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叶片及细根性状随海拔的变异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辛福梅 刘济铭 +1 位作者 杨小林 赵垦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19-2728,共10页
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气候变化趋势下,研究其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对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分布区,按海拔梯度(3800、3900、4000、4100、4200、4300、4400m)选择... 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气候变化趋势下,研究其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对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分布区,按海拔梯度(3800、3900、4000、4100、4200、4300、4400m)选择7个典型样地,在样地内对其叶片基本特征、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和细根特征(0—60cm)等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升高,急尖长苞冷杉叶片叶面积减小、叶片厚度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比叶重显著增大。3900m处急尖长苞冷杉的叶片形态特征表现最好,叶片长度、宽度和面积均显著优于其他海拔,海拔4200m叶片厚度达到最大值,叶片面积、叶绿素含量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在4200m处出现第二峰值。(2)随海拔梯度增加,细根各性状与海拔表现出非线性关系,其中细根生物量和细根体积在3900m和4200m处出现两次峰值,3900m处细根生物量达到最大值,4200m处细根体积达到最大值,4400m处细根生物量和细根体积均显著少于其他海拔。细根根长密度在海拔3900、4200、4300m较高,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海拔,4400m海拔细根根长密度最小。细根表面积在3900m海拔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海拔,4200和4300m次之,3800、4000和4400m海拔下细根表面积相对较小。4400m处细根比根长达到最大值。各海拔上细根均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随土层厚度增加,各海拔细根生物量和根系体积在0—60cm土层范围内均逐渐减小;细根根长密度、表面积在20—40cm和40—60cm显著提高;同一海拔细根比根长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各海拔40—60cm土层细根比根长显著高于20—40和0—20cm土层。(3)综合叶片及细根特征,海拔3900m为急尖长苞冷杉的最适宜生长区域;随海拔升高,环境因子逐渐恶劣,环境胁迫加剧,急尖长苞冷杉最终形成在4400m处为其分布上限的海拔梯度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海拔梯度 叶片 细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地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茹广欣 朱登强 +3 位作者 王军辉 朱秀红 罗大庆 张朵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1-515,共5页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东西坡急尖长苞冷杉林15个样方的数据,对该林分物种多样性及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坡土壤pH值呈酸性,西坡不同海拔的土壤pH值变化大于东坡,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含量也大于东坡,东西坡有效钙含...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东西坡急尖长苞冷杉林15个样方的数据,对该林分物种多样性及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坡土壤pH值呈酸性,西坡不同海拔的土壤pH值变化大于东坡,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含量也大于东坡,东西坡有效钙含量均远远大于其它有效元素含量,但两坡有效钙平均值有较大的差异.对西坡多样性指数H′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是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而对东坡均匀度指数E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物种多样性 有效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急尖长苞冷杉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小毛 林开文 +2 位作者 姜永雷 杨自云 黄晓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4-659,共6页
利用4对SSR引物对玉龙雪山内5个海拔梯度的急尖长苞冷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971 9和0.556 7,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上急尖长苞冷... 利用4对SSR引物对玉龙雪山内5个海拔梯度的急尖长苞冷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971 9和0.556 7,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上急尖长苞冷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且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除海拔3 350 m外,其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海拔3 700 m处达到最大值;急尖长苞冷杉居群间的基因流(N_m)为4.778 0,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049 7,且基于AMOV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有3.5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群体间分化低,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对急尖长苞冷杉遗传多样性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海拔梯度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被引量:13
4
作者 辛学兵 翟明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8-676,共9页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 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 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 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 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 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 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大气降水主要补充N、Ca、Fe等元素,而凋落物主要补充P、K、Fe等元素,其中Fe元素是净增加的。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年输入量均大于年输出量,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阶段。林地土壤(不包括凋落物层)的养分年输出量(除N、Fe、Mg元素外)稍大于年获得量,土壤年净亏损不大,但K的亏损较严重。冷杉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利用指数均表明,林分对N的需求最大,对Fe的需求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急尖长苞冷杉林 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平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隙对林下主要植物叶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影响——以西藏急尖长苞冷杉林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其强 罗大庆 +1 位作者 汪书丽 李江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6-49,共4页
