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方杂志》与现代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杨宗蓉
-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
基金
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兴衰与流变"(2012M510742)
-
文摘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
关键词
《东方杂志》
唯美主义
生活艺术化
-
Keywords
Oriental Magazine
aestheticism
artistic trend of living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4
- 2
-
-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尹岩松
-
机构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3,共4页
-
文摘
当今各种被称之为时代更替标志的社会现象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不再以目的为导向,而是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社会主体将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勾勒为各种迥异的风格,并以此作为相互识别的标识。这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这一系列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包括实际收入与工作之外空闲时间的迅速增长、工作伦理的文化性腐蚀、新的后物质主义价值的逐渐形成等等。这些不同的社会现象如此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以至于在哲学领域很早就爆发了相关论争,即如何从人类主体条件方面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一些人在这种趋势当中首先觉察到的是我们当前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种趋势破坏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必要的距离。这种论争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现实世界的模糊地带。但是,这个现实世界纯粹是主观构建出而无法定义的,就如同凭经验无法详细解释,我们日常生活所应该经历的审美化究竟是什么。对此做出一个符合客观事实的解答正是社会学分析研究的任务。这些研究尝试对高度发达社会里不断变化的自我感觉与群体组合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如此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设想为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趋势,它只有在一个特定的、今日几乎不可能满足的条件下,才可能如同在联邦德国那样,对社会的现实生活整体上产生影响:即当今社会变成舒尔茨假设的"富足社会"。
-
关键词
社会文化
社会主体
艺术
日常生活
审美化
趋势
-
Keywords
Social Cuhure
Social Subject
Art
Daily Life
aestheticization
trend
-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揭开“唯美”的面纱——西方唯美主义中国传播之反思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蒋承勇
马翔
-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8,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项目编号:15ZDB086]
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经典文献翻译与研究”项目号:16YSXK11ZD]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百余年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其内涵与外延迄今依然混淆不清。对唯美主义的定义应注意其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感性的自觉。从西方唯美主义作品中可以直观地把握"感性认识"的诸种形态,并且由于自然科学与工商文明的影响,作品表现"感性认识"的媒介从自然物转向人造物。通过对感性认识诸形态的描写,唯美主义传达的是个性化的"情调"。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西方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艺术家怀着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震惊与好奇的矛盾心态,自觉探索与表现感性认识可能性的文艺思潮。从其现实表征来看,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有四个层次:唯美主义诗学理论;唯美主义创作流派;唯美主义艺术作品;工艺美术运动。
-
关键词
唯美主义
文艺思潮
感性认识
颓废
美学
-
Keywords
aestheticism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perceptual knowledge
decadence
aesthetics
-
分类号
B83-092
[哲学宗教—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