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力比对高碳Q—P—T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1
作者 宋子欣 秦盛伟 +1 位作者 朱志民 刘冰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8-2235,共8页
在3种不同的应力比(R=-0.5、0和0.5)下,对高碳淬火—分配—回火(Q—P—T)钢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和显微组织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比R的增加,高碳Q—P—T钢的裂纹扩展速率升高;疲劳裂纹扩展以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混合扩展的方式... 在3种不同的应力比(R=-0.5、0和0.5)下,对高碳淬火—分配—回火(Q—P—T)钢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和显微组织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比R的增加,高碳Q—P—T钢的裂纹扩展速率升高;疲劳裂纹扩展以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混合扩展的方式进行;在裂纹稳定扩展区,随着R的增加,冰糖状沿晶断裂逐渐增多;使用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值ΔK_(eff)表征试样的裂纹扩展速率时,不同应力比下的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几乎重合,表明裂纹闭合效应是应力比影响裂纹扩展速率的主要机制。当R=-0.5时,裂纹附近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高于R=0和0.5时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且分布均匀,说明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发生了更均匀的塑性变形,导致裂纹尖端更容易闭合,降低了裂纹扩展的驱动力,从而减缓了裂纹扩展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 应力比 裂纹扩展 裂纹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MA(p,q)过程生成的大维样本协方差矩阵的极限谱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才士 刘琰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应用极限谱方法讨论ARMA(p,q)过程.得到此类过程生成的随机矩阵的样本协方差阵的极限谱分布及其密度函数,同时给出ARMA(1,1)情形下的密度函数具体的表达式.
关键词 极限谱分布 arma(p q)过程 Stieltjes变换 密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ARMA(p,q)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素芬 夏乃斌 屠泉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3-97,共5页
应用随机过程理论建立了油松毛虫上树后至化蛹阶段的ARMA(p,q)模型,并对该阶段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其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
关键词 油松毛虫 随机过程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MA(p,q)模型参数初估计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侯晓鸿 李一智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0-302,共3页
提出了一种Y-W法与逆函数法相结合的ARMA(p,q)模型参数初估计新方法.该方法不但具有在计算机上容易实现的特点,而且与当前常用的参数初估计方法相比,在参数估计精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对ARMA(p,q)模型的进一... 提出了一种Y-W法与逆函数法相结合的ARMA(p,q)模型参数初估计新方法.该方法不但具有在计算机上容易实现的特点,而且与当前常用的参数初估计方法相比,在参数估计精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对ARMA(p,q)模型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ma(p q)模型 参数初估计 Y-W法 逆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A(P,q)的广东城乡CPI差距走势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川 牛忠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15-117,共3页
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CPI传导机制、变动机理方面,已有诸多研究成果。CPI不仅仅作为一种市场信息传导的信号,也反映了国家财政政策调控的效果及经济发展现状,正是由于CPI数据的获得性较强,结合其特殊的含义,对城乡CPI差异的研究非常有... 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CPI传导机制、变动机理方面,已有诸多研究成果。CPI不仅仅作为一种市场信息传导的信号,也反映了国家财政政策调控的效果及经济发展现状,正是由于CPI数据的获得性较强,结合其特殊的含义,对城乡CPI差异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选取我国开放前沿的广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MA(p,q)模型对城乡CPI差距的走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ma(p q) CpI 广东 走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AS(p,q)退化冲击模型可靠性的预测
6
作者 张权 莫祯祥 +1 位作者 李艳君 韩旸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4-118,共5页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系统自身的许多因素和随机环境随着时间的影响,会引起系统的退化和损坏。在退化模型中,系统的可靠度是重要的研究指标,系统的退化达到预警前的预测也十分必要。基于此,提出了ARMAS(p,q)退化冲击模型,并用线性最小方...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系统自身的许多因素和随机环境随着时间的影响,会引起系统的退化和损坏。在退化模型中,系统的可靠度是重要的研究指标,系统的退化达到预警前的预测也十分必要。基于此,提出了ARMAS(p,q)退化冲击模型,并用线性最小方差方法给出了冲击强度未来n步的预测值,并在正态假设下,推导出预测值Y _(t-n)|Y _(t),Y _(t-1),…的置信水平为1-α的置信区间。此模型的提出,为有效控制系统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提供了预判。也为退化冲击模型的研究框架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将在可靠性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AS(p q)预测模型 预警 格林函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与GM(1,1)-ARMA(p,q)组合的矿井防尘用水量预测 被引量:4
7
