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rmancy of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Seed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 Seedlings to Acifluorfen Sodium
1
作者 Ding Wei Liu Junliang +1 位作者 Cheng Zhuo Cheng P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is a serious and widespread malignant weed in soybean field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Exploring the dormancy characteristics of A. retroflexus L. seeds an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its ...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is a serious and widespread malignant weed in soybean field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Exploring the dormancy characteristics of A. retroflexus L. seeds an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its seedlings to acifluorfen sodium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its resistance mechanism. Using newly harvested and stored A. retroflexus L. seeds for one year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Cl, NaOH, water temperature, gibberellic acid(GA)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 on the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of A. retroflexus L. seeds were studied. The sensitivity of A. retroflexus L.to acifluorfen sodium was determined using bioassay. The effects on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target enzyme activity were studied at a normal dosage of 360 g a.i. hm^(-2) and a doubling dosage of 720 g a.i. hm^(-2) of acifluorfen sodium. Newly harvested seeds exhibiting dormancy were soaked in water of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OH and HCl, which were ineffective in breaking the seed dormancy. GA could break seed dormancy, and the highest seed germination rate reached 93.33% when they were soaked at 3 000 mg·L^(-1) for 72 h and 4 000 mg·L^(-1) for 48 h. The drought stress was simulated with a 15%-25% polyethylene glycol solution,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The GR_(50) value of acifluorfen sodium for A. retroflexus L. was 705.7 g a.i. hm^(-2), which was 1.96 times the recommended dose in the fiel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acifluorfen sodium,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A. retroflexus L. reached its minimum value 3 days after treatment(DAT),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the target enzyme 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PPO)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at 7 DAT under different dosages, and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s thereafter. Soaking with gibberellin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break seed dormancy. A. retroflexus L. seeds had certain drought resistance during the germination process. A. retroflexus L. was not sensitive to acifluorfen sodium and acifluorfen sodium ether, and could not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PPO activity, indicating that A. retroflexus L. had target resistance to acifluorfen so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seed seed dormancy acifluorfen sodium target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和柠檬酸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Cu迁移富集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婕 朱宇恩 +2 位作者 刘娜 王翠红 吴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99-1405,共7页
