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羽衣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S_(13b)单倍型的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蓝兴国 解莉楠 +1 位作者 于晓敏 李玉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31-39,共9页
该文采用亲和指数法(种子数/自交授粉花朵数)分别在羽衣甘蓝‘赤兔’和‘白波’栽培品种的自交后代中,经过3年的自交选育获得1个自交不亲和系4·1·1和一个自交亲和系3·2·3·由于在芸苔属植物F1代杂交种的生产和... 该文采用亲和指数法(种子数/自交授粉花朵数)分别在羽衣甘蓝‘赤兔’和‘白波’栽培品种的自交后代中,经过3年的自交选育获得1个自交不亲和系4·1·1和一个自交亲和系3·2·3·由于在芸苔属植物F1代杂交种的生产和自交不亲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方面S单倍型鉴定是必要的,因此在该文中我们采用了PCR方法利用引物PK1和PK4获得了BoSRKx的基因组序列,此序列的大小为919bp.经过数据库检索比对后发现BoSRKx的序列与BoSRK13b的序列完全一致.通过反转录PCR的方法获得了BoSRKx的cDNA序列,结果发现BoSRKx和BoSRK13b的序列在转录水平上也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采用SCR保守信号肽编码区和NotⅠ-oligo(dT)设计的引物获得了BoSCRx的cDNA序列,经过数据库的检索比对后发现BoSCRx的序列比BoSCR13的序列只多出3个连续的碱基.根据上述结果我们推断出Sx单倍型就是S13b单倍型;最后,通过遗传分析结合PCR-RFLP方法和DNAblot方法对自交不亲和系进行了S13b纯合体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自交不亲和 S位点受体蛋白激酶 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 S13b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下胚轴的高效再生和农杆菌介导B.t.基因转化甘蓝 被引量:44
2
作者 卫志明 黄健秋 +5 位作者 徐淑平 薛红卫 钟仲贤 顾桢祥 徐悌惟 李贤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1-18,共8页
分别对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组成进行研究,建立了甘蓝下胚轴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当选取6~7d苗龄的下胚轴,将其置于MSB+BA2.5mg/L+ZT1mg/L+IBA0.1mg/L的芽分化培养基中,并于培养基中附加AgNO37.5mg/L时,最高的芽分化频率... 分别对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组成进行研究,建立了甘蓝下胚轴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当选取6~7d苗龄的下胚轴,将其置于MSB+BA2.5mg/L+ZT1mg/L+IBA0.1mg/L的芽分化培养基中,并于培养基中附加AgNO37.5mg/L时,最高的芽分化频率,“夏光甘蓝”母本“103”可达81.67%,父本“60天早椰菜”可达78.56%。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影响转化频率的不同因素,即: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预培养的有无及感染时的浓度、下胚轴外植体与农杆菌的感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筛选时抗生素的加入时间进行了探讨。共获得100余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全部移栽成活,生长良好。对转基因植株总DNA进行Southernblotting分析,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甘蓝植株细胞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下胚轴 再生 农杆菌介导 基因转化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再生和染色体加倍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清元 李加纳 +3 位作者 殷家明 唐章林 谌利 林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以羽衣甘蓝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ZH201)(2=3x=ABC=27)为试验材料,以花序轴,果柄和子房为外植体,采用不同处理对其进行再生研究;对获得的再生试管苗用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进行处理,比较不同因素对染色体加倍的影响;对获得的三倍体和六... 以羽衣甘蓝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ZH201)(2=3x=ABC=27)为试验材料,以花序轴,果柄和子房为外植体,采用不同处理对其进行再生研究;对获得的再生试管苗用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进行处理,比较不同因素对染色体加倍的影响;对获得的三倍体和六倍体植株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比较.结果表明:杂种植株再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果柄、子房、花序轴,将外植体直接接种到分化培养基(MS+0.2 NAA+3.0 mg/L 6-BA 3.0 mg/L+5.0 mg/L AgNO3+0.6 mg/L GA3)上再生频率最高.在染色体加倍处理方面,以100 mg/L秋水仙素处理根尖24 h效果最好,获得的六倍体植株与三倍体相比,花朵颜色较深,花瓣较大,花药饱满,荚果能够正常生长,获得部分种子.在细胞学上,三倍体植株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存在着大量单价体,后期Ⅰ、后期Ⅱ发现有大量染色体落后现象.六倍体植株中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Ⅰ、后期Ⅱ也发现有染色体落后现象,但是落后染色体比三倍体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羽衣甘蓝 种间杂交 染色体加倍 再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性状表现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清元 李加纳 +3 位作者 崔翠 殷家明 谌利 唐章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58-1063,i0005,共7页
