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虎通》与中国哲学传统 被引量:2
1
作者 匡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9,共7页
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大总结的时期, 其总结的成果表现为儒家学说对学术界的统一, 而《白虎通》这部书的产生就是这次总结的标志。理解《白虎通》、理解汉代哲学对理解整个中国的哲学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大总结的时期, 其总结的成果表现为儒家学说对学术界的统一, 而《白虎通》这部书的产生就是这次总结的标志。理解《白虎通》、理解汉代哲学对理解整个中国的哲学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通过对哲学起源的思索, 意在思维领域之内对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个简要的描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中国 汉代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章句与《白虎通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荣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从形式特征看 ,《白虎通义》与汉代章句不同 ,但二者之间又有渊源关系 ,且都以经和诠释作为构成要素 ;从内容特征看 ,二者相同 ,都重在义理阐述。这种异同关系表明 ,《白虎通义》不是一般的章句 ,而是特殊的章句———皇家章句。
关键词 章句学 白虎通 经学 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义》是不是章句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4-110,共7页
本文把“章句”与“传”、“说”、“记”、“笺注”、“训故”、“条例”做了比较 ,归纳章句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分章析句解释古代经典的意义 ;二是紧密依附所阐释的对象 ,不单行。在此基础上 ,论证了“《白虎通义》是汉代的‘皇家章句... 本文把“章句”与“传”、“说”、“记”、“笺注”、“训故”、“条例”做了比较 ,归纳章句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分章析句解释古代经典的意义 ;二是紧密依附所阐释的对象 ,不单行。在此基础上 ,论证了“《白虎通义》是汉代的‘皇家章句’说”不成立 ,因为《白虎通义》在著述形式上与章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其阐释经义的思想方法与汉代经师造作章句时所习行的方法也不相同 ,在本质上 ,《白虎通义》不属于章句之学 ,而属于义理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章句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与皇权的协调——论孝观念从孔孟到《白虎通义》的转变 被引量:5
4
作者 方光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23,共7页
孝是先秦儒家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思想观念之一,到《白虎通义》已经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规范。但关于孝的讨论,从孔孟经荀子、董仲舒到《白虎通义》,无论在孝的源由、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儒学理论自身矛盾的发... 孝是先秦儒家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思想观念之一,到《白虎通义》已经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规范。但关于孝的讨论,从孔孟经荀子、董仲舒到《白虎通义》,无论在孝的源由、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儒学理论自身矛盾的发展,也有皇权意识的制约与渗透。孝从孔孟到《白虎通义》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儒家思想上的观念如何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一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 荀子 董仲舒 白虎通 皇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白虎通义》之“义”的诠释 被引量:9
5
作者 黄玉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5,共7页
《白虎通义》所列举的制度规范的那些具体条款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大汉帝国所赖以制定那些制度规范的一般正义原则,那其实乃是"古今之通义",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 白虎通 大汉帝国 正义原则 制度规范 现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观会议和《白虎议奏》、《白虎通义》之关系考 被引量:3
6
作者 雷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白虎观会议在东汉政治史、思想史、经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详加辨析,发现白虎观会议并非只有一次,而是在明帝永平元年和章帝建初四年各召开过一次;永平元年会议后诸儒据《谷梁传》著《白虎通义》,建初四年会议后则编... 白虎观会议在东汉政治史、思想史、经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详加辨析,发现白虎观会议并非只有一次,而是在明帝永平元年和章帝建初四年各召开过一次;永平元年会议后诸儒据《谷梁传》著《白虎通义》,建初四年会议后则编撰《白虎议奏》.后人误将二者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观会议 白虎通义》 《白虎议奏 》《东观汉记》 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四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诸礼义理的甄别和礼制框架的设定上又超越了董学。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唯一的一部官方礼典,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天人相与 唯象唯法 神道设教 世界观 政治实践 周礼 天人合一 方法论 政治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中的谶纬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德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4,共9页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以及天、君(圣人)、民等概念的来历、定义和关系,对《白虎通》中的谶纬思想进行了解析,揭示维系天、君(圣人)、民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以所谓"为民"为核心诉求和表达的政治道德,这样的政治...