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quirement for endogenous heat shock factor 1 in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duction in murine microglia
1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76-77,共2页
Aim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ost defense and inflamma-tion. In many settings,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duces iNOS expression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inhibitor of K... Aim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ost defense and inflamma-tion. In many settings,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duces iNOS expression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inhibitor of KB- α (IKB-α) -nuclear factor-KB (NF-KB) cascade, whereas interferon-γ (IFN-γ) acts through Janus kinase ( JAK)-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 ( STAT1 ) signals. Heat shock factor 1 ( HSF1 ), a major regulator of heat shock protein transcription, has been shown to regulate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and interleukin-6 (IL-6). But it remains obscure whether and how HSF1 affects iNOS induction. Methods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The mRNA level was meas- ured by real time-PCR. Silence of HSF1 was achieved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 Nitric oxide (NO) content and NF-KB binding activity were assayed by commercial kits.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binding activity of NF-KB and STAT1 to iNOS promoters. Results HSF1 inhibition or knockdown pre- vented the LPS- and/or IFN-γ-stimulated iNOS protein expression in cultured microglia. HSF1 inhibition blocked iNOS mRNA transcription. These inhibitory effects of HSF1 inhibition on iNOS expression were confirmed in brain tissues from endotoxemic mice.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HSF1 inhibition had no effect on IKB-α degradation and NF-KB or STAT1 phosphorylation in LPS/IFN-γ-stimulated cells. The nuclear transport of active NF-KB or STAT1 was also not affected by HSF1 inhibition. But HSF1 inhibition reduced the binding of NF-KB and STAT1 to their DNA elements. In addition, HSF1 inhibition reduced NF-KB and STAT1 bindings to iNOS promoter inside the LPS/IFN-γ-stimulated cells. Conclusions This preventing effect of HSF1 inhibition on iNOS mRNA transcription presents the necessary role of HSF1 in iNOS in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shock factor 1 lipopolysaccharide interferon--y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nuclear factor-KB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激因子基因AtHSFa1a提高烟草的耐热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万发香 田婷婷 +2 位作者 杜小兵 苏承刚 张兴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80,共6页
克隆了拟南芥热激因子AtHSFa1a,并由热激启动子AtHSP70b控制,构建了双元表达载体pV-70bAtHSFa1a,并经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检测了其耐热性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基因烟草的电导率较低,丙二醛含量增幅较小,SOD... 克隆了拟南芥热激因子AtHSFa1a,并由热激启动子AtHSP70b控制,构建了双元表达载体pV-70bAtHSFa1a,并经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检测了其耐热性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基因烟草的电导率较低,丙二醛含量增幅较小,SOD酶活性较高,初步表明其对高温具有更高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拟南芥热激因子athsfa1a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在HBx促进肝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展宗祝 汪春朵 +4 位作者 何思怡 李燃燃 张吴芝宜 冯彬彬 任吉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22,共11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迁移、侵袭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研究HSF1介导HBx促进HCC进...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迁移、侵袭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研究HSF1介导HBx促进HCC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Bx对HSF1表达水平的影响;在Huh7和MHCC97H肝癌细胞系中过表达HBx,运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HBx对HSF1 mRNA、蛋白质水平、HBx蛋白稳定性的影响;运用TCGA数据库分析HSF1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分期分级、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通过Westen blot检测HSF1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HCC细胞中过表达HBx并敲减HSF1或用HSF1特异性抑制剂KRIBB11处理细胞,运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划痕实验及F-肌动蛋白染色实验,分析HSF1在HBx促进HCC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运用GEO数据集和HCMDB数据库分析HSF1的下游靶点,并鉴定下游靶点c-Myb在HSF1介导HBx促进HCC进展中的作用。结果:HBx上调HSF1蛋白质水平而对其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HBx通过增强HSF1的蛋白稳定性促进其表达;HSF1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高表达,HSF1高表达与肝癌分期分级、患者不良预后相关;HBx过表达明显促进Huh7和MHCC97H细胞的迁移、侵袭、划痕愈合能力和伪足形成能力,而HSF1敲减或KRIBB11处理显著减弱HBx促进HCC细胞迁移和侵袭;HSF1促进转移相关蛋白c-Myb的表达,在HSF1敲减的HCC细胞中过表达c-Myb恢复HBx对H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结论:HBx增强HSF1蛋白稳定性并促进其表达,HSF1上调c-Myb在HBx促进HCC细胞迁移和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HSF1可能有助于减缓HBV相关性HCC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转录因子1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肝细胞癌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氧化和抗衰老的调控作用
