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8篇文章
< 1 2 2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Properties Between Polypropylene and Polycaprolactam Materials in Common Automobile Environments
1
作者 DIAO Shuai DONG Jinghan +2 位作者 ZHAO Yiquan YANG Wenxuan ZHANG Zhisong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24-728,共5页
To compare the sui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of polypropylene(PP)and polycaprolactam(PA6)materials in actual use in automobile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aging and different reagen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 To compare the sui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of polypropylene(PP)and polycaprolactam(PA6)materials in actual use in automobile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aging and different reagen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wo materials,such as tensile,bending,compression,and impact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ort⁃term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 had no much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 and PA6.After long⁃term thermal aging at 80℃,the strength of PP and PA6 increased while their toughness decreased.After short⁃term thermal aging at 120℃,PP strength decreases and toughness increases,while PA6 strength increases and toughness decreases.The soaking of glass water and car shampoo had no much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bu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6.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the strength of PA6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and the toughne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The soaking of 95#gasoline had no much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6,bu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After 720 h of soaking,the retention rates of the tensile strength,bending strength,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P were all less than 80%,while the retention rate of the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antilever beam was 16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PROPYLENE POLYCAPROLACTAM automobile environmental aging materi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green credit and automobile enterprises under the mechanism of dynamic reward and punishment based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2
作者 Yu Dong Xiaoyu Huang +1 位作者 Hongan Gan Xuyang Liu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2,I0007,共15页
To explor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dual carbon”target,based on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assumptions,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tripartite evolutionary game mod... To explor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dual carbon”target,based on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assumptions,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tripartit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of gov-ernment,commercial banks,and automobile enterprises;introduced a dynamic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ree parties’strategic behavior under the static and dynamic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Vensim PLE was use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could not reach a stable state under the static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A dynamic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stem stability and better fit real situations.Under the dynamic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an increase in the initial probabilities of the three parties can promote the system stability,and the government can im-plement effective supervision by adjusting the upper limit of the reward and punishment intensity.Finally,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redit by commercial bank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obile enterprises green credit system dynamics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for Automobile Starter/Generator System
3
作者 全力 刘强 +1 位作者 赵德安 刘迪吉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2期81-86,共6页
