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干旱区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赵勇成 张中锋 +1 位作者 陈聪 冉香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6,共7页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和犁底层加厚而出现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的问题,设计一次进地可完成深松、旋耕、碎土等多项作业工序的1SZL-1600型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介绍整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25~45 cm设计深松深度...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和犁底层加厚而出现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的问题,设计一次进地可完成深松、旋耕、碎土等多项作业工序的1SZL-1600型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介绍整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25~45 cm设计深松深度、8~16 cm设计旋耕深度和“人”字型排列等7个深松铲主要技术参数,对机具的弯刀破土深松铲、旋耕刀和铰接机构等主要工作部件进行理论分析和结构设计,确定机具作业合格率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对整机进行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土壤坚实度为974.4 kPa、土壤含水率为13.26%及耕前植被覆盖量为35.9 g/m~2时,深松深度为33.1 cm,旋耕深度为11.67 cm,土壤膨松度为16.04%,土壤扰动系数为57.24%,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旋耕 联合整地机 西北干旱区 蓄水保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乔鹏飞 李传华 +2 位作者 钟诗瑶 朱鸿娟 苗沛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5-1117,共13页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数NIRv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大于VPD本身。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速率大于变湿的速率,整体气候相对变干,对植被产生负影响。大部分区域VPDr的上升表明气候相对变干,抑制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天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中段等区域,VPDr下降的区域表明气候环境保持稳定或相对变湿,气候适宜性增强,促进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和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等区域。该地区植被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CO_(2)的施肥效应和降水增加导致。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估算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拓宽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即使在气候较稳定的地区,气候也会在时空上有相对变化,植被同样受到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影响,且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很大,所有地区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时空相对变化 VPD NIRv 岭回归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4
作者 宋小龙 李陇堂 +4 位作者 任婕 吴月 王鹏 米文宝 马明德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962,共12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评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生态环境脆弱,分析其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对该区域生态植被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高...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评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生态环境脆弱,分析其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对该区域生态植被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高程、土壤、夜间灯光指数等多源数据集,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ixe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03—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2年NDVI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在0.1974~0.2464之间。其中,NDVI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NDVI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2)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中,大部分区域的NDVI是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绝大部分地区的NDVI变化程度集中于低稳定性,整体上中部稳定性强,东西部稳定性弱。(4)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大部分区域显示增大趋势,仅有少部分区域呈现出减少趋势。(5)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时空变化受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影响,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该区域产生影响,MGWR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土壤类型对NDVI的作用强度最大,气温、潜在蒸散发呈负向效应,降水量、夜间灯光指数呈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趋势分析 MGWR 驱动力 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赵旭琴 罗敏 +3 位作者 孟凡浩 王云倩 萨楚拉 董金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15-7427,共13页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开展该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的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气象、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多源遥感...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开展该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的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气象、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多源遥感及再分析数据集,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土壤呼吸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NEP多年均值为135.32g C/m^(2),整体呈碳汇功能,年内碳汇主要集中在5-9月份;碳源区主要集中在山前低植被覆盖区和东部沙地,面积占29%。(2)近23年研究区植被NEP以增加趋势为主,变化速率为3.98g C m^(-2) a^(-1)。