芸薹属内遗传和变异类型极其丰富,这为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提供了条件。通过甘蓝(B.oleracea,2n=CC=18)和芥菜型油菜(2n=AABB=36)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六倍体新物种,为油菜育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本文选用芥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B.olera... 芸薹属内遗传和变异类型极其丰富,这为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提供了条件。通过甘蓝(B.oleracea,2n=CC=18)和芥菜型油菜(2n=AABB=36)的种间杂交可以获得六倍体新物种,为油菜育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本文选用芥菜型油菜和黄籽羽衣甘蓝(B.oleraceavar.aceaphala,2n=CC=18)进行种间杂交,在10个杂交组合中,共授粉559朵花,剥离种子35粒,对所得种子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9个无性系。对该无性系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和形态学、生物化学、细胞学、育性综合鉴定,发现其中2个无性系为黄籽芥菜型油菜×黄籽羽衣甘蓝组合(03K169×03K05)的未加倍真杂种(2n=ABC=27),其籽粒为红色。杂种植株在各生长阶段,形态均趋近于甘蓝型油菜;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后期Ⅱ,杂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杂种的酯酶同工酶具有两个亲本互补酶带。杂种植株生长势较强,和双亲相比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植株高度自交不亲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交 芥菜型油菜 羽衣甘蓝 性状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不同组织及柱头发育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晗 李治龙 +2 位作者 李晓屿 李玉花 蓝兴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5-572,共8页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S_(13-b)S_(13-b)自交不亲和系为试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Actin、Cpi6、EF-1β、GAPDH、Tub-α3、Tub-α6、Ubc7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和5个不同发育时期柱头的表达情况,...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S_(13-b)S_(13-b)自交不亲和系为试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Actin、Cpi6、EF-1β、GAPDH、Tub-α3、Tub-α6、Ubc7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和5个不同发育时期柱头的表达情况,并运用ge Norm和Best Keeper软件统计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在不同组织中,ge Norm软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Tub-α6和EF-1β的表达较稳定;Best Keeper软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Ubc7和Tub-α6的表达较稳定。在不同发育柱头中,ge Norm软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Actin和Ubc7的表达较稳定;Best Keeper软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EF-1β和Tub-α6的表达较稳定。以筛选到的内参基因Tub-α6和Actin,分别分析羽衣甘蓝柱头S-位点糖蛋白基因(SLG)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柱头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出SLG主要在柱头中表达,而且SLG在柱头发育成熟时期表达量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柱头发育 SL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对镉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贾永霞 李弦 +4 位作者 张长峰 张春梅 张世熔 蒲玉琳 徐小逊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1-977,共7页
以观赏绿化植物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acephala DC.)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对镉的耐性和富集特征,探讨羽衣甘蓝对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羽衣甘蓝干重呈先升高后降... 以观赏绿化植物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acephala DC.)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对镉的耐性和富集特征,探讨羽衣甘蓝对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羽衣甘蓝干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80mg·kg-1镉处理能促进植株的生长,100-120mg·kg-1镉处理虽然显著抑制了根系的生长,但是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整体而言对全株生长无明显影响,表明羽衣甘蓝对镉有较强的耐性,且地上部的耐性高于根系。