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棕尾别麻蝇(Sarcophagaperegrina)幼虫血淋巴凝集素 被引量:3
1
作者 裴炎 卢晓风 +2 位作者 杨星勇 程惊秋 蒋书楠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633-636,共4页
报道了利用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棕尾别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的结果.哺乳动物红细胞能够特异地吸附凝集素.用兔红细胞与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形成的复合体免疫供血家兔,得到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的抗体.再利用抗体制备亲和吸附柱,通... 报道了利用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棕尾别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的结果.哺乳动物红细胞能够特异地吸附凝集素.用兔红细胞与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形成的复合体免疫供血家兔,得到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的抗体.再利用抗体制备亲和吸附柱,通过免疫亲和层析一次性纯化了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 S D S P A G E结果显示,该凝集素的分子量约为73 k D.这一结果,与用对麻蝇幼虫血淋巴凝集素有抑制作用的糖蛋白—胎球蛋白和甲状腺球蛋白为配基,亲和层析纯化的结果完全相同,表明用这种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凝集素是可行的.为不清楚专一性识别糖或专一性识别糖不典型,难于用普通亲和层析纯化的凝集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纯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尾别麻蝇 凝集素 分离 纯化 免疫亲和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和镉在棕尾别麻蝇体内的累积及其对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慧 吴国星 +2 位作者 叶恭银 胡萃 程家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1,共5页
测定了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喂饲含Cu或Cd的饲料后,其体内3种抗氧化酶,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变化动态,以及体内Cu和Cd累积动态.结果表明:Cu或Cd处理后,该蝇体内Cu或Cd的含量在幼虫期随时间推移... 测定了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喂饲含Cu或Cd的饲料后,其体内3种抗氧化酶,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变化动态,以及体内Cu和Cd累积动态.结果表明:Cu或Cd处理后,该蝇体内Cu或Cd的含量在幼虫期随时间推移而明显增高,至化蛹时开始下降;体内SOD和CAT的活力受到明显抑制,且抑制程度因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强.但POD活力只在高浓度Cu或Cd处理时才被抑制,低浓度处理反而诱导其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尾别麻蝇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对棕尾别麻蝇亲代及子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国星 叶恭银 +1 位作者 胡萃 程家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76,共6页
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初产幼虫喂饲含不同浓度Cd2+的饲料直至化蛹时,其亲代的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受到了显著的影响.Cd2+处理浓度越高,亲代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体重越轻,幼虫和蛹的体长越短,化蛹率、羽化率、交配率和产... 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初产幼虫喂饲含不同浓度Cd2+的饲料直至化蛹时,其亲代的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受到了显著的影响.Cd2+处理浓度越高,亲代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体重越轻,幼虫和蛹的体长越短,化蛹率、羽化率、交配率和产仔量越低,幼虫历期和蛹期越长,成虫寿命越短.但Cd2+处理对成虫性比则无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经Cd2+处理后雌虫所产的子代若不再经受Cd2+处理时,子代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则基本不受影响,说明Cd2+对亲代的影响不能传递至子代.此外,探讨了该蝇亲代与子代体内Cd2+含量在其变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尾别麻蝇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对寄主蛹可溶性蛋白与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韩成香 方琦 +2 位作者 李凯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3-1010,共8页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寄生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的组成与未寄生相比基本无明显差异;不论寄生与否寄主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芳基蛋白亚基分子量均为80kDa,该亚基在脂肪体中未出现降解现象,而在血淋巴中仅于寄生后12h的寄主蛹中呈现2条分子量相近的Western免疫印迹带,说明其降解可能先于未寄生对照。就含量而言,寄生蛹脂肪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寄生后24h外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芳基蛋白含量除寄生后48h外也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其中寄生后12h的含量仅为未寄生的32.0%。寄生蛹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多低于未寄生蛹,且寄生后2,12,24h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芳基蛋白的含量均有低于未寄生的趋势,其中寄生后12h的含量为未寄生的17.0%。综合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可导致寄主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蝇蛹集金小蜂 棕尾别麻蝇 可溶性蛋白 芳基蛋白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不同虫态棕尾!麻蝇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谭清 庞仁乙 +5 位作者 高熹 张忠 袁远 陈斌 张海涛 吴国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45-1252,共8页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量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麻蝇B.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体表的附着数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供试虫体体壁外长物分布情况以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麻蝇3种虫态上的附着数量差异显著(P=0.0001),成虫附着孢子数量为(1.35±0.12)×106个/头,而蛹和幼虫分别为(0.57±0.09)×106个/头和(0.45±0.06)×106个/头。成虫周身微毛上均有孢子附着;整个蛹体仅棘刺底部呈"绳索状"的褶皱处可发现有孢子的附着;幼虫的体表未发现有孢子的附着。【结论】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麻蝇成虫、蛹、幼虫体表的附着能力与寄主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是蜡蚧轮枝菌对该虫不同虫态间存在致病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尾!麻蝇 蜡蚧轮枝菌 分生孢子 体表结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Cd^2+对棕尾别麻蝇血细胞数量、包囊作用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艳敏 方琦 +1 位作者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69-977,共9页
