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3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placement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in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2
1
作者 CAO Ren-yi DAI Zong +4 位作者 WANG Zhi-kai WANG Ya-hui JIANG Jun LI hai-long JIA Zhi-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834-847,共14页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with huge bottom water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with high flow rate.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LTWF),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with huge bottom water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with high flow rate.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LTWF),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iginal reservoir.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the PV number,viscosity,and displacement rate during LTWF are studied through experiments.The mechanism is analy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oil composition,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wettability.The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oil recovery and wettability were obtained with new experiments methods,which avoids the oil metering error by measuring oil and water separately.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viscosity increases,the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decreases,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ncreases,and the water content rate increases earlier.A higher water flooding rate results in a higher ultimate recovery.A higher asphaltene content results in a higher viscosity and more oil-wet reservoir conditions.After LTWF,the wettability tends to water-wet,which is more favorable for heavy oil recovery.Moreover,LTWF reduces the clay content,which creates a more water-wet surface and a larger reservoir pore throat environment.This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ful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which can be use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sandstone reservoi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WET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油田长3油藏注水伤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志颖 唐鑫禹 +3 位作者 姬振宁 朱静怡 张占辉 熊礼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90-3200,共11页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储层自身的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采用联合可视化微流控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实验方法分析外来注入水对低渗油藏的伤害规律。结果表明:造成长3储层堵塞的内在因素是该层位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直径都是小于20μm的小孔,储层物性较差,液相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较大,并且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高岭石与伊利石等速敏性矿物,易发生微粒运移而堵塞储层;造成堵塞的外在工程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而产生垢体微粒,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会在孔喉通道处经历堵塞-突破的过程,导致注入压力波动式上升,同时注入水会携带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运移至油藏深部,在油藏深部聚集并加重堵塞,严重降低水驱的波及范围。研究成果明确了长3油藏的注水伤害规律,为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储层损害 核磁共振(NMR)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预报的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瞿思敏 陆威村 +4 位作者 蒋思军 陈辉 石朋 虞鸿 张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105,共8页