(2)所有镉处理下,羽衣甘蓝叶片的SOD、POD和APX活性较高,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与对照无差异;而镉处理浓度高于80mg·kg^-1时,根系的SOD、CAT和A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升高,引起严重的膜脂过氧化伤害,这可能是羽衣甘蓝地上部的镉耐性高于根系的原因之一。(3)羽衣甘蓝地上部的镉含量高于根系,且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均逐渐增加,在镉处理浓度为120mg·kg^-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0.15mg·kg^-1(根系)和52.01mg·kg^-1(地上部);植株对镉的转运系数大于1,地上部镉富集量高于根系,地上部最大富集量为每株343.19μg。研究表明,羽衣甘蓝对镉有很强的耐性和富集、转运能力,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镉污染土壤的观赏绿化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耐性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亚玲 幸宏伟 +4 位作者 郭宁 韩硕 宗梅 刘凡 王桂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观赏羽衣甘蓝作为秋冬季节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抗寒性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为了阐明羽衣甘蓝响应低温的生理特性,揭示抗寒机理,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课题组选配的优良F1杂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电... 观赏羽衣甘蓝作为秋冬季节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抗寒性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为了阐明羽衣甘蓝响应低温的生理特性,揭示抗寒机理,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课题组选配的优良F1杂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电导率变化和半致死温度,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羽衣甘蓝叶片电导率在-5℃以下迅速升高,-10℃左右达到最大值;半致死温度为-10.3^-13.7℃,红色类型低于白色类型,羽叶和圆叶低于皱叶类型。上述研究结果与观赏羽衣甘蓝田间抗寒表现一致。低温处理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响应特性表明,不同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了可溶性糖在-10℃含量最高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在-5℃或-8℃达到最大值,并随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是导致羽衣甘蓝抗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建立羽衣甘蓝抗寒性评价体系,进一步解析抗冻机理,培育抗寒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抗寒性 半致死温度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份羽衣甘蓝材料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祝朋芳 张健 +1 位作者 房霞 王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3-128,135,共7页
【目的】探寻羽衣甘蓝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利用国外羽衣甘蓝商业品种和自主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5份羽衣甘蓝材料,包括7个切花、17个地被和1个食用类型,分别测定24个营养性状和11个生殖性状,按照数值、... 【目的】探寻羽衣甘蓝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利用国外羽衣甘蓝商业品种和自主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5份羽衣甘蓝材料,包括7个切花、17个地被和1个食用类型,分别测定24个营养性状和11个生殖性状,按照数值、二元和多态性状特征进行编码和赋值,应用UPGMA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营养性状的UPGMA聚类结果,当欧氏遗传距离为9.87时,25份材料被聚类为2大类群,叶型为圆叶、皱叶、裂叶的24份材料聚为一类,叶型为裂皱叶的1份材料单独聚为另一类群;当欧氏遗传距离为7.20时,25份材料被聚类为3大类群,叶型为圆叶的11份材料聚为第1类群,皱叶与裂叶的13份材料聚为第2类群,裂皱叶的1份材料单独为另一类群;当欧氏遗传距离为6.82时,25份材料依据叶型被聚类为4大类群,即圆叶类、皱叶类、裂叶类与裂皱叶类。根据生殖性状的UPGMA聚类结果,当欧氏遗传距离为4.35时,25份材料依据子房颜色被聚类为2大类群,即子房颜色为黄绿色的归为一类,紫红色的归为另一类。【结论】在24个营养性状中,叶型是决定亲缘关系远近的第1要素,其次是叶色。在4种基本叶型中,皱叶与裂叶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裂皱叶与其他3种叶型的亲缘关系较远。在11个生殖性状中,子房颜色为决定亲缘关系远近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营养性状 生殖性状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羽衣甘蓝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文玲 李凌 刘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5,共5页