空间上,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88.77%,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天山山脉山前平原区。(3)LAI对植被NEP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强(0.75),其次是土壤湿度(0.42),不同要素交互对NEP均呈现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作用;LAI、降水和太阳辐射与研究区植被NEP主要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面积分别占73.79%、16.28%和15.10%,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呼伦湖和东部沙地,与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沙地。(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对NEP的贡献度大于80%的地区占59.42%。人类活动对NEP的贡献率高于60%的区域占比为13.90%,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的山前平原区,极少数散落分布在东部沙地。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植被NE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植被碳源/汇 CASA模型 相对贡献 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健康风险
6
作者 丁启振 周殷竹 +7 位作者 周金龙 姜凤 孙英 雷米 任乐 赵水金 赵纳言 李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3-2196,共14页
新疆吐鲁番盆地绿洲区作为西北典型的干旱区,地下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基于6组地表水和49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UNMIX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呈中性-弱碱... 新疆吐鲁番盆地绿洲区作为西北典型的干旱区,地下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基于6组地表水和49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UNMIX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呈中性-弱碱性,地下水为弱酸-弱碱性;硼在地下水中以H_(3)BO_(3)和B(OH)_(4)-形式混合存在,H_(3)BO_(3)占主导.(2)地下水硼浓度介于ND~4.26mg/L,24.5%的水样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的限值1.0mg/L,高硼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_(4)-Na·Ca为主;硼浓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聚集在含硼河流下游的高昌区.(3)山区岩石风化淋溶是地下水硼富集的主要来源,废水和化肥排放也影响着硼浓度,地表水补给是硼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p H值、竞争吸附、阳离子交换、蒸发盐溶解和混合作用控制着地下水硼的富集,不同含水层具有明显差异.(4)UNMIX模型识别出4个因子:地表水入渗补给(36.6%)、碳酸盐-硅酸盐溶解(21.8%)、蒸发盐溶解(21.6%)和工农业活动(20.0%),其中硼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入渗补给(56.0%).(5)就硼在地下水中构成的风险而言,弱势群体的顺序为:婴儿>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球化学过程 稳定同位素 UNMIX 吐鲁番盆地绿洲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变化及其联系环流
7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11-1520,共10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经历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干期(1961—1986年)和湿期(1987—2022年)2个时期,湿期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的增多由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增加共同贡献,特别是降水日数的增加尤为显著,增幅超过2 d,其余地区降水强度增强扮演了主要角色。(2)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依次为新疆北部型、塔里木盆地型和河西-阿拉善型,湿期夏季降水量异常的主模态变为新疆北部型、河西-阿拉善型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型。(3)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同一降水异常模态的联系环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移动、中亚气旋和蒙古反气旋(气旋)的配置及水汽输送源地和路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主模态 联系环流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过程中干旱区绿洲与绿洲城市空间协同演变及其模式分析
8
作者 韩宇晨 孙钦珂 +1 位作者 周亮 李宇昂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9-1479,共11页
绿洲城市作为绿洲系统中承载人口集聚、经济活动与公共服务功能的核心空间单元,其扩张过程不仅受绿洲生态格局的制约,也在空间上推动了绿洲的演变。系统识别绿洲与绿洲城市的演变特征,是实现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空间开发协调发展的关键基... 绿洲城市作为绿洲系统中承载人口集聚、经济活动与公共服务功能的核心空间单元,其扩张过程不仅受绿洲生态格局的制约,也在空间上推动了绿洲的演变。系统识别绿洲与绿洲城市的演变特征,是实现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空间开发协调发展的关键基础。首先识别2000—2023年中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与绿洲城市空间面积分布,分析绿洲与绿洲城市的空间演变趋势,然后构建绿洲城市协同指数(Oasis city synergy index,OCSI),定量评估研究区绿洲与绿洲城市的协同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探究绿洲城市的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2000—2023年研究区绿洲与绿洲城市的面积持续增长,但绿洲斑块数量有所减少,绿洲呈现“大型化、集中化”趋势。(2)绿洲城市协同演变趋势分类和OCSI计算结果发现,8个地区为趋势相似型,23个地区为趋势相反型,且2000—2023年绿洲与绿洲城市的协同度逐渐增强。(3)基于绿洲与绿洲城市协同趋势与OCSI综合评价结果得到,填充扩张与边缘扩张模式的绿洲城市协同度普遍较高,而跳跃扩张与沿河扩张模式的绿洲城市由于扩张方式分散或依水线蔓延,OCSI波动大,协同度较低。研究结果识别并揭示了西北干旱区绿洲与绿洲城市之间的空间演变关系,可为缓解干旱区绿洲人地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绿洲城市 协同指数 扩张模式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9
作者 王文玉 李涛 +1 位作者 高泽海 卢颖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的降水不足与水分流失等问题,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为探究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以西北干旱地区12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指标,根据输入变量的不同分...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的降水不足与水分流失等问题,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为探究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以西北干旱地区12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指标,根据输入变量的不同分别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极限学习机(ELM)、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9组模型进行气象干旱预测,并通过GLDAS数据集验证模型稳定性。LSTM的预测精度高于BPNN与ELM,且在输入变量较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精度最高模型M7的决定系数R^(2)=0.965、均方根误差RMSE=0.175;LSTM在不同典型年的预测中表现良好,R^(2)均> 0.8,RMSE均<0.132,且枯水年与特枯水年的预测精度略高于丰水年与平水年的预测精度。LSTM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方面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地区 气象干旱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极限学习机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10
