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照度与线形耦合作用下的海底隧道交通流运行特性
1
作者 潘福全 何水苗 +3 位作者 董炳洁 张丽霞 王召强 张素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2-492,共11页
为提升海底隧道行车安全性,研究照度与线形耦合作用下海底隧道交通流运行特征变化规律.通过采集海底隧道的照度、下坡度和上坡度等交通环境与结构参数,以及跟驰状态下的车辆速度、车头间距和加速度等交通流特性参数,量化分析海底隧道照... 为提升海底隧道行车安全性,研究照度与线形耦合作用下海底隧道交通流运行特征变化规律.通过采集海底隧道的照度、下坡度和上坡度等交通环境与结构参数,以及跟驰状态下的车辆速度、车头间距和加速度等交通流特性参数,量化分析海底隧道照度、坡度、平曲线半径与速度、车头间距和加速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照度与平纵线形作用下的车速、车头间距、纵向加速度及横向加速度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具有明显坡度的海底隧道出入口段,速度、车头间距与照度存在明显负相关性;隧道内的车速、车头间距与坡度呈明显相关性;纵向加速度受出入口段照度和坡度影响显著,横向加速度受出入口段照度和坡度影响不显著;车速与平曲线半径呈正相关性,横向加速度与平曲线半径呈负相关性.此特性规律有助于海底隧道运行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海底隧道 照度 平纵线形 出入口段 交通流运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迹数据的隧道进出口风险驾驶行为谱研究
2
作者 刘星良 徐纪东 +2 位作者 刘唐志 汪星钧 谭国举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7,共10页
为明确隧道进出口路段主要风险驾驶行为种类及分布特征,基于卡口轨迹数据构建风险驾驶行为谱。首先,基于宁夏六盘山隧道连续视频监控采集轨迹数据,选取4类风险驾驶行为,即急变速、蛇形驾驶、危险跟驰和危险换道;然后,使用风险度量法计... 为明确隧道进出口路段主要风险驾驶行为种类及分布特征,基于卡口轨迹数据构建风险驾驶行为谱。首先,基于宁夏六盘山隧道连续视频监控采集轨迹数据,选取4类风险驾驶行为,即急变速、蛇形驾驶、危险跟驰和危险换道;然后,使用风险度量法计算风险驾驶行为特征参数,以四分位差法和CRITIC权重法确定风险驾驶行为特征参数阈值和权重,综合得到个体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谱特征值;最后,对比驾驶行为得分和特征阈值统计危险驾驶员的典型风险行为危险点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隧道进出口段高风险驾驶员主要表现出急变速或蛇形驾驶行为,其中急变速行为对驾驶员风险行为谱总得分的影响最为显著;车辆在隧道进口洞内和出口洞外0~50 m均有较大速度变化,且与进口相比出口0~50 m速度变化幅度更大,危险驾驶员的急变速行为风险点在该区段分布也更为集中;隧道进出口的洞外横向偏移值均大于洞内,危险驾驶员的蛇形驾驶行为风险点则主要分布在隧道进出口的洞外0~50 m范围内;基于轨迹数据的风险驾驶行为谱可评估量化隧道进出口段驾驶员的风险程度,有助于精细化识别高风险驾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进出口 风险驾驶行为谱 轨迹数据 驾驶员 风险度量 风险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进出洞施工渗漏诱发结构倒塌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柳献 孙齐昊 范森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4-1193,共10页
为明确隧道进出洞施工时因渗漏而诱发的结构倒塌发展过程,设计并开展缩尺模型试验。根据相似关系设计模型试验,制作模型土体与模型盾构隧道。参考实际进出洞施工渗漏事故案例,触发模型盾构隧道渗漏,在模型箱内重现隧道结构倒塌的全过程... 为明确隧道进出洞施工时因渗漏而诱发的结构倒塌发展过程,设计并开展缩尺模型试验。根据相似关系设计模型试验,制作模型土体与模型盾构隧道。参考实际进出洞施工渗漏事故案例,触发模型盾构隧道渗漏,在模型箱内重现隧道结构倒塌的全过程,并观测事故发展过程中的地层响应、隧道外部土压力变化、隧道倒塌发展过程。通过分析隧道进出洞施工中不同位置发生渗漏后结构的倒塌响应,对比不同位置渗漏对隧道进出洞施工致灾发展过程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1)隧道进出洞施工发生渗漏后,外部土体由于渗流侵蚀产生不稳定土洞,土洞经历了形成—失稳—再现的循环过程;2)隧道结构倒塌是由不稳定土洞失稳坠落冲击隧道结构导致的;3)隧道顶部和腰部2种不同位置渗漏后外部土体侵蚀发展的本质相同,但是不同渗漏位置产生的土洞形状有明显差异,导致最终隧道倒塌位置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进出洞施工 渗漏 结构倒塌 土体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km/h高铁隧道出入口缓冲结构开口率对微压波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浩程 王英学 +2 位作者 古理全 张子为 马伟斌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3-443,共11页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的提升,车-隧气动效应加剧、微压波超限问题愈发严重。以往研究表明,隧道洞口设置缓冲结构是解决微压波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随着隧道长度增加、列车时速提升,仅以入口缓冲结构作为标准的设计方法存在一定局限...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的提升,车-隧气动效应加剧、微压波超限问题愈发严重。