以羽衣甘蓝皱白1带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研究影响羽衣甘蓝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通过2d的预培养,OD600值为0.3的菌液浓度,侵染时间5min,2d的共培养,延迟筛选3d有利于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PC... 以羽衣甘蓝皱白1带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研究影响羽衣甘蓝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通过2d的预培养,OD600值为0.3的菌液浓度,侵染时间5min,2d的共培养,延迟筛选3d有利于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羽衣甘蓝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羽衣甘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甘蓝、花椰菜的抗虫检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仲贤 徐悌惟 +3 位作者 卫志明 徐淑平 黄健秋 薛红卫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0-14,共5页
1997~ 1999年对甘蓝、花椰菜转Bt抗虫基因R0 代及R1代植株离体叶片进行了抗虫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小菜蛾 1龄幼虫 ,每9cm圆形叶片接种 2 0条 ,在 2 0~ 2 2℃培养 5~6d ,以校正死亡率和叶片损害程度综合评估抗虫性 ,可取得有... 1997~ 1999年对甘蓝、花椰菜转Bt抗虫基因R0 代及R1代植株离体叶片进行了抗虫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小菜蛾 1龄幼虫 ,每9cm圆形叶片接种 2 0条 ,在 2 0~ 2 2℃培养 5~6d ,以校正死亡率和叶片损害程度综合评估抗虫性 ,可取得有效的结果 ,此检测方法比较简便 ,可用于单株抗虫性的初步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花椰菜 小菜蛾 抗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P5CS1基因转化羽衣甘蓝增强耐盐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大红 刘宏伟 +5 位作者 秦兰娟 崔文艺 李伟 李春枝 宋丽 李鸿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773,共6页
【目的】分析转拟南芥△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1)基因羽衣甘蓝的耐盐性,为获得较强的耐盐性羽衣甘蓝品种及其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拟南芥P5CS1基因(AtP5CS1)经农杆菌介导转入羽衣甘蓝植物中,在盐胁迫下,分别检测转基... 【目的】分析转拟南芥△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1)基因羽衣甘蓝的耐盐性,为获得较强的耐盐性羽衣甘蓝品种及其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拟南芥P5CS1基因(AtP5CS1)经农杆菌介导转入羽衣甘蓝植物中,在盐胁迫下,分别检测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AtP5CS1 mRNA表达量、幼苗脯氨酸含量、株系根系性状、整株干质量和鲜质量、叶片相对水含量、叶片电导率和整株存活率。【结果】在150 mmol/L NaCl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P5CS1基因mRNA可正常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Y1、Y2的主根和最长侧根长度较长,侧根数目较多,整株干质量和鲜质量较重;而且相对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植株(P<0.05,下同),脯氨酸含量及存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植株(P<0.01),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结论】转AtP5CS1基因植株的耐盐表型优于对照,即AtP5CS1基因在羽衣甘蓝中的表达明显改善了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拟南芥 △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 脯氨酸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畅 祝朋芳 +2 位作者 房霞 康耀海 赵颖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79-2082,2086,共5页
为优化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SSR反应体系,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进行引物的筛选。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筛选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并采用L16(45)正交设计进行试验优化,建立了羽衣甘蓝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 为优化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SSR反应体系,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进行引物的筛选。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筛选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并采用L16(45)正交设计进行试验优化,建立了羽衣甘蓝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各因素不同水平浓度对扩增结果均有一定影响,羽衣甘蓝基因组DNA的最佳SSR反应体系为DNA模板量(50 ng/μL)1.0μL,10×PCR Buffer 1.0μL,引物量(2.0μmol/L)上下游各3.0μL,dNTPs(2.5 mmol/L)0.8μL,Taq聚合酶(5 U/μL)0.2μL,ddH2O 1.0μL,总体积10μL。检测了优化体系的稳定性,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对芸薹属植物20对SSR引物进行扩增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在所选用的20对引物中,18对扩增出了清晰的条带,11对具有特异扩增条带,多态性引物比率为61%,验证了该体系可用于羽衣甘蓝SSR-PCR扩增和SSR引物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SSR 正交设计 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与其几个近缘种的酯酶同工酶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清元 李加纳 +3 位作者 殷家明 吕俊 谌利 陶澜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37,542,共4页
