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MAB萃取Au(CN)_2^-体系中几种改性剂的对比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昆 陈景 +3 位作者 吴瑾光 高宏成 崔宁 余建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07-311,共5页
研究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剂惰性稀释剂Au(CN) -2 萃金体系中各种改性剂对萃取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改性剂对萃金的助萃效果与它们的碱性强弱顺序一致 ,即与它们的给电子能力的顺序一致 ,为TAPO >TBP >MIBK >ROH &... 研究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剂惰性稀释剂Au(CN) -2 萃金体系中各种改性剂对萃取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改性剂对萃金的助萃效果与它们的碱性强弱顺序一致 ,即与它们的给电子能力的顺序一致 ,为TAPO >TBP >MIBK >ROH >BIOSO。改性剂的加入避免了体系中第三相的形成 ,使得Au(CN)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剂 表面活性剂 溶剂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萃取Au(CN)_2^-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姜健准 周维金 +2 位作者 高宏成 吴瑾光 徐光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30-2233,共4页
通过萃取平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分峰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 TDM-BAC) -磷酸三丁酯 ( TBP) -正庚烷体系萃取 Au( CN) - 2 的机理及过程 .提出了萃合物的结构模型是基于氢键的超分子体系 ,组成为 [R4N+]· ... 通过萃取平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分峰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 TDM-BAC) -磷酸三丁酯 ( TBP) -正庚烷体系萃取 Au( CN) - 2 的机理及过程 .提出了萃合物的结构模型是基于氢键的超分子体系 ,组成为 [R4N+]· [Au( CN) - 2 ]· 4 H2 O· 4 TBP.当有机相金浓度大于 3g·L- 1 时 ,有机相中存在聚集现象 .通过激光光散射技术测定了有机相中反向胶团的大小 ,表明萃取过程是分散在水相中的胶团在协萃剂 (或助表面活性剂 )作用下溶入有机相 ,转型为反向胶团或微乳液 ( W/O型 )聚集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微观机理 微乳液 au(cn)2^- FTIR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反向胶团 黄金 生产 氰化物浸取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氧化物萃取Au(CN)_2^- 被引量:4
3
作者 欧俊 周锡堂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62-168,共7页
膦氧化物萃取剂Cyanex921和Cyanex923用于从金的氰化物溶液中萃取Au(CN)-2,反应可在常温下进行;煤油作稀释剂,锂盐作盐析剂,能明显提高萃取率;萃取反应在3min即可达到平衡;Cyanex921和C... 膦氧化物萃取剂Cyanex921和Cyanex923用于从金的氰化物溶液中萃取Au(CN)-2,反应可在常温下进行;煤油作稀释剂,锂盐作盐析剂,能明显提高萃取率;萃取反应在3min即可达到平衡;Cyanex921和Cyanex923的萃取效果相近。在6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氧化物 萃取 au(cn)^-2 萃取剂 氧化物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TBP-Au(CN)_2-萃合物水分子数的测定
4
作者 李楷中 周晓明 +1 位作者 陈景 吴瑾光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1,共6页
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碱性氰化液中的金被高效萃取,水分子在萃合物结构中提供氢键。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的体系具有很好的萃金效率,用^(198)Au示踪活化、微库仑水分测定(卡尔-费休法)和红外... 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碱性氰化液中的金被高效萃取,水分子在萃合物结构中提供氢键。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的体系具有很好的萃金效率,用^(198)Au示踪活化、微库仑水分测定(卡尔-费休法)和红外光谱法对该体系进行了分析,并用线性拟合的方式研究有机相中水和金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萃合物中水浓度与金浓度线性相关,摩尔比约为4;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相中的金、氰根和水的含量有固定比例,萃合物具有稳定的化学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溶剂萃取 au(cn)2- 萃合物 水分子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吸附Au(CN)_2^-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文耀 陈鹏 安丰刚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2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文研究了椰壳炭,煤质炭吸附Au(CN)_2^-的性能,首次发现煤质炭比表面低于椰壳炭,其平衡吸附Au(CN)_2^-容量高于椰壳炭;用傅利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测定了活性炭化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Au(ON)_2^-在活性炭上吸附是络合吸附,与活性炭芳环... 