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误诊为面部炎症的Rosai-Dorfman病1例
1
作者 陈雅琦 马文 +2 位作者 聂根定 黎明 崔庆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1-674,共4页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生在颌面部更为罕见,本文就1例首诊误诊为口腔疾病造成的面部炎症、终诊断为Rosai-Dorfman病的病例进行报道,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疗及...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生在颌面部更为罕见,本文就1例首诊误诊为口腔疾病造成的面部炎症、终诊断为Rosai-Dorfman病的病例进行报道,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为今后诊断和鉴别发生在面颊部的Rosai-Dorfman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颌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同轴穿刺活检在腹膜后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蔚 陈克敏 +3 位作者 吴志远 吴达明 杜联军 柴维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2-794,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同轴穿刺活检在腹膜后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瑞金医院放射科2006-2009年67例CT引导腹膜后淋巴结同轴穿刺活检病例。结果腹膜后淋巴结穿刺取材成功率为95.5%,其中淋巴瘤患者能够获得组织学分型... 目的探讨CT引导同轴穿刺活检在腹膜后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瑞金医院放射科2006-2009年67例CT引导腹膜后淋巴结同轴穿刺活检病例。结果腹膜后淋巴结穿刺取材成功率为95.5%,其中淋巴瘤患者能够获得组织学分型的比率为89.4%,1例患者穿刺后出现腹膜后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67)。结论 CT引导腹膜后淋巴结同轴穿刺活检是种安全,有效的腹膜后淋巴结病变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活检 腹膜后淋巴结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晓清 杨天和 +2 位作者 林建忠 曾强 郑慈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根据鼻咽肿瘤形态,把鼻咽淋巴瘤分为弥漫浸润组与局限肿块组,观察局部肿瘤、咽淋巴环及颈部淋巴结浸润特点。结果本组23例鼻咽淋巴瘤... 目的探讨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根据鼻咽肿瘤形态,把鼻咽淋巴瘤分为弥漫浸润组与局限肿块组,观察局部肿瘤、咽淋巴环及颈部淋巴结浸润特点。结果本组23例鼻咽淋巴瘤中14例为弥漫浸润型,9例为局限肿块型;22例肿瘤信号及强化均均匀;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周围组织及颅底骨侵犯;9例出现腭或(和)舌根扁桃腺侵犯,7例来自弥漫浸润组,为腭或(和)舌根扁桃腺对称性肿大;13例病例出现颈部淋巴结浸润,11例为双侧颈部淋巴结对称肿大,均来自黏膜弥漫浸润组;所有的转移性淋巴结均未出现坏死;12例最大径淋巴结位于II区,1例位于I区。结论鼻咽部淋巴瘤在MRI上有较典型的特征,其病灶及浸润的颈部淋巴结信号及强化均匀,极少出现坏死,不侵犯周围组织及邻近颅底骨。弥漫浸润型鼻咽淋巴瘤可侵犯鼻咽多个侧壁,且大部分合并双侧颈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同时,有超过一半的鼻咽弥漫浸润型淋巴瘤合并双侧对称性腭和(或)舌根扁桃腺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部肿瘤 淋巴瘤 淋巴结病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颈部淋巴结病的超声表现 被引量:5
4
作者 傅先水 任柳琼 +3 位作者 杨丽娟 吕珂 陈媛媛 李振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5-719,共5页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59个增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评估包括形态、内部回声、淋巴门、边界、融合性生长、囊性变、钙化...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59个增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评估包括形态、内部回声、淋巴门、边界、融合性生长、囊性变、钙化、血流分布模式。3例患者接受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学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颈部淋巴结多为类圆形(69.5%),双侧分布(96.7%),融合性生长(83.3%),甚至双侧融合性生长(66.6%),边界不清(79.7%),淋巴门消失(66.1%),皮质回声不均质(61.0%)。彩色或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89.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颈部淋巴结可见中央门样血流。2例超声显示淋巴门结构消失的淋巴结活检病例,其病理显示正常的髓质结构消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殖。淋巴门结构仍可显示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中,其淋巴门(85.0%)多表现为不均匀的低/等回声,且与皮质分界不清,1例组织学检查显示明显扩张的窦腔和组织细胞增殖。结论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和其他病因的肿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性,但综合超声分析仍然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 超声 淋巴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纪祥瑞 姜天福 +1 位作者 姜青梅 王宏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8-220,共3页
分析1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认为小剂量强的松可用于诊断性治疗;提出将该病分为B免疫母细胞型、T免疫母细胞型及B和T免疫母细胞混合型3个组织学亚型;认为该病预后可能与诊断早晚、治疗用药是否恰当及时有关。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 淋巴结病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US-TBNA和纵隔镜检查术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与分期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廖日强 杨学宁 +5 位作者 汪斌超 严红虹 钟文昭 聂强 叶云捷 吴一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01-1504,共4页