为明确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对Cu的富集能力及EDTA与柠檬酸(CA)对Cu迁移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0、100、200、400、800 mg·kg-1 Cu处理质量分数及2.5 mmol·kg-1 EDTA和柠檬酸施加条件下,测定了根际土、非根际土C... 为明确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对Cu的富集能力及EDTA与柠檬酸(CA)对Cu迁移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0、100、200、400、800 mg·kg-1 Cu处理质量分数及2.5 mmol·kg-1 EDTA和柠檬酸施加条件下,测定了根际土、非根际土Cu不同形态含量及反枝苋组织Cu富集特征。结果表明:Cu处理质量分数小于400 mg·kg-1时,重金属Cu组织富集特征为根>叶>茎,Cu处理质量分数在400 mg·kg-1时,富集特征为根>茎>叶,Cu各处理组BCF与TF均小于1,不具备Cu超富集植物特征;EDTA、柠檬酸均可促进反枝苋对土壤中Cu的富集,并强化Cu由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转移。EDTA的促进作用远高于柠檬酸,在Cu 800 mg·kg-1,施EDTA处理组反枝苋地上部分Cu可达3 513 mg·kg-1。施加EDTA可增加根际土全Cu含量,显著减少根际土中Fe-Mn态Cu含量,增加Exch态,促使Fe-Mn态向Exch态的转化;柠檬酸处理的根际土中则以Fe-Mn态向Carb态转化为主。由此可见,在EDTA强化修复下,反枝苋富集Cu的能力明显增加,而根际土中Cu全量的增加,是Cu-EDTA迁移活性极大增加与反枝苋防御性Cu阻隔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反枝苋 EDTA 柠檬酸 富集 迁移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积累型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镉吸收转运特征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迟克宇 范洪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12-1619,共8页
【目的】比较高积累型苋菜品种Tianxingmi与低积累型苋菜品种Zibeixian在Cd胁迫下Cd吸收转运特征差异性,揭示苋菜品种Tianxingmi高积累镉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添加代谢抑制剂来研究两品种苋菜根系吸收Cd的主要途径。分别在30μ... 【目的】比较高积累型苋菜品种Tianxingmi与低积累型苋菜品种Zibeixian在Cd胁迫下Cd吸收转运特征差异性,揭示苋菜品种Tianxingmi高积累镉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添加代谢抑制剂来研究两品种苋菜根系吸收Cd的主要途径。分别在30μmol/L Cd Cl2处理4 h、8 h、16 h、1 d和2 d采样测定,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ique,NMT),进行植物活体动态测试,调查、测量两品种苋菜根系Cd^(2+)离子流特征,比较了两品种对代谢抑制剂的反应。【结果】在30μmol/L Cd Cl2处理1 d后,Tianxingmi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90 g/plant,是Zibeixian生物量的二倍;Tianxingmi根、茎和叶中Cd浓度分别为609、254和62.3mg/kg,分别是Zibeixian的1.4倍、1.9倍和1.6倍,地上部和全株的Cd累积量分别高达602.0、1308μg/plant;Tianxingmi富集系数(BCF)与转运系数(TF)分别为Zibeixian的2.1倍和1.5倍,这些结果两品种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NMT技术测定两品种根系Cd^(2+)离子流,通过扫描位点测定发现,距根尖0~300μm范围内两品种苋菜根系Cd^(2+)内流最强且差别最大,并在此做定点位点测定,发现Tianxingmi根系Cd^(2+)内流是Zibeixian根系Cd^(2+)内流的3.75倍,说明了两品种的富集特征与NMT结果一致。添加代谢抑制剂处理显著降低了高积累型Tianxingmi各器官中的Cd浓度,富集系数(BCF)与转运系数(TF),以及根系Cd^(2+)内流(P<0.05),主动吸收特征明显,而对低积累型Zibeixian的相关生理指标影响不大。【结论】两苋菜品种Cd吸收转运特征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Tianxingmi具有更强的Cd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与累积能力,并且根系对Cd的吸收与转运是主动需能的过程,共质体途径在Cd进入Tianxingmi根系并向地上部运输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 Cd吸收转运 代谢抑制剂 非损伤微测技术 共质体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苋菜LAC基因家族成员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姚文 刘苗苗 +1 位作者 陈沫池 刘生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6,共9页
漆酶作为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铜蓝蛋白,起着调控植物生长、抵抗逆境的作用。基于苋菜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对苋菜漆酶基因家族成员(AtrLAC)进行鉴定,利用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根据转录组TPM值进行家族成员相对表达分析。结果表明... 漆酶作为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铜蓝蛋白,起着调控植物生长、抵抗逆境的作用。基于苋菜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对苋菜漆酶基因家族成员(AtrLAC)进行鉴定,利用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根据转录组TPM值进行家族成员相对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苋菜基因组中共筛选获得19个LAC基因;AtrLAC家族蛋白长度范围在118~1191 aa之间,分子量为13.05~135.10 kD;理论等电点范围为6.49~9.85,多数为亲水呈碱性稳定的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多数在细胞膜外或质膜上。系统进化树分析将苋菜19个LAC成员和拟南芥的17个LAC成员聚为6个类群。TPM值分析显示,AtrLACs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AtrLAC7基因可能在甜菜色素合成、响应激素调控及光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 漆酶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TPM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酚酸对马唐和反枝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
5