本文研究了椰壳炭,煤质炭吸附Au(CN)_2^-的性能,首次发现煤质炭比表面低于椰壳炭,其平衡吸附Au(CN)_2^-容量高于椰壳炭;用傅利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测定了活性炭化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Au(ON)_2^-在活性炭上吸附是络合吸附,与活性炭芳环缩聚程度有关,芳环缩聚程度高,吸附Au(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 au(c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改性纳米TiO_2材料对NPE-10光催化降解的活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冯春波 杜志平 +2 位作者 赵永红 台秀梅 李秋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53-957,共5页
以钛酸四丁酯和氯金酸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u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粉体,并用XRD、BET、XPS和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对其晶相结构、比表面积、表面组成及紫外可见光响应范围进行了表征,对其光催化降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以钛酸四丁酯和氯金酸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u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粉体,并用XRD、BET、XPS和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对其晶相结构、比表面积、表面组成及紫外可见光响应范围进行了表征,对其光催化降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10)的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掺杂的Au在纳米TiO2粉体材料中可能以两种形态存在,即以Au3+离子形式替代Ti4+进入TiO2晶格和以Au原子态形式暴露于粉体表面.前者使TiO2在480~650nm出现了更强的光吸收;后者中处于表面原子态的Au又会成为光生电子的受体,有效地避免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通过对掺杂量及处理温度的优化,在nAu3+/nTi4+=0.005,500℃煅烧的条件下可以制得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的Au/TiO2粉体.对NPE-10的光催化氧化试验显示,日光照射4h后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1.8%;而用未改性的纳米TiO2,在同样条件下,NPE-10的光催化降解效率仅能达到50.2%,商品DegussaP-25也只能达到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O2 溶胶-凝胶法 可见光响应 光催化降解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Au(Ⅰ)配合物[Y^+]_2[Au(i-mnt)]_2(Y^+=[n-Bu_4N]+,K^+,[Ph_4As]^+)发光机制的从头计算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潘清江 张红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0-314,共5页
用从头算方法研究 [Au( i-mnt) ]2 - 2 ( i-mnt=i-marononitriledithiolate)的电子吸收和磷光发射性质 ,利用MP2和 CIS方法分别优化了 [Au( i-mnt) ]2 - 2 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 .计算的基态 Au( )— Au( )键长为0 .2 82 5 nm,表明 ... 用从头算方法研究 [Au( i-mnt) ]2 - 2 ( i-mnt=i-marononitriledithiolate)的电子吸收和磷光发射性质 ,利用MP2和 CIS方法分别优化了 [Au( i-mnt) ]2 - 2 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 .计算的基态 Au( )— Au( )键长为0 .2 82 5 nm,表明 Au( )之间存在弱吸引作用 .采用 SCRF方法中 IPCM模型模拟配合物在乙氰溶液中的行为 ,计算得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31 5 .5 nm,指认 X1 Ag→ A1 Au 来源于 i-mnt配体内电荷转移跃迁 .在 4 36 .2 nm处得到具有 B3 Au→ 1 Ag 跃迁的磷光发射 ,指认为 i-mnt配体内电荷转移和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跃迁 ,与5 0 0 nm乙氰溶液的发射相对应 ,为金属修饰的有机配体发光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au(Ⅰ)配合物 [au(i-mnt)]2^2- 发光机制 从头计算 溶剂效应 金(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ZrO_2催化剂中ZrO_2的尺寸效应:1,3-丁二烯加氢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鑫 徐柏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在不同温度 (673~ 1 0 73 K)下 ,于流动 N2 气中焙烧 Zr O(OH) 2 醇 (乙醇 )凝胶 ,制备了不同尺寸的Zr O2 -AN纳米晶 (6~ 3 0 nm) .采用沉积 -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质量分数为 0 .7%的 Au/Zr O2 -AN催化剂 .用 XRD,XRF,TEM/HRTEM,EDS,... 在不同温度 (673~ 1 0 73 K)下 ,于流动 N2 气中焙烧 Zr O(OH) 2 醇 (乙醇 )凝胶 ,制备了不同尺寸的Zr O2 -AN纳米晶 (6~ 3 0 nm) .