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etherketoneketone/carbon fiber composites with an amorphous interface prepared by solution impregnation
1
作者 ZHANG Feng LI Bo-lan +5 位作者 JIAO Meng-xiao LI Yan-bo WANG Xin YANG Yu YANG Yu-qiu ZHANG Xiao-hua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2,共11页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carbon fibers(CF)and polyetherketoneketone(PEKK)is a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of their composites.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egnate the CF bundle...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carbon fibers(CF)and polyetherketoneketone(PEKK)is a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of their composites.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egnate the CF bundles with PEKK as effi-ciently as possible.We report that PEKK with a good dispersion in a mixed solution of 4-chlorophenol and 1,2-dichloroethane can be introduced onto CF surfaces by solution impregnation and curing at 280,320,340 and 360℃.The excellent wettability or infiltra-tion of the PEKK solution guarantees a full covering and its tight binding to CFs,making it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IFSS)with the microdroplet method.The interior of the CF bundles is completely and uniformly filled with PEKK by solu-tion impregnation,leading to a high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ILSS).The maximum IFSS and ILSS reached 107.8 and 99.3 MPa,respectively.Such superior shear properties are ascribed to the formation of amorphous PEKK in the small spaces between C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therketoneketone carbon fiber WETTABILITY amorphous adhesion Interfacial str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a-C:H/a-C:H:F配副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诗琪 邢朝阳 +2 位作者 王圆圆 张俊彦 张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5,共9页
目的研究F元素掺杂非晶碳基薄膜与a-C:H薄膜摩擦配副的摩擦学行为机制。方法利用PECVD法在Si基底上制备a-C:H:F薄膜,与直径为6.0mm的a-C:H薄膜摩擦对偶球组成摩擦配副体系,使用往复模式的CSMTRB3摩擦机研究a-C:H:F薄膜的摩擦学特性,频率... 目的研究F元素掺杂非晶碳基薄膜与a-C:H薄膜摩擦配副的摩擦学行为机制。方法利用PECVD法在Si基底上制备a-C:H:F薄膜,与直径为6.0mm的a-C:H薄膜摩擦对偶球组成摩擦配副体系,使用往复模式的CSMTRB3摩擦机研究a-C:H:F薄膜的摩擦学特性,频率为5Hz,滑动总次数为9000,外加载荷分别为2、4、6、8、10 N。通过纳米硬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及CSM摩擦试验机等,分别评价a-C:H:F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等。结果在干摩擦环境下,随着载荷的增加,a-C:H:F薄膜的摩擦因数逐渐降低,平稳后摩擦因数低至0.018。通过掺杂F元素,一方面促进了薄膜的sp^(2)-C杂化,另一方面增大了薄膜的无序度。F元素具有钝化薄膜表面和静电排斥的作用,使得a-C:H:F薄膜具有较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结论采用PECVD方法制备的a-C:H:F薄膜具有更好的减摩降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性能 F元素掺杂改性 类金刚石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四面体碳膜对2Cr3WMoV合金钢表面耐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远洁 赵玉清 +1 位作者 王炎武 董乃强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提高2Cr3WMoV合金钢的表面摩擦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与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分别在未经过渗碳和渗碳热处理后的2Cr3WMoV合金结构钢试样表面制备TiN过渡层及非晶四面体碳的多层结构复合膜。采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仪、三维形貌仪... 为提高2Cr3WMoV合金钢的表面摩擦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与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分别在未经过渗碳和渗碳热处理后的2Cr3WMoV合金结构钢试样表面制备TiN过渡层及非晶四面体碳的多层结构复合膜。