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固氮活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楠 张元明 +3 位作者 王红玲 张静 陈荣毅 聂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785-3793,共9页
利用乙炔还原法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nmolC2H4m-2h-1)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仅采样时段和结皮类型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二者的交互效应... 利用乙炔还原法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nmolC2H4m-2h-1)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仅采样时段和结皮类型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二者的交互效应同样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各类型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3~5月间,藻结皮(2.26×103)>地衣结皮(6.54×102)>苔藓结皮(6.38×102)。6~10月份,各类型生物结皮的固氮能力显著提高(p<0.05),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最高(9.81×103),依次为地衣结皮9.06×103、苔藓结皮2.03×103。11月~翌年2月间,月均温都低于0℃,抑制了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藻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降幅极显著(p<0.01),分别低达4.18×102、5.43×102,地衣结皮降低至2.78×103。生物结皮成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除豆科植物外重要的氮源,为该沙漠1年生浅根系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与植物体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源,从而有利于这些植物种群的繁衍与更新,并与之共同促进对沙面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固氮活性 乙炔还原法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持续时间对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鹏 李新荣 +3 位作者 胡宜刚 黄磊 冯丽 赵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116-6124,共9页
土壤可利用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除水分之外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湿润持续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温性荒漠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至关重要。通过... 土壤可利用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除水分之外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湿润持续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温性荒漠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至关重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在一次较大降水事件发生后,利用开顶式生长室,采用乙炔还原法连续测定了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两类典型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变化,分析了湿润持续时间和模拟增温对其固氮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31d持续干旱,降水发生后第4天两类结皮的固氮活性达到最大,此后随样品水分含量下降,至第10天其固氮活性将至最低;结皮固氮活性与水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其固氮活性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藻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高于藓类结皮;短期模拟增温并不能显著提高其固氮活性,增温主要通过加速结皮水分散失来影响其固氮活性。上述结果反映了水分是控制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关键因子,而实验前样品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则决定了降水发生后其到达最大固氮速率的时间,野外长期观测结合控制严格的室内实验才能准确评价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乙炔还原法 湿润持续时间 固氮活性 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温度、NH_4^+和盐度对圆果雀稗内生固氮菌固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申磊 曾凤云 谭志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采用乙炔还原法对从圆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根、茎中分离到的5株内生固氮菌(POJy11、POG12、POGy22、POGy612、POG4)的固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Gy612、POG4固氮的pH适应范围是6.0-10.0,其余3株菌为6.0-8.0;POGy22固氮的... 采用乙炔还原法对从圆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根、茎中分离到的5株内生固氮菌(POJy11、POG12、POGy22、POGy612、POG4)的固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Gy612、POG4固氮的pH适应范围是6.0-10.0,其余3株菌为6.0-8.0;POGy22固氮的最适温度为35℃,其余4株菌为30℃;随着NH4+浓度和NaCl浓度的升高,菌株固氮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POGy22的固氮活性受NH4+抑制最明显,NH4+浓度为1.0 mmol/L时,已无固氮活性,但POGy612在NH4+浓度为2.5 mmol/L时的固氮活性最高,达到1 045.0 nmol ml-1h-1,POJy11、POGy22在NaCl浓度为0.5%时的固氮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35.5 nmol ml-1h-1、703.0 nmol ml-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固氮菌 圆果雀稗 乙炔还原活性 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地区道地药材根际固氮微生物分离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杜文静 刘锦霞 +4 位作者 李晶 李娜 丁品 武建荣 张建军 《土壤与作物》 2017年第1期67-72,共6页
为调研甘肃中药材种植区的固氮微生物资源,从党参、黄芪和当归3种药材种植地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具有固氮酶活性的微生物,单菌株纯化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通过乙炔还原法检测各菌株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这3种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固氮... 为调研甘肃中药材种植区的固氮微生物资源,从党参、黄芪和当归3种药材种植地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具有固氮酶活性的微生物,单菌株纯化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通过乙炔还原法检测各菌株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这3种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固氮微生物资源丰富,共分离得到28株具有固氮酶活性的菌株,经鉴定主要为根瘤菌属、芽孢菌属、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和粘着箭菌属等,固氮酶活性为53.5 C_2H_2nmol·(h·ml)-1~295.3 C_2H_2nmol·(h·ml)^(-1),无色杆菌属的固氮酶活性较高。此研究为下一步筛选适合中药材生长的微生物固氮菌肥的菌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固氮根际微生物 固氮酶活 乙炔还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氨固氮菌在水稻根际的存活时间
5
作者 陶家法 程锐彦 +1 位作者 梁建庆 丘元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7-40,共4页
耐氮固氮菌接种水稻后,能够附着秧苗根系移动而迁移,其数量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少,耐氨固氮菌在水稻根际存活时间早造为7—8周,晚造5—8周.它们在水稻根际附近的泥土中存在时间较短,为5周左右。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当水稻根际有... 耐氮固氮菌接种水稻后,能够附着秧苗根系移动而迁移,其数量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少,耐氨固氮菌在水稻根际存活时间早造为7—8周,晚造5—8周.它们在水稻根际附近的泥土中存在时间较短,为5周左右。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当水稻根际有耐氨固氮菌存在时,接种耐氨固氮菌的水稻根际乙炔还原活性比对照高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氨固氮菌 水稻根际 存活时间 乙炔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示踪标记法测定人工诱发黄瓜根瘤固氮酶活性
6
作者 李星洪 田德祥 +2 位作者 禹仲举 王永民 陈德元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2-437,共6页
报道了用15N示踪标记法对人工诱发黄瓜根瘤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将长有人工诱发根瘤的黄瓜根系暴露在15N2的气体中,部分根系浸在无氮培养液内,标记48h后,质谱分析测定结瘤黄瓜根系中15N的丰度为0.431原子%15... 报道了用15N示踪标记法对人工诱发黄瓜根瘤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将长有人工诱发根瘤的黄瓜根系暴露在15N2的气体中,部分根系浸在无氮培养液内,标记48h后,质谱分析测定结瘤黄瓜根系中15N的丰度为0.431原子%15N,对照样品为0.369原子%15N,对15N示踪标记结果进行了统计学t检验,t=3.15>t0.01=2.819,表明黄瓜根系通过根瘤内细菌固氮作用所提供的氮与对照相比达99.9%极显著性水平,同时用乙炔还原法测定黄瓜离体根瘤的乙炔还原率每克鲜重为(0.299±0.076)μmol/hC2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标记 黄瓜 固氮活性 根瘤 氮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弗兰克氏菌的固氮活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维 张利平 +1 位作者 杨润蕾 吕志堂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对14株不同宿主来源的Frankia纯培养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和固氮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4株供试菌株都具有分枝菌丝、泡囊或孢囊等形态特征,其中大花胡颓子分离菌49121有特殊的串珠状菌丝链结构;所测菌株全部具有固氮活性,其中菌株49136固氮... 对14株不同宿主来源的Frankia纯培养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和固氮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4株供试菌株都具有分枝菌丝、泡囊或孢囊等形态特征,其中大花胡颓子分离菌49121有特殊的串珠状菌丝链结构;所测菌株全部具有固氮活性,其中菌株49136固氮活性最高,乙炔还原活性达到78.5μmol/(mg.h);另外,菌株的固氮活性与泡囊数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克氏菌 形态特征 固氮活性 乙炔还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