以往研究表明,隧道洞口设置缓冲结构是解决微压波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随着隧道长度增加、列车时速提升,仅以入口缓冲结构作为标准的设计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入口缓冲结构,对出口缓冲结构及隧道出入口均设置缓冲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控制容积法分析出口开口式缓冲结构的关键影响参数。基于LES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关键参数的正确性做出验证。分析隧道出入口对称、非对称设置缓冲结构对微压波特性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单线和双线隧道的洞口开口式缓冲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出口缓冲结构开口率是影响出口缓冲结构对微压波压力缓解效率的关键参数,开口率越大,微压波压力最大值越低;2)隧道入口以压力梯度为控制标准设置最优缓冲结构、隧道出口提高缓冲结构开口率的形式,在单线隧道缓冲结构设计中对微压波有更高的缓解率,出口缓冲结构开口率越大,对微压波压力缓解效率越高;3)双线隧道洞口开口式缓冲结构设计时,应当增加其总开口率,同时选择小面积、多个数的开口形式并在隧道出入口对称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km/h高速铁路隧道 出口缓冲结构 微压波 控制容积法 出入口缓冲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视觉适应实验 被引量:60
5
作者 杜志刚 潘晓东 郭雪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98-2001,共4页
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亮度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驾驶行为,甚至导致交通事故.利用照度仪、加速度采集仪、EMR-8B眼动仪等设备,通过对隧道进出口驾驶员的瞳孔变化等进行大量行车实验和分析证明,隧道内距进出口50 m范围,驾驶员瞳孔面积与隧道... 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亮度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驾驶行为,甚至导致交通事故.利用照度仪、加速度采集仪、EMR-8B眼动仪等设备,通过对隧道进出口驾驶员的瞳孔变化等进行大量行车实验和分析证明,隧道内距进出口50 m范围,驾驶员瞳孔面积与隧道进出口照度成幂函数关系,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速度可作为隧道进出口的行车安全评价指标.统计分析表明,基于行车安全的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临界速度在-6 mm2s-1到4 mm2s-1之间,研究还得出了基于视觉适应的隧道进出口照明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进出口 瞳孔面积 视觉适应 安全指标 隧道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应用研究 被引量:67
6
作者 杜志刚 潘晓东 郭雪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利用EMR-8B眼动仪系统,对公路隧道进出口50m范围驾驶员的瞳孔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研究了各种试验条件下瞳孔反应的差异性,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建立基于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速度及持续时间的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当瞳孔面积变化速度超... 利用EMR-8B眼动仪系统,对公路隧道进出口50m范围驾驶员的瞳孔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研究了各种试验条件下瞳孔反应的差异性,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建立基于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速度及持续时间的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当瞳孔面积变化速度超出-6~4mm^2·s^-1范围,且持续时间大于0.2s时,行车不安全;反之则安全.并将该指标应用于隧道进出口行车速度的安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进出口 瞳孔面积 变化速度 安全指标 行车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的视觉适应指标 被引量:24
7
作者 杜志刚 潘晓东 郭雪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19,共5页
公路隧道进出口亮度的急剧变化会造成驾驶员视觉适应困难,严重时甚至导致交通事故.文中利用EMR-8B眼动仪系统,对公路隧道进出口驾驶员的瞳孔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内距进出口50m范围,驾驶员视网膜照度的对数与路面亮... 公路隧道进出口亮度的急剧变化会造成驾驶员视觉适应困难,严重时甚至导致交通事故.文中利用EMR-8B眼动仪系统,对公路隧道进出口驾驶员的瞳孔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内距进出口50m范围,驾驶员视网膜照度的对数与路面亮度的对数线性正相关.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文中建立了基于驾驶员瞳孔面积及面积变化速度的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当瞳孔面积变化速度超过瞳孔面积临界速度范围,且持续时间大于0.2 s时,行车不安全,否则安全;并得出了基于视觉适应的隧道进出口合理照度过渡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进口 出口 视觉适应 瞳孔面积 安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负荷的公路隧道进出口环境改善范围 被引量:32