采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仪、三维形貌仪、表面磨痕测量仪等对比分析不同合金结构钢试样镀膜前后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渗碳热处理工艺对2Cr3WMoV合金钢制备非晶四面体碳基多层复合膜后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较大,在渗碳2Cr3WMoV试样表面制备多层复合膜结构后,表面摩擦因数由0.54降低到0.077,磨损率由3.03×10^(-9)cm^(3)/(N·m)降低到9.44×10^(-10)cm^(3)/(N·m)。由于表面渗碳及抛光工艺提升了合金试样的表面硬度,并降低表面粗糙度,从而使该试样制备非晶四面体碳基复合膜后具有最为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及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四面体碳膜 合金结构钢 表面渗碳处理 摩擦磨损性能 磁过滤阴极真空电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中不同转速和对偶对a-C:H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吴艳霞 李红轩 +4 位作者 吉利 冶银平 孙晓军 陈建敏 周惠娣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95,共6页
非晶碳氢(a-C∶H)薄膜作为空间润滑材料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它在真空中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掺杂元素、摩擦对偶、滑动速度等因素有关。采用中频非平衡磁控溅射法在AISI202不锈钢和p(111)单晶硅基体上沉积了厚度为1.3~1.6μm的a-C∶H膜以及Cr... 非晶碳氢(a-C∶H)薄膜作为空间润滑材料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它在真空中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掺杂元素、摩擦对偶、滑动速度等因素有关。采用中频非平衡磁控溅射法在AISI202不锈钢和p(111)单晶硅基体上沉积了厚度为1.3~1.6μm的a-C∶H膜以及Cr、MoS2掺杂的a-C∶H复合膜。采用球盘摩擦试验机对3种膜的真空摩擦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摩擦性能较好的薄膜在真空中进行了GCr15、Si3N4和C不同对偶以及100、500、1000r/min的不同转速摩擦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气压为5.3×10-1 Pa,Ar和CH4的气体流量比为1∶1,单纯溅射石墨靶(溅射电流12A)的条件下,制备的a-C∶H薄膜在真空中的摩擦因数最低(0.005),寿命相对最长;对偶对a-C∶H膜的摩擦因数影响不大,但薄膜的耐磨寿命随着对偶硬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转速的增加,a-C∶H膜的摩擦因数和耐磨寿命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碳氢膜 掺杂膜 对偶 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N膜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贵锋 张建宏 +2 位作者 耿东生 刘正堂 郑修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12,共3页
采用射频溅射法在锗衬底上沉积无定形碳氮膜 (a- C:N) ,用 X射线光电子谱 (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和喇曼光谱 (RS)分析了膜的成分与结构。结果表明 ,氮是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于膜中 ,且有三种不同的 C- N键合状态。随着反应... 采用射频溅射法在锗衬底上沉积无定形碳氮膜 (a- C:N) ,用 X射线光电子谱 (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和喇曼光谱 (RS)分析了膜的成分与结构。结果表明 ,氮是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于膜中 ,且有三种不同的 C- N键合状态。随着反应气体中氮气分压的增加 ,a- C:N膜中氮浓度增加 ,C≡N键的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溅射 无定形碳氮膜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片偏压对ta-C薄膜结构和摩擦因数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亮 张涛 +1 位作者 刘德连 何亮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5,共6页
利用磁过滤阴极电弧技术,通过改变基片负偏压(0~500 V)制备四面体非晶碳(ta-C)薄膜,研究基片负偏压对ta-C薄膜结构和摩擦因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片负偏压对ta-C薄膜的sp3键含量有很大影响,当负偏压为200 V时,ta-C薄膜的sp3键含量为85... 利用磁过滤阴极电弧技术,通过改变基片负偏压(0~500 V)制备四面体非晶碳(ta-C)薄膜,研究基片负偏压对ta-C薄膜结构和摩擦因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片负偏压对ta-C薄膜的sp3键含量有很大影响,当负偏压为200 V时,ta-C薄膜的sp3键含量为85%。在0~200 V范围内随着基片偏压的增大,表面粗糙度逐渐减小,在负偏压为200 V时,薄膜表面粗糙度最小,为0.18 nm左右;当负偏压超过200 V后,由于薄膜中石墨相增多,薄膜表面粗糙度将增大。随着基片偏压的逐渐增大,由于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减小和在摩擦中石墨相自润滑层的形成,薄膜的摩擦因数大大降低,耐磨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体非晶碳薄膜 基片偏压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非晶碳膜(a-C:H)红外光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潘永强 吴振森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7-779,共3页
