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nti-windup的含作动器饱和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1
作者 易星 曹青松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A01期288-291,共4页
作动器饱和特性直接影响主动悬架输出性能,进而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在分析作动器饱和输出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含作动器饱和的1/4主动悬架模型。采用基于Anti-windup的PID反馈控制方法,改善作动器饱和输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通过S... 作动器饱和特性直接影响主动悬架输出性能,进而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在分析作动器饱和输出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含作动器饱和的1/4主动悬架模型。采用基于Anti-windup的PID反馈控制方法,改善作动器饱和输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通过Simulink建立主动悬架模型,分别对仅实施PID控制及增加Anti-windup算法时的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含作动器饱和时,PID控制器输出作用力极限值大于作动器输出饱和度时,控制系统不能达到最优状态。采用Anti-windup算法后,能够在作动器饱和度小于输出最大作用力时,提高系统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动悬架 作动器饱和 PID控制 anti-windu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反激励力作用下齿轮箱减振降噪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代燊 程鲲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从主动振动控制原理出发,通过改变反激励力的方式研究齿轮箱减振降噪效果。建立齿轮箱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获取轴承支反力,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齿轮箱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并建立箱体振动实验平台,结合有限元分析与实验测试结果确定次级力源... 从主动振动控制原理出发,通过改变反激励力的方式研究齿轮箱减振降噪效果。建立齿轮箱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获取轴承支反力,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齿轮箱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并建立箱体振动实验平台,结合有限元分析与实验测试结果确定次级力源布放位置;基于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在次级力源上施加不同激励力抑制其振动,分析在不同激励力作用下的减振效果;将获取的箱体表面振动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导入LMS Virtual.Lab声学软件中计算齿轮箱向外声场辐射的噪声。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反激励力减振效果最佳,相比于无控制状态平均位移减小0.18mm,施加抑制主导模态的反激励力时降噪效果最佳,在1191Hz处最高降噪量达到50.13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动振动控制 反激励力 齿轮箱 振动特性 减振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模型辅助ESO的磁悬浮转子抗干扰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金超武 曹迎庆 +2 位作者 周瑾 叶周铖 辛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0-878,共9页
随着正弦干扰频率的提高,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的性能会下降,为提高磁悬浮转子系统中ESO的干扰抑制能力,首先,建立单自由度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数学模型;其次,设计ESO并分析其干扰抑制效果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随着正弦干扰频率的提高,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的性能会下降,为提高磁悬浮转子系统中ESO的干扰抑制能力,首先,建立单自由度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数学模型;其次,设计ESO并分析其干扰抑制效果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模型辅助扩张状态观测器(model assisted extended state observer,MESO)以改进带宽配置方式,提高干扰抑制效果;然后,在频域内分析基于MESO的自抗扰控制器的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与试验验证了所提出观测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带宽的增加会放大系统噪声的影响,使系统的控制电压增加;随着干扰频率的提高,MESO对高频正弦干扰的抑制效果会下降,但仍可以降低转子的模态振幅;对50 Hz旋转频率下的转子分别施加频率为10 Hz、振幅为2 mm的基础简谐干扰与1g的基础冲击干扰,相比ESO,MESO控制下的转子位移分别降低了16.3%与22.6%,控制电压降低了约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磁悬浮轴承 扩张状态观测器 抗干扰 振动控制 自抗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提升构件的主动抗振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卞永明 秦利升 石来德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由于大型精密构件在提升过程中,环境载荷和提升不同步引起的振动是影响提升构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初步设计了大型提升对象的振动主动控制大型试验台架,并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由于大型提升构件的振动控制模型无法准确得到,... 由于大型精密构件在提升过程中,环境载荷和提升不同步引起的振动是影响提升构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初步设计了大型提升对象的振动主动控制大型试验台架,并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由于大型提升构件的振动控制模型无法准确得到,加之环境载荷多变,因此设计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使它适应随机环境载荷的影响和提升高度的不断变化。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很强的鲁棒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抗振 模糊控制 模糊自适应PID 大型提升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车主动防侧翻预警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琴 郭亮 +2 位作者 黄志强 张凯 陶知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6,共7页
