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金芸芸 李楚雄 +9 位作者 王勇 严永新 罗曦 黄帅博 李志明 周圆圆 孙中良 刘雅慧 贾梦瑶 冷筠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优质湖相页岩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前人针对该层系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状态的研究相对薄弱,可能是制约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泌阳凹陷南部Y1井核三段Ⅲ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优质湖相页岩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前人针对该层系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状态的研究相对薄弱,可能是制约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泌阳凹陷南部Y1井核三段Ⅲ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多温阶热解、X射线衍射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系统开展了页岩含油性、烃类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核三段Ⅲ亚段页岩岩相组合主要包括长英质页岩相、云灰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纹层结构发育。烃源岩类型整体处于好—优质范围,热演化程度处于生油阶段。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泥型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页岩含油性随埋深增大呈递增趋势,烃类赋存特征由中上部以吸附烃为主,过渡至下部以游离烃为主。碎屑矿物及有机碳含量是控制游离烃和吸附烃含量的主要因素。总体认为,核桃园组下部页岩含油饱和度指数整体高于100 mg/g,游离烃含量平均高于3 mg/g,具备较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含油性 烃类赋存状态 核桃园组 古近系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安棚东南区核桃园组三段深层致密油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2
作者 黄郑 周永强 +6 位作者 贺子潇 黎明 杨滔 王肃 李强 赵颖 尹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5-854,共10页
为了探明深部致密油储层天然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安棚东南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Ⅱ—Ⅵ油层组致密油藏为例,利用大量岩心、薄片、物性、成像及常规测井、注水压驱等资料,系统开展了致密油藏裂缝综合评价。该区... 为了探明深部致密油储层天然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安棚东南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Ⅱ—Ⅵ油层组致密油藏为例,利用大量岩心、薄片、物性、成像及常规测井、注水压驱等资料,系统开展了致密油藏裂缝综合评价。该区目的层Ⅱ—Ⅵ油层组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岩屑含量较高,为近源沉积;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对于不同岩性砂岩储层,裂缝主要发育于细砂岩中,其次为粉砂岩,而含砾砂岩中裂缝通常不发育。目的层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及直立缝,其占比可达87.8%,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分别占比7.3%及4.9%。目的层致密储层裂缝发育主控因素主要包括岩性、沉积微相及局部构造,厚度较薄、粒度较细的单砂体或复合砂体部位裂缝通常较为发育。裂缝主要发育于前缘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及其外缘远砂坝砂体部位,而席状砂及前缘三角洲微相中裂缝不发育。此外,裂缝还发育于构造转折端,且主要发育于正向构造的顶部及翼部。目的层裂缝主要沿着WE向、NE向分布,其次为NW向;裂缝主要形成于新近纪拗陷期(喜马拉雅晚期)。裂缝是导致致密油储层水窜的重要因素,因而要加强裂缝发育程度、扩展规模及方向的动、静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致密油 核桃园组 古近系 安棚东南区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5
3
作者 秦伟军 林社卿 +3 位作者 程哲 金晓辉 徐向华 朱又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8-673,共6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作用 成藏模式 泌阳凹瞄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陈祥 严永新 +3 位作者 章新文 刘洪涛 薛秀丽 罗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1,147,共6页
参照美国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评价指标,首次对中国新生代陆相湖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较系统地研究。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核桃园组页岩分布范围广,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与美国泥盆系盆... 参照美国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评价指标,首次对中国新生代陆相湖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较系统地研究。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核桃园组页岩分布范围广,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与美国泥盆系盆地相当;含气页岩测录井响应特征明显;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微孔隙、微裂缝,储集性能较好;页岩气保存条件好;储层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易于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形成条件,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形成条件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的成岩圈闭──以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追 赵全民 +2 位作者 孙冲 王继英 古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4-157,共4页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现多处于晚成岩阶段“A”亚期─“B”亚期,与成岩圈闭形成关系较密切的成岩作用为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常见的胶结物以碳酸盐的分布最广、含量最高,溶解作用以晚期深埋溶解作用为主,表现为由有机质演...