作者 盖晓涵 徐凡入 +5 位作者 程世蒲 郄西虎 林克剑 李元恒 孙娟 徐玉芳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以紫花苜蓿田危害严重的禾本科杂草马唐、阔叶杂草反枝苋为目标杂草,测定了6种酚酸对其种子萌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生长(株高和鲜重)的化感作用,旨在为开发苜蓿田生物源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6种酚酸对马唐... 以紫花苜蓿田危害严重的禾本科杂草马唐、阔叶杂草反枝苋为目标杂草,测定了6种酚酸对其种子萌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生长(株高和鲜重)的化感作用,旨在为开发苜蓿田生物源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6种酚酸对马唐和反枝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效应。高浓度酚酸对杂草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而部分低浓度酚酸对马唐幼苗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在溶液浓度为500 mg/L时,6种酚酸对马唐的化感作用由强到弱排序为:香豆素=水杨酸>咖啡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对反枝苋的化感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香豆素=水杨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咖啡酸。除咖啡酸外,绿原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和水杨酸在相同浓度处理下对反枝苋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马唐。同种酚酸对同种杂草不同生长阶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初期)的影响具有差异,即高浓度酚酸对幼苗抑制作用效果强于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马唐 反枝苋 化感作用 紫花苜蓿 生物源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土壤含水量对除草剂药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夏宇 李慧 +1 位作者 张彤 王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共13页
农田杂草防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非破坏性监测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除草剂胁迫杂草的鉴定。在除草剂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因此利用反枝苋作为研究对象,通... 农田杂草防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非破坏性监测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除草剂胁迫杂草的鉴定。在除草剂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因此利用反枝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5种不同的土壤含水量(5.8%、11.6%、17.4%、23.2%、29.0%)处理,分析了3种常见除草剂(莠去津、苯磺隆、禾草灵)胁迫后反枝苋的生理指标和暗适应后的最大光量子效率(QY_(max))的变化。结果表明:莠去津和苯磺隆对反枝苋的药效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禾草灵胁迫下反枝苋的生理指标和QY_(max)的变化规律无差异。在5.8%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相较于空白对照,莠去津对反枝苋QY_(max)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性;反枝苋受苯磺隆胁迫时,其QY_(max)的变化呈现出前期抗性后期敏感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反枝苋面对不同种类除草剂所呈现出的荧光反应规律,这有利于高效运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开展农田杂草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叶绿素荧光成像 土壤含水量 荧光信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除草活性评价
7
作者 张鑫 柏振东 +4 位作者 李皓 严盛 金晨钟 李祖任 郭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9-53,共5页
为探究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分别使用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浸提空心莲子草(整株、叶、茎、根),使用制备的12种浸提液开展培养皿、土壤封闭和茎叶喷雾试验,比较不同浸提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防效,选择防效最... 为探究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分别使用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浸提空心莲子草(整株、叶、茎、根),使用制备的12种浸提液开展培养皿、土壤封闭和茎叶喷雾试验,比较不同浸提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防效,选择防效最佳的浸提液进行除草活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叶部乙醇浸提液效果最优,在0.1 g/mL的浓度下,其对稗草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4.12%和48.63%,对反枝苋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均达到100%;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后发现,该浸提液内含乙酸、反丁烯二酸、L-焦谷氨酸、月桂酸、十一烯酸和壬酸等物质。综上,空心莲子草的粗浸提液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叶部乙醇浸提液对稗草和反枝苋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浸提液 化感作用 稗草 反枝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辅料添加对绿穗苋修复镉污染土壤效果影响
8