8
作者 潘晓东 宋永朝 +1 位作者 杨轸 张桂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7-780,共4页
在大量动视点行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为视觉负荷评价指标.利用该指标对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驾驶员视觉障碍与驾驶视觉舒适性及视觉负荷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隧道进出口在白天、夜间不同... 在大量动视点行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为视觉负荷评价指标.利用该指标对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驾驶员视觉障碍与驾驶视觉舒适性及视觉负荷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隧道进出口在白天、夜间不同限速条件下视觉环境应加强改善的范围,并提出了利用植物、照明加强及路面色彩等改善隧道进出口"黑洞"或"白洞"效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视觉环境 进出口 瞳孔面积 最大瞬态速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隧道比路段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段萌萌 唐伯明 +2 位作者 胡旭辉 何柏科 刘唐志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119,共7页
为分析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规律与行车安全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隧道出入口段驾驶员的瞳孔面积变化规律,并提出"负荷重复累积效应"概念表达频繁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变化现象.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ω(t)... 为分析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规律与行车安全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隧道出入口段驾驶员的瞳孔面积变化规律,并提出"负荷重复累积效应"概念表达频繁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变化现象.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ω(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及换算视觉震荡持续时间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然后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最终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研究中,可为隧道出入口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隧道比路段 隧道出入口 视觉负荷 黑洞效应 白洞效应 瞳孔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斜井式紧急出口的入口段结构参数确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琦 王明年 于丽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2,共7页
针对特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内发生列车火灾的情况,采用buildingEXODUS人员疏散模型模拟人员疏散过程,分析不同斜井式紧急出口入口段结构设计参数下的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和人员聚集时间,以此确定经济、合理的入口段结构参数;采用火灾动... 针对特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内发生列车火灾的情况,采用buildingEXODUS人员疏散模型模拟人员疏散过程,分析不同斜井式紧急出口入口段结构设计参数下的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和人员聚集时间,以此确定经济、合理的入口段结构参数;采用火灾动力学模型模拟火源燃烧过程,得到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并与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比较,以确定该入口段结构参数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为确保所有人员的安全疏散,入口段防护门宽度应不小于3m;入口段地面面积应不小于280m2;在入口段地面宽度确定后,入口段地面最大坡度应按照一定的关系式取值;在入口段最优结构参数条件下,在距离紧急出口150m范围内,仍有13.6%的人员处于危险环境中,因此,还需要在紧急出口处设置风机等防灾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列车火灾 人员疏散 斜井式紧急出口 入口段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长隧道出入口驾驶员生理负荷与行车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波 文森 +1 位作者 肖尧 刘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61-1467,共7页
