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蜀葵花紫红色素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健 彭子模 蒋跃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6-71,共6页
本文以蜀葵(Althaearosea(L.)Cavan.)紫红色花瓣为实验材料,从光、热、pH值、氧化介质、还原介质、蔗糖、食盐、防腐剂和金属离子等方面对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色素粗成分及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对色素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小... 本文以蜀葵(Althaearosea(L.)Cavan.)紫红色花瓣为实验材料,从光、热、pH值、氧化介质、还原介质、蔗糖、食盐、防腐剂和金属离子等方面对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色素粗成分及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对色素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色素属于花色苷类,耐光性好;但抗H2O2、Na2SO3较差,具有一定的耐热性;维生素C可起增色作用;食品基质蔗糖、食盐,防腐剂苯甲酸钠及多数金属离子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但Fe3+、Fe2+、Cu2+、Pb2+、Sn2+对色素具有不利的影响。经有害微量元素测定及毒理学实验,说明该色素可作为天然功能型色素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葵 色素 稳定性 花色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蜀葵天然色素稳定性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健 彭子模 +2 位作者 彭宏祥 李进 付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5-279,共5页
以蜀葵(Althaea rosea(L.)Cavan.)紫红色花瓣为试材,通过溶剂浸提、柱层析纯化得到蜀葵花紫红色素;着重探讨了采用食品添加剂作为该色素稳定剂的方法,通过稳定剂预选、组合及各组分用量的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稳定剂的最佳配方;同时研究了... 以蜀葵(Althaea rosea(L.)Cavan.)紫红色花瓣为试材,通过溶剂浸提、柱层析纯化得到蜀葵花紫红色素;着重探讨了采用食品添加剂作为该色素稳定剂的方法,通过稳定剂预选、组合及各组分用量的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稳定剂的最佳配方;同时研究了加入稳定剂后,常见商品货架期稳定性影响因子,如温度、自然光、紫外光等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稳定剂配方以0.02%乳酸+0.05%半胱氨酸+0.04%苯甲酸的组合为最佳;加入稳定剂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该色素对温度和自然光及紫外光的耐受性,可以适当延长该色素产品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葵 色素 稳定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对植物生长及生理活性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萍 姜丽娜 +2 位作者 朱广慧 李金亭 尚玉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9-192,共4页
以新合成的 N- (1-萘乙酰基 ) - N′- (4 -氨替吡啉基 )硫脲 (NAT)配制成不同浓度 (10、2 0、50mg.L-1)的水溶液 ,对大田扬花期小麦进行叶面喷洒和蜀葵叶片扦插基部的浸泡处理 ,并在分别含有 0 .1mg.L-1NAT与 NAA的培养基中对护颖分化... 以新合成的 N- (1-萘乙酰基 ) - N′- (4 -氨替吡啉基 )硫脲 (NAT)配制成不同浓度 (10、2 0、50mg.L-1)的水溶液 ,对大田扬花期小麦进行叶面喷洒和蜀葵叶片扦插基部的浸泡处理 ,并在分别含有 0 .1mg.L-1NAT与 NAA的培养基中对护颖分化期的小麦幼穗进行离体培养。测定了处理后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的生理指标 ,统计测量了扦插生根的效果 ,并观察记录了幼穗培养再分化的情况。结果表明 ,NAT可有效的延缓小麦旗叶的衰老 ,促进蜀葵叶柄的扦插生根和促进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再分化作用。其效果比 NAA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物活性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葵种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学杰 程传格 李法曾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58-59,共2页
The seed oil from \%Althaea rosea \%(L.) Caven was extracted with Hexane. After saponification and formation,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Capillary GC\|MS. 16 compounds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its unsaturation is 72.59... The seed oil from \%Althaea rosea \%(L.) Caven was extracted with Hexane. After saponification and formation,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Capillary GC\|MS. 16 compounds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its unsaturation is 72.59%. Among them the content of linoleic acid is 69.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葵 蜀葵种油 脂肪酸 组成 色谱-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对蜀葵重金属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亚萍 俎丽红 +3 位作者 沈广爽 高张莹 周美利 石福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46-1752,共7页
为探究植物对重金属铅(Pb)的积累和耐性,以锦葵科(Malvaceae)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Cavan.)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b浓度(0、50、100、200、500 mg·kg-1)处理对蜀葵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蜀葵对于重金属Pb胁... 为探究植物对重金属铅(Pb)的积累和耐性,以锦葵科(Malvaceae)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Cavan.)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b浓度(0、50、100、200、500 mg·kg-1)处理对蜀葵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蜀葵对于重金属Pb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低浓度Pb处理促进蜀葵地上生物量的积累,抑制了蜀葵根的生长,且根为主要积累Pb的部位;Pb浓度的增加导致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降低,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电解质外渗率(Electrolyte leakage,EL)增加;Pb浓度为100 mg·kg-1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6%、29.36%、22.48%和54.19%。研究表明,蜀葵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生化机制来适应Pb胁迫环境,可用于Pb污染地区的土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胁迫 蜀葵 抗氧化酶 积累特性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维药蜀葵花中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 被引量:6
6
作者 木合塔尔.吐尔洪 热萨莱提.伊敏 +2 位作者 楚刚辉 尹学博 木尼热.阿不都克里木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69-1273,共5页
维药是祖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维药现代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研究维药的有效成分,是维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建立了维药蜀葵花中有效成分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的选择性提取方法,优化了高效液... 维药是祖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维药现代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研究维药的有效成分,是维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建立了维药蜀葵花中有效成分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的选择性提取方法,优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这3种有效成分的分析条件。采用HC-C18色谱柱(250mm×4.6 mm,5μm)和甲醇-0.4%磷酸(50∶50,v/v)流动相,在柱温30℃和流速1.00 mL/min的条件下实现了3种物质之间以及和干扰物之间的基线分离。维药蜀葵花中芦丁、槲皮素及山柰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2.5~150μg/mL(r=0.999 8),12.5~125μg/mL(r=0.999 9)及12.5~125μg/mL(r=0.998 8),加标回收率(n=5)分别为100.3%(RSD=1.1%)、97.60%(RSD=0.47%)、97.75%(RSD=0.71%)。该方法实现了同时测定维药蜀葵花中芦丁、槲皮素及山柰酚,为其他黄酮类物质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维药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芦丁 槲皮素 山柰酚 蜀葵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