4
作者 蒋明君 尚国辉 +4 位作者 张凤妍 殷凡响 薛梦姣 胡延忠 彭旭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7-427,共11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HSF 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HSF 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PE/Hsf1-/-),分别命名为H8、H9细胞株。取野生型、H8和H9细胞株,应用DHE探针染色结合流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周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活力值;采用结晶紫染色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实验检测衰老细胞比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株中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聚集素(CLU)、p53、p2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细胞株中p53、p21、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比较各细胞株在不同热休克处理条件下和HSP90抑制剂IPI504处理下热休克反应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细胞株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相对存活率,比较各细胞株经或未经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基因测序显示H8和H9细胞株成功携带突变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8、H9细胞株不表达HSF1蛋白,HSF1在ARPE-19细胞中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H9细胞株中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细胞株HSP9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P>0.05)。在不同热休克刺激和IPI504诱导下野生型细胞株中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处理的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培养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比较,H8和H9细胞株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3、p2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衰老相关炎症因子IL-6、IL-8、IL-1β、MC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8和H9细胞株ROS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8和H9细胞株经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经NAC处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8和H9细胞株200、400、600、800μmol/L H 2O 2处理条件下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敲除HSF1可下调HSP的表达,激活ROS/P53/P21通路,诱导RPE细胞衰老,并增加RPE对氧化应激刺激的敏感性。HSF1在RPE细胞中可能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转录因子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细胞衰老 视网膜色素上皮 衰老治疗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耐高温功能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晁旭 王东平 +2 位作者 巩振辉 梁燕 赵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05-1310,共6页
从拟南芥基因组中克隆了热激转录因子(At Hsf A6a),构建了过量表达(over-expression,OE)和反义(anti-sense,AS)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获得了拟南芥纯合转基因株系。对其进行耐高温处理,结果显示:43℃处理2 h,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存活... 从拟南芥基因组中克隆了热激转录因子(At Hsf A6a),构建了过量表达(over-expression,OE)和反义(anti-sense,AS)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获得了拟南芥纯合转基因株系。对其进行耐高温处理,结果显示:43℃处理2 h,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存活率(86%)远高于野生型(59%);而反义转基因植株存活率则只有43%,显著低于野生型。43℃处理0.5 h,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的离子渗漏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而反义转基因植株则大幅度升高。基因表达分析证明,AtHsfA6a的表达受热胁迫诱导,并且Hsp70是受AtHsfA6a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上述结果表明,拟南芥AtHsfA6a可能通过调节Hsp70表达,提高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高温胁迫 热激转录因子 AtHsfA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纪明 邹云增 +7 位作者 姚志峰 姜红 关爱丽 吴剑 牛玉宏 弭守玲 梁艳艳 马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HSF1基因敲除小鼠组(knockout组)、野生型小鼠组(wild-type组)、HSF1转基因...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HSF1基因敲除小鼠组(knockout组)、野生型小鼠组(wild-type组)、HSF1转基因小鼠组(transgene组)和假手术小鼠组(sham组),小鼠经缩窄升主动脉后,每周做心脏超声检测心脏功能和形态变化,分别于第1周、2周和4周末测量右侧颈动脉压后取材,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脏形态变化和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Akt和RT-PCR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0-14 d,缩窄升主动脉的小鼠心室壁厚度值和新生血管数逐渐升高达高峰,14-28 d,逐渐降低,但同wild-type组比较,knockout组在每1个时期都显著降低,transgene组都显著升高;(2)knockout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第1周就开始下降,wild-type组小鼠从第2周开始下降,而transgene组未见到有下降;(3)磷酸化Akt和HIF-1mRNA在knockout组显著降低,transgene组显著升高;心脏纤维化和死亡率在knockout组显著升高,transgene组显著降低。