采用端部霍尔离子源在硅基底上制备了含氢非晶碳膜(a-C:H),并测量了4 000~1 500 cm-1的红外透射光谱。基于单层薄膜的透射关系,获得了仅有六个拟合参数的光学常数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同时获得薄膜在宽波段范围内的光学常数和厚度... 采用端部霍尔离子源在硅基底上制备了含氢非晶碳膜(a-C:H),并测量了4 000~1 500 cm-1的红外透射光谱。基于单层薄膜的透射关系,获得了仅有六个拟合参数的光学常数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同时获得薄膜在宽波段范围内的光学常数和厚度:折射率的最大值为1.94,消光系数的最大值为0.014 9,拟合薄膜厚度为617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非晶碳膜 光学常数 曲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形碳酸钙(ACC)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宇彤 李沁娱 +4 位作者 郑丹婷 徐圣波 晏培清 张兆鸿 蒋久信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9,共17页
无定形CaCO_(3)(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ACC)作为晶态CaCO_(3)的重要前驱体,在生物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CC广泛应用于补钙、骨再生、生物医药、药物载体和蛋白质吸附等方面。虽然已有多种通过模拟计算得到... 无定形CaCO_(3)(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ACC)作为晶态CaCO_(3)的重要前驱体,在生物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CC广泛应用于补钙、骨再生、生物医药、药物载体和蛋白质吸附等方面。虽然已有多种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构模型,但ACC的真实结构尚存在争议。由于ACC极低的热力学稳定性,特别是水的存在能够促进其向球霰石、文石或方解石的结晶,因此ACC在合成和储存均面临诸多挑战。通过系统性地综述近年来ACC的合成方法以及反应因素对ACC稳定和结晶的影响,总结了各合成体系的优缺点,指出了无水体系对ACC的合成与储存具有的独特优势。最后,提出了ACC的制备和存储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ACC相关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无定形碳酸钙 合成 储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流量对四面体含氢非晶碳薄膜结构、机械特性和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历健 郝宏 +5 位作者 周志勇 汪科良 郑玉刚 赵蒙 周晖 张凯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4-41,共8页
采用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技术在乙炔气氛中制备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薄膜,通过调控乙炔流量(0~40 sccm)研究其对薄膜微观结构、机械特性及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大颗粒密度显著... 采用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技术在乙炔气氛中制备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薄膜,通过调控乙炔流量(0~40 sccm)研究其对薄膜微观结构、机械特性及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大颗粒密度显著降低,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薄膜中sp^(3)C杂化键含量呈梯度递减趋势;纳米硬度从不含乙炔的ta-C薄膜的57.95 GPa下降至乙炔流量40 sccm下沉积的ta-C:H薄膜的44.71 GPa。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膜基结合强度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薄膜摩擦系数逐渐降低,磨损率逐渐升高。5 N载荷下,不含乙炔的ta-C薄膜表现出0.156的摩擦系数和3.22×10^(-16)m^(3)·N^(-1)·m^(-1)的低磨损率;乙炔流量40 sccm下沉积的ta-C:H薄膜的摩擦系数降至0.128,但磨损率升至7.92×10^(-16)m^(3)·N^(-1)·m^(-1)。机理分析表明,引入氢后薄膜表面悬键钝化作用增强,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形成转移膜,滑行界面石墨化产生协同润滑作用,使摩擦系数逐渐减小。本工作可为优化ta-C:H薄膜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 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 乙炔流量 微观结构 机械特性 大气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a-Si:C薄膜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田卓颖 王林青 王军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以高纯SiC作为靶材,C_(2)H_(2)和Ar作为源气体,采用脉冲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a-Si:C薄膜,并对薄膜进行大气环境中不同温度退火处理(25~500℃),分析探索了退火温度对于a-Si:C薄膜形貌、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的作用规律以及a-S... 