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龙生型高油酸花生种质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
18
1
作者
韩柱强
高国庆
+4 位作者
周瑞阳
唐荣华
钟瑞春
周翠球
贺梁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龙生型花生高油酸种质与低油酸珍珠豆型品种杂交组合F2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O/L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的遗传均表现为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油...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龙生型花生高油酸种质与低油酸珍珠豆型品种杂交组合F2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O/L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的遗传均表现为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6281、-2.0164和65.26%,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10.6638、1.0652和71.39%;控制亚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0327、1.2858和73.64%,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9.0885、-1.0826和71.59%。O/L值的遗传表现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6855、0.6814(组合I)和1.6842、0.8835(组合II),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6838、0.024(组合I)和-1.6559、-0.5127(组合II);加性×加性效应(i)、加性×显性效应(jab)、显性×加性效应(jba)、显性×显性效应(l)分别为0.6812、0.024、-0.6803、-0.0244(组合I)和0.8822、-0.5124、-0.8594、0.496(组合II);组合I、II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57%和88.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基因%P
l
US%多基因
龙生型花生
油酸
亚油酸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龙生型花生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
9
2
作者
任小平
姜慧芳
+3 位作者
廖伯寿
雷永
王圣玉
李栋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1-405,共5页
龙生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var.hirsute)是中国引进最早、种植最早的花生类型。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次生中心。本实验对15份龙生型花生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及分子水平...
龙生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var.hirsute)是中国引进最早、种植最早的花生类型。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次生中心。本实验对15份龙生型花生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及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龙生型花生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也较大。变异系数在5.10~34.6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17~2.04之间,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基于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的聚类分析在阀值为6.5将龙生型花生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另一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基于AFLP分析的聚类结果在阀值为0.39处分为5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其它4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生型花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生型高油酸花生种质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
18
1
作者
韩柱强
高国庆
周瑞阳
唐荣华
钟瑞春
周翠球
贺梁琼
机构
广西大学
广西农科院经作所
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基金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桂科攻0992011-3A)
广西农科院科技发展基金(2007019)
文摘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龙生型花生高油酸种质与低油酸珍珠豆型品种杂交组合F2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O/L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的遗传均表现为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6281、-2.0164和65.26%,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10.6638、1.0652和71.39%;控制亚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0327、1.2858和73.64%,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9.0885、-1.0826和71.59%。O/L值的遗传表现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6855、0.6814(组合I)和1.6842、0.8835(组合II),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6838、0.024(组合I)和-1.6559、-0.5127(组合II);加性×加性效应(i)、加性×显性效应(jab)、显性×加性效应(jba)、显性×显性效应(l)分别为0.6812、0.024、-0.6803、-0.0244(组合I)和0.8822、-0.5124、-0.8594、0.496(组合II);组合I、II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57%和88.64%。
关键词
主基因%P
l
US%多基因
龙生型花生
油酸
亚油酸
遗传
Keywords
Major gene p
l
us po
l
y-gene
arachis hypogaea l. var. hirsute
O
l
eic acid
l
ino
l
eic acid
Inheritance
分类号
S565.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生型花生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
9
2
作者
任小平
姜慧芳
廖伯寿
雷永
王圣玉
李栋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出处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1-40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840)
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课题(200504)
文摘
龙生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var.hirsute)是中国引进最早、种植最早的花生类型。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次生中心。本实验对15份龙生型花生资源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及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龙生型花生在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也较大。变异系数在5.10~34.6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17~2.04之间,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基于植物学性状和品质性状上的聚类分析在阀值为6.5将龙生型花生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另一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基于AFLP分析的聚类结果在阀值为0.39处分为5类,一类主要包括广西的品种,其它4类包括其它省份的品种。
关键词
龙生型花生
遗传多样性
Keywords
Peanut (
arachis
hypogaea
var
.
hirsute
)
Genetic diversity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S565.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龙生型高油酸花生种质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的遗传分析
韩柱强
高国庆
周瑞阳
唐荣华
钟瑞春
周翠球
贺梁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龙生型花生的遗传多样性
任小平
姜慧芳
廖伯寿
雷永
王圣玉
李栋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