结论:HSF1通过调控血管新生,改善了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其中调控HIF-1的表达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热休克转录因子1 缺氧诱导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基因敲除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永生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梅冬 张华莉 +4 位作者 龚环宇 陈广文 王慷慨 鄂顺梅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建立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HSF1的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 3 neo质粒导入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 4 1 8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建... 目的:建立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HSF1的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 3 neo质粒导入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 4 1 8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建立永生化细胞系;用PCR检测两种细胞株中目的基因的整合,用RT-PCR法鉴定SV 4 0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用W estern b lot检测所建细胞株的诱导型热休克蛋白7 0的表达情况。结果:有3个细胞克隆已扩大培养稳定传代达6个月,经鉴定SV 4 0 T抗原已整合到两种细胞中且稳定表达,HSF1-/-胚胎成纤维细胞热休克蛋白7 0的诱导表达消失。结论:成功建立永生化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F1 基因敲除 胚胎成纤维细胞 永生化 SV40 T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与XAF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周卓 李佳 +3 位作者 张千锋 张建芳 王建 陈必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检测HSF1与XAF1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EC组)、3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NE组)中两者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阳... 目的检测HSF1与XAF1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EC组)、3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NE组)中两者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阳性表达率为76.6%,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6.4%(P<0.05);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XAF1阳性率分别为31.2%和72.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C组中HSF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C组中XAF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与XAF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的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XAF1的表达致使细胞过度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导致肿瘤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热休克转录因子 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因子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发热诱导热休克转录因子1聚合对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白宁 金莲锦 曹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3-777,共5页
目的:观察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聚合对家兔脂多糖(LPS)诱发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F1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成4组:(1)对照组(N):注射无水乙醇;(2)槲皮素组(Q):注射槲皮... 目的:观察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聚合对家兔脂多糖(LPS)诱发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F1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成4组:(1)对照组(N):注射无水乙醇;(2)槲皮素组(Q):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μmol/L);(3)LPS组(L):注射无水乙醇,10min后静脉注射脂多糖(LPS,0.5μg/kg);(4)槲皮素+LPS组(Q+L):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μmol/L),10min后静脉注射LPS(剂量同L组)。通过复制LPS性发热家兔模型诱导HSF1聚合,观察聚合的HSF1对LPS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Q+L组与L组比较,在240~360min期间即时体温与基础体温之差(△T)差异显著(P<0.05),6h体温反应指数(TRI6)为8.32±0.63,明显高于L组(P<0.01)。Q+L组各时间点的cAMP含量与L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HSF1三聚体的表达从致热后60min开始逐渐增多,达到体温最高值时(180min)为对照水平的1.77倍,此后,随着HSF1三聚体表达水平的进一步升高,体温逐渐下降。而预先使用槲皮素抑制HSF1的聚合,Q+L组的HSF1三聚体的表达量在60、180、240、360min组均低于对应的L组(P<0.05),HSP70表达水平相应降低;cAMP含量增多,发热幅度升高,发热时程延长。结论:聚合的HSF1对LPS性发热有抑制效应,此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热限 热休克因子1 环AMP 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的克隆与细胞定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晁旭 巩振辉 +4 位作者 逯明辉 马超 李大伟 赵军 孟长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4-98,共5页
