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辐射监测系统的改进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庆斌 汤月里 +3 位作者 李楠 张清江 刘曙东 杨成光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4-307,共4页
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辐射监测系统的改进情况。改进后的新系统不仅提高了人机界面的交互性、增强了辐射现场的实时性 。
关键词 北京 正负电子对撞机 辐射监测系统 技术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PCⅡ周边土壤及关键部件的感生放射性测量
2
作者 王攀峰 丁亚东 +5 位作者 王庆斌 张清江 马忠剑 郭思明 李冠稼 石澔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用高纯锗γ谱仪测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周边土壤及关键部件的感生放射性。通过测量,得到BEPCⅡ环境土壤样品的γ放射性核素含量,对比BEPCⅡ运行前的测量结果表明:BEPCⅡ的运行未增加周边土壤的放射性核素成分和含量。对加速器隧道内的... 用高纯锗γ谱仪测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周边土壤及关键部件的感生放射性。通过测量,得到BEPCⅡ环境土壤样品的γ放射性核素含量,对比BEPCⅡ运行前的测量结果表明:BEPCⅡ的运行未增加周边土壤的放射性核素成分和含量。对加速器隧道内的几处关键部件进行γ放射性核素测量,发现隧道内部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锗Γ谱仪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感生放射性 土壤样品 加速器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丝室在北京试验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沈激 陈子瑜 +2 位作者 叶云秀 崔象宗 李家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3-666,共4页
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附设e,π试验束多丝室的结构及工作机理。该室间隙6 mm,窗口面积80 mm×80 mm,位置灵敏面积50 mm×50 mm;阳极丝和阴极丝分别采用直径为20μm和50μm镀金钨丝,阳极丝距2 mm,阴极丝距0.7 mm,... 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附设e,π试验束多丝室的结构及工作机理。该室间隙6 mm,窗口面积80 mm×80 mm,位置灵敏面积50 mm×50 mm;阳极丝和阴极丝分别采用直径为20μm和50μm镀金钨丝,阳极丝距2 mm,阴极丝距0.7 mm,每6根阴极丝并联构成阴极条,阴极条间距4.2 mm。采用阴极条感应重心读出分辨位置,对5.9 keV的γ光子,获得优于0.3 mm(FWHM)的位置分辨;对1.1 GeV电子束流,获得0.224 mm(FWHM)的位置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试验束 阴极感应 重心读出 多丝室 位置分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b应用系统快速开发与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楠 马梅 于传松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222-224,共3页
介绍了BEPCII工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将要采用的统一快速开发与管理平台,就其中架构与关键技术及其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为一般Web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北京正负电予对撞机扩建工程(bepcII) 用户认证 WEB技术 连接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人身安全联锁系统的改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铁辉 吴靖民 刘列夫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4,共8页
本文介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人身安全联锁系统的改进,主要叙述了人身安全联锁的要求和新系统方案的确定。改进后的新系统不仅提高了可靠性、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关键词 正负电子对撞机 人身安全 联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中超导四极磁体传热与流动计算
6
作者 汤洪明 王莉 +1 位作者 杨光达 贾林祥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4-498,共5页
超导四极(SCQ)磁体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的关键设备之一。本文对SCQ磁体恒温器进行稳定运行状态下传热和流动计算。计算得到了磁体在低温下的热负荷以及磁体恒温器内各组成部分的温度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小SC... 超导四极(SCQ)磁体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的关键设备之一。本文对SCQ磁体恒温器进行稳定运行状态下传热和流动计算。计算得到了磁体在低温下的热负荷以及磁体恒温器内各组成部分的温度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小SCQ磁体热负荷的方法。比较计算了SCQ磁体采用超临界和过冷液氦两种冷却方式对磁体稳定运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pc 超导四极磁体 热负荷 冷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的束束作用偏转效应
7
作者 于程辉 汪林 魏源源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49-1752,共4页
利用静电分离器对正负电子束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轨道偏差进行了扫描,并用数字示波器对束流轨道的变化进行监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完成了垂直方向上的束束作用偏转效应的观察与测量。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为北京正负电子对... 利用静电分离器对正负电子束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轨道偏差进行了扫描,并用数字示波器对束流轨道的变化进行监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完成了垂直方向上的束束作用偏转效应的观察与测量。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进工程(BEPCⅡ)的对撞调节提供参考依据。把束团之间相对位置偏差的测量转换为对束流偏转角度的测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克服束流位置探测器分辨率不足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束作用偏转效应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对撞调节 数字示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