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bet^(+)记忆B细胞来源边缘区淋巴瘤67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高传书 许周毅 +4 位作者 梁家毅 张亮 邵龙飞 王伟 王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5,190,共8页
目的探讨T-bet^(+)记忆B细胞来源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MZL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和B细胞受体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MZL的组织学、... 目的探讨T-bet^(+)记忆B细胞来源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MZL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和B细胞受体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MZL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gene,IGHV)谱系特征。结果67例MZL中T-bet阳性率为50.75%(34/67),其表达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Ki67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0.05),无进展生存较差(P=0.0122)。T-bet是影响MZL疾病进展的风险因素。T-bet^(+)MZL组织镜下常见被T-bet^(+)肿瘤B细胞围绕生长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腺体滤泡上皮细胞包围T-bet^(+)肿瘤B细胞形成“MALT ball”型淋巴上皮病变及IgG+浆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这些组织学特征在T-bet-MZL组织中少见(P<0.05)。T-bet^(+)MZL和T-bet-MZL的VH基因取用存在重叠,常见VH家族为IGHV4和IGHV3,取用片段为IGHV4-34和IGHV3-30。T-bet表达对VH基因的取用未产生偏倚影响(P>0.05)。T-bet表达与MZL的体细胞超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状态有关(P=0.0149),T-bet^(+)MZL的SHM率主要为2%~4.9%,T-bet-MZL的SHM率多数>5%。VH基因取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T-bet^(+)MZL中IGHV4患者的无进展生存较差(P=0.0382)。结论T-bet在MZL中表达,与MZL的组织学特征、浆细胞免疫表型和IGHV基因SHM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患者预后较差,其可能是影响MZL进展的潜在分子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bet^(+)记忆b细胞 边缘区 浆细胞分化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基因 体细胞超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1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玥 郭亮 +1 位作者 金春卉 曲丽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8-1074,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odal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lymphoma,angioimmunoblastic-type,nTFHL-AI)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nTFHL-AI伴B细...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odal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lymphoma,angioimmunoblastic-type,nTFHL-AI)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nTFHL-AI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73岁。临床表现以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B症状为主;Ann Arbor分期:Ⅳ期8例,Ⅰ+Ⅱ期2例。实验室检查以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血浆EBV核酸定量阳性8例。镜下均可见典型结节状聚集或散在的透明细胞、分枝状高内皮血管及增生杂乱“风吹”状的滤泡树突网。肿瘤细胞背景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0~5个/HPF 7例,5~10个/HPF 2例,>50个/HPF 1例。浆细胞含量≤5%6例,浆细胞含量10%和20%各1例,浆细胞含量较多(30%)2例。组织细胞明显增生7例。见RS样大细胞1例。背景中含大量B细胞5例,含少量B细胞5例。10例患者均表达T细胞标志物,滤泡辅助性T细胞标志物CD10、BCL6、CXCL13和PD-1同时阳性6例,BCL6、CXCL13和PD-1同时阳性10例。EBER原位杂交阳性8例。10例患者均检测到TCR基因重排和IG基因重排阳性。所有患者诊断后均行化疗,其中3例疾病进展死亡。结论伴B细胞克隆性增生nTFHL-AI中,B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与EBV是否感染及感染细胞的数量无关,同时浆细胞增生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型 单克隆b细胞增生 EbV感染 肿瘤微环境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居红格 谢建兰 +5 位作者 郭新建 李月红 韦萍 郑媛媛 金妍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0-843,共4页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结膜肿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B细胞淋巴瘤独特型DNA疫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仲凯励 张伟京 +3 位作者 原野 吴英 张明伟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09-615,共7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含人B细胞淋巴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的DNA疫苗诱导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情况 ,为人B细胞淋巴瘤疫苗的应用提供基础实验研究资料。本研究通过PCR方法获得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膜表面免疫球蛋白重链可...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含人B细胞淋巴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的DNA疫苗诱导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情况 ,为人B细胞淋巴瘤疫苗的应用提供基础实验研究资料。本研究通过PCR方法获得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膜表面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VH)基因片段 ,同时克隆小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3(MCP 3)作为免疫佐剂分子 ,进一步以重组PCR的方法获得MCP 3和VH基因的融合基因片段 ,构建DNA疫苗重组质粒。在体外以瞬时转染的方法证实以融合基因片段作为抗原基因的DNA疫苗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DNA疫苗质粒大量提取后免疫小鼠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抗体生成情况 ,并用LDH释放法测定CTL活性以检测抗独特型细胞免疫。结果表明 ,从接种疫苗第 8周开始小鼠体内特异性抗独特型抗体明显升高 ,并且抗体滴度可维持高水平至少至第 2 0周。在DNA疫苗免疫组中 5只免疫小鼠有 3只产生抗体。所诱导的抗体只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独特型抗原 ,而不识别人A5 4 9对照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未测到明显CTL反应的产生。