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ndomized trail compa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a strategy of short-acting thrombolysis and immediate planned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作者 傅向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51-,共1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short acting reduced dose fibrinolytic regimen to promote early 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 patency for acy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atients re...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short acting reduced dose fibrinolytic regimen to promote early 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 patency for acy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atients referred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Methods Following aspirin and heparin, 166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a 50 mg bolus of 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 PA) or to a same volum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followed by immediate primary PCI. The end points included patency rates on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cath lab) arrival, revascularization results when PCI was performed, complication rate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restored patency rate following PCI. Results Patency on cath lab arrival was 64% with rt PA (34% TIMI 3,30% TIMI 2), while 31% of placebo (13% TIMI 3, 18% TIMI 2).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restored TIMI 3 rates of IR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85% vs 87%). No difference were observed in stroke or major bleeding.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52±9% vs 50±8%), but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fraction (LVEF) was higher with patent IRA (TIMI 3) on cath lab arrival than that of others (56±12% vs 48±10%).Conclusions Strategy thrombolytic regimens were compatible with subsequent PCI lead to more frequenc early recanalization (before cath lab arrival), which facilitates greater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preservation with no augmentation of advers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of A randomized trail compa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a strategy of short-acting thrombolysis and immediate planned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房杰 饶桂华 +1 位作者 宋剑峰 陈明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5,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的相关性,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312例AMI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收治的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外周血12项细胞因子(IL-5、IFN-α、IFN-γ、IL-10、IL-12p70、IL-17、IL-1β、IL-2、IL-4、IL-6、IL-8和TNF-α)的浓度,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cTnⅠ和CK-MB,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细胞因子对AMI的预测效能。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AMI组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ROC分析显示,IL-6水平对AMI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882 9,P<0.01)。结论 IL-6在AMI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呈正相关,提示IL-6可能作为评估AMI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细胞因子 IL-6 KILLIP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破裂(CR)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嘉禄 黎音亮 +1 位作者 颜彦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的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并确诊为AMI合并CR的51例患者的住院资料,以及204例对照组AM...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的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并确诊为AMI合并CR的51例患者的住院资料,以及204例对照组AMI患者的资料。结果 CR组死亡34例(67%),平均胸痛到死亡时间为17.4天。CR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22例(43%),其中死亡11例(50%);保守药物治疗21例(41%),其中死亡20例(95.2%);择期外科搭桥8例(15.7%),其中死亡3例(37.5%)。行外科修补术11例,其中死亡4例。CR组平均年龄、女性及高血压占比、NT-proBNP、肌酐、血糖、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组β-blocker、ACEI/ARB和欣维宁的使用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分子肝素和机械通气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AMI合并CR患者死亡率极高,高龄、快心室率、高血压、贫血、低红细胞压积是AMI患者急性期出现CR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左室游离壁破裂、左室射血分数低、NT-proBNP水平高、高血糖、肾功能不全与CR患者近期死亡(60天内)显著相关,是AMI合并CR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脏破裂(CR)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完全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AMI) 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黎音亮 胡嘉禄 +1 位作者 颜彦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完全闭塞(100%)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近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因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完全闭塞(100%)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近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因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证实LMCA急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住院资料,并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电话随访生存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 214例急诊冠脉造影患者中LMCA急性完全闭塞25例(1.13%),其中入院时出现心源性休克13例(52%),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32%),成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9例(76%),住院期间死亡8例(32%)。住院死亡组患者的心源性休克(100%)、急性肺水肿(100%)、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3%)、术中心肺复苏(50%)、术后心功能衰竭(5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压(81/50 mmHg)显著低于生存组。心源性休克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2)。结论 LMCA急性完全闭塞患者死亡率极高,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术中心肺复苏、术后心功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成功的PCI可能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窄饮对AMI介入术后再次狭窄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5