目的:以影像学纵隔淋巴结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BUS-TBNA和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肺癌纵隔分期的价值。方法:对纵隔淋巴结异常的患者先行EBUS-TBNA,不管EBUS-TBNA的结果如何,再行纵隔镜检查术。以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为... 目的:以影像学纵隔淋巴结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BUS-TBNA和纵隔镜检查术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肺癌纵隔分期的价值。方法:对纵隔淋巴结异常的患者先行EBUS-TBNA,不管EBUS-TBNA的结果如何,再行纵隔镜检查术。以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为标准,比较两者在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肺癌纵隔分期中的价值。结果: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期间,共3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3例最后确诊为肺癌,10例为良性病变;EBUS-TBNA和纵隔镜检查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相同,分别为90.0%、100%和91.3%;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8.5%、100%、91.4%和80.8%、100%、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开胸术的患者未发现新的纵隔淋巴结转移;EBUS-TBNA检出90%(18/20)的阳性患者,但其中仅5例诊断出癌细胞或非小细胞肺癌;5组纵隔镜检查术假阴性的淋巴结有2组位于隆突下淋巴结。结论:EBUS-TBNA在肺癌纵隔分期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与纵隔镜检查术相似,两者具有互补性。对EBUS-TBNA阴性或者病理不能具体分型的患者,需再行纵隔镜检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US-TBNA 纵隔镜检查术 纵隔淋巴结 肺癌 纵隔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9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宗华 秦杰 +1 位作者 李红春 朱立元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2年2月-2014年5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疗过程。结果 95例患者平均年龄(27.8±8.2)岁,中位发病...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2年2月-2014年5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疗过程。结果 95例患者平均年龄(27.8±8.2)岁,中位发病时间4.0个月,以颈部Ⅳ区病变高发;其中34例患者合并肺结核,26例有颈部淋巴结结核手术史。65例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和伤口换药处理,22例行脓肿清除、病灶清扫和伤口一期缝合术,8例行溃疡、窦道清除和病灶清扫术。脓肿切开引流术和伤口换药处理平均伤口愈合时间(2.11±1.76)个月,其中18例患者伤口愈合后又再次破溃形成溃疡;另两种外科处理方式中除2例患者术后创面较大,于第1次手术后1个月再次手术行皮瓣转移后愈合,其余患者伤口术后均一期愈合。结论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有其特殊的诊疗特点,外科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多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结核 手术 脓肿形成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部结外Rosai-Dorfman病的诊治 被引量:18
8
作者 雷磊 钟定荣 +1 位作者 王荣光 李向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 探讨鼻窦部结外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国内罕见的发生于鼻窦的结外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组织学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鼻窦 ,曾先后多次复发、手术切除并病理误诊。... 目的 探讨鼻窦部结外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国内罕见的发生于鼻窦的结外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组织学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鼻窦 ,曾先后多次复发、手术切除并病理误诊。组织学分析可见大量梭形细胞混有泡沫细胞和少量浆细胞 ,胞质丰富呈泡沫样。免疫组化分析显示 ,组织细胞呈S 10 0和CD6 8阳性。结论 鼻窦部结外Rosai Dorfman病诊断困难 ,易误诊 ,临床应与鼻硬结病、嗜酸性肉芽肿、浆细胞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免疫组化细胞呈S 10 0、CD6 8阳性有助诊断。此病可采用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 ,对重要部位的病变侵犯 ,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增生症 鼻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肝炎患儿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桂明 骆成榆 +2 位作者 杨俊文 唐美芳 薛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5-276,共2页
为探讨甲型肝炎 (甲肝 )患儿腹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声像图特点及临床意义 ,用超声诊断仪作纵、横、斜向多方位超声切面 ,清晰显示肝门区卵圆形低回声区 ,并可与邻近脏器及血管分开 ,确认为肿大淋巴结。结果发现60例甲肝患儿显示肝门... 为探讨甲型肝炎 (甲肝 )患儿腹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声像图特点及临床意义 ,用超声诊断仪作纵、横、斜向多方位超声切面 ,清晰显示肝门区卵圆形低回声区 ,并可与邻近脏器及血管分开 ,确认为肿大淋巴结。结果发现60例甲肝患儿显示肝门淋巴结肿大53例 (88.33 % ) ,分布于门静脉主干两侧及后方。提示 :①甲肝患儿肝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 ,可能与淋巴系统发育旺盛、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异常敏感有关 ;②肿大淋巴结分布于门脉主干两侧及后方 ,故并不压迫门脉右前方的胆总管而造成胆道梗塞 ;③肿大淋巴结的消失远迟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 腹腔淋巴结肿大 儿童 超声诊断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 被引量:15