结论 :以MCP 3与VH的融合作为抗原基因构建的DNA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体内产生抗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抗独特型抗体 ,为DNA疫苗临床用于人B细胞淋巴瘤治疗提供了初步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 DNA疫苗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VH 肿瘤 免疫反应 淋巴瘤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1基因过表达对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练国达 邓辉 +4 位作者 陈茵婷 曾林涓 张秋波 钱辰琛 黄开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淋巴瘤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区1(Bmi-1)过表达对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方法将携带原癌基因Bmi-1的质粒或空质粒稳定转染GES-1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淋巴瘤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区1(Bmi-1)过表达对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方法将携带原癌基因Bmi-1的质粒或空质粒稳定转染GES-1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在mRNA及蛋白水平鉴定转染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Bmi-1对GES-1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稳定转染Bmi-1对GES-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表明成功建立稳定转染Bmi-1基因的GES-1细胞株。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过表达Bmi-1基因使GES-1细胞G0/G1期减少,G2/M期和S期细胞增多。生长曲线显示,过表达Bmi-1基因使GES-1细胞增殖速度明显提高。结论:过表达Bmi-1基因能调控GES-1细胞的细胞周期,促进GES-1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S-1细胞 胃肿瘤 b淋巴瘤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区1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明华 罗志飞 李群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临床表现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光镜下淋巴结被膜完整,边缘窦存在,部分淋巴滤泡残留。... 目的:探讨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临床表现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光镜下淋巴结被膜完整,边缘窦存在,部分淋巴滤泡残留。副皮质区明显增宽,弥漫分布单核细胞样细胞,核轻度异型,染色质稍粗糙,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可见,胞质较丰富淡染。免疫组化:瘤细胞CD20(+),CD79a(+),CD43(+),Bcl-2(+),Ki-67(1+,<5%),CyclinD1(-);残留生发中心细胞CD10(+)和Bcl-6(+);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有破坏;反应性细胞CD3、CD45RO、CD5、CD30散在阳性;HCV和EBER阴性。结论:NMZL是一种少见B细胞惰性淋巴瘤,无典型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早期易误诊为淋巴结良性增生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边缘区 淋巴瘤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九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丹 李甘地 +4 位作者 杨文秀 刘卫平 张尚福 李俸媛 李雷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primarypulmonaryextranodalmarginalzoneB celllymphoma ,即黏膜相关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淋巴瘤 )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primarypulmonaryextranodalmarginalzoneB celllymphoma ,即黏膜相关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淋巴瘤 )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染色 ,及其诊断和预后。 方法 对 9例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LCA、CD2 0、CD45RO、κ、λ、Ki 67、CD5、cyclinD1、CK、NSE)分析。结果 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病理组织形态 ,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2 0 0 1年新WHO分类 ,9例均被确诊为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MALT淋巴瘤 )。本组男 4例 ,女 5例 ,男女之比为 1∶1.2 5 ;中位年龄 5 1.5岁。所有MALT淋巴瘤病例都呈LCA阳性、CD2 0阳性 ,Ki 67阳性率低 ;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λ或κ阳性表达者分别为 5例、1例 ,κ和λ均阳性表达者 1例 ,2例无轻链限制性表达 ;CD45RO、CD5、cyclinD1、CK、NSE均阴性。结论 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属惰性淋巴瘤 ,临床极易误诊 ,必须结合其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PLL 淋巴组织 原发性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薇 熊文婕 +5 位作者 李姮 刘慧敏 李增军 吕瑞 邱录贵 易树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不同亚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情况,探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不同亚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情况,探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99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33例初诊惰性B-NHL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资料。与全国一般人群相对照,比较惰性B-NHL患者与全国一般人群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比较分析惰性B-NHL各亚型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733例惰性B-NHL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7.9%,与全国一般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vs.7.2%,P=0.548)。在惰性B-NHL中,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48例,HBs-Ag阳性率为18.8%,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18.8%vs.7.2%,P=0.002)、其他惰性B-NHL(18.8%vs.7.2%,P=0.004)及其他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患者(18.8%vs.7.1%,P=0.005)。惰性B-NHL其他亚型患者HBs-Ag阳性率比较全国一般人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阳性患者中,乙肝"大三阳"在惰性B-NHL不同亚型中无显著性差异,但乙肝"小三阳"在SMZL组占16.7%,明显高于其他惰性B-NHL组(16.7%vs.4.7%,P<0.001)。