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席翼 张秀丽 +4 位作者 胡扬 刘刚 张海霞 包大鹏 吴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1-394,共4页
通过分析中国马拉松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特征,探讨其作为杰出耐力基因标记的可行性。选择我国马拉松健将、国际健将级运动员26名作为马拉松运动员组,汉族学生216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测定。结果显示... 通过分析中国马拉松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特征,探讨其作为杰出耐力基因标记的可行性。选择我国马拉松健将、国际健将级运动员26名作为马拉松运动员组,汉族学生216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测定。结果显示: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15名国际健将中无一DD型纯合子,提示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纯合子DD型频率低下是其ACE基因多态频率分布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基因 i/d多态 马拉松 频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董昌武 董梅 +3 位作者 邢齐树 黄开泉 周雪梅 陈雪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火旺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火旺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的多态性。结果:ACE基因DD型在阴虚阳亢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显著差异(P<0.05),而ACE基因Ⅱ、ID型及等位基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证型组之间两两比较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型可能与ACE基因DD型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ace基因i/d多态性 中医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青年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席翼 张秀丽 +4 位作者 胡扬 刘刚 包大鹏 张海霞 吴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5-208,共4页
通过分析与探讨汉族普通人群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特征,试图为中国优秀耐力运动员的基因选材研究提供中国人相关人群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的基础数据。选择18~22岁汉族学生216名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结果显... 通过分析与探讨汉族普通人群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特征,试图为中国优秀耐力运动员的基因选材研究提供中国人相关人群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的基础数据。选择18~22岁汉族学生216名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结果显示:北方汉族青年的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与欧美人群有非常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从种族单一性、样本数量和年龄段的选择等因素考虑,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北方汉族青年ACE基因I/D多态频率分布的代表,而且对于杰出耐力的多态性标记研究来讲是理想的对照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基因 i/d多态 频率分布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有氧耐力运动员ACE基因I/D多态性与最大有氧能力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云 马力宏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11,19,共4页
为探讨 ACE基因 I/ D多态性与人类有氧运动能力的关联关系并寻找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 ,应用PCR- AFL 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方法检测优秀耐力运动员与普通人群 ACE基因型。结果显示 ,I等位基因频率运动员组明显增高 ,有显著性差异 ( P&l... 为探讨 ACE基因 I/ D多态性与人类有氧运动能力的关联关系并寻找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 ,应用PCR- AFL 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方法检测优秀耐力运动员与普通人群 ACE基因型。结果显示 ,I等位基因频率运动员组明显增高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且不同基因型间各性状存在差别 ,提示 ACEI/ D多态性很可能与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其对运动训练的敏感度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 有氧运动 ace基因 i/d多态性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肾小球疾病及SLE肾脏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晶 杨玉秀 赵丽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易感性、原发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用PCR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SLE5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1例和正常对照40例的ACE基因型和血清...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易感性、原发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用PCR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SLE5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1例和正常对照40例的ACE基因型和血清ACE活性,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SLE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有肾脏受累表现的SLE组明显高于临床无肾脏受累表现的SLE组。SLE携有D等位基因且临床有肾脏受累表现组血清ACE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肾小球疾病组ACE基因型和ACE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显著。结论: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可能是SLE肾脏易感性的一个危险因子,其在临床有肾脏受累表现的SLE病人中对ACE基因的表达起明显激活作用。ACE基因型和ACE活性水平可作为推测SLE肾脏易感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i/d多态性 ace 系统性 红斑狼疮 肾小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浙地区香鱼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娜 陈少波 +2 位作者 谢起浪 吕建新 管敏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19-925,共7页
对浙江瑞安、福建宁德、福建东张水库3个地理群体共31例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和线粒体D-loop区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核苷酸组成和多态性分析。Cytb基因中,A、T、C和G4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 对浙江瑞安、福建宁德、福建东张水库3个地理群体共31例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和线粒体D-loop区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核苷酸组成和多态性分析。Cytb基因中,A、T、C和G4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为19.72%、29.71%、32.25%和18.32%,A+T含量为49.43%,G+C含量为50.57%。D-loop区序列中,A、T、C和G4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为29.99%、29.29%、23.80%和16.92%,A+T含量为59.28%,G+C含量为40.72%。在长度为1141bp的Cytb基因序列中,仅存在1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为0.00028,31个样本中仅出现两种单倍型;857 bp 长的D-loop区序列中,仅存在5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为0.00199,仅出现5种单倍型。这表明闽浙地区香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应当加大对香鱼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 细胞色素B基因 d—loop区 多态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关联性Meta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卫国 刘丽君 +3 位作者 李湘津 周晓菊 杨慧 李宇宁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264-274,共11页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vs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vs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vsTt+tt基因型)分析,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佝偻病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孟宪杰 刘杉 +6 位作者 张秀琴 樊豫疆 李春柱 吴芳 王萍 吴江东 张万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7-510,527,共5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24例新疆维吾尔族结核患者和225例有分枝杆菌感染史的同民族健康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24例新疆维吾尔族结核患者和225例有分枝杆菌感染史的同民族健康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分别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内切酶分别为FokI和TaqI,并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χ2检验,P值为0.05。