对不同类型的3个羽衣甘蓝和4个芸苔属近缘种,1个羽衣甘蓝和白菜型油菜的人工合成油菜品系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结果表明:3个羽衣甘蓝材料间酯酶主要酶带相差较少,相似系数介于0.6~0.875间,羽衣甘蓝和其他4个近缘酶带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介... 对不同类型的3个羽衣甘蓝和4个芸苔属近缘种,1个羽衣甘蓝和白菜型油菜的人工合成油菜品系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结果表明:3个羽衣甘蓝材料间酯酶主要酶带相差较少,相似系数介于0.6~0.875间,羽衣甘蓝和其他4个近缘酶带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介于0.2~0.5间;对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人工合成油菜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二者主要酶带差异少,相似系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酯酶同工酶 近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对镉胁迫羽衣甘蓝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凯 谈成林 +2 位作者 王友保 张洁 惠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239-10240,10390,共3页
[目的]为花卉植物用于Cd污染土壤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镧(La)对羽衣甘蓝受到镉(Cd)胁迫的调节效应。[结果]低浓度的Cd对羽衣甘蓝的出芽率、株高、根系、地上和地下鲜重与干重等指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Cd对... [目的]为花卉植物用于Cd污染土壤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镧(La)对羽衣甘蓝受到镉(Cd)胁迫的调节效应。[结果]低浓度的Cd对羽衣甘蓝的出芽率、株高、根系、地上和地下鲜重与干重等指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Cd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一定浓度的La可以缓解这种抑制作用。[结论]5mg/LLa缓解高浓度Cd对羽衣甘蓝种子出芽以及生长等各项指标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CD 羽衣甘蓝 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与紫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乔海云 李菲 +3 位作者 张淑江 章时蕃 张慧 孙日飞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7-414,共8页
以不同类型的大白菜与紫甘蓝为材料,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大白菜与紫甘蓝的种间杂种,并对其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大白菜与紫甘蓝杂交,获得了57株F1代幼苗;对根尖染色体数量进行观察和杂种花粉特性调查发现,其中47株具有... 以不同类型的大白菜与紫甘蓝为材料,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大白菜与紫甘蓝的种间杂种,并对其进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大白菜与紫甘蓝杂交,获得了57株F1代幼苗;对根尖染色体数量进行观察和杂种花粉特性调查发现,其中47株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目,2n=19,鉴定为真杂种,其花粉败育;另有6株具有38条染色体,鉴定为种间异源双二倍体,应该是发生了染色体自然加倍,其花粉可育。可育的杂种F1代与大白菜回交,获得了大白菜—紫甘蓝BC1代材料。田间观测结果显示,杂种F1代植株综合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BC1代植株包球明显,综合性状偏向母本大白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紫甘蓝 种间杂交 胚挽救 细胞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DH_1代株系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希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056-3058,F0003,共4页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两个自交系(F6代)作比较,利用ISSR标记技术检测了羽衣甘蓝3个DH1代株系的遗传稳定性,并对5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DH1代株系DN31、DP70、DT2和两个自交系B62、B111利用9条ISSR引...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两个自交系(F6代)作比较,利用ISSR标记技术检测了羽衣甘蓝3个DH1代株系的遗传稳定性,并对5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DH1代株系DN31、DP70、DT2和两个自交系B62、B111利用9条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55、51、50、54和51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DN31有3个,DP70有2个,DT2没有,B62有19个,B111有15个。羽衣甘蓝DH1代株系内基本不存在遗传差异,基因型是纯合的,两个自交系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差。表明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获得纯合体材料上比人工自交的方法高效、快捷,而且获得的纯系基因型更纯、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DH系 ISSR标记 遗传稳定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与食用两用型羽衣甘蓝的组培快繁试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君迈 陈彦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63-65,共3页