10
作者 印洪林 周晓军 +2 位作者 卢光明 孙桂勤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76-680,共5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例术前经影像学诊断为原发性颅内脑膜肿瘤患者 ,复习病史和影像学资料 ,手术标本常规病理制片 ,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S 10 0蛋白、CD6 8、GFAP、CKpan、EMA、vim...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Rosai 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例术前经影像学诊断为原发性颅内脑膜肿瘤患者 ,复习病史和影像学资料 ,手术标本常规病理制片 ,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S 10 0蛋白、CD6 8、GFAP、CKpan、EMA、vimentin、CD2 0、CD79α、CD3和CD4 3,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为老年女性 ,MRI显示病变位于左侧颅顶部脑膜并累及脑实质 ,组织学显示多量淡染的组织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背景伴纤维化 ,同时组织细胞内有多量吞噬的淋巴细胞 ,免疫标记显示组织细胞表达S 10 0蛋白和CD6 8。结论 原发于颅内Rosai Dorfman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性病变 ,病理诊断时需与颅内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浆细胞肉芽肿等鉴别 ,该病变组织细胞S 10 0蛋白和CD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ROSAI-DORFMAN病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髓质比及血流类型评价病变性质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玉琴 王晓荣 +1 位作者 高军喜 姚兰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对不同性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69个颈部淋巴结),分为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计算其短径与长径比(S/L)、淋巴结髓质面积与整体面积比值(Am/At...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对不同性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69个颈部淋巴结),分为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计算其短径与长径比(S/L)、淋巴结髓质面积与整体面积比值(Am/At)、淋巴结髓质体积与整体体积比值(Vm/Vt),分析三维血流分布类型,并建立判别函数。结果三维血流分布类型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Vm/Vt为变量X1,以三维血流分布类型为变量X2,以S/L为变量X3,以Am/At为变量X4,Y1、Y2、Y3分别代表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建立3个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方程:Y1=-1.532+1.389 X1+1.806 X2+0.995 X3+1.236 X4,Y2=-11.392+11.932 X1+7.530 X2+3.989 X3+2.002 X4,Y3=-15.531+12.377 X1+7.850 X2+7.344 X3+3.422 X4;回代法验证函数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5.00%(51/60)、66.67%(38/57)、90.38%(47/52)。结论三维血流分布类型和Vm/Vt可作为判别颈部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淋巴结病变 髓质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原发性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家诚 金晓龙 夏群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27-529,共3页
报告1例原发于皮肤的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32岁。左面颊和右鼻旁分别有一肿块隆起7个月和4个月。 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无特异性。组织学检查可见特殊的组织细胞,这类细胞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浆细胞... 报告1例原发于皮肤的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32岁。左面颊和右鼻旁分别有一肿块隆起7个月和4个月。 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无特异性。组织学检查可见特殊的组织细胞,这类细胞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浆细胞等。免疫组化显示,该类组织细胞S-100、MAC-387和CD68阳性,而CD1a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皮肤 组织细胞 免疫组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HIV感染者体表肿大淋巴结和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磊 张亮 +5 位作者 王玉光 余小蒙 滕晓英 赵红心 李兴旺 王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对HIV感染者体表肿大淋巴结和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友谊式"细针穿刺器,对72例HIV感染者进行FNA检查。获得组织用于制备涂片或细胞块,进行HE染色、抗酸...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对HIV感染者体表肿大淋巴结和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友谊式"细针穿刺器,对72例HIV感染者进行FNA检查。获得组织用于制备涂片或细胞块,进行HE染色、抗酸染色、六胺银染色、PAS染色,特殊病例进行细菌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结果在72例HIV感染者中,穿刺淋巴结65例(90.3%)和体表肿物7例(9.7%)。淋巴结病例包括:结核30例(42%),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5例(7%)、HIV相关性反应性增生14例(19%)、淋巴瘤7例(10%)、化脓性淋巴结炎5例(7%)、隐球菌感染2例(3%)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例(3%)。体表肿块包括:皮肤及软组织4例(5.6%)、乳腺2例(2.8%)和甲状腺1例(1.4%),其中恶性肿瘤2例,分别为乳腺淋巴瘤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后多数感染治疗有效。