为了防止震源车在野外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事故,实现对震源车危险状态的提前预警,迫切需要开展震源车主动防侧翻预警系统研究。基于震源车不同工况下的侧倾稳定性分析,结合国内外现有车辆侧翻预警指标特点,采用多级判断原则,建立了一种... 为了防止震源车在野外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事故,实现对震源车危险状态的提前预警,迫切需要开展震源车主动防侧翻预警系统研究。基于震源车不同工况下的侧倾稳定性分析,结合国内外现有车辆侧翻预警指标特点,采用多级判断原则,建立了一种能综合判断不同行驶工况的震源车侧翻预警指标A和主动防侧翻预警系统,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该预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源车侧倾稳定性随转弯速度、转向角、坡度角等参数的增大而呈现降低趋势;同时,该预警系统能通过侧翻预警指标A实现对震源车平路转向和斜坡转向过程中的行驶状态进行准确判断,并发出不同级别的声光报警。此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展震源车预警系统的试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车 侧倾稳定性 预警指标 主动防侧翻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提升构件的主动抗振研究
6
作者 卞永明 刘邦树 秦利升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0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大型精密的构件在提升过程中,环境载荷和提升不同步引起的振动是影响提升构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初步设计了大型提升对象的振动主动控制大型试验台架,并用 Matlab 进行仿真模拟.由于大型提升构件的控制模型无法准确得到,同时... 大型精密的构件在提升过程中,环境载荷和提升不同步引起的振动是影响提升构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初步设计了大型提升对象的振动主动控制大型试验台架,并用 Matlab 进行仿真模拟.由于大型提升构件的控制模型无法准确得到,同时环境载荷多变,因此设计了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系统,通过对 PID 控制器各参数的调整,使它适应随机环境载荷的影响和提升高度的不断变化.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系统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鲁棒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抗振 模糊控制 模糊自适应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驱动隔振系统反共振频率控制器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3
7
作者 付源 李树森 +1 位作者 刘九庆 赵勃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99-1909,共11页
为了解决扫频过程中隔振器不能很好地隔离扫频频率在0Hz和固有频率之间的平台基座惯性力的干扰,提出一种双级驱动主动隔振系统的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对双级驱动主动隔振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及参数设计等进行了研... 为了解决扫频过程中隔振器不能很好地隔离扫频频率在0Hz和固有频率之间的平台基座惯性力的干扰,提出一种双级驱动主动隔振系统的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对双级驱动主动隔振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及参数设计等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设计的双级驱动主动隔振系统建立其运动学模型。接着,基于系统的反共振频率特性提出了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及其参数设计。然后,分析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的隔振性能。最后,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从0到初始反共振频率,闭环传递率小于-15 dB。此外,通过改变控制器的参数,附加的反共振频率可以在0 Hz和初始反共振频率之间调节。且在附加反共振频率附近,闭环传递率小于-30 dB。利用该控制器,有效载荷的扰动幅度从4 mm·s^(-1)衰减到0.5 mm·s^(-1),平台基座的冲击扰动降低了87.5%。双级驱动主动隔振系统配合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可以通过跟踪扫频干扰实时调整反共振频率点,可应用于半导体制造业超低振动要求的扫频环境,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驱动 主动隔振 可调反共振频率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电液伺服主动抗振系统最优控制
8
作者 张月蓉 乌建中 卞永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6-439,共4页
分析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不适用于电液伺服主动抗振系统的原因,并根据电液伺服抗振系统特点,提出了以伺服阀p-Q特性为不等式约束条件的瞬时最优控制方法,抗振模拟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一控制思想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建筑结构 主动抗振 电液伺服系统 最优控制 抗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