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达本胺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艳莹 王艳芳 +1 位作者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3-89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西达本胺可抑制这3种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尤其能较早较快地抑制Z-138细胞的增殖;另外,西达本胺还可诱导3种B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aver及Z-138细胞对西达本胺较Raji细胞更为敏感;西达本胺可以提高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Maver和Z-138细胞的caspase-3活性。结论:西达本胺能够抑制B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西达本胺上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及活化caspase-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b淋巴瘤细胞株 线粒体膜电位 组蛋白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黄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SU-DHL-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石利利 朱化超 +5 位作者 张梅 刘雁峰 王嫄 赵晶 雷飞 贺鹏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9-734,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黄(Realgar,As4S4)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SU-DHL-4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MTT法观测雄黄对SU-DHL-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SU-DHL-4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情况,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黄(Realgar,As4S4)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SU-DHL-4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MTT法观测雄黄对SU-DHL-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SU-DHL-4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情况,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凋亡细胞的DNA降解情况,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诱导SU-DHL-4细胞48 h后Caspase-3、Bcl-2以及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0、40、80μmol/L的雄黄均可抑制SU-DHL-4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r=0.982;P<0.05);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早期凋亡细胞所占比率增高(P<0.05);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发现,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细胞显著减少(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各浓度组细胞,均呈典型凋亡的改变,偶见坏死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各浓度实验组雄黄干预SU-DHL-4细胞48 h后,细胞核DNA降解呈梯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雄黄可以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上调Caspase-3和Bax蛋白,下调Bcl-2蛋白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SU—DHL-4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似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芳 张弓 +3 位作者 周新华 刘靖 岳赟 赵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655-659,共5页
本研究建立类似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BALB/c小鼠模型并探索其免疫学特征。将鼠源性B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以建立B细胞淋巴瘤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成瘤小鼠组,未成瘤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 本研究建立类似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BALB/c小鼠模型并探索其免疫学特征。将鼠源性B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以建立B细胞淋巴瘤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成瘤小鼠组,未成瘤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CD抗原表达及成瘤小鼠、未成瘤小鼠和对照正常小鼠的外周血和脾脏的T/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表明:在成功构建病理学形态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BALB/c鼠模型肿瘤组织中,检测到CD3、CD4、CD8、CD19、CD30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9.27±23.75)%,(6.07±3.65)%,(51.2±23.1)%,(67.06±16.39)%,(37.93±17.03)%,与接种前A20细胞相比,其CD3和CD8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19阳性表达比例显著下降(p<0.05)。成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阳性表达比例较正常小鼠有显著差异,其CD3和CD4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未成瘤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阳性表达比例与正常小鼠相比,CD3、CD4、CD8阳性细胞比例降低,而CD19阳性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为在有免疫功能的小鼠体内进行B细胞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免疫相关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A20细胞株 bALb/C鼠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莎莎 管立勋 +3 位作者 高哲 王飞雁 王莉莉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58,共6页