A self-designed and developed 12/10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M)i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 prototype of 2.5?kW switched reluctance starter/generator with fly-wheel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 A self-designed and developed 12/10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M)i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 prototype of 2.5?kW switched reluctance starter/generator with fly-wheel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elected engine (Changan Aotooc three-cylinder engine wagon) for the starter, generator and drive. The 36?V/42 V DC source system is applied to establishing the simulation-analyzing model of the motor. A finite-element (FE) analysis of its two-dimensional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exact model of the motor. Systematic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combining with its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and control element. Meanwhile the start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with special efforts. Satisfactory result is derived from the testing of the prototyp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basically matched with the tested data, which proves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 procedures, systematic modeling and control strategies. Therefore, the new 12/10-structure scheme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various SRM and 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searched motor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开关转换装置 起动器 发电机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用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倩 陈晨 +3 位作者 李艳国 杨志南 吕博 张福成 《燕山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中锰钢属于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范畴,其很好地平衡了汽车工业对强塑性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材料研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汽车用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的起源、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特点,分析讨论了高强度中... 中锰钢属于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范畴,其很好地平衡了汽车工业对强塑性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材料研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汽车用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的起源、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特点,分析讨论了高强度中锰钢的强塑化机制,总结了合金化和奥氏体逆转变退火工艺对高强度中锰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调控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中锰钢焊接性和氢脆敏感性问题。最后,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锰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用钢 中锰钢 强塑性 焊接性 氢脆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中立柱内板冲压的新型选择NSGA-Ⅱ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亮 彭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84,288,共6页
为了减小汽车中立柱冲压成形的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增厚率,提出了基于新型选择NSGA-Ⅱ算法的冲压优化方法。介绍了中立柱冲压成形工艺和高强度钢材料;以最小化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增厚率为目标,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 为了减小汽车中立柱冲压成形的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增厚率,提出了基于新型选择NSGA-Ⅱ算法的冲压优化方法。介绍了中立柱冲压成形工艺和高强度钢材料;以最小化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增厚率为目标,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在优化空间抽取了30个采样点,借助AutoForm R7软件得到相应的最大减薄率和最大增厚率;使用3阶响应面模型拟合了参数间回归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回归精度。给出了融合非支配排序层和自身累积被支配数的新型选择策略,并将其融入到NSGA-Ⅱ算法中,提出了新型选择NSGA-II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优化模型求解。经生产验证,最大减薄率均值由当13.1%减小为11.6%,最大增厚率均值由1.05%减小为0.98%,验证了这里的方法在中立柱冲压优化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中立柱 高强度钢 新型选择策略 多目标优化 响应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高流动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
6
作者 王宇 吴薇 +5 位作者 王菊 秦东琳 马丽 郝丹 刘江 王桂艳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64,共5页