为探究驾驶员在特长隧道出入口的生理负荷特性,选择10位驾驶员进行实车试验,利用眼动仪和生理仪采集驾驶员在特长隧道出入口的瞳孔面积、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数据。将隧道出入口划分为入口内、入口外、出口内和出口外4个区段,并利... 为探究驾驶员在特长隧道出入口的生理负荷特性,选择10位驾驶员进行实车试验,利用眼动仪和生理仪采集驾驶员在特长隧道出入口的瞳孔面积、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数据。将隧道出入口划分为入口内、入口外、出口内和出口外4个区段,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各项生理指标在隧道出入口不同区段的差异显著性,进而采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分析法量化不同区段的整体生理负荷大小。结果表明:1)瞳孔面积、心率和呼吸频率3个指标在特长隧道的4个不同区段均具有总体显著性差异,由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入口内的整体生理负荷最大,其次是出口内,出口外和入口外的生理负荷均较小;2)驾驶员在特长隧道的暗适应距离大于规范规定的入口段加强照明长度,增大了行车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隧道 出入口 生理负荷 行车安全性 实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与建模 被引量:9
12
作者 丁旭 王海晓 +1 位作者 高明星 吕贞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9-687,共9页
公路隧道出入口段行车时驾驶员的视觉负荷变化较大,为进一步量化该路段视觉负荷的变化规律,选取10名驾驶员在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柞水—西安段进行实驾试验,采集驾驶员在昼间晴朗天气下通过隧道出入口路段的照度、车速、瞳孔面积等数据... 公路隧道出入口段行车时驾驶员的视觉负荷变化较大,为进一步量化该路段视觉负荷的变化规律,选取10名驾驶员在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柞水—西安段进行实驾试验,采集驾驶员在昼间晴朗天气下通过隧道出入口路段的照度、车速、瞳孔面积等数据。通过分析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段的瞳孔面积变化特征,参照峰均比(PAR)、频段比(LF/HF)等物理学、医学参数,提出“瞳孔面积相对变化强度”(RCPA)的概念,将其作为视觉负荷的评价指标,划分出该指标取值与视觉舒适度的关系,并建立RCPA与速度、照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RCPA可以较好地体现出隧道出入口段视觉负荷渐变累积和急剧震荡的规律;2)在即将驶入洞口和刚刚驶离洞口时的瞬时视觉负荷最大,超过了生理极限;3)RCPA与速度、照度的定量关系可为隧道出入口制定安全速度阈值、改善照明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出入口 视觉负荷 瞳孔面积 相对变化强度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隧道进出口海拔差下列车内外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云超 陶伟明 +2 位作者 潘朋 张朋宽 陈洋宏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2-1196,共5页
为研究西部艰险山区长大隧道进出口存在较大海拔差下的车内外压力计算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现有平原地区车内外压力单维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进出口存在海拔差的隧道。通过青藏铁路列车内压力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 为研究西部艰险山区长大隧道进出口存在较大海拔差下的车内外压力计算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现有平原地区车内外压力单维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进出口存在海拔差的隧道。通过青藏铁路列车内压力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在实际设计中进行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大气压力随海拔变化的规律,通过调整原有计算模型中每一时刻对应的基准压力、温度、密度和声速,可实现进出口存在海拔差隧道内列车内外压力的计算;2)通过此计算方法,确定了某高海拔山岭轨道交通单线隧道断面净空面积为19.5 m^2,双线隧道断面净空面积为41.5 m^2,列车动态密封指数最低要求为2.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高海拔地区 铁路隧道 进出口 海拔差 车内外压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900D型架桥机整机自助升降通过隧道口并架梁施工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尚朝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3-69,共7页