采用沉积 -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质量分数为 0 .7%的 Au/Zr O2 -AN催化剂 .用 XRD,XRF,TEM/HRTEM,EDS,N2 吸附和 1 ,3 -丁二烯加氢反应对 Zr O2 -AN和 Au/Zr O2 -AN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 Au/Zr O2 -AN样品中 ,Au粒子的平均尺寸为 4~ 5 nm,Zr O2 -AN的颗粒大小没有因为负载 Au粒子而发生改变 . 1 ,3 -丁二烯在 Au/Zr O2 -AN催化剂催化下能以 1 0 0 %的选择性进行加氢反应生成单烯烃 .随着 Au/Zr O2 -AN催化剂中 Zr O2 -AN纳米晶尺寸的增加或“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 ,1 ,3 -丁二烯的转化率明显降低 ;1 -丁烯的选择性先增加后减小 ,2 -丁烯中反 /顺异构体的摩尔比在 0 .5~ 1 .0的范围内逐渐增大 ,TEM/HRTEM表征结果清楚地表明 ,Au/Zr O2 -AN催化剂中 Au粒子与 Zr O2 -AN颗粒接触界面 /周边随 Zr O2 -AN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这很可能是含有更小尺寸 Zr O2 -AN纳米粒子的Au/Zr O2 -AN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ZrO2催化剂 1 3-丁二烯加氢反应 纳米ZRO2 尺寸效应 多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化沉积制备核电级Z2CN19-10N不锈钢构件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庆田 刘正武 +4 位作者 李燕 王江 郝云波 李浩 赵凯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79,共4页
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制备核电级Z2CN19-10 N奥氏体不锈钢板,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技术,对沉积态及热处理态组织进行分析,测试沉积态及热处理态试样室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熔化沉积Z2CN19-10 N不锈钢沉积态组织由沿沉积增高方... 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制备核电级Z2CN19-10 N奥氏体不锈钢板,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技术,对沉积态及热处理态组织进行分析,测试沉积态及热处理态试样室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熔化沉积Z2CN19-10 N不锈钢沉积态组织由沿沉积增高方向贯穿多层外延生长的柱状晶组成,柱状晶内包含多个细长整齐排列的树枝晶,奥氏体基体上分布着大量沿沉积增高方向排列的残余铁素体;固溶处理后残余铁素体消除,奥氏体基体上析出大量碳化物。Z2CN19-10N奥氏体不锈钢沉积态组织具有良好的室温拉伸性能,抗拉强度达539 MPa,屈服强度264 MPa,延伸率54%,达到锻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2cn19-10N不锈钢 激光熔化沉积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含2-巯基吡啶-1-氧A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能(英文)
10
作者 苑壮东 周芳霞 +1 位作者 张慧苹 岳呈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3-1288,共6页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2个含2-巯基吡啶-1-氧(mpo)的Au(Ⅰ)配合物:(ph3P)Au(mpo)(1)和[Au(mpo)2][Na(H2O)4].H2O(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与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而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2个含2-巯基吡啶-1-氧(mpo)的Au(Ⅰ)配合物:(ph3P)Au(mpo)(1)和[Au(mpo)2][Na(H2O)4].H2O(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与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而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合物1的结构为零维的(ph3P)Au(mpo),而配合物2的结构是Au(mpo)2单元与一维Na(H2O)4带以及游离水分子通过氢键连结而成的三维结构。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2在300 nm紫外光激发下可以发射较强的蓝光(423.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巯基吡啶-1- au髣配合物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Ru)-SiO_2纳米-微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精细结构研究
11
作者 马希骋 蔡元华 +2 位作者 伦宁 温树林 豆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93-797,共5页