【目的】研究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方法从野生型拟南芥总RNA中,扩增获得了849 bp的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cDNA片段,经过测序,结果与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将该片段与绿色荧... 【目的】研究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方法从野生型拟南芥总RNA中,扩增获得了849 bp的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cDNA片段,经过测序,结果与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将该片段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cDNA重组,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CHF3上,经PCR与酶切检测表明构建的表达载体正确。按照Clough等的方法转化拟南芥,经Kanamycin筛选和PCR检测,得到转基因植株;用激光共聚焦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植株幼苗的根部。【结果】在正常条件下,融合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结论】在正常条件下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AtHsfA6a在细胞质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热激转录因子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定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抑制热应激所致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1
作者 鄂顺梅 肖卫民 +4 位作者 王慷慨 王秋鹏 刘梅冬 刘可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对热应激所致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应激(4 2.5℃±0.5℃)处理稳定表达小鼠HSF1基因的Raw2 6 4.7巨噬细胞1h,3 7℃分别恢复6,9,1 2,2 4 h,采用流式细胞术,hoech...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对热应激所致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应激(4 2.5℃±0.5℃)处理稳定表达小鼠HSF1基因的Raw2 6 4.7巨噬细胞1h,3 7℃分别恢复6,9,1 2,2 4 h,采用流式细胞术,hoechst3 3 2 5 8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热应激后对照组(转空载体)细胞凋亡核百分率较热应激前明显升高,9 h达峰值(约为6 0%),此时荧光染色可见3 0%的细胞出现核固缩,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并于热应激后6,9,1 2 h均能检测到清晰的DNA梯状条带。与转空载体对照组相比,HSF1过表达能显著降低热应激所致凋亡及明显抑制DNA的断裂。结论:HSF1可以抑制热应激所致的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因子1 凋亡 热应激 RAW264.7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与XAF1基因在胃肠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霆 陈村龙 +3 位作者 王继德 崔生达 崔丹瑜 郭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7-490,共4页
目的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与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胃癌、大肠癌组织以及胃肠道肿瘤细胞株中的XAF1及HSF1蛋白表达;用含有HSF1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 目的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与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胃癌、大肠癌组织以及胃肠道肿瘤细胞株中的XAF1及HSF1蛋白表达;用含有HSF1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肠道肿瘤细胞株或用RNA干扰的方法上调或下调HSF1表达,同步检测对XAF1表达的影响;用应激原(stressstimuli)刺激诱导HSF1表达,观察对XAF1表达的作用。结果在胃肠癌组织中HSF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胃肠癌细胞株中XAF1与HSF1的表达呈负相关,应激刺激上调HSF1的同时下调XAF1表达。结论胃肠道肿瘤细胞高表达HSF1,其结果是抑制XAF1表达,这种机制应该是XAF1在(胃肠道)肿瘤细胞中低表达并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缺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F1 XAF1 胃肠道肿瘤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基因缺失通过上调microRNA-195a-3p加速压力超负荷下心脏重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时俊 徐磊 +5 位作者 赵刚 杨继娥 马雷雷 崔兆强 邹云增 葛均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5-392,共8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调控微小RNA-195a-3p (miR-195a-3p)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旨在阐明HSF1基因缺失加重压力超负荷下心脏重构的病理分子机制。方法:压力超负荷动物模型采用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辅以...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调控微小RNA-195a-3p (miR-195a-3p)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旨在阐明HSF1基因缺失加重压力超负荷下心脏重构的病理分子机制。方法:压力超负荷动物模型采用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辅以心脏超声功能评价。在体实验分组为HSF1基因敲除(HSF1^(-/-))小鼠假手术组、C57BL/6野生型(WT)小鼠假手术组、HSF1^(-/-)小鼠TAC模型组和C57BL/6 WT小鼠TAC组;细胞实验分组为对照组、miR-195a-3p模拟物干预组和阴性对照microRNA(miR-NC)干预组。TAC术后4周,通过病理组织切片检测各组小鼠心肌肥厚(HE染色)和血管新生(CD31染色),小鼠心超检查心脏主要功能指标变化;通过生物信息软件TargetScan 6.2结合萤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检测,以及Western blot验证,测定miR-195a-3p调控血管新生的下游分子靶点;并用miR-195a-3p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其对细胞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HSF1缺失会导致TAC诱导的小鼠左心室重构加重。芯片筛查结果表明HSF1缺失可促进心脏12种microRNAs表达上调,5种microRNAs在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其中miR-195a-3p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显著性。miR-195a-3p过表达可以有效抑制微血管内皮细胞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阻滞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TargetScan 6.2预测miR-195a-3p的靶点为AMP活化蛋白激酶α2(AMPKα2),在微血管内皮细胞用miR-195a-3p模拟物干预可以有效抑制AMPKα2的表达,同时miR-195a-3p模拟物也抑制了CD31和VEGF的表达。结论:HSF1基因缺失导致的miR-195a-3p表达上调是加速压力超负荷下心脏重构的重要诱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MPKα2介导的血管新生信号通路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重构 微小RNA195a-3p 热休克转录因子1 AMP活化蛋白激酶α2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对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的生长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杞英 张智 +1 位作者 王明丽 马远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01-1605,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对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shRNA基因沉默技术,构建Hsf1基因沉默的PLC/PRF5肝癌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LC/PRF5肝癌细胞Hsf1、p53和Rb...