结果FokI分析,分为FF、Ff、ff三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36%、57%、7%和40%、54%、6%。FF基因型的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872,P>0.05)。TaqI分析,分为TT、Tt、tt三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68.8%、29.4%、1.8%和75.6%、22.2%、2.2%。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性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588,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中FokI与TaqI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易感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嘉伟 张强 +8 位作者 瞿东滨 林振 马学铭 钟鑫 桑朝辉 陈旭狮 宋祖坤 黄飘 江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4-706,71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骨关节结核病人与非骨关节结核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6月中国广东地区汉族罹患骨关节结核患者100例(病例组... 目的通过检测骨关节结核病人与非骨关节结核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6月中国广东地区汉族罹患骨关节结核患者100例(病例组)以及来自河源市中医院志愿者100例(对照组),应用SNa Pshot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并进行维生素D基因分型。结果维生素D受体三种基因型AA、Aa与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1%、41%、8%和33%、55%、12%;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ApaⅠ-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为2.073(χ~2=6.742,P<0.05),其95%可信区间为1.142~3.763。结论 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相关,ApaⅠ-AA基因型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关节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无关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文 智喜梅 +3 位作者 李东风 林凯 许翎 杨艳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4-366,共3页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193例绝经前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193例绝经前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等处骨密度。结果193例测试对象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别为bb型120例(62.2%)、Bb型64例(33.2%),BB型9例(4.6%);b等位基因频率为78.76%,B等位基因频率为21.24%。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其基因型与所测量部位的骨密度无关。结论未观察到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有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还不能作为预测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是否易患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四种民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红红 陶国枢 +6 位作者 高宇红 刘建伟 吴青 牟小芬 胡亚卓 陈瑞英 冷兴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和骨量密切相关。但是它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中的分布仍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对我... 目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和骨量密切相关。但是它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中的分布仍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对我国179名汉族、122名维吾尔族、63名哈萨克族和112名蒙古族健康绝经后妇女的VDR基因型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69·67%、38·1%和50%,上述四种民族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1%、6·35%和4·46%,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种比较,VDR基因型相差不显著。结论我国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这种种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遗传多态性 汉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蒙古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青少年骨密度值及其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于伟利 王世捷 +3 位作者 郭建新 曾玉红 白芝兰 孙洪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目的提供西安地区9-12岁青少年腰椎骨密度(BMD)的正常参考值,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多态性与9-12岁青少年BMD的关系。方法收集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西安地区9-12岁汉族儿童200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 目的提供西安地区9-12岁青少年腰椎骨密度(BMD)的正常参考值,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多态性与9-12岁青少年BMD的关系。方法收集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西安地区9-12岁汉族儿童200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BMD;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s),分析VDR基因的2个限制性酶切位点BsmⅠ、FokⅠ的多态性分布。结果①各组青少年腰椎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01)。9-10岁男、女性之间BMD无明显差异(P>0.05),11岁以后女性BMD高于男性(P<0.05);②各组青少年身高(P<0.001,r=0.418-0.582)、体重(P<0.05,r=0.627-0.816)与BMD均呈明显正相关;③ff基因型BMD低于Ff与FF基因型,分别为(0.631±0.064)g/cm2、(0.654±0.012)g/cm2和(0.689±0.058)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4,P<0.05)。结论VDR基因在Fok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9-12岁汉族青少年BM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受体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Fok Ⅰ基因多态性对SLE患者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雄燕 武丽君 +5 位作者 杨明辉 刘宁涛 廖涛 唐中 曾小峰 袁国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FokI基因位点及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例健康...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FokI基因位点及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例健康人中的分布情况;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结果:VDRFokⅠ多态性等位基因F和f频率在SLE组和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携带F等位基因个体发生SLE的相对危险度(OR)为1.630(95%CI=1.210-2.196,P=0.001);FF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在SLE组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8%vs25.4%,χ2=11.417,P=0.001)。同时,携带F等位基因的SLE患者(FF基因型和Ff基因型患者),浆膜炎发生率(P=0.001)及抗ds-DNA抗体(P=0.001)、抗Sm抗体(P=0.047)和抗组蛋白抗体(P=0.001)阳性率较F等位基因阴性SLE患者(ff基因型患者)明显升高。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表达下调,其?Ct值(?Ct值越大,表达量越小)为9.26±2.37,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82±3.05(P=0.026)。而在SLE患者,携带F等位基因患者的VDR mRNA的?Ct值明显高于F等位基因阴性患者(10.54±1.88vs7.15±3.78,P=0.019)。结论:VDRFokⅠ多态性与SLE发病易感性有关,而且携带F等位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浆膜炎和产生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此可能与F等位基因下调SLE患者的VDR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维生素d受体 FokⅠ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阳性者家庭聚集性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单晶 王璐 +9 位作者 李卓 刘英 高冀蓉 庞艳雷 李俊红 庞福民 郭新会 池洪治 张长庚 李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与家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征集27个病例家系成员288名和27个对照家系成员230名,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应...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与家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征集27个病例家系成员288名和27个对照家系成员230名,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VDR基因TaqⅠ和FokⅠ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VDR-TaqⅠ的TT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VDR-FokⅠ的CC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Taq IT-Fok IC单体型在病例家系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家系(OR=1·67,P<0·05),而Taq IC-Fok IT单体型在病例家系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家系(OR=0·24,P<0·05);用感染过HBV的家系血源亲属进行分析,结果相近。