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荧光粉CaWO_(4)∶Eu^(3+),Bi^(3+)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蔡小勇 姜洪喜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40,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红色荧光粉CaWO_(4)∶Eu^(3+),Bi^(3+)。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光学性能、能量传递方式、荧光寿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Eu^...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红色荧光粉CaWO_(4)∶Eu^(3+),Bi^(3+)。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光学性能、能量传递方式、荧光寿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Eu^(3+)和Bi^(3+)的掺杂浓度分别为7%和2%时(摩尔分数),荧光粉红色发光(615 nm)最强,理论计算得到荧光粉的平均颗粒尺寸为50.27 nm,这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相符合。能量传递方式以电偶极-电四极相互作用为主,对CaWO_(4)∶7%Eu^(3+),yBi^(3+)(y=0~6%)系列荧光粉进行了荧光寿命测量,发现它们荧光寿命基本相同,都在0.56 ms左右。对CaWO_(4)∶7%Eu^(3+),2%Bi^(3+)荧光粉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谱进行比较,并且计算相应的色度坐标,当温度升高时,色度坐标整体左移,发光强度有所变弱,但整体来说热稳定性较好。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明亮红光发射表明该荧光粉可以作为潜在商用红光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WO_(4) 掺Eu^(3+) 掺Bi^(3+) 高温固相法 荧光粉 敏化剂 荧光寿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Eu^(3+)共掺杂La_(4)GeO_(8)荧光粉的制备及可调发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娜 黎仲寅 +3 位作者 马纪涛 陈娅鹏 杨菲 郭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7,共8页
为了开发出高效稳定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La_(4)GeO_(8)∶Bi^(3+),Eu^(3+)荧光粉样品,并通过X射线衍射、室温光谱、变温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实验样品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发现,Bi^(3+)离子... 为了开发出高效稳定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La_(4)GeO_(8)∶Bi^(3+),Eu^(3+)荧光粉样品,并通过X射线衍射、室温光谱、变温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实验样品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发现,Bi^(3+)离子在该结构中占据两种不同的格位(Bi^(3+)(Ⅰ)和Bi^(3+)(Ⅱ)),且在紫外光激发下呈现两个峰值分别在475 nm和620 nm的宽带发射。对于Bi^(3+)、Eu^(3+)共掺样品,由于Bi^(3+)(Ⅰ)与Eu^(3+)之间的竞争吸收、Bi^(3+)(Ⅰ)至Bi^(3+)(Ⅱ)以及Bi^(3+)(Ⅱ)至Eu^(3+)的能量传递作用,可实现蓝色至红色、橙红色至红色的可调发光。特别地,样品La_(4)GeO_(8)∶0.07Bi^(3+),0.06Eu^(3+)在313 nm光激发下可获得CIE值为(0.335,0.319)的优异白色发光。此外,该白光发射材料具有较佳的发光热稳定性,当温度升高至380 K时,发光积分强度仍然为室温的59%,表明其在白光二极管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4)GeO_(8)∶Bi^(3+) Eu^(3+) 可调发光 发光热稳定性 白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和Eu^(3+)在Ca_2SiO_4中的发光和能量传递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彬 田一光 +1 位作者 白玉白 周映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用高温固态反应合成了Ca_2SiO_4:Bi^(3+),Ca_2SiO_4:Eu^(3+)和Ca_2SiO_4:Eu^(3+),Bi^(3+)发光体。讨论了不同掺杂量和掺杂种类时Bi^(3+)对Eu^(3+)的~5D_0-~7F_1,~5D_0-~7F_2发射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Ca_2SiO_4:Bi^(3+)在紫外线激发下... 用高温固态反应合成了Ca_2SiO_4:Bi^(3+),Ca_2SiO_4:Eu^(3+)和Ca_2SiO_4:Eu^(3+),Bi^(3+)发光体。讨论了不同掺杂量和掺杂种类时Bi^(3+)对Eu^(3+)的~5D_0-~7F_1,~5D_0-~7F_2发射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Ca_2SiO_4:Bi^(3+)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明亮的蓝色光,Ca_2SiO_4:Eu^(3+),Bi^(3+)中的Bi^(3+)能将激发能传递给Eu^(3+),使Eu^(3+)的~5D_0-~7F_1和~5D_0-~7F_2两种跃迁都大大加强,同时,Bi^(3+)也发出鲜艳的紫色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3+ EU^3+ CaSIO4 发光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共掺和能量传递对BaY_2Si_3O_(10):Eu^(3+)发光的调制和增强 被引量:1
4
作者 崔跃鹏 胡正发 +4 位作者 叶定华 张伟 盛霞 罗莉 王银海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1-647,共7页