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对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shRNA基因沉默技术,构建Hsf1基因沉默的PLC/PRF5肝癌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LC/PRF5肝癌细胞Hsf1、p53和Rb蛋白的表达。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 assay,MTT)法、平板克隆实验和细胞周期的检测,观察PLC/PRF5细胞株的增殖情况。结果:shRNA-Hsf1能有效地沉默Hsf1在PLC/PRF5细胞中的表达;shRNAHsf1能有效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抑制PLC/PRF5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细胞克隆形成率;Hsf1基因沉默可上调PLC/PRF5细胞p53和Rb蛋白的表达。结论:Hsf1基因沉默可通过上调p53和Rb蛋白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株PLC/PRF5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转录因子1 肝癌细胞 P53 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MEF/Hsf1^(-/-)/Hsf1细胞系的重建及Hsf1,SV40T-ag蛋白的表达
15
作者 蒋杞英 张智 +2 位作者 胡延忠 王明丽 马远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重建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过表达的MEF/Hsf1-/-/Hsf1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Hsf1的功能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将携带Hsf1全长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WZL-blast-flag-Hsf1,通过瞬时转染的方法,转染产... 目的:重建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过表达的MEF/Hsf1-/-/Hsf1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Hsf1的功能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将携带Hsf1全长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WZL-blast-flag-Hsf1,通过瞬时转染的方法,转染产生病毒的小鼠包装细胞293Phoenix。用病毒上清直接感染MEF/Hsf1-/-细胞,建立Hsf1稳定表达的MEF/Hsf1-/-/Hsf1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sf1和SV40T抗原(T-antigen,T-ag)蛋白的表达。结果:Hsf1蛋白在MEF/Hsf1-/-/Hsf1细胞中的表达比WT/MEF细胞强,而在MEF/Hsf1-/-细胞中没有明显表达。SV40T-ag蛋白在MEF/Hsf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比WT/MEF细胞和MEF/Hsf1-/-/Hsf1细胞强,而SV40T-ag蛋白在WT/MEF细胞中的表达强于MEF/Hsf1-/-/Hsf1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MEF/Hsf1-/-/Hsf1细胞系;Hsf1参与了对SV40T-ag蛋白的表达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转录因子1 SV40T抗原 转染 逆转录病毒载体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1在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玮 宗佩君 刘珊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08-1613,共6页
目的:研究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转染pcDNA3.1-HSF1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HSF1表达,再用AngⅡ处理血管内皮细胞。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 目的:研究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转染pcDNA3.1-HSF1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HSF1表达,再用AngⅡ处理血管内皮细胞。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的内皮素1(ET-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6(IL-6)和白细胞介素 1β(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活化转录因子6(ATF6)和活化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果:高表达HSF1可以降低AngⅡ诱导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ET-1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中CHOP、ATF6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减少细胞分泌TNF-α、IL-6和IL-1β。结论:高表达HSF1减轻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质网应激,减少细胞分泌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热休克转录因子 1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酸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锐 谭晓冬 胡耀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5-323,共9页
目的:探讨茯苓酸(PA)通过上调活化转录因子3(ATF3)和热休克蛋白家族A成员6(HSPA6)表达对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胰腺癌PANC-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2、5、10、20... 目的:探讨茯苓酸(PA)通过上调活化转录因子3(ATF3)和热休克蛋白家族A成员6(HSPA6)表达对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胰腺癌PANC-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2、5、10、20、30、40和50μmol·L^(-1))PA处理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PANC-1细胞的细胞活性。不同浓度(0、10、30和50μmol·L^(-1))PA作用于PANC-1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PANC-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NC-1细胞中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将10只BALB/c nude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A组,每组5只,裸鼠皮下注射PANC-1细胞,待肿瘤体积达到60 mm3时,PA组裸鼠腹腔注射25 mg·kg^(-1)PA,对照组裸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量肿瘤体积和瘤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表达情况。