作者 邓权龙 蒋仲安 韩硕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了提高矿井防尘用水量预测的精确度,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理论与灰色预测模型(GM(1,1))、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p,q))组合的预测模型。运用小波分析将用水量时间序列做不同尺度分解,并将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采用GM(1,1)和ARMA(p,q)进... 为了提高矿井防尘用水量预测的精确度,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理论与灰色预测模型(GM(1,1))、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p,q))组合的预测模型。运用小波分析将用水量时间序列做不同尺度分解,并将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采用GM(1,1)和ARMA(p,q)进行预测,最终经小波重构得到预测结果。以林南仓矿为研究背景,使用该组合模型预测2014年各月份的用水量,通过与实际数据对比,残差检验相对误差不超过2.5%。结果表明:矿井防尘用水量在总体上逐年缓慢增加,每年内呈周期性的变化;基于小波分析与GM(1,1)-ARMA(p,q)组合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防尘 水量预测 小波分析 灰色预测模型 arma(p q)模型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分时间对Q&P钢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辉 米振莉 +1 位作者 张华 赵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6,93,共5页
设计了一种中碳中锰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计算分析了其相变过程,通过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实验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 设计了一种中碳中锰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计算分析了其相变过程,通过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实验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一步分析了拉伸断裂前后残留奥氏体含量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室温下实验钢微观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弥散分布的残留奥氏体;残留奥氏体主要存在于马氏体板条之间和原始奥氏体晶界处;随配分时间延长,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延伸率呈现升高趋势;试样拉断后,断口处残留奥氏体含量在3.5%~4.5%之间,明显低于拉伸前的含量(6.94%~10.78%),说明大部分残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发生了TRIP效应,提高了实验钢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微观组织 残留奥氏体 配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Q&P工艺下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米振鹏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6-220,共5页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I&Q&P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后不同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后,合金元素Cu、Mn有明显的配分效果;与Q&am...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I&Q&P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后不同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后,合金元素Cu、Mn有明显的配分效果;与Q&P处理相比,I&Q&P处理钢抗拉强度虽略有下降,但强塑积提高了6 517MPa·%;在双相区Cu、Mn元素配分后,随着碳配分时间的不断增加,马氏体板条缠结减少且逐渐变的条理清晰,随后出现回火马氏体,并有渗碳体的析出,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则先增大而后减小,配分时间到90s时,强塑积达到最大为25 861MPa·%;在不同的配分时间下,钢的伸长率变化趋势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配分时间 I&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强塑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及二次淬火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君 丁桦 +1 位作者 唐正友 李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0,共5页
主要对0.19C-1.52Si-1.53Mn-0.14Al-0.048Nb和0.19C-1.52Si-1.48Mn-0.15Al两种成分的钢进行了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工艺处理,并研究二次淬火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的加入能够起到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效... 主要对0.19C-1.52Si-1.53Mn-0.14Al-0.048Nb和0.19C-1.52Si-1.48Mn-0.15Al两种成分的钢进行了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工艺处理,并研究二次淬火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的加入能够起到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效果,提高Q&P钢的综合性能.强塑积最高可达到25 190 MPa.%.二次淬火能够提高实验钢最终的马氏体含量,并大大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降低了实验钢的应变硬化指数和总延伸率.若不采用二次淬火则会使实验钢的塑性大大提高,综合力学性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二次淬火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成形钢22MnB5的Q&P工艺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方毅 胡树兵 陈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71,共7页