作者 黄天罡 常会庆 +1 位作者 周芮 王启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以河南某地Cd污染石灰性农田为供试土壤,利用盆栽试验,通过添加猪粪、稻秆和CaCO_(3)3种不同辅料来探究绿穗苋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共设10个处理:基础肥料(氮、磷、钾肥料)(CK)、基础肥料分别添加0.5%(RS0.5)、1%(RS1)、3%(RS3... 以河南某地Cd污染石灰性农田为供试土壤,利用盆栽试验,通过添加猪粪、稻秆和CaCO_(3)3种不同辅料来探究绿穗苋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共设10个处理:基础肥料(氮、磷、钾肥料)(CK)、基础肥料分别添加0.5%(RS0.5)、1%(RS1)、3%(RS3)猪粪,0.5%(PM0.5)、1%(PM1)、3%(PM3)稻秆,1%(CC1)、3%(CC3)、5%(CC5)CaCO_(3),通过上述处理筛选有利于植物提取Cd的辅料配施方案。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猪粪和稻秆使土壤pH值降低,其中PM3处理下的土壤pH值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显著降低了0.13和0.09,而施加CaCO_(3)处理的土壤pH值均高于CK,增幅为0.89%~4.87%,且2021年除CC1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较CK差异显著。随着猪粪和稻秆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组分HA、FA的含量以及HA/FA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幅为0.28%~466.53%;添加猪粪和CaCO_(3)处理的绿穗苋Cd含量无显著变化,而施用水稻秸秆促进了绿穗苋对土壤Cd的吸收,与CK相比,PM0.5和PM3处理增加了绿穗苋总Cd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62.77%和16.09%;两年的盆栽试验各处理土壤总Cd含量降幅为0.009~0.109 mg·kg^(-1),且PM0.5处理的绿穗苋提取Cd效果最明显。综上所述,施用0.5%的稻秆可用来强化绿穗苋对石灰性土壤Cd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土壤 绿穗苋 植物修复 辅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伟丰 韦庆慧 +2 位作者 师正浩 李志勇 潘亚清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55,共7页
二苯醚类除草剂氟磺胺草醚是防除大豆田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的主要除草剂,但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越来越强,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目前尚无关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抗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本研究基于... 二苯醚类除草剂氟磺胺草醚是防除大豆田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的主要除草剂,但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越来越强,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目前尚无关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抗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本研究基于未处理(CK)以及氟磺胺草醚处理后反枝苋敏感种群(SY)、抗性种群(RY)的叶组织的代谢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RY组代谢分子表型更贴近于CK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结果发现,氟磺胺草醚的主要作用通路有3条,分别是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arginine biosynthesis (精氨酸生物合成)和2-oxocarboxylic acid metabolism (2-氧代羧酸代谢)。CK vs RY和SY vs RY有1条共有的差异通路——degradation of flavonoids (类黄酮的降解),因此,类黄酮的降解可能是RY组抗性的特异性通路。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进一步发现,4-hydroxy-2-oxoglutaric acid (4-羟基2-氧化戊二酸)、citrulline (瓜氨酸)和L-ornithine (L-鸟氨酸)是氟磺胺草醚处理后反枝苋产生抗药性的关键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氟磺胺草醚 代谢组学 支持向量机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群 韦建国 +3 位作者 郭嘉颖 张战战 冯致科 陈金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7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水平,并研究其产生抗性及多抗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琼脂法快速测定采自黑龙江省嫩江县的3个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通...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水平,并研究其产生抗性及多抗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琼脂法快速测定采自黑龙江省嫩江县的3个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通过盆栽法筛选出抗氟磺胺草醚/噻吩磺隆的反枝苋植株,并进行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 Ⅸ oxidase, PPO)和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 ALS)的靶标基因测序。[结果]相比于敏感种群,黑龙江省3个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相对抗性倍数(resistance index, RI)分别为83.6、83.8和93.4;位于反枝苋PPO2高度保守区域编码128位氨基酸的核苷酸由AGG突变为GGG,导致精氨酸被替换为甘氨酸(Arg-128-Gly)。3个抗氟磺胺草醚的反枝苋种群均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多抗性。对als基因测序后发现,与敏感种群相比,各抗性种群10个单株的ALS保守区域均发生多个不同位点(Ala-205-Val、Asp-376-Glu、Trp-574-Leu和Ser-653-Thr)及组合的氨基酸取代方式,各种群突变位点和杂合度多样。