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结肠癌中AKT2和PTEN蛋白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赵红波 张小元 +2 位作者 刘迪 刘永杰 张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检测AKT2蛋白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结肠、30例腺瘤和64例结肠癌组织中AKT2和PTEN的表达。结果从正常组织、腺瘤组织到结肠癌组织,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AKT2呈递... 目的检测AKT2蛋白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TEN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结肠、30例腺瘤和64例结肠癌组织中AKT2和PTEN的表达。结果从正常组织、腺瘤组织到结肠癌组织,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AKT2呈递增趋势;PTEN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55,P<0.05),而AKT2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74,P<0.05);随结肠癌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的转移、Dukes分期的增加,AKT2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PTEN与AKT2的表达呈负相关(r=-0.143,n=64,P<0.05)。结论由于PTEN表达下调或缺失而导致AKT2的异常高表达,AKT2的高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PTEN akt2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和AKT2及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许建民 董涛 +2 位作者 田湘萍 陈建 王敏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9期681-684,共4页
目的:检测PTEN、AKT2和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AKT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58.46%)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100%)(P<0.0... 目的:检测PTEN、AKT2和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AKT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58.46%)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100%)(P<0.01),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AKT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67.69%)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26.15%)(P<0.01),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CD14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86.15%)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16.92%)(P<0.01),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AKT2、PTEN和CD147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PTEN的低表达或失表达,可能与AKT2、CD147的异常激活有一定联系,从而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PTEN akt2 CD147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1和AKT2蛋白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常亮 王鑫 +1 位作者 谭春雷 张学新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3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AKT1和AKT2蛋白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并确诊的胶质母细胞瘤93例(观察组)和同期行脑血管畸形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20例(对照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KT1和AKT2蛋白的表达情况,采... 目的探讨AKT1和AKT2蛋白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并确诊的胶质母细胞瘤93例(观察组)和同期行脑血管畸形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20例(对照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KT1和AKT2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患者总生存期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AKT1与AKT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19%(69/93)、67.74%(63/93),高于对照组的5%(1/20)、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KT1和AKT2蛋白表达阳性者总生存期低于蛋白表达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程度、辅助治疗、AKT1和AKT2蛋白的表达为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KT1和AKT2蛋白的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AKT1蛋白 akt2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Akt2基因RNA干扰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测序
4
作者 曹婷婷 张茂林 +2 位作者 赵国强 卢滨 王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19-21,共3页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以Akt2为靶基因,设计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方法利用GenBank中已知Akt2的mRNA基因序列设计具有短发夹结构的两条寡核甘酸序列,经退火形成互补双链,与pGEM-T Easy载体进行连接,经蓝白筛选后以T7和SP6...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以Akt2为靶基因,设计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方法利用GenBank中已知Akt2的mRNA基因序列设计具有短发夹结构的两条寡核甘酸序列,经退火形成互补双链,与pGEM-T Easy载体进行连接,经蓝白筛选后以T7和SP6为引物进行PCR鉴定,对表达载体pRNAT-U6.2及亚克隆产物进行双酶切,将得到的基因及线性化的表达载体再次连接,利用PCR方法进行重组体的筛选鉴定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将合成的DNA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上,经PCR扩增筛选鉴定和测序鉴定证实为所需序列。结论Akt2靶向RNA干扰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2基因 RNA干扰 重组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在BV2细胞中抗弓形虫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5
