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Ba_2Cu_3O_(7-δ)/Ag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丽荣 李长生 +2 位作者 姜春华 丁巧党 王旻璐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4-67,144,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高温超导YBa2Cu3O7-δ(YBCO)纳米粉体,分别以纯Ag和AgNO3向YBCO中掺杂金属银,制备了具有超导性能的固体润滑复合材料,并对其组织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BCO室温下摩擦因数大,以2种方式加入适量Ag后,得... 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高温超导YBa2Cu3O7-δ(YBCO)纳米粉体,分别以纯Ag和AgNO3向YBCO中掺杂金属银,制备了具有超导性能的固体润滑复合材料,并对其组织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BCO室温下摩擦因数大,以2种方式加入适量Ag后,得到从室温至500℃摩擦因数在0.15左右的固体润滑材料。XRD、SEM、EDS金相分析表明,分布在YBCO晶粒间的Ag微粒有效抑制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改善了陶瓷YBCO的脆性。常温和高温下,复合材料都表现出低而稳定的摩擦因数,其机制是Ag颗粒在复合材料基体上形成转移膜,Ag的加入量以质量分数10%为最佳,尤其是由AgNO3制备出的复合材料,Ag颗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匀,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A2cu3O7-Δ ag 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 自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mBa_2Cu_3O_(7-δ)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
2
作者 董丽荣 宋键 +3 位作者 李长生 唐华 于万秋 华中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0,75,共5页
采用固相法合成SmBa2Cu3O7-δ(SmBaCuO),将不同质量分数银粉添加到SmBaCuO中,通过烧结制备Ag/SmBaCuO复合材料;通过XRD、金相显微镜、SEM、EDXA分析其结构和形貌,利用摩擦实验机测试其与钢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银后SmBaCu... 采用固相法合成SmBa2Cu3O7-δ(SmBaCuO),将不同质量分数银粉添加到SmBaCuO中,通过烧结制备Ag/SmBaCuO复合材料;通过XRD、金相显微镜、SEM、EDXA分析其结构和形貌,利用摩擦实验机测试其与钢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银后SmBaCuO结构没有改变,银分布在SmBaCuO基底中,增大了材料密度和韧性;Ag/SmBaCuO中银微粒在摩擦的过程中向对偶表面转移,起固体润滑剂的作用,降低了Ag/SmBaCuO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法 ag SmBa2cu3O7-δ 摩擦因数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Ag与YBa_2Cu_3O_(7-δ)超导薄膜接触界面的影响
3
作者 王玉梅 赵永刚 +2 位作者 梁伟 张小平 曹必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66,共2页
关键词 退火 ag YBA2cu3O7-Δ 超导薄膜 接触界面 高温超导体 接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体YBa2Cu3O7-δ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董丽荣 李长生 +1 位作者 华敏奇 丁巧党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5-350,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YBa2Cu3O7-δ和Ag/YBa2Cu3O7-δ超导材料,并分析其相组成及结构,用SFT-4000型高真空超低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从室温至液氮温度范围内的摩擦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YBa2Cu3O7-δ与不锈钢盘对摩时的...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YBa2Cu3O7-δ和Ag/YBa2Cu3O7-δ超导材料,并分析其相组成及结构,用SFT-4000型高真空超低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从室温至液氮温度范围内的摩擦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YBa2Cu3O7-δ与不锈钢盘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在0.50左右,当温度降到超导转变温度以下时,其摩擦系数急剧降低至0.13,最后稳定在0.20以下.添加Ag可以改善YBa2Cu3O7-δ的常温摩擦磨损性能,Ag/YBa2Cu3O7-δ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低且非常平稳,其中10%Ag/YBa2Cu3O7-δ的摩擦系数为0.20,磨损率为8.96×10-5mm3/(N.m),Ag/YBa2Cu3O7-δ的磨损机制为YBa2Cu3O7-δ硬基底承载与软金属Ag转移膜的润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A2cu3O7-Δ ag 超导转变温度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Ag/BZn_(15~20)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暘 谢宏潮 +1 位作者 张庆国 周乐文 《贵金属》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28,共4页
对比分析了Ag/Cu、Ag/BZn15-20两种丝材在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方面的差异以及 由此造成的加工工艺的不同,试验并分析了控制壁厚和复合界面扩散对材料复合质量和加 工性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合适的拉拔和软化退火工艺。
关键词 性能 ag/cu ag/BZn15-20 复合材料 界面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铜纳米枝晶的生长及光学吸收性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金生 陈福义 +2 位作者 闫晓红 刘婧 樊莉红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35,共7页
通过电沉积法制备出了Ag-Cu纳米枝晶,并表征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光学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当Ag+∶Cu2+>1时,制备出银铜纳米单相合金,Ag+:Cu2+<1/4时,制备出银铜纳米双相合金。当E=-0.2 V时,形成单个银铜纳米粒子和粒子... 通过电沉积法制备出了Ag-Cu纳米枝晶,并表征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光学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当Ag+∶Cu2+>1时,制备出银铜纳米单相合金,Ag+:Cu2+<1/4时,制备出银铜纳米双相合金。当E=-0.2 V时,形成单个银铜纳米粒子和粒子团簇,吸收峰位于402 nm处;随着沉积电位的增加,形成纳米枝晶,且光学吸收峰发生蓝移。在不同成分的银铜合金中,当Ag+∶Cu2+=4∶1时,形成银铜纳米枝晶,吸收峰在358 nm处,随着铜元素的增加,枝晶尺寸减小,光学吸收峰红移。结合电结晶理论和经典枝晶生长理论解释了Ag-Cu纳米枝晶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电沉积 银铜纳米枝晶 光学吸收 过电势 过饱和度 枝晶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