以高纯SiC作为靶材,C_(2)H_(2)和Ar作为源气体,采用脉冲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a-Si:C薄膜,并对薄膜进行大气环境中不同温度退火处理(25~500℃),分析探索了退火温度对于a-Si:C薄膜形貌、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的作用规律以及a-Si:C薄膜的摩擦磨损机理.研究发现:退火温度较低时(≤200℃),a-Si:C薄膜的结构几乎不变,硬度(H)和弹性模量(E)先增加后减小,内应力线性增加,相应地,薄膜的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加.此外,由于石墨化转移层的形成,薄膜的摩擦系数减小.在300℃下退火,薄膜的结构仍未发生明显变化,内应力、H和E稍微降低,摩擦系数稍微增加,磨损无显著变化;400和500℃退火后,薄膜发生了石墨化和氧化,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摩擦性能提高.分析表明,大气环境中不同温度退火后薄膜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以及摩擦过程中转移层的形成保证了薄膜良好的摩擦学特性,相关结果为a-Si:C薄膜的结构性能调控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碳(a-Si:C)薄膜 退火温度 摩擦学性能 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温度对(a-C∶Fe)/Al_2O_3/Si结构光电转换效应影响的研究
11
作者 谭新玉 刘琴琴 +1 位作者 石玉洁 田兴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2-386,共5页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n-Si(100)衬底上制备氧化铝膜(Al2O3)和不同温度下的铁掺杂非晶碳薄膜(a-C∶Fe)。I-V特性曲线表明:制备的a-C∶Fe/Al2O3/Si异质结结构具有明显的整流特性和光伏效应,碳膜的制备温度对a-C∶Fe/Al2O3/Si结构电池光伏...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n-Si(100)衬底上制备氧化铝膜(Al2O3)和不同温度下的铁掺杂非晶碳薄膜(a-C∶Fe)。I-V特性曲线表明:制备的a-C∶Fe/Al2O3/Si异质结结构具有明显的整流特性和光伏效应,碳膜的制备温度对a-C∶Fe/Al2O3/Si结构电池光伏性能有显著影响。合适的沉积温度能显著增大异质结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进而增大异质结的光电转换效率,在碳膜制备温度为350℃时,异质结获得最佳光电转换效率。当制备温度超过350℃时,电池的开路电压与短路电流大幅度减小。通过对a-C∶Fe膜的拉曼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非晶碳膜的结构经历了从类金刚石向类石墨化的转变,从而对电池的光电转换特性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温度 光伏效应 非晶碳膜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反射镜a-C·H/Au/Cu/Cu的设计与实验室工艺
12
作者 贺庆丽 刘买利 +3 位作者 于明湘 吴鹏 何大韧 籍修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报导将非晶碳氢膜(a-C:H)用作红外反射镜Au/Cu的表面保护膜的设计计算、实验室制备工艺研究、及有关性能测试结果。我们的第一阶段工作结果表明,a-C:H/Au/Cu在实用上是有价值的,值得继续进行工作。
关键词 红外射镜 非晶碳氢膜 工艺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非晶碳薄膜(a-C:F)的制备与表征
13
作者 苏祥林 吴振宇 +2 位作者 蒋昱 汪家友 杨银堂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0-93,共4页
以C4F8和CH4为源气体,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ECR-CVD)方法,在不同气体混合比条件下沉积了非晶氟化碳(a-C:F)薄膜低k层间介质。实验中薄膜的沉积速率可达220nm/min, 测得的介电常数为2.14-2.58。X光电子能谱表明,随... 以C4F8和CH4为源气体,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ECR-CVD)方法,在不同气体混合比条件下沉积了非晶氟化碳(a-C:F)薄膜低k层间介质。实验中薄膜的沉积速率可达220nm/min, 测得的介电常数为2.14-2.58。X光电子能谱表明,随着甲烷含量增大,薄膜中CF3,CF2结构含量减少而 CF和C*-CFx(x=1-3)交联结构增多:原子力显微镜表明,在采用C4F8为前驱气体时,高分子基团CxFy 在成膜时造成了粗糙不平、多孔渗水的薄膜表面形貌。结果表明,CF基因成分增加而CF2基团成分减小导致了薄膜电子极化增强,介电常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回旋共振 非晶氟化碳 X光电子能谱 低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偏压对磁过滤阴极电弧离子镀ta-C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中林 于振华 +4 位作者 施毅 李琦 杨木 王永庆 干蜀毅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2,共5页