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现多处于晚成岩阶段“A”亚期─“B”亚期,与成岩圈闭形成关系较密切的成岩作用为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常见的胶结物以碳酸盐的分布最广、含量最高,溶解作用以晚期深埋溶解作用为主,表现为由有机质演化产生的酸液对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等的溶解。成岩圈闭形成的关键在于遮挡层的存在,核桃园组三段砂体相带多变,不同部位的胶结、溶解作用有所差异,在晚成岩“A”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同时进行,常在扇体中部分支河道砂体主休部位发生溶解,而在侧缘、端部及上翘方向发生沉淀胶结,形成胶结遮挡带。根据成岩圈闭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即与岩性尖灭有关的成岩圈闭、与断层有关的成岩圈闭、透镜型成岩圈闭,并可进一步细分为9个亚类。影响成岩圈闭形成的因素有沉积相、溶蚀作用、成岩作用、流体性质、断层作用及排替压力等,其中以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流体性质为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湖盆 泌阳凹陷 成岩作用 胶结遮挡 成岩圈闭 成因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东南部核桃园组近岸水下扇与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比较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5 位作者 耿晓洁 王波 王珩 江强 郭雷 韦敏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发育大量的砂砾岩体。这些砂砾岩体与鼻状构造配置形成该凹陷重要的油气藏。但是,前人对砂砾岩体成因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争论集中于砂体成因是扇三角洲成因还是近岸水下扇成因。为了明...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发育大量的砂砾岩体。这些砂砾岩体与鼻状构造配置形成该凹陷重要的油气藏。但是,前人对砂砾岩体成因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争论集中于砂体成因是扇三角洲成因还是近岸水下扇成因。为了明确砂砾岩体的成因及平面展布,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对比的方法,从沉积相发育背景、沉积亚相及微相划分、钻测井特征、岩心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6个方面,对这两种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比,并对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大断裂的活动造成的断层陡缓程度的差别对工区砂体成因类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断层较缓(55°~75°)的西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而在断层较陡(75°~90°)的东部地区,则发育近岸水下扇。在地震剖面上,早期断层比较陡,易沉积近岸水下扇;晚期断层比较缓,易沉积扇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扇三角洲 砂砾岩体 构造控制作用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烃源岩成熟度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志明 张隽 +5 位作者 余晓露 鲍芳 谢小敏 仰云峰 罗家群 朱景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0,86,共6页
利用FAMM技术对取自南襄盆地泌阳凹陷15口钻井的19件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成熟度厘定。结果显示,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o)抑制程度显著,抑制校正值介于0.08%~0.39%,有机质类型越好,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高。19件烃源岩样品... 利用FAMM技术对取自南襄盆地泌阳凹陷15口钻井的19件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成熟度厘定。结果显示,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o)抑制程度显著,抑制校正值介于0.08%~0.39%,有机质类型越好,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高。19件烃源岩样品的成熟度均已处于生油窗内(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介于0.58%~1.29%),而非镜质体反射率结果所反映的处于0.38%~1.05%。根据4个钻井不同深度段烃源岩的成熟度确定古地温梯度为36~45℃/km,成烃门限深度为1 800~1 400 m。核桃园组烃源岩成熟度的正确厘定,为合理评价泌阳凹陷石油资源潜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FAMM技术 成熟度 烃源岩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部稠油地化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守志 李水福 +3 位作者 何生 王华 杨道庆 林社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7-392,共6页