荧光粉BaY_2Si_3O_(10):Bi^(3+),Eu^(3+)经高温固相法制备并由X-ray衍射谱仪分析其物相结构。实验结果显示Bi^(3+)共掺下BaY_2Si_3O_(10):Eu^(3+)的激发光谱呈现一个有明显增强的宽电荷转移带(CTB)和系列Eu^(3+)的f-f窄吸收峰,发射谱为E... 荧光粉BaY_2Si_3O_(10):Bi^(3+),Eu^(3+)经高温固相法制备并由X-ray衍射谱仪分析其物相结构。实验结果显示Bi^(3+)共掺下BaY_2Si_3O_(10):Eu^(3+)的激发光谱呈现一个有明显增强的宽电荷转移带(CTB)和系列Eu^(3+)的f-f窄吸收峰,发射谱为Eu^(3+)的~5D_0—~7F_J橙-红光发射。当用285 nm紫外光激发时,Bi^(3+)到Eu^(3+)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导致Bi^(3+)的宽带紫外发射(中心345 nm)强度减弱,而Eu^(3+)的橙-红光发射显著增强;随着Eu^(3+)浓度的增加,能量传递效率也随之提高。最佳Eu^(3+)浓度为0.4摩尔百分比,此后荧光粉发射强度发生浓度猝灭。结果表明Bi^(3+)共掺时明显改善和提升荧光粉在电荷转移带(200~350 nm)的激发效率。Bi^(3+)到Eu^(3+)间主要的能量传递机制是通过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实现,并且能量传递的临界作用距离是1.60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BI^3+ Eu^3+共掺 BaY2Si3O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b_2O_6∶Bi^(3+),Eu^(3+)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质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东菊 汤利 +3 位作者 林利添 邓超 曹丽伟 孟建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79-228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及1 200℃后续煅烧4 h,成功制备了CaSb_2O_6∶Bi^(3+),Eu^(3+)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制备荧光粉颗粒为六边形类圆饼状,平均尺寸在100~600 nm之间。对CaSb_2O_6∶Bi^(3+),Eu^(3+)发光的机理分析表明,Bi^... 采用共沉淀法及1 200℃后续煅烧4 h,成功制备了CaSb_2O_6∶Bi^(3+),Eu^(3+)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制备荧光粉颗粒为六边形类圆饼状,平均尺寸在100~600 nm之间。对CaSb_2O_6∶Bi^(3+),Eu^(3+)发光的机理分析表明,Bi^(3+)对Eu^(3+)的发光存在高效的敏化与能量传递。当Bi^(3+)和Eu^(3+)的掺杂浓度分别为0.5%和8%,Eu^(3+)位于580 nm(5D0→7F0)处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Bi^(3+),Eu^(3+)共掺样品的荧光强度是Ca Sb2O6∶Eu^(3+)的10倍左右。调节Bi^(3+)/Eu^(3+)离子掺杂比,色坐标呈现了从蓝、白光到红光的变化,表明该荧光粉可分别作为蓝或红色荧光粉使用,甚至可实现从蓝、白光到红光的自由调控,这为白光LED荧光粉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b_2O_6∶Bi^(3+) Eu^(3+) 荧光粉 能量转移 发光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应面优化模型获取Y_(4)GeO_(8)∶Bi^(3+),Eu^(3+)红色荧光粉掺杂浓度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淑君 陈静 +3 位作者 陈礼元 ASHRAF Ghulam-Abbas 李慧军 郭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1,共9页
使用更直接的方法(效应面优化模型)预测了Y_(4)GeO_(8)∶Bi^(3+),Eu^(3+)样品的最强红光发射。预测最佳样品掺杂的Bi^(3+)离子和Eu^(3+)离子浓度分别为31.03%和67.36%(摩尔分数)。制备最佳样品后对其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荧光... 使用更直接的方法(效应面优化模型)预测了Y_(4)GeO_(8)∶Bi^(3+),Eu^(3+)样品的最强红光发射。预测最佳样品掺杂的Bi^(3+)离子和Eu^(3+)离子浓度分别为31.03%和67.36%(摩尔分数)。制备最佳样品后对其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荧光粉Y_(4)GeO_(8)∶31.03%Bi^(3+),67.36%Eu^(3+)具有最强的红光发射,并且强度的实验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很小。优化样品的色坐标为(0.6457,0.3490),计算出的色纯度为98%,内量子效率高达72.5%。本文提供了一种直接寻找发光最强的荧光粉最佳掺杂浓度的方法,可用于探索各种类型的共掺杂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_(4)GeO_(8)∶Bi^(3+) Eu^(3+)荧光粉 效应面优化模型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辅助下Eu^(3+)/Bi^(3+)掺杂的BaWO_(4)荧光粉的微波水热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谢俊 朱怡凌 +2 位作者 刘云飞 吕忆农 王秋亮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9-613,620,共6页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出四方相白钨矿结构的BaWO4:Eu^(3+)/Bi^(3+)荧光粉,研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离子掺杂量对产物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使用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仪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表面活性剂...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出四方相白钨矿结构的BaWO4:Eu^(3+)/Bi^(3+)荧光粉,研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离子掺杂量对产物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使用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仪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表面活性剂下,可以合成出椭圆状、束状、类八面体状的BaWO_(4)晶体。