作者 韩成全 刘婧陶 +3 位作者 于淼 关立增 徐璐 王悦尚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19-3131,共13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芦丁在BV2细胞中的体外抗弓形虫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间接荧光染色法等测定芦丁的细胞毒性、弓形虫抑制率及增殖情况以探究芦丁在BV2细胞中的抗弓形虫作用;随后,将细胞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Normal)、感... 本研究旨在分析芦丁在BV2细胞中的体外抗弓形虫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间接荧光染色法等测定芦丁的细胞毒性、弓形虫抑制率及增殖情况以探究芦丁在BV2细胞中的抗弓形虫作用;随后,将细胞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Normal)、感染对照组(T.gondii)、感染后低剂量芦丁治疗组(Rut 50)和感染后高剂量芦丁治疗组(Rut 100),进行弓形虫感染及芦丁处理试验,并用ELISA等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抗氧化酶SOD、GSH及脂质氧化产物MDA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中PI3K/AKT/Nrf2/HO-1、TLR4/NF-κB及P2X7R/NLRP3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在BV2细胞中,50和100μg·mL^(-1)的芦丁具有明显的抗虫效果,可显著抑制弓形虫感染率、入侵能力和增殖(P<0.05)。50和100μg·mL^(-1)的芦丁还可显著增多上清液中的SOD、GSH含量并降低MDA含量(P<0.05),且降低TNF-α、IL-6及IL-1β水平(P<0.05),并显著上调抗氧化通路PI3K/AKT/Nrf2/HO-1、下调炎症通路TLR4/NF-κB及P2X7R/NLRP3中关键蛋白表达量(P<0.05)。结果提示,芦丁在BV2细胞中具有明显的抗弓形虫作用,这可能与其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Nrf2/HO-1通路从而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抑制TLR4/NF-κB及P2X7R/NLRP3通路从而减弱炎症反应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探究芦丁体内抗虫效果及分析其对弓形虫性脑损伤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为将芦丁开发成治疗人畜弓形虫病的潜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抗弓形虫作用 BV2细胞 抗氧化 抗炎 PI3K/AKT/Nrf2/HO-1 TLR4/NF-κB P2X7R/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腓肠肌内蛋白激酶B各亚型表达的年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兵 夏春 陈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腓肠肌内蛋白激酶B(Akt/PKB)各亚型伴随年龄变化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老年组(30月龄)和青年组(6月龄)大鼠腓肠肌内Akt各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30月龄... 目的研究大鼠腓肠肌内蛋白激酶B(Akt/PKB)各亚型伴随年龄变化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老年组(30月龄)和青年组(6月龄)大鼠腓肠肌内Akt各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30月龄组大鼠腓肠肌内Akt1与Akt2的mRNA水平均高于6月龄组(t=7.124,P=0.000;t=2.598,P=0.021),Akt3差异无显著性(t=0.460,P=0.653)。(2)两组间Akt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t=0.469,P=0.646),30月龄组Akt1的Thr308磷酸化水平低于6月龄组的表达,有显著差异(t=-9.861,P=0.000);30月龄组Akt2的蛋白水平高于6月龄组的表达,有显著差异(t=7.522,P=0.000);Akt3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差异(t=0.058,P=0.955)。结论大鼠腓肠肌中Akt三种亚型伴随年龄改变表达存在差异,推测Akt各亚型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1 akt2 Akt3 大鼠 腓肠肌 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柴胡当归汤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
7
作者 张正伟 吴佳玉 高梦月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872-3876,共5页
目的探究加味柴胡当归汤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从52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腹腔注射40%(体积分数)CCl4橄榄油构建肝纤维化(HF)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加味柴胡当归汤低、中... 目的探究加味柴胡当归汤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从52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腹腔注射40%(体积分数)CCl4橄榄油构建肝纤维化(HF)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加味柴胡当归汤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不同剂量汤剂进行治疗。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大鼠外观表态,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材。收集血清检测大鼠肝功能和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水平;利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实验测定肝组织中PI3K、AKT、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结束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较空白组升高,白蛋白(ALB)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柴胡当归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GPT、GOT水平下降,而ALB水平上升(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ⅢP和CⅣ水平升高(P<0.05);加味柴胡当归汤低、中、高剂量组HA、LN、PⅢP和CⅣ水平相比于模型组降低(P<0.05),且高剂量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TNF-α、IL-6、IL-1β和肝组织中α-SMA、COL-Ⅰ表达水平相比于空白组上升(P<0.05),加味柴胡当归汤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血清TNF-α、IL-6、IL-1β及肝组织α-SMA、COL-Ⅰ表达均下降(P<0.05),高剂量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I3K、AKT、Bcl-2的蛋白及mRNA水平相较于空白组均升高(P<0.05),加味柴胡当归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PI3K、AKT、Bcl-2蛋白及mRNA水平对比模型组均下调(P<0.05),且高剂量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柴胡当归汤可能通过减轻肝脏炎症损伤,抑制PI3K/AKT/Bcl-2信号通路活性,降低细胞外基质沉积,发挥抗HF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加味柴胡当归汤 