惰性B-NHL患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HCV-Ab)阳性率为1.9%,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1.9%vs.0.4%,P<0.001)。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LPL/WM)、SMZL、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结内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NMZL)组患者抗HCV-Ab阳性率分别为2.2%、2.5%、4.2%、3.0%、3.7%均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均P<0.05)。而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unclassified,B-LPD-U)、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tissue lymphoma,MALT)、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prolymphocytic leukaemia,B-PLL)、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组与全国一般人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ZL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及其他惰性B-NHL各亚型,提示HBV感染与我国SMZL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肝炎病毒 脾边缘区淋巴瘤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9
作者 钟伟龙 窦侠 +1 位作者 叶庭路 于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1-344,共4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患者男,26岁。右大腿伸侧、左肩部及左前臂各一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界限清楚,表面可见米粒大丘疹,无鳞屑、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状浸...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患者男,26岁。右大腿伸侧、左肩部及左前臂各一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界限清楚,表面可见米粒大丘疹,无鳞屑、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状浸润,少量累及表皮,浸润细胞中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胞质透亮,可见轻度核异形;表皮下、浸润细胞周围偶见浆细胞。免疫组化:可见大量反应性的CD3+T细胞,其周围环绕的小淋巴细胞CD20、CD79a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Bcl)-2均(+);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40%+);浆细胞限制性表达轻链-λ,不表达轻链-κ;散在肿瘤细胞CD30、CD21、CD10、Bcl-6及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均(+)。诊断:PCMZL。治疗:予手术切除右大腿伸侧及左肩部皮损,术后随访至今,皮损未复发及未见新发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胜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癌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续 刘月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 node inner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NHLNMZ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6例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进行...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 node inner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NHLNMZ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对6例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进行检测,并行21基因检测及NHLNMZL的基因检测。结果6例均为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其中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有2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瘤免疫表型:CD20弥漫阳性,CD21示FDC网扩大但较细,BCL-2、MNDA阳性。乳腺浸润性癌基因检测:其中4例表现为中危(RS=26.69),1例表现为高危(RS=34.21),1例表现为低危(RS=12.34);NHLNMZL中IgH、IgK、IgL阳性,FISH检测BCL-2、BCL-6、MYC均无重组。结论乳腺浸润性癌合并NHLNMZL虽属于恶性,但其侵袭性和恶性级别均较低,应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癌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2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继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66-168,共3页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MZBCL)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种独特的亚型。近年来 ,在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水平对MZBCL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有重要进展。MZBCL时 ,重排的VH基因亦是参与自身抗体产生的基因 ,提示该病源于自身反应性B细胞。多...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MZBCL)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种独特的亚型。近年来 ,在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水平对MZBCL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有重要进展。MZBCL时 ,重排的VH基因亦是参与自身抗体产生的基因 ,提示该病源于自身反应性B细胞。多种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及API2、BCL10和FAS等程序性死亡 (又称凋亡 )相关基因受累 ,表明程序性死亡受抑是MZBCL的主要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10高表达引起脾脏边缘带B细胞抗凋亡而致其体内增生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丽峰 杨伊姝 +4 位作者 陈彦 闫卓红 王爽力 孙闽 张权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目的以Eμ-BCL10转基因(transgenic,Tg)小鼠为模型研究BCL10高表达引起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PCR鉴定Eμ-BCL10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10转基因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方法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MALT淋巴瘤的前体细胞-... 目的以Eμ-BCL10转基因(transgenic,Tg)小鼠为模型研究BCL10高表达引起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PCR鉴定Eμ-BCL10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10转基因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方法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MALT淋巴瘤的前体细胞-边缘带(marginalzone,MZ)B细胞扩增,流式细胞仪鉴定脾脏边缘带B细胞并分离出这群B细胞用于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边缘带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CR鉴定BCL10转基因阳性(Tg/+)小鼠,Western blotting证明内源性BCL10蛋白在Tg/+和非转基因野生型(widetype,WT)小鼠中表达的水平相同;BCL10Tg/+小鼠BCL10蛋白的表达量是WT小鼠的2倍。