针对系统微分响应误差修正方法在水文预报中同时修正多个变量出现的信息不足的问题,考虑各变量误差在不同时段对洪水预报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以同时修正新安江模型各雨量单元降水量为例,分别采用湿润区(长... 针对系统微分响应误差修正方法在水文预报中同时修正多个变量出现的信息不足的问题,考虑各变量误差在不同时段对洪水预报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以同时修正新安江模型各雨量单元降水量为例,分别采用湿润区(长诏水库流域)的理想模型和半干旱半湿润区(日照水库流域)的实际流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过误差修正,湿润区理想模型和半干旱半湿润区实际流域在次洪流量模拟中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从0.906和0.573提升至0.994和0.809,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修正效果明显,具有跨气候区的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系统微分响应 误差修正 比例系数 长诏水库流域 日照水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库调度效应的洪灾风险链式传递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婷 林腾 +2 位作者 金菊良 章启兵 胡勇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9页
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传递问题是定量表征洪灾风险形成发展机理、科学防御洪灾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前沿问题,对于认识和管理洪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性地阐述了由危险性、脆弱性... 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传递问题是定量表征洪灾风险形成发展机理、科学防御洪灾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前沿问题,对于认识和管理洪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性地阐述了由危险性、脆弱性、损失风险构成的水库洪灾风险链式传递系统,构建了基于天然洪水危险性-经水库调度后的风险损失脆弱性-洪灾损失风险的洪灾风险链式传递过程计算模型。以淮河重要支流淠河上的“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混联水库群为例,分别探求单库、并联水库群和混联水库群三种组合结构下的洪灾风险传递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基于“危险性-脆弱性-损失风险”的洪灾风险链式传递过程可定量表征、科学解析洪灾风险传递过程,为水库提供全局视角下可追溯、可解释、可调控的洪灾风险管理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灾风险 危险性 脆弱性 损失函数 风险传递 水库调度 淠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驱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实验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廖海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地互溶,而是“部分互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CO_(2)在沉降过程中驱替天然气向上运移并被采出;CO_(2)驱替天然气可提高采收率17.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矿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致密气藏 砂岩气藏 可视化实验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汛期分期汛限水位运用方案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娄书建 刘世帆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6,50,共6页
防洪安全与库区泥沙淤积一直是制约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子。进入21世纪,黄河来沙量的趋势性减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有利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基于水库历年运用实践... 防洪安全与库区泥沙淤积一直是制约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子。进入21世纪,黄河来沙量的趋势性减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有利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基于水库历年运用实践与体会,提出了三门峡水库后汛期抬高库水位至310/312 m的运用方案,分析了其防洪安全、库区淤积风险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后汛期抬高库水位至310/312 m运用较当前305 m运用,基本不会对水库防洪安全、库区多年冲淤平衡及潼关高程的稳定产生不利的附加影响,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三门峡水库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及水能发电等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分期汛限水位 风险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桂亚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组合效应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不同水情边界条件下的莲花塘水位水动力模拟模型,分析了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幅度及条件。结果表明:(1)当三峡水库和四水合成来水合计小于51 000m3/s时,城陵矶地区不会超过警戒水位;(2)8月1日以后,当实时四水合成来水流量小于15 000 m3/s,且莲花塘站水位低于29.5m、预报洞庭湖水系未来一周无中等强度以上降雨过程时,三峡水库动态运行水位可控制在145~155 m之间。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可为8月份及之后出现涝旱急转不利条件时贮备抗旱水资源,实现旱涝同防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动态控制 8月份 城陵矶防洪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注气改善稠油火驱效果的机理及应用