作者 苏文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李锦 初玉 高新莲 郭小伟 姜峻 李国振 连杰 林丽莎 汪树超 杨淇越 张志山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中亚 西北干旱区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11
作者 苏文 郭学兵 +10 位作者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博文 刘晖 +1 位作者 王晶懋 曹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8,共7页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行认知,并对其与城市绿地设计层级、内容的匹配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中小尺度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框架,并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建设,划分出4种典型城市绿地生态设计类型及其生态设计分区,提出相应的场地生境多样性优化设计、植物群落多样性设计和科普展示系统设计策略。【结论】将中、小尺度城市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转化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设计 生境营造 植物景观设计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和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壹铭 单立山 +4 位作者 马静 王红永 解婷婷 杨洁 马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8-3659,共12页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意义。对西北干旱区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N、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生活型及不同器官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含量相对稳定,叶N、P含量高于细根,说明在干旱生境中,植物对养分的分配侧重于地上部分,以完成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叶片与细根的N∶P无显著差异,有明显的保守性,表明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养分吸收策略与分配规律具有一致性;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和细根的C、N、P含量及C∶N、C∶P存在显著差异,灌木与禾草具有较高的C∶N和C∶P,杂类草具有较高的N、P含量,说明灌木与禾草倾向于保守型养分适应策略,杂类草倾向于快速生长的资源竞争策略;3)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N、P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体内N、P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4)植物叶片与细根间C、N、P含量及C∶N、C∶P存在等速生长关系,表明植物光合产物和养分在地上与地下部分间的分配具有平行的比例关系,但这种关系受生活型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恶劣生境中存在不同的养分适应策略,且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分配规律存在协同作用,这为进一步认识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 细根 生活型 西北干旱区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光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韩美琪 王振华 +1 位作者 朱艳 温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探明西北旱区滴灌棉花适宜的加气灌溉模式,试验以不加气灌溉为对照(CK),设置5个加气灌溉处理:苗期加气(AS)、蕾期加气(AB)、花铃期加气(AF)、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BF)、苗期加气+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W);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 为探明西北旱区滴灌棉花适宜的加气灌溉模式,试验以不加气灌溉为对照(CK),设置5个加气灌溉处理:苗期加气(AS)、蕾期加气(AB)、花铃期加气(AF)、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BF)、苗期加气+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W);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对西北旱区棉花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加气处理的光合特性及地上部生物量都显著提高,其中处理AW较CK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2.68%,蒸腾速率显著增加41.19%,气孔导度显著增加33.42%,胞间CO 2浓度显著降低16.22%;花铃期加气灌溉使西北旱区棉花地上部茎、叶、蕾/铃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29.26%,11.15%和33.41%.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下,棉花光合特性、地上部生物量以及产量最优的处理为AW和AF,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处理AF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51 kg/m 3,显著高于处理AW.因此,从高效节水增产的角度考虑,在棉花花铃期进行加气(AF)可作为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的最佳加气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气灌溉 棉花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干物质 产量 西北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降水产品在西北干旱区的气象干旱性能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曼捷 李艳忠 +3 位作者 王渊刚 于志国 庄稼成 星寅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60,共12页