PI3K/AKT/Bcl-2信号通路 炎症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槲皮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mTORC2/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应巧 张伟 +3 位作者 泮瑛瑛 戴林雄 张霞霞 何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7期581-584,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二氢槲皮素(DHQ)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mTORC2/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联合腹腔给予STZ方法制备DN模型。DHQ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给予DHQ,剂量依次为50 mg/kg、100 mg/kg、200 mg/kg... 目的:探讨二氢槲皮素(DHQ)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mTORC2/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联合腹腔给予STZ方法制备DN模型。DHQ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给予DHQ,剂量依次为50 mg/kg、100 mg/kg、200 mg/kg,厄贝沙坦组灌胃给予厄贝沙坦17.5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12周,检测24 h尿蛋白,计算肾指数,对大鼠肾脏进行病理学检测并进行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对肾功能检测,同时检测mTORC2/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肾小球结构正常清晰,未见炎症细胞及系膜增加;模型组大鼠见系膜增加、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炎性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DHQ和厄贝沙坦干预可减轻肾小球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炎症和纤维化评分、肾指数、尿蛋白、BUN、Scr、mTORC2、p-Akt和Rictor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 <0.05);与模型组相比,各DHQ剂量组和厄贝沙坦组大鼠炎症和纤维化评分、肾指数、尿蛋白、BUN、Scr、mTORC2、p-Akt和Ric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0.05),且随着DHQ剂量的增加,DHQ各剂量组大鼠炎症和纤维化评分、肾指数、尿蛋白、BUN、Scr、mTORC2、p-Akt和Rictor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厄贝沙坦组和DHQ高剂量组作用相似(P> 0.05)。结论:DHQ可能通过调控mTORC2/Akt信号通路,有助于减轻DN大鼠模型的症状,发挥DN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槲皮素 糖尿病肾病 肾脏保护 mTORC2/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白莲合剂中对香豆酸的含量测定及其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的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伊琳 姚笑睿 +2 位作者 辛淑波 李庆南 黄国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8-925,共8页
目的 建立双白莲合剂中主要成分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 PCA)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探索其抗癌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双白莲合剂中PCA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PCA对食管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测定PCA对食管癌细胞的... 目的 建立双白莲合剂中主要成分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 PCA)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探索其抗癌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双白莲合剂中PCA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PCA对食管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测定PCA对食管癌细胞的半抑制浓度;采用裸鼠成瘤实验研究PCA的体内抗肿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食管癌细胞和裸鼠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Bad、Bcl-2、PI3K、AKT、p-PI3K、p-AKT)的表达。结果 双白莲合剂中PCA含量为16.84μg/mL,PCA线性回归方程为y=204 402x+360 904(15~40μg/mL),精密度实验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为2.66%,稳定性实验RSD分别为2.35%、3.22%、1.58%、4.08%,重复性实验RSD为4.01%,加样回收率均值为97.83%,RSD值为6.16%。CCK8实验结果显示,PCA在食管癌细胞KYSE30和KYSE140的半数抑制率(IC)分别为36μg/mL和55μg/mL;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给药30 d后,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移植瘤体持续增大,而顺铂组(100μg/mL)、PCA组以及PCA联合顺铂给药均可有效抑制荷瘤小鼠移植瘤体的生长。此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顺铂、PCA以及PCA联合顺铂均可以有效地提高瘤体组织和KYSE30、KYSE140食管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以及Bad的蛋白表达含量,同时降低瘤体组织和食管癌细胞中Bcl-2、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论 双白莲合剂中主要成分PCA含量为16.84μg/mL,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条件灵敏稳定;PCA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Bcl-2信号通路,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从而产生抗肿瘤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白莲合剂 对香豆酸 食管癌 PI3K/AKT/Bcl-2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