8
作者 袁士宝 辛文宾 +5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展宏洋 任梓寒 李海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342-9348,共7页
火驱作为接替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在开发稠油时存在波及效率低、见效时间晚等问题。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脉冲注气的火驱方式,该方式通过调整注气井的工作制度,以改善火驱的燃烧波及效果。在新疆红浅1稠油... 火驱作为接替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在开发稠油时存在波及效率低、见效时间晚等问题。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脉冲注气的火驱方式,该方式通过调整注气井的工作制度,以改善火驱的燃烧波及效果。在新疆红浅1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揭示了脉冲注气的可行性和作用机理,研究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脉冲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应用于火驱矿场。结果表明:脉冲注气通过脉冲的峰值与谷值对燃烧前缘进行调控,加速了燃烧前缘的均匀推进,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脉冲注气可使见效时间提前600 d左右,燃烧波及增加30%以上。脉冲注气适用于储层纵向渗透率级差小于15、原油黏度为2000~10000 mPa·s的中等非均质储层,最佳的脉冲振幅为1.5~2、步长为30 d。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疆红浅1火驱工业区后,井组日产油增加0.5~2.8 t,空气油比降低34%,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脉冲注气 非均质储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与清江梯级水库群协同防洪优化调度研究
9
作者 赵辉 朱语欣 +3 位作者 刘园 黄斌 庞树森 黄迪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3,93,共9页
针对复杂洪水地区组成下三峡与清江梯级水库协同防洪问题,选取三峡与清江流域的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作为调度模型输入,以上游防洪安全和下游防洪安全为目标,建立了三峡和清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II算法进行... 针对复杂洪水地区组成下三峡与清江梯级水库协同防洪问题,选取三峡与清江流域的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作为调度模型输入,以上游防洪安全和下游防洪安全为目标,建立了三峡和清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II算法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1969年、1981年、1998年典型年设计洪水调度结果显示,相较三峡大洪水和清江大洪水情景,流域性大洪水情景下清江防洪库容投入时机更早;与实际调度方案相比,2020典型年的协调调度方案中,三峡调洪高水位降低了5.0 m,超额洪量减少了56.2亿m^(3),枝城、城陵矶的洪峰流量分别提高了2603、1035 m^(3)/s,三峡水库末水位降低了4.2 m,协同调度的防洪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防洪库容 多目标优化 三峡水库 清江梯级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重力辅助CO_(2)驱油技术研究与试验
10
作者 高春宁 赵海峰 +4 位作者 于九政 胡改星 高浩 马丽萍 刘天禹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5,共9页
低渗透油藏作为长庆油田稳产的主力军,目前整体已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常规工艺措施难以有效遏制含水上升趋势,油藏开发形势更加复杂。文章巧妙利用低渗透油藏小幅度构造控制、边底水发育等地质特征,重构层系井网、重选开发方式,创新... 低渗透油藏作为长庆油田稳产的主力军,目前整体已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常规工艺措施难以有效遏制含水上升趋势,油藏开发形势更加复杂。文章巧妙利用低渗透油藏小幅度构造控制、边底水发育等地质特征,重构层系井网、重选开发方式,创新提出了集“纵向气顶蓄能压锥、平面羽流混相驱油、封闭构造长效埋碳”为一体的CCS-EOR技术理念。依托国家工程关验室平台,揭示了岩性—构造油藏CO_(2)气顶混相驱油机理,突破了气顶重力驱技术应用下限,形成了重力辅助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系列。遴选姬塬油田H436Y9油藏开展“1注8采”先导试验,油井见效率100%,4口水淹井时隔三年“起死回生”,井组日产油水平翻2番,含水降幅25%,开井一年阶段采出程度提高1.8%,压锥补能、控水增油效果显著,原创技术助力老油藏二次高效开发和长庆油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藏 边底水油藏 气顶重力驱 C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驱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长8油藏CO_(2)驱气窜规律分析与工艺对策研究
12
作者 贾玉琴 于九政 +5 位作者 鄢长灏 王石头 王在强 李花花 屈肖 齐松超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4,共9页
长庆特低渗透油藏Y67长81区块CO_(2)先导试验区非均质性较强,局部微裂缝发育,气窜是CO_(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亟需解决CO_(2)驱过程中的气窜优势通道识别问题和制定有效治理对策。根据相态变化、非均质性对气窜影响... 长庆特低渗透油藏Y67长81区块CO_(2)先导试验区非均质性较强,局部微裂缝发育,气窜是CO_(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亟需解决CO_(2)驱过程中的气窜优势通道识别问题和制定有效治理对策。根据相态变化、非均质性对气窜影响的规律研究,确定特低渗透油藏“响应凝胶裂缝封堵+CO_(2)原位泡沫基质调剖”化学封堵两级调控技术,进一步提高注气波及范围,实现均衡驱替。结果表明,该技术在Y67区块应用效果较好,实现目标井有效封堵,未发生气窜现象,可为特低渗透油田CO_(2)驱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驱 气窜封堵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盐油藏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研究