结论对于HIV感染者进行FNA操作安全、容易执行,诊断可靠、用时较短。取材充分即能够明确多数淋巴结肿大和体表肿块的病因。在本组研究中患者年龄多是20~40岁的男性,结核感染是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病因,高级别的恶性淋巴瘤是最多见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 细针吸取细胞学 淋巴结肿大 机会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断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小瑜 陈方平 +3 位作者 毕丹东 赵谢兰 何琼琼 李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明确诊断的18例AIT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9例,女9例...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明确诊断的18例AIT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9例,女9例,发病年龄从14~70岁。结果:AI-TL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脾大和皮疹,伴有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和其他血液学异常如白细胞升高、Coombs试验阳性,常累及骨髓,具有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3阳性率为93.3%。结论:反复多次淋巴结等部位的活检有助于本病确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如CXCL13等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病理诊断 CXCL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镜对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峰 张泽峰 冯明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对诊断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行电视纵隔镜检查的138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90例,女性4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3岁。其中经颈部入...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对诊断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行电视纵隔镜检查的138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90例,女性4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3岁。其中经颈部入路电视纵隔镜手术124例,经胸骨旁入路电视纵隔镜手术14例。结果:138例经过电视纵隔镜手术的病例均成功取得需要检测的组织,活检成功率100%,126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诊断率为91.3%,其中恶性病变64例,包括淋巴瘤20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44例;良性疾病74例,其中结节病3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4例、淋巴结慢性炎症10例、巨淋巴细胞增生症4例,肉芽肿性病变12例。术前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为27.5%。围手术期并发症6例。结论:纵隔镜技术安全有效,对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确切的应用价值,是某些疾病取得病理诊断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镜 纵隔淋巴结病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雅丽 洪蕾 +2 位作者 农琳 张爽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2-357,共6页
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免疫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及评价。方法:选择具有淋巴结结构破坏、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增生、多形性细胞浸润和/或透明异型T淋巴细胞增生... 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免疫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及评价。方法:选择具有淋巴结结构破坏、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增生、多形性细胞浸润和/或透明异型T淋巴细胞增生的15例典型AITL病例,进行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分析,行CD3、CD20、CD4、CD21、CXCL13、CD10和BCL6免疫组化染色,PCR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原位杂交检测EBV。结果:组织学检查示8例滤泡萎缩、6例滤泡消失、1例滤泡增生,病变位于滤泡间。8例伴有片状透明细胞聚集,4例伴有大型淋巴细胞,5例富于上皮样组织细胞,CD20染色示4例伴有大B细胞增生,CD21染色显示11例(73.3%)滤泡外滤泡树状突细胞(FDC)网络,部分有围绕血管分布的趋势。CXCL13的阳性率为73.3%,CD10的阳性率为6.7%,TCRγ的重排阳性为6/15(40%),均为单克隆;IgH的重排阳性为7/15(46.7%),其中5例单克隆,2例寡克隆。EBV阳性率为8/15(53.3%)。伴大B细胞增生的4例中,3例EBV阳性。结论:AITL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的表现异常复杂多样,深入认识这些多样性、合理应用及正确评价免疫标记和分子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基因重排 原位杂交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行组配电视纵隔镜诊断纵隔疑难病灶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斌 张建华 +4 位作者 苟云久 王志强 王成 宋铁牛 杨建宝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969-973,共5页
