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近40年温度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8
1
作者 高素华 潘亚茹 郭建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6-41,共6页
利用1951—1990年全国大体分布均匀的350个站点的温度资料,分析了近40年年平均气温,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各时段(以10年为一时段)温度距平场的变化。并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 气温 农业生产 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冻融环境量化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雪峰 付智 王华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5,共7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冻融环境进行合理量化是高原抗冻混凝土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该文通过对处于同一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平原与高原地区大气及地表温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具有年正负温交... 对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冻融环境进行合理量化是高原抗冻混凝土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该文通过对处于同一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平原与高原地区大气及地表温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具有年正负温交替次数更多、温度日较差更大且日最低温更低的环境温度特征。通过将地表温度近似代替混凝土结构物表面温度,结合青藏高原1971-2003年20个地区的典型气象年数据,建立了与最冷月平均气温及年太阳辐照量相关的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年均冻融循环次数确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主要地区混凝土年均冻融循环次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年均冻融循环次数主要集中在150次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大于200次,因此,高原地区应加强对混凝土进行抗冻耐久性设计。最后,该文给出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结构物抗冻设计等级推荐值。该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温度 太阳辐射 青藏高原 冻融环境 最冷月平均气温 抗冻设计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聋发病与天气和天体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彤 曾文娟 +2 位作者 田鹏 许珉 樊玉林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446-450,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突发性聋(突聋)发病与季节、月份、月亮盈亏、太阳黑子以及大气温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2006年住院治疗的突聋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并对近30年我院突聋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的平均构成比与近56年... 目的研究分析突发性聋(突聋)发病与季节、月份、月亮盈亏、太阳黑子以及大气温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2006年住院治疗的突聋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并对近30年我院突聋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的平均构成比与近56年西安市年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2例突聋中,春季发病66例,夏季发病94例,秋季发病86例,冬季发病87例;9月和8月突聋发病人数最多,5月和10月突聋发病人数最少。农历初一与农历15日突聋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农历28日和29日的发病人数。农历初一至十五突聋发病185例,农历十六至三十日发病147例,即月亮由新月到满月的突聋发病人数构成比多于月亮由满月到残月的突聋发病人数构成比。近30年太阳黑子爆发高发年是1989年和2000年,太阳黑子爆发低谷年为1996年,这3年我院突聋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分别为1.99%、5.01%和4.23%。与所在年代的我院突聋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的平均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发现近30年突聋住院病人占我院耳鼻喉科住院人数构成比有逐渐增多趋势,其中上世纪80年代构成比为1.69%、90年代为3.31%、2000年—2009年为4.38%,不同时期突聋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近30年西安市的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突聋发病与平均气温升高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突聋发病在一年四季中以夏季发病人数最多,9月和8月是突聋发病高发期。月亮圆缺变化可能对突聋发病有一定影响,太阳黑子爆发与突聋发病无明显相关。近30年突聋发病有逐渐增多趋势,可能与CO2排放增加和温室效应导致的大气平均温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季节 月份 月亮盈亏 太阳黑子 气温 构成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方法的内蒙古地区太阳总辐射月均值估算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怀午 刘方锐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年第10期48-52,共5页
探讨了内蒙古地区太阳总辐射月均值与日照百分率的关系,基于5个气象站1996—1998年连续3 a的月日照时数(n)和太阳总辐射值(R_s)。计算得到Angstrom方程的系数a和b,与和清华等拟合得到的中国西部太阳总辐射公式中的a=0.185,b=0.595,比较... 探讨了内蒙古地区太阳总辐射月均值与日照百分率的关系,基于5个气象站1996—1998年连续3 a的月日照时数(n)和太阳总辐射值(R_s)。计算得到Angstrom方程的系数a和b,与和清华等拟合得到的中国西部太阳总辐射公式中的a=0.185,b=0.595,比较一致。同时,R_s和n之间的直接线性关系,R与月平均温度(T)之间的直接线性关系也能用来估算太阳总辐射月均值,总均方根误差约为80 MJ·m^(-2)/month,总百分比误差约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太阳总辐射 日照百分率 大气温度 月均值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对东北亚初夏气温异常转折的影响及其可能物理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婵 范可 +1 位作者 徐志清 杨启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2-548,共17页
采用1979—2020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年际时间尺度上初夏(5—6月)东北亚气温异常月际转折的基本特征,以及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对其的影响及可能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年际时间尺度上东北亚初夏气温异常月际演变的主导模态为转折模态... 采用1979—2020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年际时间尺度上初夏(5—6月)东北亚气温异常月际转折的基本特征,以及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对其的影响及可能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年际时间尺度上东北亚初夏气温异常月际演变的主导模态为转折模态,即5月偏暖(冷)则6月偏冷(暖);转折模态的形成直接源于东北亚地区环流异常的转折。进一步分析发现,5月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偏低往往导致东北亚5月偏暖而6月偏冷,可能的物理过程如下:5月土壤湿度偏低导致局地土壤温度和对流层低层增温,进而造成地中海地区(欧洲北部)对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和大气斜压性减弱(增强),相应地高频瞬变波活动减弱(增强),并通过瞬变涡度强迫有利于欧洲中东部形成异常高压和Rossby波波源;相关的Rossby波沿极锋急流东传,导致东北亚为准正压的异常高压,地表升温。土壤湿度异常可持续到6月,但强度减弱;类似地,其可通过瞬变涡度强迫有利于异常高压和Rossby波波源的形成,但中心西移至欧洲西部;相关Rossby波活动导致东北亚为准正压的异常低压,地表降温。5月和6月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异常相关的Rossby波的活动特征(波源、活动中心和传播路径)存在明显差异,这与两个月欧亚北部大气平均态的差异密切相关。当5月欧洲东部土壤湿度偏高时,上述物理过程则大致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地表气温 月际转折 欧洲东部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2年黄土高原气温与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阿如娜 史兴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1-17,共7页
根据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及其积温、最暖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等5个指标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2年时间尺... 根据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及其积温、最暖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等5个指标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2年时间尺度上,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增长率达到0.28℃/10年,在空间变化上表现出北部区域变化大于南部区域,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的特点。热量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增加,其中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变化最大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南界到陕西西安和山西临汾区域,而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变化最大的区域为山西原平为中心区域和青海、甘肃的大部分区域。最冷月气温与最暖月气温在时间序列变化上,变化趋势表现为基本一致,但是空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最暖月的变化幅度小于最冷月的变化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温变化 热量资源 最冷月气温 最暖月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