作者 周祥群 陈海金 +4 位作者 许有忠 吴挺洲 舒敏 张海娇 张菊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26-2029,共4页
目的:探讨通窄饮对于急性心肌梗塞(AMI)介入术后再次狭窄及一氧化氮水平影响。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探究,对照组49例患者予吸氧、休息、监护等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48例患者... 目的:探讨通窄饮对于急性心肌梗塞(AMI)介入术后再次狭窄及一氧化氮水平影响。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探究,对照组49例患者予吸氧、休息、监护等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4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通窄饮治疗,总疗程为1个月。对比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临床变化,以探究通窄饮对于AMI介入术后再次狭窄及一氧化氮影响。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ET(内皮素)、TXB2(血栓素)、6-PGF(前列腺素)、NO各项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的ET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TX-B2、NO水平降低,6-PGF水平增高(P<0.05),研究组ET、6-PGF、NO水平均比治疗前增高,TXB2水平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ET、6-PGF、NO水平均较高,而TXB2水平较低(P<0.01),研究组的显效率(75.00%)和总有效率(93.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55.10%)和总有效率(85.71%)(P<0.01),对两组患者的AMI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研究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窄饮能明显降低AMI介入术后再次狭窄的几率,促进一氧化氮水平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窄饮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I病人心功能指标EF%与CK/CK-MB之间相关关系
6
作者 张鑫地 符青松 +1 位作者 吴清艳 谢家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治疗后CK/CK-MB与EF%的相关关系。方法:观察分析近2年来收治的AMI病人65例,除资料不全的病人(22例)外,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溶栓组17例,未溶栓组26例,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CK/CK-MB峰值及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治疗后CK/CK-MB与EF%的相关关系。方法:观察分析近2年来收治的AMI病人65例,除资料不全的病人(22例)外,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溶栓组17例,未溶栓组26例,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CK/CK-MB峰值及治疗前、后峰值之差(△CK/CK-MB)与EF%的相关关系。结果:治疗前CK/CK-MB峰值、△CK峰值两组无显著性差异;△CK-MB峰值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溶栓组平均EF%值稍高于未溶栓组平均EF%值(P>0.05);溶栓组中治疗后CK/CK-MB峰值与EF%呈负相关关系;未溶栓组中治疗后CK/CK-MB峰值与EF%不呈相关关系。结论:溶栓治疗对冠脉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恢复优于未溶栓治疗对冠脉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MB 溶栓 病人 治疗后 治疗前 ami 相关关系 EF 结论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肾神经术(RD)对比药物治疗急性心梗(AMI)后心衰(HF)大鼠的疗效及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唐敏娜 胡嘉禄 颜彦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4-591,共8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去肾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和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大鼠模型心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探...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去肾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和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大鼠模型心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探究RD与抗HF药物的疗效差异、最佳治疗时机以及疗效机制。方法 1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心肌梗死组)、RD组(去肾神经组)、MI-1d+RD组(AMI后1天行RD)、MI-1d+Drugs组(AMI后1天予以药物治疗)、MI-4w+RD组(AMI后4周行RD)、MI-4w+Drugs组(AMI后4周予以药物治疗),每组各20只。AMI后1天及4周后分别行RD、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药物联合治疗。检测并记录AMI后8周各组大鼠模型的心功能、血浆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梗死心肌NE含量,心率和5 min内NN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结果 AMI后8周,对照组、AMI组、RD组、MI-1d+RD组、MI-1d+Drugs组、MI-4w+RD组、MI-4w+Drugs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别为85%、36%、82%、77%、65%、53%、45%。AMI组大鼠较对照组LVEF显著下降( P <0.05),血浆BNP、肾素、Ang Ⅱ、ALD、NE水平均显著增加( P <0.05),梗死心肌NE水平、HR显下降( P <0.05),SDNN显著增加( P <0.05)。MI-1d+RD组大鼠较AMI及MI-1d+Drugs组LVEF显著增加( P <0.05),血浆BNP、肾素、Ang II、ALD、NE水平均显著下降( P < 0.05 )。MI-1d+RD组、MI-1d+Drugs组大鼠较AMI组梗死心肌NE含量、心率显著均增加( P <0.05),SDNN显著下降( P <0.05);MI-4w+RD组、MI-4w+Drugs组大鼠较AMI组梗死心肌NE、心率及SDN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AMI后早期行RD改善心功能的疗效强于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治疗,其疗效机制包括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以及调节心脏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CANS) 心力衰竭(HF) 去肾神经术(RD)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交感神经系统(SNS)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过程中miR-30a-5p的变化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国新 郭畅 +1 位作者 唐红悦 张明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7-574,共8页
目的 评估miR-30a-5p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新诊断指标的潜力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中AMI相关microRNAs(miRNAs)和mRNA芯片数据集。qRT-PCR技术检测血清样本中miRNAs的水平,全自动生化仪... 目的 评估miR-30a-5p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新诊断指标的潜力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中AMI相关microRNAs(miRNAs)和mRNA芯片数据集。qRT-PCR技术检测血清样本中miRNAs的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他的生化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miR-30a-5p作为诊断AMI标志物的价值。R语言multiMiR包对miR-30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结果导入Cytoscape3.7.1软件,筛选网络的中枢基因。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对中枢基因进行KEGG及GO分析,探索miR-30a-5p在AMI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清中的miR-30a-5p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0a-5p与CK-MB、CK、TnT、proBNP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s=0.489,P<0.001;rs=0.347,P<0.001;rs=0.545,P<0.001;rs=0.533,P<0.001;rs=0.206,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74.2%;2个数据集共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780个,miR-30a-5p的靶基因共1 061个,取交集共鉴定出61个共同基因。