为了实现DF900D型架桥机整机自助升降通过隧道口并架梁的功能,根据DF900D型架桥机的基本组成及其技术特点,通过采取增加架梁机后支腿升降功能,在架梁机O形后支腿上增加临时用升降支架,增加架梁机辅助支腿的伸缩量等改进措施,实现了运梁... 为了实现DF900D型架桥机整机自助升降通过隧道口并架梁的功能,根据DF900D型架桥机的基本组成及其技术特点,通过采取增加架梁机后支腿升降功能,在架梁机O形后支腿上增加临时用升降支架,增加架梁机辅助支腿的伸缩量等改进措施,实现了运梁车低位驮运架桥机通过隧道、架桥机在隧道出口自助升高架梁的功能。改进后的DF900D架桥机具有穿隧道架设900 t箱梁的功能,满足我国现阶段高速铁路建设向西南山区发展的需要,其转场需2~3 d穿越隧道并复位架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DF900D型架桥机 隧道 隧道口架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隧组合复杂场景速度行为特性及线形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婧荣 唐伯明 +1 位作者 刘瑞航 毕辉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5-304,共10页
为研究山地城市快速路桥隧组合场景的“车-路”耦合环境和线形协调程度,在重庆市主城区快速路3隧2桥组合场景开展自然驾驶实验,采集18名驾驶员的实时运行速度和13个断面的小型车地点车速,根据道路条件和运行速度数据构建线形综合评价模... 为研究山地城市快速路桥隧组合场景的“车-路”耦合环境和线形协调程度,在重庆市主城区快速路3隧2桥组合场景开展自然驾驶实验,采集18名驾驶员的实时运行速度和13个断面的小型车地点车速,根据道路条件和运行速度数据构建线形综合评价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隧道-桥梁-隧道多场景切换连接方式中,主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均值分布在50.00~64.25 km·h^(-1);驾驶员在桥梁路段行驶最为警惕,从桥梁驶进衔接匝道或隧道入口时,车辆速度明显减小,有15%以下的车辆会低速通行或经历严重的交通拥堵,其速度分布在8.00~39.50 km·h^(-1);验算实验路段的“车-路”耦合强度发现,实验路段整体运行安全状况水平良好,线形条件较好。对山地城市快速路桥隧组合场景的速度行为管控不能只依靠对单体隧道或桥梁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治理措施,需考虑与上游道路衔接路段的距离和受信号控制的时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线形评价 行驶速度 山地城市 桥隧组合场景 隧道进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驾驶仿真的海底隧道出入口段视觉减速标线有效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潘福全 梁雪 +3 位作者 王琳 陈德启 杨晓霞 张丽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372-9380,共9页
为提高海底隧道出入口段行车安全性,研究了海底隧道出入口段不同视觉减速标线方案下驾驶员视觉特征变化规律。设置了6种视觉减速标线方案,对26名驾驶员进行了室内驾驶仿真实验,采集了车速、注视点占比、瞳孔直径和察觉距离等数据,通过... 为提高海底隧道出入口段行车安全性,研究了海底隧道出入口段不同视觉减速标线方案下驾驶员视觉特征变化规律。设置了6种视觉减速标线方案,对26名驾驶员进行了室内驾驶仿真实验,采集了车速、注视点占比、瞳孔直径和察觉距离等数据,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判断视觉减速标线的有效性,分别建立了海底隧道出入口段车速与驾驶员瞳孔直径的回归模型,在海底隧道入口段二者呈非线性关系,出口段二者呈线性关系。采用驾驶员问卷调查法对视觉减速标线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海底隧道出入口段共设置的6种视觉减速标线方案均对驾驶员视觉特征有显著影响;与其他标线方案相比,白色鱼刺形减速标线设置下驾驶员瞳孔直径、A区域注视点占比、察觉距离和错觉影响最大,有助于驾驶员主动降低车速,提前采取减速措施,保障行车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海底隧道出入口段 驾驶仿真 视觉减速标线 视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出入口通道交叉段地震动力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学军 王志勇 《隧道建设》 2010年第5期498-502,共5页
地铁出入口通道通常覆土较浅,结构形式变化较大,刚度不连续,特别在交叉口段,结构衔接薄弱,抗震性能差。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利用黏-弹性边界条件,运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出入口通道交叉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对交叉口段地震动力特性及... 地铁出入口通道通常覆土较浅,结构形式变化较大,刚度不连续,特别在交叉口段,结构衔接薄弱,抗震性能差。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利用黏-弹性边界条件,运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出入口通道交叉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对交叉口段地震动力特性及稳定性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交叉口段位移、应力及加速度的动力响应及分布特性,提出其抗震加固部位及范围等的处置措施,以期为高震区地铁抗减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出入口 交叉段 地震动力响应 抗震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