为了揭示重金属对昆虫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采用血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延展与包囊率测定,以及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以经重金属Cd2+(浓度为150μg/g)处理的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及其对照为研究对象,分别测... 为了揭示重金属对昆虫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采用血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延展与包囊率测定,以及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以经重金属Cd2+(浓度为150μg/g)处理的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及其对照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处理组与对照组血细胞的数量与存活率、延展与包囊率,观察其形态结构,并比较了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经连续喂饲含Cd2+的饲料24,48,72和96h后,与对照相比其血细胞总数和存活率显著下降,而血细胞的延展率和包囊作用的显著下降则分别出现于取食72和48h之内,此后则下降不显著;由Cd2+处理幼虫发育形成蛹的血细胞包囊作用也显著低于对照。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Cd2+处理对幼虫的原血细胞、浆血细胞、颗粒血细胞和类绛色血细胞的显微形态影响不大,但可导致部分浆血细胞不能产生伪足;但均能导致各类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主要变化包括:细胞膜受损或破裂,染色质呈现凝聚,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以及胞质内出现空囊泡。结果说明重金属Cd2+对棕尾别麻蝇的血细胞可具有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尾别麻蝇 重金属污染 细胞免疫 Cd离子 血细胞 包囊作用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蝇幼虫肠道蛋白酶BGP的分离纯化及性质 被引量:2
7
作者 卢晓风 程惊秋 裴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02-406,共5页
棕尾别麻蝇幼虫肠液经SDS-PAGE后,X光片显影,呈现两条蛋白酶活性带.IEF后,两条蛋白酶活性带的等电点分别为pH7.7和6.8.麻蝇幼虫肠液经55%~75%硫酸铵沉淀,以及连续两次制备等电聚焦,分离纯化出等电点... 棕尾别麻蝇幼虫肠液经SDS-PAGE后,X光片显影,呈现两条蛋白酶活性带.IEF后,两条蛋白酶活性带的等电点分别为pH7.7和6.8.麻蝇幼虫肠液经55%~75%硫酸铵沉淀,以及连续两次制备等电聚焦,分离纯化出等电点约为pH7.7,分子量约为35kD的蛋白酶BGP.该酶能分解酪蛋白和类胰蛋白酶专一底物Bz-Phe-Val-ArgNA,不能分解弹性蛋白酶专一底物elastin-CongoRed和类胰凝乳蛋白酶专一底物Suc(Ala)2Pro-PheNA.SBBI,Leupeptin和PMSF能强烈抑制其活性.专一底物和抑制剂的结果表明,BGP是一种类胰蛋白酶.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8.5.不耐高温,50℃保温30min活性急剧下降.Hg2+,Zn2+和Cu2+能抑制酶活性.Ca2+,Mg2+对酶无激活作用,EDTA无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蝇 蛋白酶 分离纯化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胁迫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董卉 叶恭银 +2 位作者 董胜张 胡萃 程家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79-83,共5页
Cu2+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Sarcophaga)peregrina敏感品系(S)和耐性品系(CuR)的胁迫间接影响了其蛹期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丽蝇蛹集金小蜂P代的寄生率和产仔量在低浓度处理时增加,而在高... Cu2+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Sarcophaga)peregrina敏感品系(S)和耐性品系(CuR)的胁迫间接影响了其蛹期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丽蝇蛹集金小蜂P代的寄生率和产仔量在低浓度处理时增加,而在高浓度时下降,且CuR品系中P代寄生率和产仔量较高。Cu2+提高了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单位蝇蛹重产仔量,而降低了F2代子蜂的羽化率和成虫寿命,该作用在CuR品系处理中更为明显。此外,Cu2+胁迫,尤其是高浓度处理,改变了F1代和F2代羽化子蜂的雌雄性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棕尾别麻蝇 丽蝇蛹集金小蜂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棕尾别麻蝇的生理学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焘 张忠 +2 位作者 李凯 叶恭银 胡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5,共5页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寄生能引起寄主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蛹的血细胞数量、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成与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寄生蛹的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都极显著多于未寄生蛹,...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寄生能引起寄主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蛹的血细胞数量、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成与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寄生蛹的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都极显著多于未寄生蛹,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含量则均极显著低于未寄生蛹.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寄生蛹与未寄生蛹间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分子量为28kD、32kD和100kD蛋白谱带的丰度自寄生2d后起多明显弱于未寄生蛹,而分子量约14kD的蛋白谱带则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蝇蛹集金小蜂 棕尾别麻蝇 寄生 血细胞 血淋巴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棕尾别麻蝇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林华 黄翠 黎路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521,共7页
双翅目昆虫细胞系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和动物体病原学以及昆虫抗微生物肽的研究。本研究建立了一株新的棕尾别麻蝇Sarcophaga peregrina胚胎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原代培养始于2008年11月17日,取材于棕尾别麻蝇... 双翅目昆虫细胞系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和动物体病原学以及昆虫抗微生物肽的研究。本研究建立了一株新的棕尾别麻蝇Sarcophaga peregrina胚胎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原代培养始于2008年11月17日,取材于棕尾别麻蝇晚期胚胎组织,在Shields&Sang M3昆虫培养基中于28℃恒温培养,在第26天进行第1次传代,至今已历时21个月,传代72次,生长状态稳定,被命名为Sp-E-HNU11。该细胞系的细胞形态主要呈梭形和近圆形,杂以少量巨型细胞,紧密贴壁生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2 h。染色体数目一般为10条或12条,为二倍体或亚二倍体细胞系;除一对颗粒状微型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呈短杆状。细胞系的β-萘酯酶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谱上分别显示出1条和3条酶带。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结果显示,该细胞系与小菜蛾细胞系Px-E-HNU12、草地贪夜蛾细胞系IPLB-Sf-9和家蚕细胞系Bm-21E-HNU5呈现明显不同的带型特征。Sp-E-HNU11细胞系的建立为昆虫抗微生物肽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工作增添了新的研究工具和生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尾别麻蝇 胚胎细胞系 核型 同工酶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