在PPI的中枢基因中BCL6、FOSL2、JDP2、LYN、PDE4D、SOCS3和SOX4得分较高且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KEGG和GO富集分析显示,miR-30a-5p可能调节JAK-STAT、NF-kappaB及Wnt等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及心肌梗死后重塑等过程进而参与AMI的发生。结论 血清miR-30a-5p在AMI早期表达上调,对miR-30a-5p及其调控通路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及治疗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数据库(GEO) 急性心肌梗死(ami) microRNAs(miRNAs)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衰弱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心脏康复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雨婷 俞莞琦 +5 位作者 洪雯 康桑 李歆旎 旦增曲央 肖活源 潘静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诊治的501例AMI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制定分级在院CR方案。根据患者出院前的CFS等级将患者分为3组,即正常(norm)组、脆弱(vulnerable)组和衰弱(frail)组,比较3组患者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率,包括全因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预测价值,建立最佳风险预测模型。结果·AMI患者在院CR后衰弱程度与高龄、B型利钠肽前体峰值(peak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eak proBNP)呈正比,与性别差异呈反比(P<0.05)。随患者衰弱程度增加,两种事件率均增高;其中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5.6%、15.2%)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心衰再住院率(分别为19.6%、22.2%、24.2%)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frail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norm组(P=0.004),但vulnerable组与norm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S分级能够敏感预测AMI患者1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β=1.89,OR=6.61,P=0.001),且叠加CFS分级的风险模型预测效应最佳(AUC=0.845,P=0.000)。结论·接受在院CR的AMI患者出院前进行CFS分级,有助于识别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在院心脏康复 临床衰弱指数 主要心血管事件率 全因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航 李淼静 +1 位作者 刘芳 王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5,共7页
目的 探讨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23年7月就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AMI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年龄25~44岁性别... 目的 探讨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23年7月就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岁以下年轻人初发AMI患者(年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年龄25~44岁性别相同且发病部位相同的中青年AMI患者(中青年组)作为对照组(1∶2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合并症、高危因素及生化指标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年轻组28例,中青年组56例。年轻组患者中以单支病变(15/26,57.7%)或未见明显罪犯血管(7/26,26.9%)为主,白细胞计数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中位随访时间72.4(25.5,110.2)个月。Cox回归模型分析,年轻组(HR=7.925,95%CI:1.861~33.749,P=0.005)、住院时长(HR=1.183,95%CI:1.001~1.398,P=0.048)及合并典型心绞痛症状(HR=0.090,95%CI:0.015~0.544,P=0.009)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相对于中青年AMI患者,年轻组AMI患者预后更差。年轻AMI患者(25岁以下)、住院时长及合并不典型心绞痛症状是影响该人群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及识别年轻患者发生AMI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人 中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临床特征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复苏工作延迟风险及救治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东升 林文风 +5 位作者 李惠萍 高萍 张小红 张国文 李嘉欣 聂欢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4-2019,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复苏工作延迟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急诊科救治效率及治疗时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调查病人的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复苏工作延迟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急诊科救治效率及治疗时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调查病人的一般资料、急诊拥挤指标、急诊生命体征、急诊救治相关指标等,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复苏工作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5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复苏工作延迟组228例,占30.3%。年龄、急诊主诉、入院方式、就诊时间、经皮血氧饱和度、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是心肌梗死病人复苏工作延迟的影响因素。复苏工作延迟组急诊滞留时间长于非复苏工作延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门球时间达标比例低于非复苏工作延迟组(P<0.05)。结论:年龄<45岁、主诉胸闷及其他症状群、自行入院、夜间就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复苏工作延迟独立危险因素,复苏工作延迟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影响急诊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复苏延迟 风险因素 急诊救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3
12
作者 刘志远 张金盈 +3 位作者 刘江波 赵晓宁 刘飞 李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0-516,共7页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9例AMI患者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61),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术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及心功能变化,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近远期不良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总结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低于血栓抽吸组的16.39%(P<0.05);②溶栓组CTFC低于血栓抽吸组(P<0.05),ST段回落率为94.87%,高于血栓抽吸组的78.69%(P<0.05);③溶栓组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均优于血栓抽吸组(P<0.05);④2组术后30 d及随访1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是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溶栓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可改善AMI患者血流灌注,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可能存在预后改善作用;而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为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中溶栓系其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原 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介入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35