13
作者 杨永钊 张雪莹 +3 位作者 周昱君 周明 郭肖 马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驱油用大段塞,与反离子自主装形成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调驱用小段塞,组合成多段塞实现深部调驱。结果大小段塞注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2.7%,吸附10次后界面张力仍达到超低值,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吸附损失性。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性和润湿性好,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而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流变性、黏弹性和黏温性良好,有利于扩大波及体积,调整吸液剖面。两体系组成的多段塞表面活性剂(0.1 PV小段塞驱+0.2 PV大段塞驱+后续水驱)组合调驱效果好,平均提高采收率为14.8个百分点,比只采用大段塞驱提高了1倍,具有聚/表二驱的驱油效果。结论多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能有效降低无效水循环,提高波及效率,且不含有强碱或弱碱,避免腐蚀结垢,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对低渗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盐油藏 多段塞 表面活性剂驱 组合调驱 超低界面张力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模型与物理机制模型在长诏水库流域实时洪水预报中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瞿思敏 余裕 +5 位作者 方正 罗小亮 石朋 虞鸿 张锏 李倩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78,88,共7页
以曹娥江长诏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影响洪水过程的降雨、径流作为主要影响因子构建流域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分析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和产汇流机理,并与新安江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STM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在长诏水库... 以曹娥江长诏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影响洪水过程的降雨、径流作为主要影响因子构建流域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分析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和产汇流机理,并与新安江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STM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在长诏水库流域洪水模拟中应用效果较好,LSTM模型合格率更高,且LSTM模型平均径流深和洪峰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更小,精度更高,而新安江模型确定性系数比较稳定且峰现时差更小;LSTM模型降低了对人为经验的依赖,可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实时洪水预报;新安江模型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结合参数表达的物理过程解释误差来源,更适用于极端洪水等复杂情景分析和物理过程解释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诏水库流域 洪水预报 新安江模型 LSTM模型 编码-解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15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长江暴雨洪水形成机理与水旱灾害防御新范式
16
作者 郭生练 尹家波 汪肖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36,共9页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陆地圈与大气圈的能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异变,暴雨洪水等极端灾害呈现高发态势。为有效应对长江流域愈加频发的极端水旱灾害,阐明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进退是决定雨带迁移...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陆地圈与大气圈的能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异变,暴雨洪水等极端灾害呈现高发态势。为有效应对长江流域愈加频发的极端水旱灾害,阐明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进退是决定雨带迁移的关键因子,分析了梅雨与华西秋雨的时序变化规律,探讨了极端降水和地表径流对气候变化的热力学响应机理,阐述了Hook结构随全球变暖发生动态迁移的基本特征,并预估21世纪末峰点温度将普遍升高1~3℃,进而触发更严峻的极端水文灾害。还评述了基于AI技术的气象大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在水文气象集合概率预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融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水旱灾害防御新范式。工程措施主要聚焦完善提升流域调蓄和洪涝排泄能力,非工程措施则强调汛期精细划分和基于预报信息的水库群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及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新范式结合先进AI技术,能有效应对气候变暖下暴雨洪水极端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为提升长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水旱灾害 水文气象预报 水库优化调度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入库洪峰组成变化及原因分析