在制备出高性能的Au(Ru) SiO2 纳米 微米复合粒子的基础上 ,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电子探针和X 射线衍射等现代手段 ,研究了该复合粒子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纳米 微米复合粒子在结构上呈现类似天体星云式的多层次结构 ... 在制备出高性能的Au(Ru) SiO2 纳米 微米复合粒子的基础上 ,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电子探针和X 射线衍射等现代手段 ,研究了该复合粒子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纳米 微米复合粒子在结构上呈现类似天体星云式的多层次结构 ,可区分为三级 ,其中一级结构是在微米尺度上 ,该层次上的SiO2 微粒是整个复合粒子的承载骨架 ,其粒度均匀 ,分散性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其所包含的功能金、钌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 ;二级结构是在纳米尺度上 ,观察发现 ,金、钌纳米粒子相对均匀地镶嵌在第一结构层次的SiO2 微粒中 ,它们是整个材料的性能载体 ,对材料性能起决定作用 ,研究指出进一步适度降低第一层次的SiO2 微粒的粒径有望进一步降低甚至消除其中金、钌纳米粒子间的团聚 ;三级结构为金、钌纳米晶粒的高分辨晶格像 ,表明纳米晶表面原子点阵存在畸变。研究还指出 ,在该纳米 微米复合粒子中 ,金属金、钌的纳米粒子是以机械混合形式存在 ,不形成合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u)-SiO2纳米-微米复合粒子 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CeO_(2)中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形貌效应
12
作者 韩静茹 孙志敏 +1 位作者 李昱 胡执一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2-1690,共9页
以Au/CeO_(2)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不同形貌的CeO_(2)载体来研究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的形貌效应。分别以纳米立方块和纳米棒作为载体,通过高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光电子能谱、氢程序升温还原等一系列表征方法揭示了CeO_(2)纳... 以Au/CeO_(2)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不同形貌的CeO_(2)载体来研究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的形貌效应。分别以纳米立方块和纳米棒作为载体,通过高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光电子能谱、氢程序升温还原等一系列表征方法揭示了CeO_(2)纳米立方块表面更易发生质量传输并形成CeO_(2-x)包覆层。此包覆层大幅抑制了催化剂对小分子气体的吸附能力,并减少了催化活性位点的暴露,对探针反应(丁二烯选择性催化加氢)的催化活性影响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eO_(2)纳米立方块比CeO_(2)纳米棒更易构建SMSI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au/CeO_(2) 形貌效应 1 3-丁二烯催化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杂物对压水堆核电站用Z2CN19-10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
13
作者 马新朝 刘璐 +2 位作者 洪源平 李世伟 步伟东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模拟压水堆正常工况环境中对正常组织和夹杂物超标的Z2CN19-10不锈钢U型弯曲试样进行恒应力浸泡试验,并分别在250mV外加电位下、在富含溶解氧和氯离子溶液中以及在沸腾MgCl_2溶液中进行加速应力腐蚀试验,研究了夹杂物对该钢应力腐蚀... 在模拟压水堆正常工况环境中对正常组织和夹杂物超标的Z2CN19-10不锈钢U型弯曲试样进行恒应力浸泡试验,并分别在250mV外加电位下、在富含溶解氧和氯离子溶液中以及在沸腾MgCl_2溶液中进行加速应力腐蚀试验,研究了夹杂物对该钢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压水堆正常工况环境以及250mV外加电位、富含溶解氧和氯离子的溶液中,超标的夹杂物均不会导致试验钢出现应力腐蚀开裂;在沸腾MgCl_2溶液中,两种试样均发生了应力腐蚀开裂,但在裂纹萌生区和扩展区未发现夹杂物,说明应力腐蚀开裂与夹杂物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 夹杂物 Z2cn19-10不锈钢 应力腐蚀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undlich方程在活性炭吸附Au(CN)2^—过程的应用
14
作者 徐志明 《沈阳黄金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5-10,共6页
关键词 au(cn)2^- 吸附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iO_2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俊娟 赵高凌 +3 位作者 王玲 钱敏 陈志君 韩高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08-1610,1614,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纤维和Au/TiO2复合纤维,利用XRD、SEM、TEM等手段对纤维样品的结晶性能及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TiO2呈锐钛矿结构,Au的颗粒尺寸...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纤维和Au/TiO2复合纤维,利用XRD、SEM、TEM等手段对纤维样品的结晶性能及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TiO2呈锐钛矿结构,Au的颗粒尺寸范围为7~15nm,纤维直径范围为5~20μm,长度为5~50cm。Au的掺入可以显著地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且其光催化活性随着Au掺入量的增加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au TiO2纤维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Al_2O_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云霞 刘维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u/Al2O3纳米复合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Au/Al2O3纳米复合薄膜是由纳米微晶组成的颗粒膜,复合薄膜均...