13
作者 许骥 华琦 +9 位作者 刘力松 万云高 李东宝 胥照平 姜燕 杨旭 李天德 胡大一 刘荣坤 杨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 二聚体(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 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 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 D和t 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 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 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尿激酶原 心肌梗死患者 纤溶系统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急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纤溶酶原(PLG) 梗死相关血管 出血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 T-PA活性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PAI活性 溶栓前 Fib 对比观察 不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4
14
作者 高玉龙 陶英 李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599-260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间住院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内)501例。根据入院时 TIMI 危险评分分为低危...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间住院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内)501例。根据入院时 TIMI 危险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6分)、高危组(≥7分)。所有患者随访5年,分析TIMI 危险评分与 AMI 患者5年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根据 TIMI 危险评分,低危组216例、中危组241例、高危组44例。3组的年龄、男性比例、糖尿病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é0.05)。高危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男性比例低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低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与中危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低危组,高危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Pé0.05)。低危组 TIMI 危险评分为(1.9±0.9)分,中危组 TIMI 危险评分为(5.2±1.1)分,高危组 TIMI 危险评分为(8.4±1.3)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7.52,Pé0.05)。高危组TIMI 危险评分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é0.05)。3组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é0.05)。高危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Pé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再发心绞痛、再次 AMI 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é0.05)。年龄〔OR(95% CI)=2.017(1.151,4.994)〕、糖尿病病史〔OR(95% CI)=3.736(1.173,5.605)〕及TIMI 危险评分〔OR(95% CI)=4.987(1.245,7.527)〕是影响随访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é0.05)。结论TIMI 危险评分与随访5年期间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相关,可能成为AMI 患者危险分层与长期预后评估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 随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疾病进展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2
15
作者 曾凯 陈小芳 +3 位作者 屠燕 滕中华 周克雄 张立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发生的现状,探索AMI病人疾病进展恐惧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广州市两家综合性三级医院256例心内科AMI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发生的现状,探索AMI病人疾病进展恐惧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广州市两家综合性三级医院256例心内科AMI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疾病进展恐惧问卷简化版(FoP-Q-SF)对其进行调查。[结果]AMI病人PCL-C得分为(37.78±13.75)分,不同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的AMI病人PCL-C得分有差异。AMI病人疾病进展恐惧得分为(30.43±9.08)分,疾病进展恐惧与PTSD症状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疾病进展恐惧对PTSD症状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结论]AMI病人PTSD症状处于中等水平,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疾病进展恐惧可以作为干预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进展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 症状 相关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闯 张金盈 +8 位作者 黄振文 李华 邱春光 党瑜华 赵洛莎 张彦周 张晓 张慧琴 刘保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 :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将31例发病 6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rhPro -UK组 (n =16 )和尿激酶 (UK)组 (n =15 )。rhPro -UK组取rhPro -UK2 0mg溶于 10ml生理盐水中 3mi... 目的 :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将31例发病 6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rhPro -UK组 (n =16 )和尿激酶 (UK)组 (n =15 )。rhPro -UK组取rhPro -UK2 0mg溶于 10ml生理盐水中 3min内静脉注射 ,另取 2 0mg溶于 90ml生理盐水中 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尿激酶组取UK 15 0万单位溶于 10 0ml生理盐水中 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在溶栓 90min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情况。评价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rhPro -UK组总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 74 .9% ,UK组为 6 6 .7% (P =0 .0 4 1)。rhPro -UK组无颅内出血 ,UK组有 1例致命性颅内出血 ;其余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时应用国产rhPro -UK进行静脉溶栓成功率高 ,使用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重组人尿激酶原 尿激酶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城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情况十年趋势--China PEACE回顾性研究结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斌 郑昕 +4 位作者 白雪珂 吴超群 李静 李希 蒋立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4042-4046,共5页