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了助剂中主抗氧剂、辅助抗氧剂、成核剂、卤素吸收剂对高流动抗冲共聚聚丙烯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助剂用量后制备了车用高流动抗冲共聚聚丙烯IPC-1,并对比分析了IPC-1与市售IPC-2的结构与性能。结... 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了助剂中主抗氧剂、辅助抗氧剂、成核剂、卤素吸收剂对高流动抗冲共聚聚丙烯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助剂用量后制备了车用高流动抗冲共聚聚丙烯IPC-1,并对比分析了IPC-1与市售IPC-2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IPC-1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大;IPC-1的结晶度略高于IPC-2;IPC-1与IPC-2的橡胶粒子粒径接近且为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主要晶型都是α晶,且均含有少量的聚乙烯晶体;IPC-1与IPC-2的气味等级分别为3.0,3.2级,总碳释放量分别为51,59μg/g,满足车内饰用共聚聚丙烯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聚丙烯 高流动 抗冲击性能 正交试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外观自动评价方法
7
作者 李宝军 王浩东 +1 位作者 缪心皓 宋明亮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1-2000,共10页
针对汽车外观设计过程中评价置信度与实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大数据驱动的汽车外观设计评价方法。收集并整理了大规模汽车外观多视角图片数据及基于用户、专家视角所对应的评分、评论信息,对评分信息采用考虑评分置信度的综合加权评... 针对汽车外观设计过程中评价置信度与实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大数据驱动的汽车外观设计评价方法。收集并整理了大规模汽车外观多视角图片数据及基于用户、专家视角所对应的评分、评论信息,对评分信息采用考虑评分置信度的综合加权评分机制进行处理;筛选评论信息采用感性意象词汇提取方法,用评分、感性意象词汇对相应的车型图片进行标注,创建了汽车外观评价数据集(DATE2022),数据集包括基于用户及专家视角的汽车外观评分数据集和感性意象评价数据集。对用户、专家评分数据集采用深度学习回归方法得到用户及专家两个自动评分机,对用户、专家感性意象评价数据集采用多标签分类方法得到用户及专家两个感性意象评价机,采用特征可视化方法定位用户、专家感兴趣的外观显著性特征区域。数值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对汽车外观设计提供用户和专家两方面的量化评分、品牌基因、感性意象等自动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设计 深度学习 量化评价 评价置信度 感性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气降解型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及其路用性能研究
8
作者 高颖 张杰 +2 位作者 李金垣 郭庆林 吕小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6-231,共6页
为了解决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问题,采用掺填式和涂覆式制备沥青混合料试件,探讨在沥青混合料中掺杂或涂覆电气石-二氧化钛(TATi)复合材料对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这3种尾气降解效率及耐久性的影响,并对尾气降解型沥青混合料的... 为了解决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问题,采用掺填式和涂覆式制备沥青混合料试件,探讨在沥青混合料中掺杂或涂覆电气石-二氧化钛(TATi)复合材料对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这3种尾气降解效率及耐久性的影响,并对尾气降解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掺填式沥青混合料选用质量分数50%的TATi复合材料替代矿粉经济实惠;选用质量分数3%的TATi溶液喷涂(刷涂)制备的涂覆式沥青混合料尾气降解效率较高;与掺填式和涂覆式沥青混合料相比,TATi掺杂量为3%(质量分数)的含砂雾封层涂覆式沥青混合料的尾气降解效率和耐久性最好;碾压后掺填式和涂覆式沥青混合料的尾气降解效率均有所降低,与掺填式沥青混合料相比,涂覆式沥青混合料尾气降解效率明显降低;掺杂TATi后掺填式和涂覆式沥青混合料均能满足路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尾气 复合材料 沥青混合料 降解效率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法的汽油清净性检测适用性研究
9
作者 马遥 李轶 +4 位作者 张容硕 刘嘉 刘明宇 王博文 褚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9-544,共6页
车用汽油清净性是指车用汽油减少或防止在发动机燃油管路、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中形成沉积物的环保属性。为探明进气阀沉积物(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的适用性,研究收集了北京市储油库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剂的车用汽油和不同市售车用... 车用汽油清净性是指车用汽油减少或防止在发动机燃油管路、进气系统和燃烧室中形成沉积物的环保属性。为探明进气阀沉积物(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的适用性,研究收集了北京市储油库中未添加汽油清净剂的车用汽油和不同市售车用汽油清净剂作为试验样品,进行IVD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汽油来源、汽油批次、汽油清净剂品牌、检测实验室和检测设备,对IVD模拟试验的判定结果均无明显影响。并且,IVD模拟试验法可代替M111台架试验法以作为汽油清净性的主要检测和仲裁方法。IVD模拟试验法对汽油清净性检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在复杂的检测环境下有效支撑汽油清净性监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阀沉积物模拟试验法 车用汽油 汽油清净性 汽油清净性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值均衡算法的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
10
作者 卢炽华 周曾志 +3 位作者 陈弯 王子嘉 刘志恩 孙孟雷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在车内主动噪声控制领域,滤波最小均方(Filtered-x Least-mean-square,FxLMS)算法在面对发动机的低频窄带噪声时,因为其步长因子优化在不同频率上的不一致性,影响整体噪声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值均衡的主动噪声控制算法,均衡F... 在车内主动噪声控制领域,滤波最小均方(Filtered-x Least-mean-square,FxLMS)算法在面对发动机的低频窄带噪声时,因为其步长因子优化在不同频率上的不一致性,影响整体噪声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值均衡的主动噪声控制算法,均衡FxLMS算法在面对多种频率成分噪声时的收敛特性,并使其主要频率成分的收敛性能更加均匀。最后,建立基于国产数字音频处理器(Digital Audio Processor,DSP)的车内双通道主动噪声控制系统,车辆定置发动机稳态与行驶过程非稳态加速两种工况的实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稳态工况下,主要阶次的车内噪声降噪量最大值为39.35 dB(A);在非稳态工况下,车内总声压级最大降噪量为4.77 dB(A),可为车内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主动噪声控制 次级通路 汽车发动机 特征值均衡 数字音频处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滑块与复合抽芯的汽车水室模具设计
11