目的:建立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为后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将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标记基因导入A20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A20细胞株;将其与C57BL/6... 目的:建立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为后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将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标记基因导入A20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A20细胞株;将其与C57BL/6小鼠骨髓经尾静脉共同接种于辐射后的BALB/c小鼠体内,建立移植肿瘤模型;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观察小鼠的活存,体重变化以及成瘤部位;取肿瘤组织和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经慢病毒转染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A20细胞株。活体荧光成像观察发现,在A20细胞接种第8天,即可观察到肿瘤发光,随着观察天数的增加荧光强度增强。相比较于骨髓移植(BMT)组,BMT+A2 0-Luc^+组小鼠存活率下降,体重降低明显。大体解剖显示,成瘤部位主要波及肝脏和脾脏,成瘤组织特征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成功构建了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为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肿瘤作用提供了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0细胞株 b细胞淋巴瘤 荧光素酶 骨髓移植 活体荧光成像 移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散性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芳 张弓 +7 位作者 陈小艳 李慧灵 张彦 王怡心 黄作平 褚红娟 王辛 赵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 目的在具有免疫能力的BALB/c小鼠上构建播散性B淋巴瘤动物模型。方法经尾静脉注射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于同源BALB/c小鼠,0~3个月间观察动物成瘤情况;取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9的表达。结果尾静脉注射2×10^6、2×10^7细胞于14只BALB/c小鼠,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天和26.1±7.9天;总体成瘤率分别为71.4%(5/7)和100%(7/7);在肝脏、脾脏、淋巴结、肠、肠系膜、下肢、颈部、子宫和臀部等多脏器成瘤;流式检测瘤组织细胞mCD19表达强阳性。结论运用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了内脏器官广泛发生的播散性B淋巴瘤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b 细胞 bALb/C小鼠 A20细胞株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构建A20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芳 张弓 +2 位作者 陈小艳 王辛 赵彤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28-33,I0006,I0007,共8页
目的探索多种方式构建A20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及不同方式造模成瘤的特征。方法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经皮下、尾静脉、脾脏和腹腔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或先接种裸鼠成瘤后组织块移植BALB/c小鼠,观察动物成瘤时间、成瘤率、成瘤部... 目的探索多种方式构建A20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及不同方式造模成瘤的特征。方法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经皮下、尾静脉、脾脏和腹腔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或先接种裸鼠成瘤后组织块移植BALB/c小鼠,观察动物成瘤时间、成瘤率、成瘤部位;取肿瘤组织和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BALB/c鼠皮下注2×106组、2×107组和裸鼠瘤组织移植BALB/c小鼠组成瘤率皆为100%,成瘤时间分别为(15.29±3.2)d(、7.0±0.82)d和(6.29±0.49)d。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2×106组、2×107组、脾脏注射组、腹腔注射组成瘤率分别为71.4%、100%、71.4%、14.3%,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d、(26.1±7.99)d、(32.6±5.99)d和27 d。尾静脉成瘤部位播及肝脏、脾脏、胰腺、肾脏、食道、胃、肠、肠系膜、脑、淋巴结、骨、子宫、肌肉等多脏器和组织。BALB/c鼠A20成瘤组织学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成功构建A20皮下移植瘤模型、血行播散性模型,为利用有免疫功能动物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 bALb/C小鼠 A20细胞株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8-TCDD对B淋巴瘤细胞株CH12.LX抗体分泌功能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
7
作者 王颖莹 裴莉萍 +2 位作者 陈纯海 张伟 Norbert E.Kaminski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对B淋巴细胞株CH12.LX的抗体分泌功能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以B淋巴细胞株CH12.LX为细胞模型,以ELISA法检测系列浓度TCDD处理对LPS活化CH12.LX的IgM分泌功能的影响,以RT-PCR和We... 目的探讨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对B淋巴细胞株CH12.LX的抗体分泌功能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以B淋巴细胞株CH12.LX为细胞模型,以ELISA法检测系列浓度TCDD处理对LPS活化CH12.LX的IgM分泌功能的影响,以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H12.LX细胞内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水平,以及TCDD对细胞色素P450Cyp1a1的诱导效应。结果较低浓度的TCDD(0.03nmol/L)即对CH12.LX的IgM分泌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同时TCDD(10nmol/L)可显著诱导CH12.LX细胞内Cyp1a1 mRNA的表达(P<0·05),并于CH12.LX细胞内发现AhR有一定水平的表达。结论TCDD对B淋巴细胞株CH12.LX存在显著的抗体分泌抑制效应;同时,推测TCDD的这一免疫毒性效应主要可能由AhR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D b淋巴瘤细胞株CH12.LX AHR CYP1A1 免疫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T细胞的工程化外泌体在体生成CD19 CAR-T细胞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研究