采用盐浴法对热成形钢22MnB5进行了Q&P工艺(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process)处理,研究了淬火终点温度、分配温度和分配时间对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Q&P工艺处理22MnB5钢的显微组织... 采用盐浴法对热成形钢22MnB5进行了Q&P工艺(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process)处理,研究了淬火终点温度、分配温度和分配时间对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Q&P工艺处理22MnB5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同时有一定量的碳化物析出,随着淬火终点温度和分配温度的升高或分配时间的延长,马氏体和碳化物的微观形貌会发生变化;在淬火终点温度和分配温度为325℃,分配时间为60s时得到的试样强塑积最高,达到20435MPa.%;试样的拉伸断口都显示出良好的韧性断裂特征;XRD分析表明,在Q&P工艺处理后试验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可达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热成形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连生 曹鸿梓 +3 位作者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郑小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形成弥散分布的局部高浓度Mn、Cu区域仍保留富集效果,在随后的淬火-碳配分阶段易于形成残余奥氏体。经I&Q&P处理后,前驱体为P+F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较粗,原始奥氏体晶界并不明显;前驱体为F+M钢得到的马氏体板条有序细密;前驱体为M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密。其中,前驱体组织为M的钢中残余奥氏体量最高,延伸率为24.1%,强塑积可达25 338 MPa·%,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I&q&p工艺 前驱体 残余奥氏体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化时间对I&Q&P工艺处理低碳硅锰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跃华 李然 +3 位作者 宋进英 魏英立 代鑫 陈连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4-57,共4页
在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对低碳硅锰钢进行I&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时间对试验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奥氏体化不能完全消除之前锰元素在双相区的配分结果;奥氏体化时间达到300s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 在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对低碳硅锰钢进行I&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时间对试验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奥氏体化不能完全消除之前锰元素在双相区的配分结果;奥氏体化时间达到300s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奥氏体化时间延长,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可达1 267 MPa,但试验钢的伸长率则不断降低;刚完成完全奥氏体化时,晶粒尺寸较小,且碳、锰的聚集程度最佳,此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最高,形变过程中TRIP效应明显,使得伸长率的降低得以补偿;奥氏体化时间为300s时,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0 34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配分 奥氏体化时间 I&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eeble3500试验机模拟Q&P工艺
14
作者 刘智 庄宝潼 +1 位作者 唐荻 江海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87-190,共4页
实验Q&P钢(0.31C-1.32Si-1.35Mn)在Gleeble3500上模拟Q&P工艺,经900℃奥氏体化后淬火至290℃,保温15 s后升温至配分温度450℃,分别保温10、60和120 s后淬火至室温。为了解决在Gleeble3500上初始淬火过程中冷速不均的问题,本文... 实验Q&P钢(0.31C-1.32Si-1.35Mn)在Gleeble3500上模拟Q&P工艺,经900℃奥氏体化后淬火至290℃,保温15 s后升温至配分温度450℃,分别保温10、60和120 s后淬火至室温。为了解决在Gleeble3500上初始淬火过程中冷速不均的问题,本文采用分段淬火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淬火方法并且配分时间为60 s的实验钢,具有高的强塑积,并且组织中存在明显的板条马氏体及条间稳定的残余奥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Gleeble3500 淬火过程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3.5%Mn的超高强Q&P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智兵 王利 +1 位作者 钟勇 金学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4,共5页
设计了新的Q&P钢成分0.2C-1.6Si-3.5Mn,研究了提高锰含量之后Q&P钢的组织及性能。对这一成分的冷轧薄板进行了Q&P工艺热处理,测定了不同配分时间下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并通过SEM和TEM观察了显微组织。结果表明,... 设计了新的Q&P钢成分0.2C-1.6Si-3.5Mn,研究了提高锰含量之后Q&P钢的组织及性能。对这一成分的冷轧薄板进行了Q&P工艺热处理,测定了不同配分时间下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并通过SEM和TEM观察了显微组织。结果表明,Q&P钢的抗拉强度达到1366~1476 MPa,伸长率为11.1%~15.8%。显微组织主要为高位错密度的板条状马氏体和分布其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配分时间过长会有一些碳化物析出。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其中的碳含量也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配分工艺 残余奥氏体 相变诱导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单轴拉伸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少海 厉勇 +3 位作者 王春旭 黄顺喆 韩顺 刘宪民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7,共6页