多源遥感降水产品在气象站点稀少或分布不均地区的干旱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地处中国西北的干旱区。选择5套典型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HIRPS、CMORPH、TMPA和MSWEP),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评估了降水产品在3... 多源遥感降水产品在气象站点稀少或分布不均地区的干旱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地处中国西北的干旱区。选择5套典型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HIRPS、CMORPH、TMPA和MSWEP),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评估了降水产品在3种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性能;通过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阐释了遥感降水产品捕获干旱事件的能力。研究表明:(1)在西北干旱区,5套遥感降水产品均能较好地捕捉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却难以准确地捕捉降水的变化趋势。(2)在捕获SPEI性能方面,MSWEP最优,其次为TMPA、PERSIANN和CHIRPS,CMORPH表现最差。1个月尺度(SPEI1)是遥感降水产品识别气象干旱的最佳时间尺度。(3)在刻画干旱事件的特性方面,CHIRPS对干旱事件数量的识别能力最佳,PERSIANN最差;MSWEP和TMPA表征干旱严重性最好,CHIRPS较差;除CMORPH外,其余4套产品均能较好地捕获干旱事件的强度和极值。综上所述,虽然5套遥感降水产品整体上可较好地捕获西北干旱区的干旱特征,但由于受降水产品反演算法、地形复杂性以及地面验证站点疏密程度的影响,较难以找到一种降水产品在捕获干旱特性所有方面均表现最优。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气象干旱监测最佳降水产品的选择,以及遥感降水产品在极端干旱环境反演算法的改进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降水 SPEI 干旱特征 游程理论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9年西北干旱区暖湿化分析
17
作者 李亚楠 杨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76-181,191,共7页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暖湿气候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发布的1981—2019年0.5°×0.5°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格点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对近39年来该地区气...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暖湿气候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发布的1981—2019年0.5°×0.5°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格点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对近39年来该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近39年来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77℃/10 a(P<0.01),天山亚区增温趋势最大;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高趋势,春季增温趋势最大,冬季增温趋势最小,气温倾向率仅为0.121℃/10 a(P>0.05);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进入21世纪增温趋势减缓。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为9.509 mm/10a(P<0.01),天山亚区增湿趋势最大,降水量倾向率为25.673 mm/10 a(P<0.01);四季均呈降水量增加趋势,夏季增加趋势最大,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相对较小;年降水量在2001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论]西北干旱区整体处于暖湿阶段,尤其天山亚区暖湿化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时空变化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环境中出土木质简牍的概况及其材质病害和保护修复研究进展
18
作者 常晓丽 常燕娜 +1 位作者 曹小娟 王嘉琪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2,共8页
西北干旱环境中出土的木质简牍是我国出土简牍的特殊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该类简牍数量庞大,价值极高,但简牍病害复杂,且科学研究相对薄弱,保护工作的开展缓慢,保护技术不成体系,严重制约了该类文物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本研究梳理了西... 西北干旱环境中出土的木质简牍是我国出土简牍的特殊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该类简牍数量庞大,价值极高,但简牍病害复杂,且科学研究相对薄弱,保护工作的开展缓慢,保护技术不成体系,严重制约了该类文物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本研究梳理了西北干旱环境中出土简牍的概况,调查了简牍的用材树种与材质特征、病害类型等情况,分析了在简牍保护和修复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保护和修复可参考的方法,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希望为木质简牍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简牍 西北干旱环境 用材树种 材质 病害类型 保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 被引量:17
19
作者 戴霜 张明震 +3 位作者 彭栋祥 王华伟 吴茂先 陈瑞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叠纪—始新世以干热为主,渐新世以来冷干。古亚洲洋闭合及羌塘、拉萨、印度板块渐次与亚洲南部碰撞使西北地区越来越远离海洋水汽。西北地区气候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四纪3个阶段,并存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温湿、晚侏罗世—白垩纪干热及渐新世—第四纪冷干3个气候转型阶段,分别由5次湿热、5次干热和5次冷干气候波动事件组成。同时,发现在晚三叠世—侏罗纪以古天山—古祁连山为界,构造与气候格局存在南北差异,构造活动南弱北强、气候北干南湿。而在白垩纪,西北地区构造活动西强东弱,气候南干北湿。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既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区域构造活动叠加的结果,构造活动先于全球变化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渐新世以来两极冰盖出现、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副特提斯海退出塔里木是现今西北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构造格局 气候格局 西北干旱区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沙丘凝结水形成机制及对生态环境影响初步探讨 被引量:35
20
作者 曹文炳 万力 +2 位作者 周训 胡伏生 陈劲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10,共5页
西北地区沙漠及荒漠化地区,包气带的水分来源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包气带中水分的保存、运移及荒漠植被生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高台县西的流动沙漠边缘的半固定沙丘上,采用TSCⅡ智能化土壤水... 西北地区沙漠及荒漠化地区,包气带的水分来源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包气带中水分的保存、运移及荒漠植被生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高台县西的流动沙漠边缘的半固定沙丘上,采用TSCⅡ智能化土壤水分快速测试仪,SN2202数字温度计、CENTER1300相对湿度仪进行了凝结水观测试验。对沙丘表层0~30cm范围内的气温、地表温度、地温和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每2h观测一次,试验历时5d。试验结果表明,在西北沙漠、荒漠化地区有凝结水存在,它的形成不仅对包气带中水分的保存及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维系荒漠化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并对凝结水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确定,日气候变化造成的地表温度与地温温差是凝结水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气带中的含水量分布则控制着凝结水的多寡,凝结水主要出现在干沙层与湿润砂层界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沙丘 凝结水 形成机制 大气降水 甘肃 荒漠化地区 气温 地表温度 包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