通过GEO2R软件分析GSE64111数据集中PA处理及未处理胰腺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不同浓度(0和30μmol·L^(-1))PA作用于PANC-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NC-1细胞中HSPA6和ATF3蛋白表达水平。将30μmol·L^(-1)PA处理的PANC-1细胞分为si-NC组和si-ATF3组,分别转染对照siRNA和ATF3si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SPA6和ATF3蛋白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CCK-8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PA处理组PANC-1细胞的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PA处理组PANC-1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PA组PANC-1细胞中上皮钙黏素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神经钙黏素和波形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裸鼠成瘤实验,与对照组比较,PA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和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与对照组比较,PA组裸鼠移植瘤Ki-67染色较浅。GEO2R软件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A处理组PANC-1细胞中HSPA6和ATF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si-NC组比较,si-ATF3组PANC-1细胞中HSPA6、ATF3和上皮钙黏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神经钙黏素和波形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与si-NC组比较,si-ATF3组PANC-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加(P<0.05)。结论:PA通过上调HSPA6和ATF3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EMT,从而发挥抗胰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酸 胰腺肿瘤 PANC-1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活化转录因子3 热休克蛋白家族A成员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1与机体耐热性的相关研究
18
作者 王延久 王长法 +5 位作者 鞠志花 何剑斌 黄金明 李建斌 仲跻峰 李秋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1,共4页
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能够启动各种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这对防止机体免受热应激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从HSF1的结构、功能及活化过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HSF1的生理特征及其与机体耐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热应激 热休克转录因子1 结构和功能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HSFB2b负调控植物热形态建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紫薇 孙婧靓 +1 位作者 刘建祥 芦海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探究参与极端高温环境应答的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HSF)是否也参与了温和高温下的植物热形态建成,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结合一系列生理生化和遗传学实验,以及效应因子-报告基因系统(effector-... 为探究参与极端高温环境应答的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HSF)是否也参与了温和高温下的植物热形态建成,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结合一系列生理生化和遗传学实验,以及效应因子-报告基因系统(effector-reporter)等实验方法,发现热激转录因子HSFB2b受温和高温诱导,在热形态建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温和高温(29℃)下,拟南芥突变体hsfb2b表现出比野生型更长的下胚轴表型,揭示HSFB2b作为负调控因子在热形态建成中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HSFB2b蛋白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表明,温和高温下野生型植株中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基因、热激转录因子HSFA2和茉莉酸降解基因ST2A相对于常温(22℃)时表达上调,但这些基因在突变体hsfb2b中上调倍数更大。此外,效应因子-报告基因系统实验证实HSFB2b可以结合ST2A启动子热激元件(heat shock element, HSE),从而抑制ST2A表达。综上所述,受温和高温诱导的热激转录因子HSFB2b在下胚轴伸长调控中起负调控作用,并且在分子机制上HSFB2b通过识别HSE元件,负调控茉莉酸降解相关基因ST2A的表达,从而负调控植物热形态建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热形态建成 热激转录因子 茉莉酸代谢 下胚轴伸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转录因子2通过HMGB1-TLR4-NF-κB信号促进克罗恩病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阮水良 官俏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69-375,共7页
目的:研究热休克转录因子2(HSF2)通过HMGB1-TLR4-NF-κB信号促进小鼠克罗恩病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克罗恩病模型,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抗体... 目的:研究热休克转录因子2(HSF2)通过HMGB1-TLR4-NF-κB信号促进小鼠克罗恩病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克罗恩病模型,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抗体处理阻断HMGB1信号,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重组HSF2干预。观察小鼠一般生活状况(包括:生存状态、体质量状态、大便性状、进食饮水状态、毛发光泽度、精神状态和活动状态),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小鼠疾病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小鼠肠组织中p-65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HMGB1、Toll样受体4(TLR4)、NF-κB(p-P65)、髓样分化因子(MyD88)的表达水平。结果:TNBS成功诱导小鼠克罗恩病,实验组小鼠一般生活状态较差,且DA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结肠黏膜糜烂、水肿、炎症反应程度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的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织中HMGB1、TLR4、NF-κB(p-P65)、MyD8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F2可以通过激活HMGB1-TLR4-NF-κB信号促进小鼠克罗恩病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转录因子2 克罗恩病 炎症反应 高迁移率族蛋白1 TOLL样受体4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