目的研究2001—2011年我国东部城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情况。方法于2011年10月—2013年6月,"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临床资料:第一阶段从... 目的研究2001—2011年我国东部城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情况。方法于2011年10月—2013年6月,"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临床资料:第一阶段从东部城市的最高级别医院进行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从每家协作医院提供的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出院诊断为AMI的住院患者中抽取病历。收集协作医院的基本信息及AMI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医院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情况和AMI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在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的分布情况。结果共计32家东部城市医院,5 667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分别为27、29、32家医院。2001年、2006年和2011年AMI患者分别为1 003、1 579、3 085例。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开展任意一种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96.3%(26/27)、96.6%(28/29)和100.0%(32/32),不同年份开展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医院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验统计量值=-0.975,P=0.330)。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55.6%(15/27)、79.3%(23/29)和96.9%(31/32),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检验统计量值=-3.831,P<0.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AMI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分别为83.75%(840/1 003)、90.44%(1 428/1 579)和95.79%(2 955/3 085),AMI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检验统计量值=-12.661,P<0.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分别为30.91%(310/1 003)、52.56%(830/1 579)和72.41%(2 234/3 085),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检验统计量值=-24.190,P<0.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各医院间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_(2001)~2=653.145,P<0.001;χ_(2006)~2=1 080.538,P<0.001;χ_(2011)~2=1 372.946,P<0.001)。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80.0%的仅占64.5%(20/31)。结论 2001—2011年,东部城市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大部分医院开展了肌钙蛋白检测,但AMI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率有待提高。东部城市医院AMI的诊疗过程存在亟待改善之处,临床实践对诊疗指南的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 MB型 心肌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监测ST段对评估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梗塞相关动脉动态变化的意义(摘要) 被引量:21
18
作者 胡大一 李瑞杰 +5 位作者 郭成军 杨新春 商丽华 郭晋萍 贾三庆 李田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42-45,共4页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infarct related arteries (IRA) with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in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61 patients (46 males and 15 females , aged 39 ~8...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infarct related arteries (IRA) with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in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61 patients (46 males and 15 females , aged 39 ~80) with AMIunderwent 24 hours , Holter monitoring within 6 hours after the symptom onset- The changes of STsegment was observed continually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rteries angiography- Results : ①In the patients who had occluded IRA, STsegmentremained elevated with a tendency to decline- ②In those who had successful reperfusion ,STsegment reduced rapidly after reperfusion and then kept stable- ③Intermittent fluctuating up and down of STsegment was observed com monly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in all AMIpatients ,especially in the earliertime after successfulthrombolysis- Conclusion :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RA between opening and occluding were showed in early AMI- The 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Tsegmen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心脏肌钙蛋白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人群中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时景璞 张镇中 +9 位作者 李辉 徐淑芹 郭宝霞 陆桂华 田淑娥 王阿玲 郝兰荃 盛复勤 卢德义 李德春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7,共3页
本文对辽宁省1985~1989年在心血管疾病监测人群中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冠心病猝死、脑卒中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质量和方法均按WHO的统一方法进行。结果表明,五年中AMI的平均发病率为17.2/10万,冠心... 本文对辽宁省1985~1989年在心血管疾病监测人群中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冠心病猝死、脑卒中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质量和方法均按WHO的统一方法进行。结果表明,五年中AMI的平均发病率为17.2/10万,冠心病猝死和脑卒中分别为8.9/10万和168.5/10万。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RR值分别为3.13,2.95和2.02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观察期间冠心病猝死及脑卒中的发病率表现平稳,AMI则略表现出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内不同年龄段发病率变化趋势不同,AMI随年代的接近,各年龄段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冠心病猝死,仅在55~岁以上年龄组出现升高现象;脑卒中则表现出在各时期各个年龄段的发病率相对稳定;经标化后比较,辽宁省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居中下游水平,但男性脑卒中发病率居全国前几位,女性则居中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脑卒中 发病率 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克指数与修正休克指数在急诊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判断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春生 王艳飞 +4 位作者 孙海艳 赵春梅 梁浩 于健 李俊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065-4069,共5页
目的:探讨SI与MS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7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56例,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分别计算休克指数(SI)、修正休克指数... 目的:探讨SI与MS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7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56例,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分别计算休克指数(SI)、修正休克指数(MSI)值,据SI、MSI值将其分为4组,SI≥0.7组与S1〈0.7组,MSI≥1.4组与MSI〈1.4组,对各组间一般资料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258例患者被纳入MSI升高组(MSI≥1.4),319例患者被纳入SI升高组(SI≥0.7).一般资料比较除了心率、血压之外各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7d全因病死率为8.4%,MACE发生率为18-2%,SI升高组与MSI升高组均预示较高的MACE发生率,而MSI升高组与SI升高组优势比(ORs)比较均高于SI组,分别为全因病死率13.3-5.0.MACE3.9-2.5.心源性体克61.3-10.5。致命性心律失常(LTA)5.4-2.7。结论:SI与MSI在急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均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而MSI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休克指数 修正休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