[结论]PPO2的Arg-128-Gly氨基酸取代可能是黑龙江3个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3个种群同时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存在靶标位点突变导致的多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氟磺胺草醚 PPO AlS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田反枝苋对除草剂多抗性及靶标抗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龙 李宁 +3 位作者 尚素琴 李丹 李晓 曲明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ALS、PPO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了严重抗性,为明确化学防除失败的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反枝苋抗性及敏感种群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克隆了抗性和... 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ALS、PPO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了严重抗性,为明确化学防除失败的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反枝苋抗性及敏感种群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克隆了抗性和敏感种群的ALS、PPO基因(质体型PPX1及线粒体型PPX2),查找突变位点,将突变基因转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验证其功能,明确抗性机理。结果显示:反枝苋抗性种群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抗性倍数分别为55.29倍和17.51倍,抗性植株ALS存在Ala205Val或Ser653Asn突变,PPX2存在Arg128Gly突变。将抗性种群的PPX2转入拟南芥,可导致拟南芥对氟磺胺草醚产生高水平抗性(10.3倍)。综上,东北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产生了高水平多抗性,ALS、PPO基因突变是导致此类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氟磺胺草醚 咪唑乙烟酸 多抗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对提高小麦抗高温胁迫的作用
12
作者 李文琪 魏少鹏 姬志勤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7-1125,共9页
反枝苋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强小麦植株的抗高温胁迫能力,但其中起作用的活性成分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反枝苋根部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14-羟基肉豆蔻酸(2)、对甲氧基... 反枝苋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强小麦植株的抗高温胁迫能力,但其中起作用的活性成分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反枝苋根部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14-羟基肉豆蔻酸(2)、对甲氧基苯甲酸(3)、3-(羟乙酰基)吲哚(4)和3-吲哚甲醛(5)。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和14-羟基肉豆蔻酸均能增强小麦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其中对甲氧基苯甲酸效果最突出,在100μg/mL剂量下,与空白对照相比,小麦植株鲜重增加了56.44%,茎叶长度增加了30.03%,根长增加了38.71%。经50μg/mL对甲氧基苯甲酸处理小麦幼苗后,分别于40℃高温胁迫1、3、5和7 d,取样测定植株体内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1、3、5、7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小麦植株体内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32.59%、50.27%、57.53%、33.64%;脯氨酸含量在1、3和5 d分别增加了28.57%、50.00%、29.87%,第7天降低了5.16%;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9.76%、35.93%、41.33%、12.50%;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9.48%、41.63%、26.09%、25.27%,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1.19%、32.05%、32.54%和26.90%,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5.62%、50.97%、22.82%和25.89%。综上,对甲氧基苯甲酸可显著提高小麦抗高温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活性成分提取 对甲氧基苯甲酸 小麦 高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合模型预测外来植物反枝苋的入侵趋势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8-899,共12页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是一种入侵较早、分布范围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全国性分布恶性杂草。为了及时防控反枝苋,阻止或减缓进一步扩散蔓延,亟需明确其在中国的适宜生境及入侵趋势。基于296个分布点和32个环境变量,利用集合...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是一种入侵较早、分布范围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全国性分布恶性杂草。为了及时防控反枝苋,阻止或减缓进一步扩散蔓延,亟需明确其在中国的适宜生境及入侵趋势。基于296个分布点和32个环境变量,利用集合物种分布模型分析反枝苋在当前(1970-2000年)的潜在适生区,并预测未来(2021-2040年和2041-2060年)3种气候情景下(SSPs1-2.6、SSPs2-4.5和SSPs5-8.5)的分布格局,综合分析影响反枝苋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及入侵趋势。结果表明,1)通过3种模型精度评价指标(AUC、KAPPA和TSS),集合模型(EM)模拟和预测的结果最为准确,当前气候条件下反枝苋主要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的东部、西北地区的南部和北部些许地区,分布面积为4.39×10^(6) km^(2)。反枝苋的潜在分布重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地理坐标为110.32°E,36.13°N。2)影响反枝苋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平均温度(Bio1)、土地利用覆盖(LUCC)、海拔(Altitude)和年降水量(Bio12)。