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时延相关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洪梅 张韧 +4 位作者 张海洋 马晨晨 葛晶晶 赵靓 余丹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5-714,共10页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主要的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基本的关联结构和演变示意图。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的季风子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异常变化的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印度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异常变化的则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另一个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研究揭示了副热带高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之间的时延特征与统计关联特性,为相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亚洲夏季风系统 交叉小波 时延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非夏季风系统的气候特征及其长期变率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一汇 李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6-796,共11页
在综合论述亚非夏季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1)在古气候学上,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亚非季风干湿状态的研究成果。亚非季风系统在暖事件中同步增强,降水偏多,处于湿润期;在冷事件中,同步减... 在综合论述亚非夏季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1)在古气候学上,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亚非季风干湿状态的研究成果。亚非季风系统在暖事件中同步增强,降水偏多,处于湿润期;在冷事件中,同步减弱,降水偏少,处于干旱期。(2)近百年现代气候学对亚非夏季风的研究主要围绕亚非夏季风在非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进退问题。研究一致表明,在1960年代季风降水减弱,亚非夏季风雨带南移;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非亚夏季风开始同步北移加强。(3)北非和亚洲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尺度的变率影响亚非夏季风雨带的一致北移和南退。指出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非洲萨赫勒地区和中国黄淮地区降水的增多机理。通过评述,无论对万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时期,还是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时期,亚非季风系统是一个行星尺度的内部一致的季风系统,它总体上具有同步一致的进退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夏季风 古气候 热带东风急流 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叶许春 许崇育 +1 位作者 张丹 李相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74-1182,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和亚洲季风指数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和亚洲季风指数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与亚洲主要夏季风指数之间均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显著性影响范围东亚夏季风大于南海夏季风大于南亚夏季风。不同亚洲夏季风子系统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东亚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亚洲主要夏季风指数存在2~4 a时间尺度上的显著相关性,且以反位相关系为主。此外,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干性最为突出,在小于8 a的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近50 a来呈现减弱的趋势,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系统 夏季降水 小波分析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丁一汇 李怡 +2 位作者 王遵娅 司东 柳艳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共13页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海洋年代际变化模态。在此前提下,本文首先阐述了AMO对亚非夏季风的强迫作用与遥相关作用,特别强调了它在亚非夏季风及其降水年代际转型中的作用;其次讨论了PDO与冬春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雨带的协同作用;最后综合分析了AMO、PDO与IOBM(Indian Ocean Basin Mode,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的协同作用,指出印度洋海洋模态在年代尺度上独立于AMO与PDO的相关组合,主要起着加强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太平洋年代振荡(PDO) 全球季风系统 亚非夏季风的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侧绕流风系的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31
5
作者 黄刚 周连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316-330,共15页
从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侧绕流偏北风系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 ,前者对后者有很大影响 ,若夏季青藏高原西侧绕流的偏北风系强 ,则东亚夏季风偏南风分量强 ,且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可能... 从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侧绕流偏北风系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 ,前者对后者有很大影响 ,若夏季青藏高原西侧绕流的偏北风系强 ,则东亚夏季风偏南风分量强 ,且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可能偏多 ;相反 ,若夏季青藏高原西侧绕流的偏北风系弱 ,则东亚夏季风的偏南风分量弱 ,且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可能偏少。分析结果还表明 ,由于从 1 965年之后 (特别从 1 977年之后 ) ,高原西侧绕流的偏北风系减弱 ,可能导致了东亚夏季风的偏南风分量减弱 ,使得输向华北的水汽大大减弱 ,且引起华北地区降水减少 ,发生了持续严重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绕流风系 华北干旱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气系统净辐射加热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黎伟标 罗会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5-212,共8页
利用卫星观测的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大气层顶短波净辐射(SHT)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环流资料,分析了地气系统净辐射加热(QRT)的季节性演变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QRT的纬向偏... 利用卫星观测的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大气层顶短波净辐射(SHT)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环流资料,分析了地气系统净辐射加热(QRT)的季节性演变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QRT的纬向偏差(QRTD)反映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QRTD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之间存在突变性反向,由春季到夏季,这种季节性反向要比大气环流的突变早一个月,它可能是导致亚洲夏季风建立和撤退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系统 净辐射加热 海陆差异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和199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余丹丹 张韧 +1 位作者 李荔珊 董兆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等,选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的2010年和1998年,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其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关... 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等,选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的2010年和1998年,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其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关系,给出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哈得来环流偏强,沃克环流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位置偏西;季风槽位置偏南,东西向不发展;南海、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偏弱;异常热源和水汽汇偏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对流活跃区位于赤道以南;热带气旋生成个数明显偏少,位置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频数 东亚夏季风系统 天气学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