精细刻画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油源对比、成因乃至开发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部地区原油均遭受了中等以上级别的生物降解,规则甾烷和藿烷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使得一些反映原油成因、成熟度的常用指标严重失效。通过对该... 精细刻画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油源对比、成因乃至开发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部地区原油均遭受了中等以上级别的生物降解,规则甾烷和藿烷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使得一些反映原油成因、成熟度的常用指标严重失效。通过对该区12个稠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精细分析和研究,发现饱和烃中的伽马蜡烷、Ts、Tm以及长链三环萜烷的抗降解能力高于规则甾烷和藿烷,能较好地反映该区稠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表明,该区核三下段原油均来源于核三下段烃源岩,而核三上段原油除来源于核三上段烃源岩外,不同小层段都有核三下段源岩不同程度的贡献。结合芳烃组成特征和参数,可以清楚地将研究区稠油划分成两类,并显示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三芳甾烷 稠油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烃成藏定量研究及在泌阳凹陷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谈彩萍 陈拥锋 +5 位作者 江兴歌 罗家群 朱景修 程建 王宜芳 樊云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8-473,共6页
石油生成后最初储存在烃源岩(泥质岩)的孔隙空间中,即烃源岩孔隙体积控制烃源岩的生油总量,当石油从烃源岩孔隙体积中排出后,在上覆岩层压实作用下,烃源岩(泥质岩)的孔隙体积将减少排出石油的相应体积,通过计算烃源岩孔隙体积及其变小... 石油生成后最初储存在烃源岩(泥质岩)的孔隙空间中,即烃源岩孔隙体积控制烃源岩的生油总量,当石油从烃源岩孔隙体积中排出后,在上覆岩层压实作用下,烃源岩(泥质岩)的孔隙体积将减少排出石油的相应体积,通过计算烃源岩孔隙体积及其变小量可以定量计算烃源岩的生、排油量。上覆岩层的剥蚀,会引起岩层有效上覆压力发生变化,由于砂岩具有弹性特征,有效上覆压力的减小必然会引起砂岩回弹,砂岩回弹增加的孔隙度不仅使地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为石油运移提供动力,而且为石油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此方法在泌阳凹陷的应用表明,核桃园组到廖庄组沉积末为持续沉降加载增压的主要生油期,主要生油层段的生油量和总生油量均在50%以上;廖庄剥蚀期卸载所产生的砂岩回弹量及减压较大的桂岸、双河、侯庄、王集等地区是石油成藏主要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孔隙体积 流体压力 砂岩回弹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及热演化成熟史 被引量:18
10
作者 董田 何生 林社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上段主要为Ⅱ1型,其次为Ⅰ型和Ⅲ型,反映沉积环境的生标化合物以低Pr/Ph比值和高伽马蜡烷含量为特征;泥岩有机质成熟度Ro值介于0.5%~1.4%,主要处在生油阶段,现今门限深度约为1 820 m。在凹陷南部陡坡带和深洼区,核三下段底部最早在37 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2 500 m,温度约为100℃;上段顶部最早在23 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1 950m,温度约为90℃。核二段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主体未进入成熟门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化特征 热演化史模拟 烃源岩 核三段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18
11
作者 温志新 王红漫 +2 位作者 陈春强 胡咏 李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油气疏导体系 南部陡坡带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深凹区页岩非均质性与含油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倩 李水福 +1 位作者 胡守志 黄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89,共6页
页岩的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研究,对揭示页岩油微观富集规律和页岩油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球化学、核磁共振、岩心观察、X衍射等方法,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页岩岩性、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孔渗性和含油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页岩的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研究,对揭示页岩油微观富集规律和页岩油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球化学、核磁共振、岩心观察、X衍射等方法,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页岩岩性、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孔渗性和含油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泌页1井5号页岩层有机质丰度呈中部高、顶底低的分布特点;中部和底部页岩段的含油量比顶部高;顶部页岩段粉砂质质量分数较高,中部页岩段灰质质量分数较高,底部页岩段云质质量分数较高;页岩中陆源碎屑矿物质量分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多,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则相反,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呈中部高、顶底低的趋势;页岩渗透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而孔隙度变化不大;页岩层形成于干旱气候下具有中—高等生产力的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丰度、脆性矿物质量分数、孔隙度和烃类微运移作用是影响页岩含油量的主要因素;与高有机质丰度页岩层段相邻的泥质粉砂岩和云质页岩夹层是页岩油开采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含油性 5号页岩层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渐新统核桃园组三Ⅲ亚段页岩油富集模式——以中部深凹带YYY1井取心段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志明 金芸芸 +9 位作者 李楚雄 黄帅博 周圆圆 贾梦瑶 冷筠滢 余梦丽 徐二社 刘雅慧 刘鹏 何晋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2-962,共11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渐新统核桃园组核三段是我国陆相页岩油率先取得勘探突破的层系,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开发。