组织学染色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增生的B细胞可能是边缘带B细胞,将这群B细胞用CD21、CD23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证明这群增生的B细胞正是CD21high/CD23low的边缘带B细胞。为了进一步研究边缘带B细胞的增生机制,采用CD43、CD23双染,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BCL10Tg/+以及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BCL10Tg/+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约30%可以在含5%FBS的RPMI-1640中存活1周以上,而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在第3天几乎全部死亡(P<0.01),这一结果说明,BCL10的高表达引起边缘带B细胞的抗凋亡效应。Anti-IgM诱导边缘带B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BCL10高表达保护anti-IgM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BCL10高表达引起脾脏边缘带B细胞扩增,扩增的B细胞具有抗凋亡特性,这种抗凋亡特性影响抗原受体信号传导途径。这些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因BCL10高表达而引起的MALT淋巴瘤的发病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10转基因小鼠 MALT淋巴瘤 边缘带b细胞 抗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艳婷 林敏 +1 位作者 张谊华 纪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3,共4页
患者男,30岁。背部散在红色结节3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淋巴细胞样细胞呈片状岛屿状浸润增生,部分细胞可见异形性,表真皮间可见无浸润带,表皮大致正常。免疫组化结果:中心细胞样小淋巴细胞Bcl-2、CD20、CD79a、mum-1(++),Kap-pa... 患者男,30岁。背部散在红色结节3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淋巴细胞样细胞呈片状岛屿状浸润增生,部分细胞可见异形性,表真皮间可见无浸润带,表皮大致正常。免疫组化结果:中心细胞样小淋巴细胞Bcl-2、CD20、CD79a、mum-1(++),Kap-pa:Lambda>10;CD5、CD10、Bcl-6(-);结节周围反应性T淋巴细胞CD3、CD8(+),CD4(-)。诊断: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治疗:行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皮损渐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边缘区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和T-ALL患者BCL11B-3’UTR miRNA结合位点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情况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帅 何子凡 +5 位作者 廖紫薇 曾成武 杨力建 陈少华 Suming HUANG 李扬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B基因3’端非翻译区(BCL11B-3’UTR)微小RNA(miRNA)结合位点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突变的方法,并初步分析健康人和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的SNP/突变情况。方法:通过Target Scan等... 目的:建立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B基因3’端非翻译区(BCL11B-3’UTR)微小RNA(miRNA)结合位点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突变的方法,并初步分析健康人和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的SNP/突变情况。方法:通过Target Scan等生物学软件对Gen Bank数据库中BCL11B-3’UTR序列的miRNA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分析;设计扩增包含主要BCL11B-3’UTR中miRNA结合位点区域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20例健康人和21例T-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的相应片段并送核苷酸序列分析后比对其序列变化情况。结果:根据context++score和seed match类型等评价标准筛选得到BCL11B-3’UTR中24个高度保守的潜在miRNA结合位点;发现1例T-ALL患者存在BCL11B-3’UTR第2 402位点核苷酸替换(T>C),该突变已在db SNP数据库登记(rs184678181);健康人BCL11B-3’UTR miRNA结合位点区域未检测到SNP/突变。结论:健康人和TALL患者BCL11B-3’UTR序列突变罕见。本研究率先发现1例T-ALL患者BCL11B-3’UTR的第2 402位点存在T>C改变,涉及hsa-miR-6814-5p结合位点区域。该SNP对BCL11B表达调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为BCL11B在T-ALL中的作用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b 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端非翻译区 微小RNA 单核苷酸多态性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青 李艳 +4 位作者 朱明明 丁懿 庞磊 王继军 郁多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过表达溶酶体相关穿膜蛋白5(lys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 5,Laptm5)3'不翻译区(3'UTR)的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探讨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荧...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过表达溶酶体相关穿膜蛋白5(lys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 5,Laptm5)3'不翻译区(3'UTR)的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探讨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B细胞及38B9细胞中Laptm5 mi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小鼠Laptm5 3'UTR及其含有的microRNA结合位点突变的突变型基因片段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 MSCV-PIG,包装成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38B9,流式细胞术检测逆转录病毒感染率,细胞计数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Laptm5 3'UTR或其突变型过表达后389B9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相比小鼠B细胞,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Laptm5的miRNA及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成功获得稳定过表达Laptm5 3'UTR(突变型)的38B9细胞株。Laptm5 3'UTR细胞株比Laptm5 3'UTR突变型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显著减慢,凋亡率显著增加[(7.87±1.08)%vs(0.45±0.07)%,P<0.01]。结论:小鼠Laptm53'UTR具有抑制B细胞淋巴瘤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影响相关microRNA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酶体相关跨膜蛋白5 3'不翻译区 b细胞淋巴瘤细胞 3889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