作者 彭贤峰 符立华 +2 位作者 李朋 傅莹龙 任建平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根据某款汽车水室塑件的结构特征与技术要求,设计了一副单点大水口直接进胶的注塑模具,由于塑件结构复杂,采用了一模一腔的布局。在定模侧设计了两个独立的抽芯油缸,其中一个油缸的抽芯运动行程为45 mm,另一油缸的行程为22 mm,在此基础... 根据某款汽车水室塑件的结构特征与技术要求,设计了一副单点大水口直接进胶的注塑模具,由于塑件结构复杂,采用了一模一腔的布局。在定模侧设计了两个独立的抽芯油缸,其中一个油缸的抽芯运动行程为45 mm,另一油缸的行程为22 mm,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组复合抽芯机构,解决了塑件进水口侧管特征的局部区域因存在多向脱模而导致脱模机构设计空间受到限制的问题。在动模侧整体设计了5组滑块抽芯的结构,重点设计了一组由双重叠滑块和三重叠滑块组合的脱模机构来成型塑件的外部特征,前者由一根斜导柱驱动,后者先通过斜导柱驱动,然后通过油缸来进行驱动。在顶出系统上通过定距拉钩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塑件的二次顶出,并且将模具的顶出板与注塑机的顶出杆采用螺杆固定连接,在模具结构上节省了顶出油缸的设计。冷却系统设计方面,在型芯的两个小镶块内部设计了2组内径为4 mm、外径8 mm的“喷泉式”水路,其余水路采用了“直通式+隔水片式”的组合。经试模后,该汽车水室塑件表面无不良缺陷,平口的平面度符合要求,证明该模具的重叠滑块结构与复合抽芯结构设计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水室 复合抽芯 定距拉钩 三重叠滑块 二次顶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汽车司机群体与战时交通运输
12
作者 魏文享 刘志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0-311,332,共13页
汽车在清末进入中国,随着外国人在华用车以及本土车辆之增多,“汽车夫”成为新的谋生之道。职业汽车司机作为现代“御者”,初期受汽车增长趋势及驾驶专业技能之限制,从业者数量增加较为缓慢。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公路里程增长及公共交通... 汽车在清末进入中国,随着外国人在华用车以及本土车辆之增多,“汽车夫”成为新的谋生之道。职业汽车司机作为现代“御者”,初期受汽车增长趋势及驾驶专业技能之限制,从业者数量增加较为缓慢。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公路里程增长及公共交通的发展,汽车司机数量增长加速。抗战时期是职业汽车司机群体扩张的重要阶段。西南地区军、公、商车云集,原本普通司机成为决定战时运输是否通达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招募、考训及内迁等途径,不少大学生、商人、工人及南洋侨工加入抗战汽车司机之列。在重庆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一调配下,无论军车还是各公、商运输车司机均实行军事化编队,汽车司机群体成为军品抢运与作战部队投送的主要执行者。滇缅公路作为战时的国际运输生命线,也是汽车司机坚守本位、服务抗战的前线。从业者生计与职业的公共责任及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战时运输需求的增减直接影响到汽车司机群体的规模及收入,也有不少司机运用其在物资运输中的“职业权力”谋利。与受雇于私人之司机相较,承担战时客货运输重任的汽车司机群体之公共责任感和爱国心在职业心理上有鲜明体现,也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晚清民初时的“仆役”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西南地区 汽车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视域下汽车造型智能设计研究
13
作者 章彰 徐义辉 +1 位作者 陆潜慧 王梦灵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9-224,共6页
为研究智能技术与汽车造型设计结合的可能性,提出一种人机协同的汽车造型智能设计方法,包括需求数据支持、数据智能转换、智能寻优匹配和对抗式迭代评价4个关键步骤,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和词频-逆文档频率算法等关键技术处理调... 为研究智能技术与汽车造型设计结合的可能性,提出一种人机协同的汽车造型智能设计方法,包括需求数据支持、数据智能转换、智能寻优匹配和对抗式迭代评价4个关键步骤,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和词频-逆文档频率算法等关键技术处理调研数据,匹配设计方案,以“饱满”和“未来感”为关键词验证方法框架的可行性。最终设计结果得到用户认可,证明汽车造型智能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人机协同的汽车造型智能设计方法可为未来汽车造型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汽车智能设计的发展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造型 人机协同 智能设计 聚类分析 词频-逆文档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转矩波动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能耗优化方法
14
作者 吴石 马茂原 +2 位作者 李文广 李明义 于文庆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1-713,共13页
针对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在凹凸不平路面和汽车频繁变速时出现的转矩波动大所引起能耗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转矩波动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能耗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电动汽车纵向驱动动力学方程和CarSim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电机能耗模... 针对轮毂电机驱动汽车在凹凸不平路面和汽车频繁变速时出现的转矩波动大所引起能耗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转矩波动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能耗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电动汽车纵向驱动动力学方程和CarSim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电机能耗模型、轮胎滑移能耗模型、横摆力矩跟踪误差模型作为上层控制目标,并建立考虑路面激励的轮毂电机动力学模型作为下层控制目标。其次以上层控制目标为轮毂电机汽车转矩优化的目标函数,以电机转矩和转速极限为不等式约束,以模糊控制方法进行目标函数权重分配,基于NSGAⅡ建立了上层转矩优化模型;同时,基于滑模抗扰动观测器建立了路面激励引起轮毂电机转矩超调和延迟的下层轮毂电机矢量控制模型。最后进行四轮轮毂电机驱动汽车的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分析了WLTC工况和CLTC-P工况下汽车前后轴车轮转矩、汽车总能耗、汽车电池SOC在不同优化方法下的变化情况。轮毂电机台架试验表明,考虑转矩波动的轮毂电机驱动汽车能耗优化方法在WLTC和CLTC-P工况下能有效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 转矩波动 NSGAⅡ SMADO 能耗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仪表板浇注系统与冷却系统优化
15
作者 谭安平 许登极 +1 位作者 宋鸿煜 李玲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5,共5页
运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仪表板模具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原经验设计6点进浇方案填充不均匀、模腔压力大、锁模力较高、模温不均匀、翘曲变形量较高;增加2个进浇口后填充较为均匀,锁模力降低15%,翘曲变形量降低2... 运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仪表板模具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原经验设计6点进浇方案填充不均匀、模腔压力大、锁模力较高、模温不均匀、翘曲变形量较高;增加2个进浇口后填充较为均匀,锁模力降低15%,翘曲变形量降低22%,表面质量缺陷风险降低;增加1条水路后,凸、凹模模温相差在10.00℃以内,模温较均匀,冷却系统优化成功。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的优化使得大型模具的研发与制造成本降低,缩短了产品成型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汽车仪表板 验证 优化 浇注系统 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万里 凌黎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85,共3页