结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家庭HBsAg阳性者聚集的重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阳性者家庭聚集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9 I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丽娅 白玉蓉 +3 位作者 韩昕 詹志伟 张红红 裴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488,共4页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Tru9 I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20~80岁汉族男性230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Tru9 I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20~80岁汉族男性230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Tru9 I基因型,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6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BMD.研究对象中VDR基因Tru9 I的3种基因型TT、Tt、tt的频率分别为66.9%、30.5%、2.6%,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在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大多偏高于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0岁组的L2-4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明显高于TT型(P=0.058).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BMD的影响后,在各年龄组男性中Tru9 I不同基因型组间与腰椎、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因此VDR Tru9 I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型对男性BMD的关系尚不明确,其基因型的检测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待展开更大样本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R基因 Tru9 Ⅰ基因多态性 基因频率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宏其 郭超峰 +4 位作者 陈静 吴建煌 林涨源 胡建中 王锡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20-923,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湖南省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42例(病例组)及志愿者64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湖南省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42例(病例组)及志愿者64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对象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多态性,并进行VDR基因分型。结果:VDR-FF、VDR-Ff与VDR-ff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4.29%、35.71%、50%和23.45%、54.69%、21.86%;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VDR-ff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ratio,OR)为3.571(P<0.05),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为1.561~8.167。结论: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VDR-ff基因型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脊柱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悦 陈元堂 +3 位作者 胡江 魏腊梅 高海玲 许昌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42-2144,2147,共4页
目的探讨D-氨基酸氧化酶(DAAO)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收集符合美国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12个先证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对DAAO基因的rs3741775、rs382... 目的探讨D-氨基酸氧化酶(DAAO)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收集符合美国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12个先证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对DAAO基因的rs3741775、rs3825251、rs3918347、rs4964770多态性分型,进行精神分裂症的DAAO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和单体型相对风险率分析。结果 rs3918347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P=0.014),其中等位基因A是保护因素(Z=-2.37),G为危险因素(Z=2.37),A等位基因频率为0.41,G为0.59;rs3741775、rs3825251、rs4964770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三种单体型rs3825251-rs3918347的C/G、rs3918347-rs4964770的G/T、rs3825251-rs3918347-rs4964770中的C/G/T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P值分别为0.021、0.036、0.028,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3、0.28、0.15)。结论 DAAO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d-氨基酸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玉容 常立文 +5 位作者 李文斌 刘伟 曾凌空 张佳 单瑞艳 潘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8-971,共4页
目的:研究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218例武汉汉族新生儿SP-D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基... 目的:研究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218例武汉汉族新生儿SP-D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基因测序验证结果。结果:SP-DM et11Thr三种基因型TT、TC、CC频率分别为10.5%、49.1%、40.4%,等位基因T和C频率分别为35.1%和64.9%。SP-DA la160Thr三种基因型GG、GA、AA频率分别为54.6%、39.4%、6.0%,等位基因G和A频率分别为74.3%和25.7%。与对照组比,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生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差异性;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生率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等位基因 基因型 基因多态性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秀玲 朱秀英 +1 位作者 聂英昆 李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92-695,共4页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8例受试者VDRBsmⅠ基因型。测试受试者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桡骨远端(Radius)5个部位骨密度(BMD)。结果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试者VDR基因型未发现BB型,检出Bb型16人,占16.3%,bb型82人,占83.7%。b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8%、8.2%,Bb、bb两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差异;VDR两基因型与各部位BMD之间,虽然在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等4个部位Bb基因型比bb基因型的BMD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组哈尔滨地区人群VDR基因型分布以bb型、Bb型为主,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Ao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邢丹 马信龙 +7 位作者 马剑雄 王杰 陈阳 杨阳 朱少文 马宝意 冯睿 贾浩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65-173,共9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VDR基因BsmⅠ...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1月。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8篇文献、10项符合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共计422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基因型分布特征、等位基因分布特征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1项研究报道了Cdx-2位点多态性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比具有A等位基因的人群高0.337倍[OR=1.337,95%CI(1.015,1.762),P=0.039]。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高加索人群中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尚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dx-2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基因,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性 骨质疏松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