目的 总结应用自行组配电视纵隔镜行纵隔镜检查诊断纵隔疑难病灶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为缺少纵隔镜设备情况下如何整合现有微创资源开展纵隔镜检查术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 2013年3月127例电视纵隔镜手术的临床资... 目的 总结应用自行组配电视纵隔镜行纵隔镜检查诊断纵隔疑难病灶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为缺少纵隔镜设备情况下如何整合现有微创资源开展纵隔镜检查术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 2013年3月127例电视纵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0月前应用直达喉镜、活检钳和10 mm 0.胸腔镜自行组配电视纵隔镜完成69例(自组配组),2011年11月后应用Storz电视纵隔镜完成58例(Storz组).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并发出血3例(填塞压迫止血1例,开胸止血2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3.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4.3% (3/69) vs.3.4% (2/58),Х^2=0.000,P=1.000].自组配组明确病理诊断率98.6%(68/69),Storz组100%(58/5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1.000).9例术前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其中7例同期经股静脉置入上腔静脉支架(自组配组4例,Storz组3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71例纵隔镜检查术前拟诊为恶性肿瘤,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50例,良性病变21例,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为70.4% (50/71);56例拟诊为良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37例,恶性肿瘤19例,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66.1%(37/56).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微创、安全,是纵隔疑难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利用现有器械和设备自行组配的电视纵隔镜系统,可用于纵隔疑难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镜 纵隔肿瘤 纵隔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彦艳 吕艳芳 庄永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AIT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AIT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不同治疗方案对有效率的影响。结果:31例完全缓解率(CR)为54.8%,部分缓解率为(PR)16.1%,总有效率为(70.9%),中位生存时间27.3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5%,CHOP(CTX VCR ADM PDN)组和COP(CTX VCR PDN)组有效率分别为76.5%和7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ITL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首发部位广泛,化疗对本病有效率较高。COP化疗方案与CHOP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病 T细胞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金丽 张思平 +1 位作者 赵政龙 胡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7-298,共2页
报告1例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患者男,27岁。头皮、颈部、躯干部丘疹及结节半年,伴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可见伸入运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淋巴窦明显扩张,窦内可见大量组织... 报告1例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患者男,27岁。头皮、颈部、躯干部丘疹及结节半年,伴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可见伸入运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淋巴窦明显扩张,窦内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及伸入运动。免疫组化染色示S-100蛋白及CD68阳性,CD1a阴性。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淋巴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US-TBNA与PET/CT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震 田庆 +3 位作者 王慧霜 安杨 刘星辰 陈良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比较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和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用于不明原... 目的比较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和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用于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的价值,并探讨EBUS-TBNA和PET/CT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采用EBUS-TBNA诊断前已采用PET/CT检查的45例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进行EBUS-TBNA检查前接受普通白光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支气管内病变。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切除,并经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EBUS-TBNA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1.48%(22/27)、特异性100%(18/18)、阳性预测值100%(22/22)、阴性预测值78.26%(18/23)、准确性88.89%(40/45);PET/CT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92.59%(25/27)、特异性55.56%(10/18)、阳性预测值75.76%(25/33)、阴性预测值83.33%(10/12)、准确性77.78%(34/45),EBUS-TBNA在诊断的特异性(P=0.003)和阳性预测值(P=0.016)方面优于PET/CT。结论 EBUS-TBNA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与PET/CT联合应用,可使EBUS-TBNA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状况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疾病 淋巴结病 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