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对一个有争议的地震前兆的回溯性震例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1-702,共12页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 M_s 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 AMR ...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 M_s 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 AMR 现象.用"破裂时间分析"方程中的幂指数 m 作为描述震前加速矩释放"程度"的参量,在时间-空间-地震序列截止震级组成的三维参数空间(T,R,M_c)内考察 AMR 现象存存的客观性.考虑了多种因素对 m(T,R,M_c)分布图像可能的影响,其中,余震是否删除和 M_c 对计算影响不大,但 M_L 6.0以上"干扰"事件的影响则较大.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前的确存在 AMR 现象,但得到的 m(T,R,M_c)分布图像较为复杂,可观测到两个明显的 AMR 集中分布区.此外,在以实际震中为圆心的多个圆形区域内,使用固定时间窗向实际发震时刻滑动逼近,可观测到 m 值逐渐减小,即加速特征逐渐明显的过程.对震前矩释放程度 m 值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出现 AMR 现象的空间区域与震中位置似有较好的对应,但其时-空演化图像与滑动时-空窗的选取有关.这表明,本次 M_s 7.3地震前的确存在 AMR 现象,并与其孕震过程在物理上相关.但本文仅是一个震例的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此外,用 AMR 来约束地震发生的时间看来是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Ms7.3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地震矩释放程度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的中长期加速矩释放(AMR)问题 被引量:49
2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15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时刻和震中位置情况下,对T-R-M。三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树Ms7.1地震前在时间尺度T=10~20y和空间尺度R=50~120 km范围内,存在较稳定的AMR,但AMR的时、空尺度与以往研究中得到的AMR定标率不吻合.在多时间尺度下,无法在空间上惟一地识别玉树M_S7.1地震震中附近的AMR"热点".但如借鉴"迁移图像"的做法考察AMR"热点"的演化,则可见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中长期地震预测 amr现象 迁移图像 玉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AMR)的普遍性问题 被引量:28
3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史勇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 (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 ,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 7以上地震的情况 ,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 (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 ,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 7以上地震的情况 ,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区域和统一的时间尺度 ,通过直接判断和对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 ,最终确定矩释放的加速或减速特征。所考虑的1978年以来MS5 7以上主震事件共 10 9例 ,其中具有加速特征的 5 5例 ,具有减速特征的 2 3例 ,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判断加减速特征的 9例 ,加减速特征不稳定的 2 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释放加速现象 贝尼奥夫应变 地震的临界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及邻区中等地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特征
4
作者 周晨 李永生 +3 位作者 李俊秋 张思萌 石伟 刘长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79,共7页
通过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程度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对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及邻区的8次M S4.0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8次地震中有5次在地震前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部分... 通过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程度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对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及邻区的8次M S4.0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8次地震中有5次在地震前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部分地震前能观察到加速区域向震中迁移的现象;其他3次震前未能观察到明显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说明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对黑龙江省及邻区中等地震的发震地点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 震例回溯性分析 发震地点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联合分析未来地震发生趋势 被引量:8
5
作者 余怀忠 程佳 +3 位作者 张小涛 刘杰 李纲 张永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态矢量(SV)、矩张量加速释放(AMR)等中短期前兆方法分析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可能,并对地震发生的相关信息做进一步估算;在空间上实现向地震危险区域的逐渐逼近,时间上实现从长期预测到中短期预测的自然过渡。作为回顾性震例研究,我们对近3年来发生在中国西部的强震(ML>6.5)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算法而言,将不同前兆方法适当组合结合能够更为明确地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信息和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趋势 图像信息 加卸载响应比 态矢量 矩张量加速释放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霞 蒋长胜 +4 位作者 闫德桥 张志慧 尹相好 陈传华 王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释放 空间扫描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第五活跃期中强震前的矩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宇彤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95,共16页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并作为时-空扫描的模型参数.采用震前5个月逐月扫描的方式,得到了震前m值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结果显示,其中4例在未来的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地震矩释放加速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矩释放加速扫描方法对判断未来可能的中强震破裂成核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相同的计算参数设置,还考察了震前破裂成核点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显示,有3例在破裂成核点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明显.这表明,对于东北地区的中强地震,利用矩释放程度时-空扫描寻找未来中强震的破裂成核点,尚需其它方法作为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矩释放程度扫描 东北第五活跃期 Benioff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_W9.0地震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的角度考虑,对这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的大小既无预测、亦无预报的情况,并非由物理上的“不可预测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幂律分布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与地震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余怀忠 张小涛 张永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1-646,663,共7页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列异常变化最明显的半径尺度所定义的区域就是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华北地区M>5震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所得到的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最佳临界区域半径与主震震级之间统计的线性关系斜率约为0.34~0.3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定量的评价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区域 加卸载响应比 矩张量加速释放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西段强震应力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唐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114,共7页
通过计算新疆南天山西段的喀什-乌恰地区和柯坪断块区1955年以来部分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该区强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喀什-乌恰地区多数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其邻区后续地震活动增强;而柯坪块区... 通过计算新疆南天山西段的喀什-乌恰地区和柯坪断块区1955年以来部分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该区强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喀什-乌恰地区多数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其邻区后续地震活动增强;而柯坪块区多数强震的发生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邻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西段 喀什-乌恰地区 柯坪断块区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加速矩释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