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u/Al2O3纳米复合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Au/Al2O3纳米复合薄膜是由纳米微晶组成的颗粒膜,复合薄膜均匀、致密、无裂纹,Au以纳米晶核形式镶嵌于Al2O3基体中,纳米Au晶核的粒径为23~26nm;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吸收峰位置与烧结温度有关,吸收强度随烧结温度和金添加量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l2O3 纳米复合薄膜 溶胶-凝胶法 光学性能 制备 表征 氧化铝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式-和反式-2,5-二取代四氢呋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鸿鑫 刘化章 +2 位作者 Bloch R. Mandville G. 林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1-836,共6页
内酯与有机锂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再在酸催化下用NaBH_3CN还原,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可能是由氢负离子在中间体氧鎓离子位阻最小的一侧进攻所引起.所得的三环化合物经热分解和加氢反应,制备顺式和反式-2,5-二取代四氢呋喃。
关键词 顺式-2 5-二取代四氢呋喃 反式-2 5-二取代四氢呋喃 立体选择性合成 内酯 有机锂试剂 亲核加成反应 酸催化还原 aBH2cn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体不锈钢Z2CN131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利钢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75-79,共5页
使用Gleeble-1500热模拟力学实验机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对Z2CN131马氏体不锈钢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2CN131马氏体不锈钢在低的应变速率(0.01 s-1)、高的变形温度(1050、1150℃)时发生动态再结晶;在lnθ-ε曲线图出... 使用Gleeble-1500热模拟力学实验机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对Z2CN131马氏体不锈钢流变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2CN131马氏体不锈钢在低的应变速率(0.01 s-1)、高的变形温度(1050、1150℃)时发生动态再结晶;在lnθ-ε曲线图出现的拐点,-坠lnθ/坠ε-ε曲线图上出现的极小值点,所对应的应变为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由此可确定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基于Avrami方程建立了Z2CN131马氏体不锈钢的再结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2cn131马氏体不锈钢 热模拟 应力-应变曲线 动态再结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C结合的本质
19
作者 史素青(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3,共1页
实验证据表明,与铜和银相比,之前通过计算所得的Au(CN)2^-中Au—C键具有显著共价键特性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布朗大学WangLaisheng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的Li Jun合作,提供了有关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新发现,并对最近发现的金的催化活性... 实验证据表明,与铜和银相比,之前通过计算所得的Au(CN)2^-中Au—C键具有显著共价键特性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布朗大学WangLaisheng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的Li Jun合作,提供了有关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新发现,并对最近发现的金的催化活性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cn)2^- 实验证据 清华大学 相互作用 催化活性 重金属 共价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作模板制备多孔Au/Cu_xO催化剂及其CO氧化性能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朋飞 张所瀛 +1 位作者 杨祝红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25-2331,共7页
采用MOF材料作模板,通过在Cu-BTC材料表面预先负载贵金属Au再热解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正八面体结构的新型多孔Au/Cu_xO负载型催化剂。通过降低热解环境中的O_2浓度,调节氧化时间,实现了Au/Cu-BTC氧化产物组分的调节,分别制得了Au/Cu_2... 采用MOF材料作模板,通过在Cu-BTC材料表面预先负载贵金属Au再热解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正八面体结构的新型多孔Au/Cu_xO负载型催化剂。通过降低热解环境中的O_2浓度,调节氧化时间,实现了Au/Cu-BTC氧化产物组分的调节,分别制得了Au/Cu_2O、Au/Cu_2O-Cu O、Au/CuO复合催化材料。将其用于CO催化氧化,发现所有Au/Cu_xO催化剂都表现出比Cu-BTC和Au/Cu-BTC更优异的催化性能,其中由于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Cu_2O含量以及更好的Au的分散性,Au/Cu_2O的CO氧化活性最佳,180℃即能实现CO的完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催化剂 纳米结构 多孔材料 Cu-BTC au/Cu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