在3个典型林隙下选择林下灌木(杯萼忍冬、峨眉蔷薇、薄毛海绵杜鹃)和急尖长苞冷杉个体,研究林隙对4种植物叶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隙面积增加,杯萼忍冬叶性状无明显变化,但光合潜力和暗呼吸速率分别升高了75%和186%;峨... 在3个典型林隙下选择林下灌木(杯萼忍冬、峨眉蔷薇、薄毛海绵杜鹃)和急尖长苞冷杉个体,研究林隙对4种植物叶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隙面积增加,杯萼忍冬叶性状无明显变化,但光合潜力和暗呼吸速率分别升高了75%和186%;峨眉蔷薇和薄毛海绵杜鹃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重和光合潜力均增加,而暗呼吸速率降低了138%;急尖长苞冷杉幼苗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重和暗呼吸速率均升高,且光合潜力下降。这说明林隙大小对杯萼忍冬基本无影响;峨眉蔷薇和薄毛海绵杜鹃在大面积的林隙下生长更好,而急尖长苞冷杉幼树则仅适宜在小面积的林隙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急尖长苞冷杉林 叶性状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石玉龙 周晨霓 +1 位作者 邱英强 王建锋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47-153,165,共8页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3 700~4 200m海拔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测定,研究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特征。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容重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3 700~4 200m海拔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测定,研究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特征。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容重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大,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而减小。而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特征与土壤容重正好相反,其中海拔4 200m处0~1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小,为0.561g/cm^3;海拔3 800m处、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1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滞留水量、饱和贮水量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土壤入渗性能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海拔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海拔4 200m处呈现最小值。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海拔4 100m处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涵养水源功能最强,而海拔4 200m和海拔3 900m处最弱。总的来说,林线植被生境的脆弱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土壤特性 急尖长苞冷杉 色季拉山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冷杉林采伐迹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114,共8页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土层与25~30cm土层的4个指数值差异均显著(P<0.05)。总之,采伐迹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具有指示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所受干扰程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急尖长苞冷杉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针叶树种植株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及其与冷杉顶小卷蛾危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和玉华 潘涌智 成定宽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4期85-88,共4页
采用XAD2吸附法和GC/MS法,对急尖长苞冷杉球果、枝条及小果垂枝柏球果中所含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从急尖长苞冷杉球果中共检测到13种挥发性物质,其由10种单萜、1种酚、2种醇组成。并以ɑ-蒎烯、月桂烯、β-蒎烯和β... 采用XAD2吸附法和GC/MS法,对急尖长苞冷杉球果、枝条及小果垂枝柏球果中所含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从急尖长苞冷杉球果中共检测到13种挥发性物质,其由10种单萜、1种酚、2种醇组成。并以ɑ-蒎烯、月桂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4种化合物为优势组分,其中又以β-水芹烯的含量最高,且该成分在急尖长苞冷杉枝条和小果垂枝柏球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中没有。急尖长苞冷杉枝条所含的挥发性物质由6种单萜、1种酚组成,且其酚的含量最高。小果垂枝柏球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相对简单,由5种单萜组成,其优势成分为香桧烯和柠檬烯,而柠檬烯在急尖长苞冷杉球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中未检测到。由此推测,在冷杉顶小卷蛾选择寄主植物及其危害的器官时,急尖长苞冷杉球果中所含的大量β-水芹烯挥发性物质对该虫起有引诱作用,而另两种器官所含的柠檬烯挥发性物质则对该虫起有驱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小果垂枝柏 挥发性物质 冷杉顶小卷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任青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62,共6页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 ,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 (Abiesgeorgeivar .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 (采伐迹地 )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林...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 ,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 (Abiesgeorgeivar .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 (采伐迹地 )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林内A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A层土壤容重 ,分别为 0 74和 0 92 ,B、C两层 ,林内和林外分别为 0 94、1 34和 0 99、1 2 2。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 ,林内A层均大于林外A层 ,B层则相差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表层 (0~ 10cm)含水量最高 ,林内、林外分别为 75 %和 6 3% ,5 0cm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 ,为 30 %~4 5 % ,并依此区分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 3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 ,在冬季1、2月达到最高 ,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 ,并依此界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 4个时期。林内A层、B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A层、B层 ,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A层比林外A层要少 ,分别为 10min和 4 5min ,B层所需时间要长 ,分别为 70min和 4 5min。