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以及天、君(圣人)、民等概念的来历、定义和关系,对《白虎通》中的谶纬思想进行了解析,揭示维系天、君(圣人)、民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以所谓"为民"为核心诉求和表达的政治道德,这样的政治道德也因此成为君权独尊下的中国传统极权政治合法性建构的关键要素,"以德治国"成为中国传统极权政治的主要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谶纬 政治合法性 中国传统 政治道德 极权政治 以德治国 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虎通义》的声训条例看其语音特点
9
作者 白瑞芬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9-132,共4页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通过对比《白虎通义》声训条例在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的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声训 先秦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血缘情感”道德价值论证及其反思
10
作者 冷兰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7,共9页
《白虎通》作为汉代重要的政治纲领性文本,极尽“血缘情感”道德价值之运用,从“同质”天人关系、“拟亲”人伦纲常、“名定”资源分配、“濡化”家国情怀等方面,对“血缘情感”道德价值展开了论证,基本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范式、人伦... 《白虎通》作为汉代重要的政治纲领性文本,极尽“血缘情感”道德价值之运用,从“同质”天人关系、“拟亲”人伦纲常、“名定”资源分配、“濡化”家国情怀等方面,对“血缘情感”道德价值展开了论证,基本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范式、人伦规范、社会生活方式,凝练出以“三纲六纪”为主体的古代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凝练出中国人忠诚、孝亲、责任、友爱等特有的文化基因。但是,这也严重禁锢了人的价值,形成了“子民人格”,滋生了贪腐与剥削,忽略了独立的“个体人”的道德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血缘情感 天人关系 家国情怀 道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声训反映的汉代古音现象
11
作者 郭向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4Z期49-51,共3页
从《白虎通》声训的语音材料入手,对其古音进行考证,从而对《白虎通》声训所反映的当时的古音现象做些简单总结,考察东汉时期语音现象的某些特点,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 白虎通 声训 语音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义》对董仲舒新儒学的部分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朴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86-89,共4页
一、在“天人观”上的某些新意由于谶纬书在社会上的大量流传,《白虎通义》在成书过程中不能不受到相当的影响,而这时期政治、经济的某种新格局的出现,《白虎通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的文字经典,势必对此有所反映。因此,《白虎通... 一、在“天人观”上的某些新意由于谶纬书在社会上的大量流传,《白虎通义》在成书过程中不能不受到相当的影响,而这时期政治、经济的某种新格局的出现,《白虎通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的文字经典,势必对此有所反映。因此,《白虎通义》与董仲舒学说相比较,还是有些发展变化的。但是笔者始终认为,这种发展只是在量上的,而且规模甚微,并未能改变董仲舒新儒学质的规定性。换言之,它不曾从总体上扭转新儒学在当时的守成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董仲舒 新儒学 天人观 发展变化 规定性 封建统治 宇宙生成论 天之道 构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的礼乐教化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志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6-41,共6页
“礼乐教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它是由先秦社会经济形态所孕育出来的伦理化的政治统治所特有的一种统治手段,是封建专制君主政体的政治工具,它从巩固专制政体的核心——政治等级制度及其所提倡的政治伦理纲常(... “礼乐教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它是由先秦社会经济形态所孕育出来的伦理化的政治统治所特有的一种统治手段,是封建专制君主政体的政治工具,它从巩固专制政体的核心——政治等级制度及其所提倡的政治伦理纲常(“三纲五常”)这一基本立足点出发,在政治上主张由家而国,由父子而君臣,由亲亲而尊尊的伦理化的政治,“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在思想领域中,把“父慈子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五常 礼乐教化 三纲六纪 五性 君臣 六情 董仲舒 父子 之为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刊《白虎通》新探
14
作者 邵红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08,共10页