在不同脉冲偏压值下采用90°弯管磁过滤阴极电弧离子镀于硅片表面制备四面体非晶碳膜(Ta-C),研究了脉冲偏压对薄膜硬度、沉积速率、表面形貌及键价结构的影响。结论表明,薄膜沉积速率随脉冲偏压值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偏压值与膜... 在不同脉冲偏压值下采用90°弯管磁过滤阴极电弧离子镀于硅片表面制备四面体非晶碳膜(Ta-C),研究了脉冲偏压对薄膜硬度、沉积速率、表面形貌及键价结构的影响。结论表明,薄膜沉积速率随脉冲偏压值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偏压值与膜层硬度值呈负相关性,高的偏压会抑制膜层中sp3键的形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颗粒形成。本文研究内容为工业应用中通过脉冲偏压调整优化膜层综合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偏压 磁过滤 四面体非晶碳 sp^3键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硅a-C∶H材料光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炎 张铭 +3 位作者 潘妍宏 王昭辉 楚上杰 林申晔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0-944,共5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掺Si的非晶碳氢材料的结合键、C-sp3含量、电子结构、光学性能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Si掺杂量小于8%时,随Si掺杂量的增加,Csp3含量,C-Si键数量均呈现增大的趋势,而C-C键数量则有所降低。...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掺Si的非晶碳氢材料的结合键、C-sp3含量、电子结构、光学性能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Si掺杂量小于8%时,随Si掺杂量的增加,Csp3含量,C-Si键数量均呈现增大的趋势,而C-C键数量则有所降低。在光学特性上,在波长为400~800nm范围内,其透过率在Si掺杂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Si掺杂量增加其透过率先减小后增大,并在掺杂量为4.5%处达到一个透过率的极小值。此外,当Si掺杂量为4.5%时,其反射率和吸收系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非晶碳氢 电子结构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气流量对(a-C:Fe)/Al_2O_3/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效应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向然 谭新玉 +1 位作者 姜礼华 肖业权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83-87,共5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n-Si(100)衬底上依次沉积氧化铝膜(Al2O3)和铁掺杂非晶碳薄膜(aC:Fe),制成(a-C:Fe)/Al2O3/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了氩气流量对光伏性能的影响.在20sccm到40sccm范围内调节氩气流量,结果表明,氩气流量的大小对异...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n-Si(100)衬底上依次沉积氧化铝膜(Al2O3)和铁掺杂非晶碳薄膜(aC:Fe),制成(a-C:Fe)/Al2O3/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了氩气流量对光伏性能的影响.在20sccm到40sccm范围内调节氩气流量,结果表明,氩气流量的大小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合适的氩气流量能显著增大(a-C:Fe)/Al2O3/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密度,进而增大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在氩气流量为30sccm时,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果达到最佳.随后随着氩气流量的增大,电池的开路电压与短路电流密度均大幅度减小.铁掺杂非晶碳膜(a-C:Fe)的拉曼光谱与光学带隙的分析表明,光伏效应随氩气流量变化敏感的原因源于:随着通入氩气流量的改变,铁掺杂非晶碳膜(a-C:Fe)的微观结构、光学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对电池的光电转换特性造成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气流量 非晶碳薄膜 光伏效应 异质结 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Ta-C涂层铣刀切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而耕 黄彪 +1 位作者 何澄 周琼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30,共6页
目的研究Ta-C涂层刀具与普通类金刚石涂层刀具切削2A50铝合金时的性能对比。方法通过实验比较两刃、四刃Ta-C涂层铣刀和两刃、四刃普通类金刚石涂层铣刀,在干式切削条件下切削2A50铝合金的性能。通过相同切削条件下刀具切削距离的长短,... 目的研究Ta-C涂层刀具与普通类金刚石涂层刀具切削2A50铝合金时的性能对比。方法通过实验比较两刃、四刃Ta-C涂层铣刀和两刃、四刃普通类金刚石涂层铣刀,在干式切削条件下切削2A50铝合金的性能。通过相同切削条件下刀具切削距离的长短,比较刀具的使用寿命,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切屑的表面形貌,用表面粗糙度仪检测铝合金表面的粗糙度。结果两刃Ta-C涂层铣刀干式切削铝合金时的使用寿命最长,切削距离为116 m。Ta-C涂层铣刀与普通类金刚石涂层铣刀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两刃Ta-C涂层铣刀加工出来的工件表面质量较好,工件表面粗糙度均值为0.692μm。结论相同刀刃数量且结合力良好的涂层铣刀相比较,Ta-C涂层铣刀较普通类金刚石涂层铣刀加工出来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平均值低,同种涂层加工得到的切屑表面微观形貌无明显差别。Ta-C涂层铣刀与普通类金刚石涂层铣刀切削铝合金时,抑制粘刀效果都十分明显,但Ta-C涂层铣刀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涂层 类金刚石涂层 铝合金 切屑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阴极制备a-CN_x:H薄膜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
18
作者 倪静 陈志梅 +2 位作者 吴卫东 杨向东 唐永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60-1463,共4页
