提RNA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BCR ABL的表达。结果发现 ,在DCs加入CML骨髓Dexter培养体系培养后 1- 2周 ,非贴壁细胞的CFU GM产量明显下降 ,与rhIL 2的体系基本平行 ,同时体系中的P2 10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不过 ,培养 3周后含DCs的体系CFU GM产量下降减缓 ,而含rhIL 2的体系CFU GM产量持续下降。在含自体DCs的Dexter体系 ,贴壁细胞中CD34+ 细胞和P2 10 + 细胞比例最低 ,只是贴壁细胞产生的CFU GM集落中 ,BCR ABL(+ )的集落比例与不含DCs的体系比较无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说明自体DCs加入CML骨髓Dexter培养体系能减少白血病的祖细胞 ,包括成熟的祖细胞和原始的祖细胞 ,自体DCs有可能用于CML骨髓的体外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骨髓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