8
作者 董廷 周颖 +8 位作者 余博宇 夏学娇 马艺戈 马妍 高阳 周梦莹 王长俊 李秋漪 顾潮江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9-286,共8页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目前的CAR-T细胞疗法仍存在局限性,如需采集患者本人细胞,存在制备周期长、价格昂贵且慢病毒转导存在插入致癌风险。因此...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目前的CAR-T细胞疗法仍存在局限性,如需采集患者本人细胞,存在制备周期长、价格昂贵且慢病毒转导存在插入致癌风险。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通用型的、能定向转染体内T细胞生成CAR-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外泌体靶向递送系统。通过与人PBMC细胞共孵育探索外泌体生成CAR-T细胞的最佳转染剂量及CAR分子表达随时间动力学曲线;利用钙黄绿素法检测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通过尾静脉注射外泌体至肿瘤动物模型体内来评价其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能够特异性靶向人CD3^(+)、CD4^(+)、CD8^(+)T细胞的靶向外泌体。外泌体与PBMC孵育结果表明外泌体靶向生成CAR-T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在10~6粒子/细胞时转染效率最高可达到97.8%;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经外泌体孵育构建的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杀伤CD19阳性的Raji细胞。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外泌体靶向递送系统能够成功将CD8^(+)T细胞改造成CAR-T细胞,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均具有显著肿瘤杀伤能力,与传统慢病毒载体体外制备CAR-T细胞的方式相比,转染效率更高、消除了病毒插入存在致癌风险、生产周期短成本更低、成药后可实现药物的现货供应,大幅加速了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生成CAR-T细胞 靶向CD8外泌体递送系统 小鼠人源化建模 b淋巴瘤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CARAB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稳定表达细胞株的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凯玉 蒋维 +2 位作者 王瑞娜 吴家雪 党永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4,共4页
构建并鉴定人CARAB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筛选CARABIN过表达的弥散性大B淋巴瘤细胞SUDHL-6的稳定细胞株。通过设计Carabin上下游引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c GFP-CARABIN,将其与psPAX2和pMD2.G包装质粒按3∶2∶1的... 构建并鉴定人CARAB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筛选CARABIN过表达的弥散性大B淋巴瘤细胞SUDHL-6的稳定细胞株。通过设计Carabin上下游引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c GFP-CARABIN,将其与psPAX2和pMD2.G包装质粒按3∶2∶1的比例用PEI Transfection Reagent共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病毒,用病毒颗粒感染SU-DHL-6细胞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选GFP表达阳性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ARABIN-GFP融合蛋白表达。成功构建pLENTI-c GFP-CARABIN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包装病毒颗粒并感染SU-DHL-6细胞后,荧光显微镜检测和流式细胞分选鉴定表达效率为26.5%,筛选出的GFP阳性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到CARABINGFP融合蛋白表达。成功构建了Carabi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筛选出了CARABIN-GFP稳定表达的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AbIN 过表达 稳定细胞株 弥散性大b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艳青 李艳 +4 位作者 朱明明 丁懿 庞磊 王继军 郁多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过表达溶酶体相关穿膜蛋白5(lys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 5,Laptm5)3'不翻译区(3'UTR)的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探讨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荧...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过表达溶酶体相关穿膜蛋白5(lys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 5,Laptm5)3'不翻译区(3'UTR)的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探讨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B细胞及38B9细胞中Laptm5 mi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小鼠Laptm5 3'UTR及其含有的microRNA结合位点突变的突变型基因片段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 MSCV-PIG,包装成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38B9,流式细胞术检测逆转录病毒感染率,细胞计数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Laptm5 3'UTR或其突变型过表达后389B9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相比小鼠B细胞,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Laptm5的miRNA及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成功获得稳定过表达Laptm5 3'UTR(突变型)的38B9细胞株。Laptm5 3'UTR细胞株比Laptm5 3'UTR突变型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显著减慢,凋亡率显著增加[(7.87±1.08)%vs(0.45±0.07)%,P<0.01]。结论:小鼠Laptm53'UTR具有抑制B细胞淋巴瘤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影响相关microRNA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酶体相关跨膜蛋白5 3'不翻译区 b细胞淋巴瘤细胞 3889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诗韵孙丰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1-984,共4页