研究了观赏与食用型羽衣甘蓝的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适宜的起始分化培养基为MS+BA0.7。g/L+N从0.1mg/L’30g/L蔗糖,25d可分化出小苗,分化率达93%;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BA2mg/L+NAA0·02mg/L+30g/L蔗糖,繁殖... 研究了观赏与食用型羽衣甘蓝的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适宜的起始分化培养基为MS+BA0.7。g/L+N从0.1mg/L’30g/L蔗糖,25d可分化出小苗,分化率达93%;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BA2mg/L+NAA0·02mg/L+30g/L蔗糖,繁殖系数为4.5;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0.2mg/L+IBA0.8mg/L+20g/L蔗糖,10d左右可长出3—4条新根,生根率90%,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组培快繁技术 培养基 分化率 繁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叶片色素的基本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晓玲 郭金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66-70,共5页
在提取纯化的基础上分析羽衣甘蓝叶片色素的基本特性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羽衣甘蓝叶片色素为紫红色,极易溶于水等极性溶剂,在pH2.0的水溶液中于54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值。羽衣甘蓝叶片色素的颜色和吸光度受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在pH... 在提取纯化的基础上分析羽衣甘蓝叶片色素的基本特性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羽衣甘蓝叶片色素为紫红色,极易溶于水等极性溶剂,在pH2.0的水溶液中于54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值。羽衣甘蓝叶片色素的颜色和吸光度受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在pH2.0的水溶液中,羽衣甘蓝叶片色素的耐光性较好,但不耐受50℃以上的温度。酸味剂柠檬酸、苹果酸、乳酸,糖类物质蔗糖、葡萄糖、乳糖和表面活性剂SDS对羽衣甘蓝叶片色素均有非常明显的增色与护色作用,使该色素的稳定性增强。但糖类物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6d以后),对色素的增色、护色作用逐渐减弱,并又逐渐出现减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色素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十字花科蔬菜蕾薹菜的选育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曰秋 宋领刚 +1 位作者 慕美财 丁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263-8264,共2页
[目的]选育新型十字花科蔬菜。[方法]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var.utilis)和花椰菜(B.oleracea L.var.italica)的远缘杂交材料,经系统选育育成的一种食用花茎、花蕾的新型珍稀蔬菜蕾薹菜。[结果]蕾薹菜植株生... [目的]选育新型十字花科蔬菜。[方法]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var.utilis)和花椰菜(B.oleracea L.var.italica)的远缘杂交材料,经系统选育育成的一种食用花茎、花蕾的新型珍稀蔬菜蕾薹菜。[结果]蕾薹菜植株生长势强,株高4050cm,一次分枝712条,分枝长20 cm左右,单枝重(除去小叶)2030 g,秋季种植采收期可达60 d,露地产量为15.0020.00 t/hm2。花茎及花蕾(分枝)营养极为丰富,维生素C含量高达1 040.00 mg/kg(FW),各种矿物质含量均较高,既可熟食也可生食,生食鲜嫩爽口,口感极佳。[结论]选育出了一种优质的新型十字花科蔬菜蕾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蔬菜 蕾薹菜 优质 菜薹×青花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胚和胚珠的离体培养获得甘蓝型油菜与青花菜的种间杂种(英文)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玉萍 AndrzejWojciechowski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4-278,共5页
以波兹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提供的甘蓝型胞质雄性不育油菜为母本与青花菜杂交 ,授粉后 1 9d,观察其种间杂交的有效性 ,并对其胚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及胚珠退化时间随杂交组合不同而异 ,亲本的基因型对... 以波兹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提供的甘蓝型胞质雄性不育油菜为母本与青花菜杂交 ,授粉后 1 9d,观察其种间杂交的有效性 ,并对其胚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及胚珠退化时间随杂交组合不同而异 ,亲本的基因型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青花菜 种间杂种 胚珠 离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