为揭示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带核三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目标层段,以页岩油风险探井YYY1井核三Ⅲ亚段系统取心段为研究对...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渐新统核桃园组核三段是我国陆相页岩油率先取得勘探突破的层系,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开发。为揭示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带核三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目标层段,以页岩油风险探井YYY1井核三Ⅲ亚段系统取心段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系统取心段现场分析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剖析系统取心段岩相、页岩油富集层段特征基础上,明确了页岩油富集模式与首选勘探开发目标层。结果揭示:YYY1井核三Ⅲ中—下段主要发育含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含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含有机质层状长英质页岩、含有机质块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有机质块状细砂岩7种岩相;依据游离烃S_1和油饱和指数OSI两个表征页岩油富集关键参数,结合核磁测井总孔隙度,共识别出8个页岩油富集层,单个页岩油富集层厚度介于5~20 m,累计厚度81 m。核三Ⅲ中段发育的富集层段均受原位滞留烃和高TOC邻层运移烃贡献共同控制,具源储一体和源储共存双重富集模式;核三Ⅲ下段发育的富集层段均受原位滞留富集控制,属源储一体的富集模式。核三Ⅲ中段第二个页岩油富集层是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带核三Ⅲ亚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层段,这一认识为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富集模式 桃园组三段 渐新统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武 宁丽荣 卢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2,共7页
针对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油田水中常量离子的缺点,开展了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研究,并应用到泌阳凹陷安棚油田的油田水分析中,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研究成果表明安棚油田储层条件较差,不同层位油田水受储层性质的影响较... 针对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油田水中常量离子的缺点,开展了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研究,并应用到泌阳凹陷安棚油田的油田水分析中,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研究成果表明安棚油田储层条件较差,不同层位油田水受储层性质的影响较大,注入水对储层的溶蚀作用较强。安棚油田浅中层与深层的油田水差别显著,深层油田水受注水的影响更大。泌185—安2108—安65—安27—安2029—泌185等井组成的闭合区域为统一储集体,具有较好油气储集条件。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对研究储层连通性、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X-500型离子色谱仪 色谱分析 油田水 注水开发 安棚油田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祥 丁连民 +2 位作者 刘洪涛 陶良军 蒋尔梁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3期93-96,8,共5页
页岩气作为三大非常规油气资源之一,资源量十分丰富,近期研究认为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具备页岩油气成藏条件。针对泌阳凹陷陆相页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开展了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技术研究,以A1井为例,通过对射孔工艺、压裂液体系、施工参数及压... 页岩气作为三大非常规油气资源之一,资源量十分丰富,近期研究认为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具备页岩油气成藏条件。针对泌阳凹陷陆相页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开展了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技术研究,以A1井为例,通过对射孔工艺、压裂液体系、施工参数及压裂工艺技术的优化与研究,形成了适合泌阳凹陷陆相页岩储层的压裂技术。该压裂技术在泌阳A1井现场实施,获得日产4.68m^3的工业油流,从而使泌阳凹陷成为我国首个取得陆相页岩油突破的地区。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对河南油田及国内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陆相页岩储层 压裂技术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碳含量测井预测方法在泌阳凹陷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尚飞 刘峥君 解习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三段主力页岩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Δlog R法、CARBOLOG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有机碳含量预测,将预测结果与有限的岩心分析资料对比。结果表明,多元回归分析法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均优于改进的Δlog R法和CARBOLO... 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三段主力页岩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Δlog R法、CARBOLOG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有机碳含量预测,将预测结果与有限的岩心分析资料对比。结果表明,多元回归分析法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均优于改进的Δlog R法和CARBOLOG法。