背景近年来眼眶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由于眼眶淋巴瘤发病率低,体外培养困难,眼眶淋巴瘤裸鼠模型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应用细胞系pfeiffer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眼... 背景近年来眼眶淋巴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由于眼眶淋巴瘤发病率低,体外培养困难,眼眶淋巴瘤裸鼠模型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应用细胞系pfeiffer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眼眶裸鼠模型,比较小鼠淋巴瘤模型与人眼眶DLBCL病理标本的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探讨全身DLBCL细胞系pfeiffer用于眼眶淋巴瘤研究的可能性。方法选用SPF级BALB/c裸鼠10只和nod—SCID小鼠5只,先用137Cs对BALB/c裸鼠(吸收剂量为3.5Gy)和nod—SCID小鼠(吸收剂量为2.6Gy)进行照射,照射后6h内分别进行小鼠眼眶内(BALB/c小鼠4只眼)及皮下注射(BALB/c小鼠和nod—SCID小鼠各4只眼)pfeiffer细胞,接种细胞密度约为1.5×10^8/ml,即眼眶接种组和皮下接种组。注射后每日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注射后54d无菌条件下完整取出小鼠眼眶肿瘤和皮下肿瘤及附近淋巴结,制备4μm厚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评估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肿瘤切片中CD20、CD79α、CD45RO蛋白的表达,并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进行分型,依据Ki-67及survivin的表达判断肿瘤的预后,并将模型小鼠的检测结果与人眼眶DLBCL病理标本的特点进行比较。结果眼眶接种组和皮下接种组成瘤率均为100%,nod-SCID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快于BALB/c裸鼠。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眼眶接种组小鼠邻近淋巴结无肿瘤细胞浸润,皮下接种组小鼠腋窝淋巴结少量肿瘤细胞浸润。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小鼠淋巴瘤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与人眼眶DLBCL标本一致。BALB/c小鼠CD20表达强度〈50%和≥50%的淋巴瘤模型中表达例数分别为3和5,CD79α分别为2和6,CD45RO分别为8和0;nod—SCID小鼠CD20表达强度〈50%和≥50%的淋巴瘤模型中表达例数分别为1和3,CD79μ分别0和4,CD45RO分别为4和0;与人眼眶DLBCL标本的1和2,1和2,2和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1.00);BALB/c和nod—SCID小鼠淋巴瘤模型与人眼眶DLBCL中Ki-67和survivin表达的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1.00)。BALB/c小鼠、nod—SCID小鼠淋巴瘤模型和人眼眶DLBCL中依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均分为非生发中心来源型。结论采用pfeiffer细胞系接种法可成功建立眼眶和皮下DLBCL的小鼠模型,这些模型肿瘤在生物学行为、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面均一致。Nod—SCID小鼠较BALB/c小鼠接种后肿瘤生长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病理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 细胞系 b细胞淋巴瘤/免疫 近交系bALb/c小鼠 近交系NOD小鼠 SCID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淋巴瘤细胞株OCI-Ly19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小鼠模型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南英 韩香萍 +2 位作者 路玲玲 向荣 汪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3-797,共5页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DLBCL分型对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意义,但各型DLBCL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预后尚还有待深入研究。文中探索DLBCL细胞株OCI-Ly19的体...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DLBCL分型对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意义,但各型DLBCL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预后尚还有待深入研究。文中探索DLBCL细胞株OCI-Ly19的体外培养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肿瘤相关分子的表达及DLBCL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观察OCI-Ly19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比较不同实验条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相关抗原表达,将OCI-Ly19细胞皮下接种SCID小鼠,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及组织学形态。结果 OCI-Ly19细胞在适当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多数重要的B细胞和肿瘤相关标记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未经照射的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个OCI-Ly19细胞,成瘤率75%,组织学特征符合人类DLBCL的特点。结论获得了OCI-Ly19细胞株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及相关免疫标志物表达情况。成功构建了人DLBCL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动物模型 细胞株 OCI—Ly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