总体表明 ,林内土壤物理性状优于林外 ,说明森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土壤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冷杉原始森林 土壤物理性质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征及天然更新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瑞红 任德智 +2 位作者 井向前 白玛玉珍 潘刚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49-52,75,共5页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在海拔3700~4200 m阴坡与阳坡处种子特征、种子饱满率、种子发芽率及天然更新幼苗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向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在海拔3700~4200 m阴坡与阳坡处种子特征、种子饱满率、种子发芽率及天然更新幼苗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向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子饱满率及种子发芽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天然更新幼苗数量亦然;不同坡向同一海拔处,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子饱满率及种子发芽率阳坡优于阴坡,幼苗数量阴坡比阳坡丰富;阴坡、阳坡在海拔3800 m或3900 m处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千粒重、种子饱满率及种子发芽率均出现最优值,此海拔处天然更新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种子特征 天然更新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土壤纤维素降解细菌产酶能力沿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书阁 郑维列 +1 位作者 孙文敬 卢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11-15,54,共6页
纤维素降解细菌(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CDB)能够利用难以分解的纤维素,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对CDB的分布特征及产酶能力的影响,选取云冷杉混交林、藓类冷杉林、蔷薇冷杉... 纤维素降解细菌(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CDB)能够利用难以分解的纤维素,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对CDB的分布特征及产酶能力的影响,选取云冷杉混交林、藓类冷杉林、蔷薇冷杉林、杜鹃冷杉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牛肉蛋白胨(NA)平板分离法、羧甲基纤维素(CMC)刚果红平板鉴别法,从4类冷杉林土样中分离CDB,并对其进行液体发酵,采用DNS法定量测定发酵上清液中的纤维素酶活。结果表明:(1)可培养的好氧细菌总数、CDB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与林下植物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2)CDB%(CDB数量占细菌总数的百分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与林下植物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3)H%(CDB菌株数占可培养细菌菌株数的百分比)与海拔、林下植物无明显相关关系,与凋落物厚度有一定负相关关系。(4)滤纸纤维素酶活(FPase)、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5)4类冷杉林下产CMCase能力差异随海拔升高而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细菌 海拔梯度 冷杉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木根系营养元素的特征分析
12
作者 辛学兵 孔庆云 方江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7-721,共5页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根系的养分总含量在不同方向的大小顺序为:南〉西〉东〉北,其中N、K、Fe、Mn等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粗度级的根系,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养分总含量大小顺序为细根〉中根〉粗根,细根的总养分含量是粗根的1...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根系的养分总含量在不同方向的大小顺序为:南〉西〉东〉北,其中N、K、Fe、Mn等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粗度级的根系,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养分总含量大小顺序为细根〉中根〉粗根,细根的总养分含量是粗根的1.46倍,其中N、Mg、Fe、Mn元素的规律性较强;随根系长度的增加,养分总含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细根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单株林木根系养分贮量受生物量的大小和养分含量的高低影响,养分贮量的分布顺序是中根〉粗根〉细根,各元素在根系中的贮量大小依次为:N〉K〉Mg〉Ca〉Mn〉P〉Cu〉Na〉Fe〉Zn,贮量范围在1.13~165.21g之间。单位面积冷杉林木根系中大量元素贮量与华山松、锐齿栎和油松相比,只有N元素贮量高于华山松,Mg元素贮量高于华山松和油松,其它元素均低于这些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长苞冷杉 根系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13
作者 罗大庆 王军辉 +1 位作者 任毅华 朱登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0-3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藏东南 色季拉山 海拔梯度 球果 种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树冠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14
作者 孔庆云 辛学兵 黄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7-813,共7页
2001年10月15日至25日在色季拉山生态系统定位站原始冷杉林,采用标准地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测定了其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林冠的养分,结果表明:1年生叶片养分总含量是多年生叶片的1.12倍;叶片在树冠阳面养分总含量高于阴面;林冠的不... 2001年10月15日至25日在色季拉山生态系统定位站原始冷杉林,采用标准地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测定了其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林冠的养分,结果表明:1年生叶片养分总含量是多年生叶片的1.12倍;叶片在树冠阳面养分总含量高于阴面;林冠的不同高度叶片的养分含量不同;同一枝条不同部位的叶片在养分含量上也有一些差异。枝条与叶片有着相似的养分含量分布规律,这种一致性说明在养分的分配、积累过程中,枝条和叶片对养分的利用是同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急尖长苞冷杉 林冠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急尖长苞冷杉群落种子库特征
15
作者 姚鹤珍 林玲 潘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8,共2页
利用群落调查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海拔3800m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的乔木、灌木、草本分别进行群落特征调查,并对下落种子的时空动态过程和发芽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时间种子下落的数量不同,种子下落初期为种子成熟的10月,集中下... 利用群落调查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海拔3800m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的乔木、灌木、草本分别进行群落特征调查,并对下落种子的时空动态过程和发芽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时间种子下落的数量不同,种子下落初期为种子成熟的10月,集中下落期在11—12月,下落种子量从30粒/m2至190粒/m2,第2年6月种子下落结束;下落种子数量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树干基部148粒/m2,林冠交叉处达292粒/m2,树冠以外2m下落的种子数仅24粒/m2;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种子数量明显减少,从地表苔藓层的176粒/m2减少到土层深4~8cm的12粒/m2。从下落种子的发芽率看,下落种子的初期种子发芽率为8,到下落种丰收期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到43;距树冠越远下落种子的发芽率越低,在树冠外2m的下落种子的发芽率仅为2,而树冠交叉处的种子发芽率可达32;随土层厚度增加,保存种子的发芽率呈急剧降低的趋势,苔藓层保存的种子发芽率为23,土层厚度为0~2cm其保存种子的发芽率为1,而土层厚度2~4cm和4~8cm保存种子的发芽率均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色季拉山 冷杉林 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特征