17
作者 陈立 徐莎莎 +3 位作者 张为 翟少军 刘新波 杨磊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洪峰流量是洪水特征的重要指标,其组成变化对水库调度十分重要。三峡入库洪水组成研究多聚焦3 d及以上时间,对洪峰来水组成关注不足。本文利用1976—2020年长江上游实测雨洪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三峡入库洪峰的来源组成及变化,并从降... 洪峰流量是洪水特征的重要指标,其组成变化对水库调度十分重要。三峡入库洪水组成研究多聚焦3 d及以上时间,对洪峰来水组成关注不足。本文利用1976—2020年长江上游实测雨洪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三峡入库洪峰的来源组成及变化,并从降雨方面解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洪水涨落过程中越接近峰值,嘉陵江贡献越大,岷江、沱江贡献稳定,金沙江贡献越小。洪峰流量小于30 000 m3/s时,金沙江来水占主(34%);大于40 000 m3/s时,嘉陵江来水占主(42%);30 000~40 000 m3/s区间,不同时段来水占主的流域在发生调整。除金沙江流域来水受降雨和水库调蓄共同影响外,其余流域流量变化与降雨变化呈正相关。不同时段嘉陵江流域降雨变化较大,导致流量变幅较大,是引起洪峰组成发生变化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峰 面雨量 来源组成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KDG数值模式的三峡库区洪水传播规律分析
18
作者 杨忠勇 吴天骄 +4 位作者 吴泽艳 刘新波 纪道斌 刘杨 蒋凯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8,共9页
针对三峡库区洪水传播及扩散规律开展研究。基于龙格库塔时间离散法和间断伽辽金空间离散法构建库区洪水传播过程的一维水动力模型,应用于寸滩至三峡大坝段;以2018年洪季7—8月一个洪峰过程(8月5日寸滩峰值流量42900m^(3)/s)为模拟对象... 针对三峡库区洪水传播及扩散规律开展研究。基于龙格库塔时间离散法和间断伽辽金空间离散法构建库区洪水传播过程的一维水动力模型,应用于寸滩至三峡大坝段;以2018年洪季7—8月一个洪峰过程(8月5日寸滩峰值流量42900m^(3)/s)为模拟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寸滩至坝址的洪水传播时间约20 h,其中寸滩至万县(307 km)的传播时间约11 h,万县至三峡(288 km)的传播时间约9 h。通过空间流量梯度及流速变化对洪水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峰值扩散速度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洪水波扩散系数均在363 m^(2)/s以上,从白沙沱至忠县河段内洪水波的扩散能力较弱(扩散系数平均值3421 m^(2)/s),忠县至万县及奉节至巫山河段内洪水波的扩散能力较强(扩散系数平均值8426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洪水传播 数值模拟 龙格库塔 间断伽辽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特征对比研究
19
作者 陶磊 丁雨辰 +8 位作者 张霞 徐正晓 胡子伟 史文洋 白佳佳 张娜 朱庆杰 姜龙宇 班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实验,分别探究了温度场的发育情况以及结焦带的形成、扩展规律,并通过火驱后的生产效果分析以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揭示了2种储层条件下的火驱开发特征。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燃烧前缘的推进,尤其是在物性遮挡处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并产生局部高温,添加助燃剂后进行中继点火可协同火驱前缘突破遮挡,此时温度腔持续扩展,最高温度可达583.2℃;与均质油藏不同,其形成的结焦带呈不连续状分布,中继点火后物性遮挡产生应力断裂,燃烧前缘穿过断裂条带继续向生产井推进,燃烧腔迅速扩展;均质油藏火驱过程中,燃烧稳定阶段保持高速产油,最终采收率为53.27%,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后开始稳定产油,进入产油主力期,大量原油被驱替,仅少量原油存在非流场波及范围内,最终采收率为51.46%;2种储层的剩余油分布在高温区都趋近于0,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前物性遮挡影响的区域含油饱和度较高,中继点火后整个区域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2种储层下部由于燃烧较剧烈,含油饱和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三维物理模型 物性遮挡 助燃剂 结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驱用封窜剂的封堵性能及提采效果评价
20
作者 张广东 赵淑婷 +3 位作者 敬豪 温云帆 曾第峰 杨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823-5829,共7页
CO_(2)驱油技术作为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已经广泛在非均质性强的复杂小断块油田中应用。然而CO_(2)驱油气窜严重,导致驱油效率改善普遍低于10%。为此,通过泡沫调剖封堵,寻求提高CO_(2)驱油效率的方法。以JS油田为例,对比了气溶性封窜剂G... CO_(2)驱油技术作为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已经广泛在非均质性强的复杂小断块油田中应用。然而CO_(2)驱油气窜严重,导致驱油效率改善普遍低于10%。为此,通过泡沫调剖封堵,寻求提高CO_(2)驱油效率的方法。以JS油田为例,对比了气溶性封窜剂G-CF4与W-CF1水溶性封窜剂的泡沫性能,并测试了泡沫性能更佳的封窜剂的封堵性能及提采效果。结果表明,在目标储层条件下,最佳泡沫体系为0.25%的G-CF4。同时,岩心组合渗透率级差越大,G-CF4在高渗透率岩心中的封窜能力越强,88 mD级差中高渗透率岩心的阻力系数是50 mD级的2.5倍。在88 mD级差岩心组合中,G-CF4可将高渗透率岩心的阻力系数维持在9.2以上。先注入0.25%的G-CF4溶液0.3 PV,再通过CO_(2)驱油,可提高原CO_(2)驱油效率15%。研究结果为JS油田泡沫封堵技术的优化提供室内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封窜剂 封堵性能 泡沫性能 非均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