以CH4和N2为反应气体,采用空心阴极放电激发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片上制备出了氢化非晶碳氮(a-CNx∶H)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的表面光洁度及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和表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 以CH4和N2为反应气体,采用空心阴极放电激发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片上制备出了氢化非晶碳氮(a-CNx∶H)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的表面光洁度及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和表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吸收谱(FTIR)和纳米压入(nano-indentation)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薄膜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薄膜的表面光滑、致密,表面光洁度<1nm。薄膜的最大N含量达到了26.39%(原子分数),对应的N/C为0.41。XPS和FTIR分析表明:薄膜中的C、N原子是通过C—N、C N、C≡N结合的,同时存在一定量的—CHx和—NHx基团。另外,我们发现薄膜的硬度及弹性模量随N2/CH4比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主要受微观结构(C—N/C≡N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CNx:H 空心阴极 纳米压入 硬度 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稻壳基无定形碳的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穆泊源 杨宗松 +1 位作者 董伟 王宗花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9-4028,4050,共11页
碳基材料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最常用的电极材料,然而低温使基于碳基电极的锂离子电池(LIB)容量损失巨大。本文将农业废弃物——稻壳通过高温碳化制得多孔碳,多孔为锂离子(Li^(+))提供更多传输路径及活性位点,并促进Li^(+)在低温下的传输与... 碳基材料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最常用的电极材料,然而低温使基于碳基电极的锂离子电池(LIB)容量损失巨大。本文将农业废弃物——稻壳通过高温碳化制得多孔碳,多孔为锂离子(Li^(+))提供更多传输路径及活性位点,并促进Li^(+)在低温下的传输与扩散。研究发现,不同碳化温度对稻壳衍生活性炭(RHC)的微观结构有影响,基于不同RHC电极构建的电池性能也不同。其中,碳化温度为1 000℃获得的RHC-10负极具有最高的剩余可逆比容量,在0.2 C和2 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可达230和147 mAh/g;在不同倍率下循环10圈后再次在0.2C倍率下循环时,仍能保持最高的可逆比容量;在-20和-40℃可逆比容量分别可达175和98 mAh/g,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充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碳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低温性能 稻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2)流量对反应溅射石墨制备非晶碳膜层结构及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京周 鞠鹏飞 +3 位作者 周宏 邢明秀 吴国华 张鼎元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目的研究反应溅射石墨制备非晶碳过程中乙炔流量变化对非晶碳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在乙炔气氛中反应溅射石墨靶,调控乙炔流量,制备不同结构的非晶碳膜层,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 目的研究反应溅射石墨制备非晶碳过程中乙炔流量变化对非晶碳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在乙炔气氛中反应溅射石墨靶,调控乙炔流量,制备不同结构的非晶碳膜层,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析膜层的微观结构,采用纳米压痕仪表征膜层的力学性能,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白光干涉仪和光学显微镜表征膜层摩擦学性能。结果通过反应溅射法制备了致密均匀的非晶碳,分析发现,所有薄膜表层均含有一定量O元素(原子数分数为6.36%~13.86%)。经Ar^(+)刻蚀后,大部分膜层的O含量可降至1%以下;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膜层的硬度(H)、弹性模量(E)和H^(3)/E^(2)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乙炔流量为10 cm^(3)/min时膜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93、233.55 GPa;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膜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在0.09~0.11之间,在启动阶段摩擦因数随着氢元素(H)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 cm^(3)/min试样的膜层的耐磨性最高、磨损量最小,其磨损量为0.72×10^(−16)m^(3)/(N·m)。结论通过调节反应溅射石墨过程中乙炔的流量,可调控非晶碳中sp^(3)/sp^(2)、H含量,进而达到调控非晶碳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 反应溅射 非晶碳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