16
作者 卢杰 唐晓琴 +1 位作者 李连强 兰小中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13-19,共7页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监测法对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生境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主要为4个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和鳞腺杜鹃灌丛。4个生境中,硬叶柳灌丛内有41种植物,急尖长苞冷杉林内有33种植...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监测法对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生境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主要为4个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和鳞腺杜鹃灌丛。4个生境中,硬叶柳灌丛内有41种植物,急尖长苞冷杉林内有33种植物,方枝柏林内有29种植物,鳞腺杜鹃灌丛内仅有17种植物。不同生境群落中长鞭红景天种群数量特征各异,重要值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4个生境群落中月平均气温排序为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平均湿度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光照强度排序是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不同生境土壤温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鳞腺杜鹃灌丛,而土壤湿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生境群落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湿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对长鞭红景天种群也有相应的影响,结合数据特征来看,鳞腺杜鹃灌丛是其最适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鞭红景天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林 方枝柏林 硬叶柳灌丛 鳞腺杜鹃灌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粗木质残体的持水特性
17
作者 任毅华 侯磊 +1 位作者 马豪霞 扎西拉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4,共6页
粗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单元,对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egeti var.smithii)林粗木质残体的持水特性,用典型样地法对生态系统内的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 粗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单元,对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egeti var.smithii)林粗木质残体的持水特性,用典型样地法对生态系统内的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并取样,用浸泡模拟法测定其吸水率、吸水速率及持水潜力。结果表明:(1)粗木质残体的吸水率、吸水速率及其持水能力在其吸水过程中基本表现为高腐烂等级高于低腐烂等级,其吸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可用对数函数y=alnx+b拟合,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可用幂函数y=ax^(-b)拟合,二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粗木质残体的密度随腐烂等级的增高而减小,饱和吸水率则随腐烂等级的增高而升高,饱和吸水率随密度的减小而升高,3种关系分别服从二项式y=-0.004 7x^2-0.034 3x+0.443 6、二项式y=0.393 2x^2-1.569 3x+2.070 5以及幂函数y=0.153x^(-1.661)分布,前两者显著性水平p>0.05,后者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3)粗木质残体储量为60.363 t/hm^2,最大储水量为98.420 t/hm^2,有效储水量为83.657 t/hm^2,相当于8.366 mm的降雨。该成果为进一步开展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粗木质残体的水文生态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储水量 有效储水量 吸水率 急尖长苞冷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粗木质残体养分元素特征
18
作者 马豪霞 任毅华 郑维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以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采用5级腐烂系统对粗木质残体进行分等定级,测定有机C、全N、全K、全P、Ca和Mg 6种养分元素含量,分析C/N、C/P及N/P比... 以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采用5级腐烂系统对粗木质残体进行分等定级,测定有机C、全N、全K、全P、Ca和Mg 6种养分元素含量,分析C/N、C/P及N/P比值。结果表明:各腐烂等级养分元素含量及养分储量均表现为有机C>Ca>全N>全K>Mg>全P;C/N、C/P随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小,N/P则是从Ⅰ至Ⅲ级逐渐增大,Ⅲ到Ⅳ级突然减小,之后又开始增大;在不同类型粗木质残体上,南坡养分总储量为49 164.8kg·hm^(-2),高于北坡的34 846.19 kg·hm^(-2),且二者均表现为倒木>枯立木>树桩>大枯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养分元素储量 急尖长苞冷杉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天然林分土壤昼夜呼吸特征
19
作者 周晨霓 于萍萍 +1 位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7,共5页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于2013年7月和11月对西藏色季拉山两种最典型天然林分(急尖长苞冷杉和林芝云杉)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昼夜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土壤昼夜呼吸速率日变化呈现...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于2013年7月和11月对西藏色季拉山两种最典型天然林分(急尖长苞冷杉和林芝云杉)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昼夜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土壤昼夜呼吸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昼高夜低。高峰值出现的时间在午后14:00—16:00之间,最低值出现在凌晨4:00—6:00之间。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7月、11月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幅分别为1.64,0.75,1.22,0.11μmol/(m2·s)。夏季(7月)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高于冬季(11月),急尖长苞冷杉群落土壤呼吸速率高于林芝云杉群落。急尖长苞冷杉夏季(7月)土壤昼夜呼吸速率差异极显著,而冬季差异不显著。昼夜间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夜间呼吸速率为自变量构建的幂函数方程(7月)和三次曲线方程(11月)来描述。土壤昼夜呼吸速率与地表下5 cm处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曲线方程来描述,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次曲线方程来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日变化 急尖长苞冷杉 林芝云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