Eu^(3+)/Bi^(3+)的掺杂使得合成产物形貌向骨棒状结构转变。BaWO4:Eu^(3+)/Bi^(3+)可以被近紫外光(394 nm)有效激发,并在613 nm处显示最强发射峰。Bi^(3+)可以改善产物形貌的均一性并有效敏化Eu^(3+),使得合成产物表现出更优异的红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WO_(4):Eu^(3+)/Bi^(3+) 形貌可控 微波水热法 敏化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Gd_2(MoO_4)_4∶Eu^(3+),Bi^(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蒲勇 赵聪 +3 位作者 敬小龙 于泓 韩涛 朱达川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5-1050,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aGd_(2-x-y)(MoO_4)_4∶xEu^(3+),yBi^(3+)(x=0.01~2,y=0~0.04)系列红色荧光粉。分别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荧光粉具有体心四方白钨矿结构,属于I4...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aGd_(2-x-y)(MoO_4)_4∶xEu^(3+),yBi^(3+)(x=0.01~2,y=0~0.04)系列红色荧光粉。分别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荧光粉具有体心四方白钨矿结构,属于I4_1/a(88)空间群,15%Eu^(3+)和1%Bi^(3+)(摩尔分数)的相继掺杂对样品基质晶体结构影响不大。样品粉末颗粒呈类八面体状,粒度比较均一,分散性良好,粒径在3~5μm之间。样品的激发光谱由位于200~350 nm的激发宽带和位于350~550 nm的系列激发峰构成,最强激发峰位于396 nm。发射主峰位于617 nm,对应于Eu^(3+)的~5D_0→~7F_2特征跃迁发射。研究未发现Eu^(3+)的浓度猝灭现象。Bi^(3+)的掺杂能对Eu^(3+)起敏化作用,显著提高样品的红光发射和色纯度,其作用类型为交换交互型,最佳掺杂量y=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白光LED 近紫外 CaGd2(MoO4)4∶Eu^3+ Bi^3+ 红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3+)、Eu^(3+)共掺双钙钛矿Gd_(2)ZnTiO_(6)荧光粉制备及其温度传感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温一诺 陈彦伶 +7 位作者 付杰 林健华 周柳艳 李杰 韩明晓 陈书阳 邓德刚 陈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5-626,共12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双发射中心的Gd_(2(1-x-y))ZnTiO_(6)∶xBi^(3+),y Eu^(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变温发射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度传感特性。...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双发射中心的Gd_(2(1-x-y))ZnTiO_(6)∶xBi^(3+),y Eu^(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变温发射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发光性能和温度传感特性。在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中,Bi^(3+)和Eu^(3+)离子占据了Gd^(3+)离子的位置。在紫外激发下,Eu^(3+)的激发光谱和Bi^(3+)的发射光谱存在光谱重叠,表明从Bi^(3+)到Eu^(3+)可能存在能量传递。通过荧光强度比技术探究了Bi^(3+)蓝光发射与Eu^(3+)红光发射的不同温度响应特性。在293~473 K温度范围内,测得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的最大相对温度灵敏度为1.133%·K^(-1),最大绝对灵敏度为0.73%·K^(-1)。因此,Gd_(2)ZnTiO_(6)∶Bi^(3+),Eu^(3+)荧光粉是一种有潜力的非接触式光学测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_(2)ZnTiO_(6)∶Bi^(3+) Eu^(3+) 双钙钛矿 荧光能量传递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WO_4∶Eu^(3+),M^(3+)(M=Tb,Sm,Bi,Dy)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丽霞 梁利芳 +2 位作者 唐上惠 易敏 庞起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0-444,共5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aWO4∶Eu3+以及CaWO4∶Eu3+,M3+(M=Tb,Sm,Bi,Dy)系列钨酸盐基荧光粉,利用XRD表征产物CaWO4∶Eu3+(5%)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结构和CaWO4的标准物相结构相似,为四方晶系结构;研究了CaWO4∶Eu3+的发光性能以及第二掺...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aWO4∶Eu3+以及CaWO4∶Eu3+,M3+(M=Tb,Sm,Bi,Dy)系列钨酸盐基荧光粉,利用XRD表征产物CaWO4∶Eu3+(5%)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其结构和CaWO4的标准物相结构相似,为四方晶系结构;研究了CaWO4∶Eu3+的发光性能以及第二掺杂离子M3+(M=Tb,Sm,Bi,Dy)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73 nm紫外光激发下,掺入Tb3+和Sm3+离子对CaWO4基质发光强度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增强荧光粉中Eu3+离子617 nm处的红光发射强度;掺入Bi3+和Dy3+离子能明显降低CaWO4基质的发光强度,同时能增强荧光粉中Eu3+离子617 nm处的红光发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盐基荧光粉 水热合成 Eu^3+ Tb^3+ Sm^3+ Bi^3+ Dy^3+的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