将Q-P工艺应用于300M钢,得到300M钢的单轴拉伸曲线,对拉伸各阶段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TEM、S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Q-P工艺对300M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强度大幅降低,弹性变形能E e降低... 将Q-P工艺应用于300M钢,得到300M钢的单轴拉伸曲线,对拉伸各阶段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TEM、S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Q-P工艺对300M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强度大幅降低,弹性变形能E e降低,均匀塑性变形能E p和裂纹形成能E e+E p则大幅提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可提高至15.62%,并以薄膜状存在于板条间或以小块状存在于原奥氏体晶界、板条束界;其相组成为先形成的板条状马氏体+新鲜马氏体+残余奥氏体+ε-碳化物。Q-P工艺明显提高了300M钢抗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延长了材料的均匀塑形变形阶段,推迟缩颈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300M钢 超高强度 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裂纹形成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对Fe-0.45C-1.6B高硼耐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甜 吴志方 +1 位作者 王凯 吴润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15-119,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洛氏硬度计和冲击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铸态和经Q&P工艺处理后的Fe-0.45C-1.6B高硼耐磨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高硼耐磨钢的显微组织由金属基体...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洛氏硬度计和冲击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铸态和经Q&P工艺处理后的Fe-0.45C-1.6B高硼耐磨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高硼耐磨钢的显微组织由金属基体和共晶硼化物组成。基体组织主要为马氏体,铁素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硼化物主要为Fe_(2)B和Fe_(23)(B,C)_(6)。Q&P工艺后,铁素体被消除,合金元素分布均匀,硼化物的形态和分布随之发生变化。经Q&P工艺后,高硼耐磨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耐磨性都得到改善。与铸态相比,Q&P工艺后高硼耐磨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由9.8%上升到17.6%,冲击吸收功由3.76 J上升至7.50 J,耐磨性为铸态时的1.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硼耐磨钢 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处理60Si2CrVA配分过程的碳化物析出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佩洋 赵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00-404,共5页
通过电解萃取技术获得不同Q&P工艺处理后的60Si2CrVA弹簧钢配分过程析出的碳化物,并结合XRD、SEM、EDS、TEM等方法对碳化物的析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60Si2CrVA的碳化物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碳化物颗粒... 通过电解萃取技术获得不同Q&P工艺处理后的60Si2CrVA弹簧钢配分过程析出的碳化物,并结合XRD、SEM、EDS、TEM等方法对碳化物的析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60Si2CrVA的碳化物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碳化物颗粒尺寸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当配分温度达到36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小尺寸的碳化物数量增多,且有团簇的现象;配分过程中析出的碳化物类型有M7C3、MC以及M23C6;XRD分析结果显示当温度达到360℃时M7C3的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60Si2CrVA的硬度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Si2CrVA弹簧钢 q&p工艺 碳化物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对中碳Ti-Mo高强钢机械性能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艾琳 官计生 +1 位作者 刘曼 徐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0-175,共6页
为改善中碳Ti-Mo高强马氏体钢的机械性能,分别采用传统淬火-回火(QT)、一步和两步Q&P工艺对Ti-Mo钢进行热处理,结合SEM、XRD、TEM、EDS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后Ti-Mo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QT工... 为改善中碳Ti-Mo高强马氏体钢的机械性能,分别采用传统淬火-回火(QT)、一步和两步Q&P工艺对Ti-Mo钢进行热处理,结合SEM、XRD、TEM、EDS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后Ti-Mo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QT工艺处理后,Ti-Mo钢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经Q&P工艺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均由一次马氏体、二次马氏体、碳化物和少量贝氏体组成。与传统QT工艺相比,经Q&P工艺处理后,Ti-Mo钢的抗拉强度略有降低,但其延伸率及低温冲击韧性均显著提高,其中两步Q&P工艺处理后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延伸率和低温冲击韧性分别达到1442 MPa、13.61%和76.3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Ti-Mo高强钢 马氏体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轧制工艺中锰钢I&Q&P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亚强 曹仲乾 +2 位作者 毕文强 陈连生 潘红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对0.1C-7.2Mn中锰钢热轧板,分别进行压下率40%的热轧、双相区温轧和冷轧加工,得到室温组织不同的热轧、温轧及冷轧原始试样,然后对不同轧制原始试样进行相同的I&Q&P热处理。采用扫描电镜(SEM)对观察了原始试样和热处理试样的室... 对0.1C-7.2Mn中锰钢热轧板,分别进行压下率40%的热轧、双相区温轧和冷轧加工,得到室温组织不同的热轧、温轧及冷轧原始试样,然后对不同轧制原始试样进行相同的I&Q&P热处理。采用扫描电镜(SEM)对观察了原始试样和热处理试样的室温组织,采用室温拉伸实验对热处理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温轧I&Q&P试样存在等轴状和板条状两种残余奥氏体形态;温轧和冷轧I&Q&P试样拉伸曲线存在长度约为2.6%的屈服平台,热轧I&Q&P试样呈现连续屈服现象,无明显屈服平台;温轧I&Q&P试样具有最高的强塑积,达到21.3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钢 I&q&p工艺 温轧 残余奥氏体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