多元回归分析法一方面增加了可用测井参数种类,即通过综合考虑多种测井参数后可优选出更能反映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测井参数;另一方面可以规避某些受特殊矿物影响的测井参数,当泥页岩中黄铁矿含量较高时往往会导致电阻率减小、密度增大,进而削弱这些测井曲线对有机质的响应程度,以增强预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襄盆地 泌阳凹陷 核桃园组 测井曲线 多元回归分析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模式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蔡佳 罗家群 +1 位作者 甘华军 陈少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4-248,252,共6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南部2组深大断裂;优越的生油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砂体发育,储集条件良好,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模式配置关系良好,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其隐蔽油气藏类型繁多,可划分为5类19种。平面上,受生油...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南部2组深大断裂;优越的生油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砂体发育,储集条件良好,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模式配置关系良好,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其隐蔽油气藏类型繁多,可划分为5类19种。平面上,受生油凹陷控制,呈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受温度、压力控制。其油气富集规律特点有:边界大断裂位移变换段是寻找大规模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深凹区有利于寻找低位扇、白云岩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边界大断裂的两端受其几何样式影响,易形成滚动背斜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模式 分布特征 富集规律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上段页岩层脆性矿物预测及分布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新 胡守志 +1 位作者 李水福 吕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5,共8页
利用多测井参数回归法和多矿物模型法,结合实测矿物含量数据,对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上段页岩层矿物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页岩层矿物含量变化较大,主要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4.2%和23.4%);斜长石、方解石、白云... 利用多测井参数回归法和多矿物模型法,结合实测矿物含量数据,对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上段页岩层矿物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页岩层矿物含量变化较大,主要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4.2%和23.4%);斜长石、方解石、白云石、钾长石、黄铁矿含量依次降低,黄铁矿平均含量仅为3.1%;沸石、石膏等其他矿物只在少数样品中可见。通过实测数据校验,预测结果相关性好,其中多矿物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其相关性最高可达0.8。泌页HF1井矿物剖面分布以及核三上段页岩层脆性矿物平面分布显示,多矿物模型预测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区矿物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其结果对页岩油甜点预测、储层矿物评价和页岩油开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矿物 多矿物模型 页岩层 核三上段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及成藏年龄确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颜 李风勋 +4 位作者 陈红汉 赵莹彬 李丽娟 郑融 卜旭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泌阳凹陷共有“四幕两期油、一幕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泌阳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断陷—抬升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 Ma)、第二幕(34.1~21.2 Ma)和第三幕(30.9~16.2 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在拗陷沉降阶段,即第四幕(7.9~0.2 Ma)油和一幕(3.0~0.8 Ma)天然气成藏。泌阳凹陷内部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充注时间存在差异,中部深凹区和南部陡坡带距离生烃中心较近,优先充注早期成藏;而北部斜坡带成藏时期相对较晚。泌阳凹陷南部应加强纵向多层位、多期次立体勘探,中部加强隐蔽岩性勘探的攻关力度,北部重点加强次生或调整的构造油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幕次 成藏年龄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气候变迁对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受权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古气候变迁是控制陆相层序发育的最基本变量之一,它直接控制着沉积物供给及湖平面振荡。对泌阳断陷湖盆泌207井和泌223井下第三系核三上亚段自然电位曲线进行滤波处理获得的沉积旋回曲线显示,低频旋回曲线上呈现3个主要旋回,... 古气候变迁是控制陆相层序发育的最基本变量之一,它直接控制着沉积物供给及湖平面振荡。对泌阳断陷湖盆泌207井和泌223井下第三系核三上亚段自然电位曲线进行滤波处理获得的沉积旋回曲线显示,低频旋回曲线上呈现3个主要旋回,中频旋回曲线上发育15~16个旋回,高频旋回曲线上显示50余个小旋回,分别与该层段所划分的层序、小层序组及小层序数量基本吻合。对其高频信息进行傅里叶变换的结果表明,泌阳断陷湖盆的高频旋回中记录着4个优势旋回,其旋回周期分别与米兰柯维奇旋回的偏心率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岁差周期及岁差半周期相当。因此,泌阳断陷湖盆的高频层序是由地球轨道旋回所驱动的古气候周期性变迁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沉积旋回 断陷 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