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与创新,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中的应用,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 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与创新,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中的应用,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系统、轻量化设计、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汽车制造 轻量化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后阅读灯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设计
17
作者 王明伟 妙磊 +3 位作者 吴迪 蔡世铭 王宗强 俞建荣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39,共7页
通过对汽车后阅读灯外壳结构分析,设计出“两模四腔”的双色注塑模具。针对第一次注射成型,采用“4点针阀式热流道+点浇口”的进胶方式,针对第二次注射成型,采用“1点针阀式热流道+U形冷流道+潜式浇口+辅助浇口”的进胶方式,从而完成浇... 通过对汽车后阅读灯外壳结构分析,设计出“两模四腔”的双色注塑模具。针对第一次注射成型,采用“4点针阀式热流道+点浇口”的进胶方式,针对第二次注射成型,采用“1点针阀式热流道+U形冷流道+潜式浇口+辅助浇口”的进胶方式,从而完成浇注系统的设计,通过CAE模流分析对浇注系统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其中辅助浇口的设计,避免了浇口缩痕的产生。设计了模具的成型系统,针对产品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特点,模具采用镶拼式结构,针对二次注塑排气困难的情况,在型腔上设计了宽度5 mm、深度0.5 mm的排气槽,避免产品出现困气烧焦;优化了模具的冷却系统,提高了产品冷却效率,避免了产品变形;设计了模具的顶出系统,采用“顶针+直顶杆+斜顶杆”的顶出方式,在顶出的同时利用浇口镶件剪掉潜式浇口凝料。塑件顶出后利用机械手进行取件,完成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汽车后阅读灯外壳模具结构设计合理,生产精度较高,经过实际生产验证发现模具运行安全稳定,成型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后阅读灯外壳 双色注塑模具 模流分析 热流道 浇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泵盖圆弧抽芯倒装式热流道模具设计
18
作者 郑子军 李香芬 +1 位作者 王声杭 杨少增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结合汽车带圆弧弯管泵盖塑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一模两腔热流道两板模具用于该塑件的成型。由于塑件圆筒形外壁上设置有弯管特征的特点,弯管内壁的脱模需要设计弯管抽芯机构且机构如按普通模具的结构布置,弯管抽芯机构只能布置于模... 结合汽车带圆弧弯管泵盖塑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一模两腔热流道两板模具用于该塑件的成型。由于塑件圆筒形外壁上设置有弯管特征的特点,弯管内壁的脱模需要设计弯管抽芯机构且机构如按普通模具的结构布置,弯管抽芯机构只能布置于模具定模一侧,不利于弯管抽芯机构的设计,因而采用倒装结构来进行解决,使弯管机构位于模具动模一侧且内藏于模具内,使模具在注塑机上的安装较为方便。弯管抽芯机构中,使用一个旋转中间滑块和一个水平移动滑块将油缸的抽芯动力转化为弯管型芯的旋转抽芯驱动力,使驱动机构在模具中更为方便安装,且能有效减小机构对模架的容纳尺寸要求,有效降低模具整体制造成本。倒装结构中,使用热流道+冷流道复合浇注系统方式并采用3个潜伏式浇口从塑件内壁对模腔进行浇注,较为方便地解决了模腔平衡充填的要求。模具中针对动模一侧冷流道废料的脱模使用小尺寸气缸进行顶出,定模侧设置的推板机构中,使用扣机插杆/扣机锁,缩芯套/缩芯插杆配合控制定模推板的顶出动作,动作可靠实用,为模具设计增加了新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泵盖 圆弧抽芯 机构设计 注射模具 复合浇注系统 脱模方式 结构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帅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6,共15页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企业市场地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的提升能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规模较小、非国有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规模较大、国有企业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加强培训与研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重视动态能力培养,搭建技术融合桥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驱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倡导差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策略,加速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供应链韧性 汽车制造业 动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竞争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的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产健 张丽 李世龙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6,共8页
汽车产业正进入以“智能化”为竞争核心的下半场。尽管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取得的先发优势,中国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但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短板弱项也逐渐有所暴露,如在市场层面出现的产能过剩风险以... 汽车产业正进入以“智能化”为竞争核心的下半场。尽管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取得的先发优势,中国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但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短板弱项也逐渐有所暴露,如在市场层面出现的产能过剩风险以及海外市场增长的可持续性不高等问题,在产品与技术层面存在的“缺芯少魂”现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先发优势不明显,以及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跨界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这均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下半场竞争的主要障碍。当前,应在推进汽车产业的国家品牌战略、谋划构建国家汽车行业并购体系、加强技术攻关和前瞻布局、加强跨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启动智能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助力中国抢占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先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 智能化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