16
作者 高茹茹 柯晓艾 +4 位作者 刘显旺 薛彩强 韩涛 拓蕾 刘建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0-800,共1页
患者女,59岁,因"右上腹间歇性胀痛2周"入院;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余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53U/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3.... 患者女,59岁,因"右上腹间歇性胀痛2周"入院;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余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53U/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3.24E3IU/ml,甲胎蛋白(-)。CT:肝S6段5.1cm×4.2cm×3.8cm团状低密度影,边界尚清,增强后见其内有门静脉分支穿行(图1A);考虑炎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肝炎 乙型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20例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涂梅峰 郑文 +10 位作者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谢彦 林宁晶 平凌燕 应志涛 刘卫平 邓丽娟 张晨 朱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经北京肿瘤医院确诊的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其中结外、结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分别为16例、3例和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含氟达拉滨的方案,其中采用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14例,采用Rituximab(利妥昔单抗,R)-FC治疗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个周期化疗,平均完成为4.3个周期。结果:2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18例(90%),达部分缓解者2例(10%),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00%。所有患者的1年和2年总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88%,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均为85%。全组共化疗86个周期,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51%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其中9.3%周期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6例(30%)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年龄≥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66.7%(4/6),而<60岁患者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14.3%(2/14),P=0.037;20%周期发生胃肠道反应;8%周期发生轻度肝功能损伤;1例(5%)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边缘区b细胞 氟达拉滨 联合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特异TCR α和β链基因克隆及分子空间结构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青松 谭获 +4 位作者 陈少华 杨力建 李萡 叶静梅 李扬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目的扩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相关抗原特异T细胞克隆的全长TCRα和β链基因序列,并对其三维空间结构进行预测。方法从已鉴定的2例伴有克隆性增殖TCR Vα6和Vβ13亚家族T细胞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克... 目的扩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相关抗原特异T细胞克隆的全长TCRα和β链基因序列,并对其三维空间结构进行预测。方法从已鉴定的2例伴有克隆性增殖TCR Vα6和Vβ13亚家族T细胞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克隆全长TCRα和β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分析软件推算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并通过自动化蛋白质模建服务器SWISS-MODEL进行三维空间结构预测。然后利用蛋白质三维图像分析软件Rasmol对所获得的TCR三维空间结构进行显示和分析。结果获得DLBCL相关抗原特异TCRα6和β13全长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2例患者的TCR Vα6的空间结构与PDB ID:3ffcD模型相似,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16%和91.71%;而2个TCR Vβ13也均具有同一个空间结构模型PDB ID:2ialD,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95%和92.18%。结论来自不同DLBCL患者外周血中克隆性增殖的TCR Vα6或Vβ13亚家族T细胞的TCR具有高度同源性的空间结构,提示其可能识别相同的肿瘤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受体 CDR3区 同源建模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后胃癌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轶淳 孙明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854-2857,共4页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发生之...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残存以及复发有关。本文就3例胃MALT淋巴瘤后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醒临床医生,既要高度重视内镜检查的过程,精准发现内镜下病变的不同表现并进行活检,又要提高针对胃MALT淋巴瘤治疗后的定期密切随访观察的认识,及时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胃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洁 黄东平 +2 位作者 杨玉琼 靳小可 何合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增强对PAL诊治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2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肾上腺肿物。经病理组织...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增强对PAL诊治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2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肾上腺肿物。经病理组织学诊断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前者拒绝治疗,明确诊断后第32天死亡;后者因化疗前并发急性胰腺炎,接受了"Gem Ox"方案化疗,联合"VP-16+DXM"方案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短暂好转后迅速恶化,因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化疗后第40天死亡。结论: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结外淋巴瘤,治疗以放化疗联合治疗模式为主。PAL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预后差异较大,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