《白虎通》宋刊本未见传世。元刊本有四部:一部是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刻本;一部是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刊明修本;另两部概称“元刻本”(未找到出版者、出版年标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历经毛晋、黄丕烈、瞿镛等名家收藏,上海图书馆藏... 《白虎通》宋刊本未见传世。元刊本有四部:一部是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刻本;一部是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刊明修本;另两部概称“元刻本”(未找到出版者、出版年标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历经毛晋、黄丕烈、瞿镛等名家收藏,上海图书馆藏元刻本历经朱彝尊、吴骞(卢文弨借校)、潘祖荫等名家收藏,被鉴定为“元刻式样”,著录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元刻本的底本早于元大德本的底本100多年。经对校,元刻本优于元大德本,校其讹误百余处;元刻本亦优于卢文弨校刻《抱经堂丛书》本,初校其误40余处。在《白虎通》传播史上,元刻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元大德本 元刻本 卢校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虎通》对制度伦理的阐发及其历史定位
15
作者 王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8,共13页
通过与《春秋繁露》和《两汉会要》的比较可见,《白虎通》是一部涵盖国家制度、人文典制和精神范畴的大制作。与典制政书体例不同,《白虎通》重心落在制度伦理意涵的阐发上,采用问答体例,揭示典制深层的制度理念,追求"斟酌道德&quo... 通过与《春秋繁露》和《两汉会要》的比较可见,《白虎通》是一部涵盖国家制度、人文典制和精神范畴的大制作。与典制政书体例不同,《白虎通》重心落在制度伦理意涵的阐发上,采用问答体例,揭示典制深层的制度理念,追求"斟酌道德""肴核仁义"的目标。义理推衍与神学论证是该书对制度伦理的主导诠释模式,同时也融汇诸子百家学说,建构了国家典制和社会规范的意义世界。应将其定位为以全面阐发国家制度伦理为主旨和核心内容的汉代"国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制度伦理 逻辑架构 义理推演 神学论证 国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渠阁会议与白虎观会议性质新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德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对于西汉时的石渠阁会议与东汉时的白虎观会议,学界大多认为是宣、章二帝为了统一经义、统一经学而召开的。然而经过考证可以发现,宣、章二帝并没有统一经义的意愿,两次会议也绝非是为统一经义而召开,它们只是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而已。... 对于西汉时的石渠阁会议与东汉时的白虎观会议,学界大多认为是宣、章二帝为了统一经义、统一经学而召开的。然而经过考证可以发现,宣、章二帝并没有统一经义的意愿,两次会议也绝非是为统一经义而召开,它们只是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而已。在会议上,学者各持己见、互相辩难,即使不敌,其学说也并不会被罢黜、被取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渠阁会议 白虎观会议 白虎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三纲五常”的本义、演变及其辨正——以朱熹理学的诠释为中心 被引量:10
17
作者 乐爱国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9-128,共10页
在班固《白虎通》对于儒家“三纲五常”的系统阐述中,“三纲”所表达的君、父、夫对于臣、子、妻的主导地位,以“五常”为心性基础,是就率先垂范而言。朱熹讲“三纲五常”,认为“五常”是“三纲五常”之本,派生“三纲五常”,强调“三纲... 在班固《白虎通》对于儒家“三纲五常”的系统阐述中,“三纲”所表达的君、父、夫对于臣、子、妻的主导地位,以“五常”为心性基础,是就率先垂范而言。朱熹讲“三纲五常”,认为“五常”是“三纲五常”之本,派生“三纲五常”,强调“三纲”与“五常”的不可分割,并且还多讲“五伦”,认为“五伦”就是“三纲五常”;其后学真德秀把“三纲”解读为“君正则臣亦正”,“父正则子亦正”,“夫正则妻亦正”,强调“三纲”的率先垂范之义。至少在元代之后,“三纲”与“五常”被分割开来,“三纲”成为“五常”之本,甚至被解读为臣、子、妻对于君、父、夫的绝对顺从,因而必然遭受批判。所以,重要的是讲“三纲”与“五常”不可分割,“五常”是“三纲”之本,“三纲五常”的本义蕴涵于“三纲”与“五常”的互相联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朱熹理学 三纲五常 绝对顺从 率先垂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正统儒学对东汉史学的影响──以《汉书》、《汉纪》为中心 被引量:4
18
作者 傅永聚 范学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47,共7页
从董仲舒至《白虎通义》所构建的正统儒学,是东汉史学的指导思想,天命史观突出,强调以“忠君”为中心的伦理纲常和灾异谴告说,则是其具体的表现。这方面,以班固《汉书》、荀悦《汉纪》最为典型。
关键词 班固 荀悦 正统儒学 董仲舒 白虎通义》 天命史观 灾异谴告说 《汉书》 《汉纪》 东汉 史学 忠君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俊峰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15-18,共4页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学术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经学 东汉 社会思潮 白虎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纲六纪”与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形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造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3,共6页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二是突出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六纪"从属于"三纲",而"三纲"之中"父子、夫妇"又从属于"君臣",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是强调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主导作用,在标示社会等级的"名号器物"、"礼乐制度"等方面,赋予道德意蕴。此外,白虎观会议综合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学说及文化资源,并采用皇帝"裁定"的形式,使这一思想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至上性。因此,"三纲六纪"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深深影响古代中国的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社会秩序 白虎通义》 三纲六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