3)在2030年和2050年的3种不同气候情景下,随着年份和排放情景的增加,反枝苋的总适生区面积均会增加,并且扩张区的面积远大于收缩区的面积,扩张面积的比率在11.2%-21.4%。反枝苋在未来均有向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华北地区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南部扩散面积最为显著,西北地区的南部和西南地区的东部也在逐渐扩散。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该物种入侵动态的早期预警,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阻止其传播扩散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物种分布模型 环境变量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和丛枝菌根真菌处理对苋菜生长及硒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云梅 黄仁华 刘鸿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3-570,共8页
【目的】探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苋菜富硒栽培中的生物效应,综合评价AMF对不同硒形态处理下苋菜生长和硒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土施外源硒和接种AMF对苋菜光合作用、生长状况、苋菜红... 【目的】探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苋菜富硒栽培中的生物效应,综合评价AMF对不同硒形态处理下苋菜生长和硒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土施外源硒和接种AMF对苋菜光合作用、生长状况、苋菜红素以及硒积累的影响。【结果】硒酸钠、亚硒酸钠和L-硒代半胱氨酸处理均降低了苋菜红素含量,但对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性均无显著影响,同时显著提高了苋菜叶片叶绿素a、b含量、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净光合速率(P_n)和胞间CO_(2)浓度(C_(i)),其中L-硒代半胱氨酸处理效果最佳,说明外源硒处理对苋菜的生长有一定的正效应。另外,接种AMF对不同硒处理下苋菜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且提高了叶片苋菜红素含量,同时增强了光合能力和根茎叶硒含量的积累。【结论】接种AMF和外源硒处理均能提高苋菜的光合能力和硒积累能力,从而促进苋菜生长和提高苋菜营养品质,两者交互处理可作为提高蔬菜富硒栽培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苋菜 光合作用 硒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除草配方对大豆田抗性反枝苋防除效果的研究
15
作者 邓佳佳 盖世武 +3 位作者 张传文 夏杰 董爱书 石红军 《大豆科技》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为探索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主产区抗性反枝苋最佳防治方法,文章优选4种苗前封闭除草剂及4种苗后茎叶除草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分析不同药剂组合对反枝苋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苗前封闭处理,90%乙草胺EC 1800 g a.i./hm^(2)和30%丙炔氟草胺SC... 为探索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主产区抗性反枝苋最佳防治方法,文章优选4种苗前封闭除草剂及4种苗后茎叶除草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分析不同药剂组合对反枝苋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苗前封闭处理,90%乙草胺EC 1800 g a.i./hm^(2)和30%丙炔氟草胺SC 51 g a.i./hm^(2)对反枝苋防效较高,施药45 d后,反枝苋防效为87.79%;苗后茎叶处理,250 g/L氟磺胺草醚AS(科坦见露灵)750 g a.i./hm^(2)+助剂(伴豆一生)2000 m L/hm^(2)对反枝苋的防效较高,且持效期长;苗前封闭结合苗后茎叶处理,90%乙草胺EC 1800 g a.i./hm^(2)+30%丙炔氟草胺SC 51 g a.i./hm^(2)+250 g/L氟磺胺草醚AS 500 g a.i./hm^(2)+480 g/L灭草松AS 1680 g a.i./hm^(2)+助剂(迪增)225 m L/hm^(2)对反枝苋的防效达93%,且持效期长。大豆田抗性反枝苋防控方法中,苗前封闭处理防效显著高于苗后茎叶处理。生产中建议以苗前封闭除草为主,结合苗后化学除草、轮作等措施综合防治反枝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大豆 化学防除技术 抗性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和垃圾有机肥对苋菜生长及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2
16
作者 吴清清 马军伟 +6 位作者 姜丽娜 叶静 王强 汪建妹 俞巧钢 孙万春 符建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02-1309,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在红壤和潮土中分别施入土壤重量5%、10%和15%的鸡粪或垃圾有机肥,研究其对苋菜(Amaranthustricoclor L.)生长、土壤化学性状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入鸡粪或垃圾有机肥显著增加苋菜的鲜重、主根长... 采用盆栽试验,在红壤和潮土中分别施入土壤重量5%、10%和15%的鸡粪或垃圾有机肥,研究其对苋菜(Amaranthustricoclor L.)生长、土壤化学性状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入鸡粪或垃圾有机肥显著增加苋菜的鲜重、主根长和株高;土壤有机质、EC值、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幅增加,但土壤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潮土中施用两类有机肥使苋菜植株Cu和Zn含量分别增加26.3%~36.0%和1.2%~20.3%,但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对Cu和Zn的允许含量;Cd、Cr和Pb含量都较对照降低,没有出现积累现象。红壤施用两类有机肥,苋菜植株中Zn、Cd和Pb分别下降42.7%~59.9%、0~48.9%和4.1%~71.3%,达到显著水平。有机肥的施入量为5%时,两类土壤中重金属都没有出现明显积累;当施入量为10%和15%时,两类土壤的Cu、Cd、Cr和Pb含量显著增加,出现明显积累趋势,其中除了施用鸡粪使土壤有效Cu含量下降外,两种有机肥均增加了两类土壤中重金属Zn、Cd、Cr和Pb的有效态含量。试验结果提示,从土壤培肥与环境质量安全综合考虑,有机肥的用量应控制在一个适宜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 生活垃圾 重金属积累 苋菜(amaranthus tricoclor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彩莉 张峰 +2 位作者 庞春花 王慧敏 范晓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460,共7页
根据野外95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x^2检验、Jaccard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反枝苋群落的25个优势种,共300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总体呈... 根据野外95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x^2检验、Jaccard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反枝苋群落的25个优势种,共300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总体呈负相关趋势,优势种的分布相对独立,群落结构较为松散,显著和极显著关联的种对较少;2)x^2检验与关联度指数有机结合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种间关系;3)Spearman秩相关系数灵敏度高,分析结果较x^2检验与Pearson相关系数更为合理准确;4)根据25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结合PCA排序,将它们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对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种 反枝苋 种间关联 生态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水浸提液与挥发油对黄瓜根尖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爽 张红 +4 位作者 马丹炜 李书娟 李杉 刘锋 彭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9-574,共6页
采用悬空气法研究了在入侵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水浸提液和挥发油作用下,黄瓜根缘细胞活性、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ME)、根尖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 采用悬空气法研究了在入侵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水浸提液和挥发油作用下,黄瓜根缘细胞活性、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ME)、根尖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枝苋水浸提液对黄瓜根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而挥发油显著抑制黄瓜根的生长,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显著增强。PME活性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水浸提液和挥发油均降低了对根缘细胞的存活率,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处理液浓度增大,黄瓜根尖中MDA含量、CAT活性整体表现为增加,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反枝苋挥发油的化感效应大于水浸提液的化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水浸提液 挥发油 化感作用 根缘细胞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金奕 张朝贤 +6 位作者 黄红娟 魏守辉 刘延 黄兆峰 陈景超 杨龙 王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0-134,共5页
为初步明确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从分子角度对抗药性机制进行解释,以我国四川成都和黑龙江嫩江采集的反枝苋种子为材料,通过琼脂法检测了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分别对R(嫩江抗性种群)和S(成都敏感种群)... 为初步明确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从分子角度对抗药性机制进行解释,以我国四川成都和黑龙江嫩江采集的反枝苋种子为材料,通过琼脂法检测了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分别对R(嫩江抗性种群)和S(成都敏感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皿内生测结果表明,成都种群的GI50为11.20,嫩江种群的GI50为52.26,其抗药性指数RI为4.67。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与S种群相比,R种群反枝苋ALS位于高度保守区Domain B编码574位氨基酸的基因发生突变,TGG突变为TTG,导致色氨酸被亮氨酸取代。ALS保守区域氨基酸的替换可能是嫩江反枝苋种群对咪唑乙烟酸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咪唑乙烟酸 抗药性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种子形态与组分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保强 张建平 +3 位作者 胡晓华 杜一鸣 郭学民 徐兴友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7,共4页
对反枝苋种子形态特征和内含物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1)反枝苋种子倒卵形或近圆形,边缘薄,成熟时黑色或黑褐色,具强光泽,种皮质硬,种脐位于种子基部缺口处,双子叶有胚乳种子。种子长宽为0.947 mm×1.068 mm,单粒重0.38... 对反枝苋种子形态特征和内含物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1)反枝苋种子倒卵形或近圆形,边缘薄,成熟时黑色或黑褐色,具强光泽,种皮质硬,种脐位于种子基部缺口处,双子叶有胚乳种子。种子长宽为0.947 mm×1.068 mm,单粒重0.386 mg。(2)反枝苋种子发芽率为88%,在28℃恒温箱中约需1 d便可萌发,是子叶出土幼苗。(3)反枝苋种子粗脂肪含量0.068 4 mg/g,高于蛋白质(0.035 3 mg/g)和可溶性糖(0.012 6 mg/g)的含量,还含有Cu、Zn、Mn、Fe、Mg、Ga、K、Na等矿质元素,且Mg、Ga、K、N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矿质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种子 形态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