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3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iscovering Mozi :An Overview of Mozi Edi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1
作者 Liu Lish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2-280,共9页
The Dao zang 道藏 edition of Mozi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its rediscovery.Various editions were published later,showing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ozi's content.Some editions trie... The Dao zang 道藏 edition of Mozi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its rediscovery.Various editions were published later,showing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ozi's content.Some editions tried to discover Mozi's moral principles and his views on politics,economy and society.But other editions mostly aimed at making money by providing study materials for people.These early Mozi edtions testify to Mozi's early rediscovery,not only as a master,but also as an economic commo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本 墨子 明代 商品经济 道德原则 学习资料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ven" and "Man" under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 from "Heaven and Man Being Related" to "Heaven and Man Being in One"
2
作者 Lin Haitao Ma L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pre- Qin Confucianism, the cosmology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fucianism ideology from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o on, so as to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m does not collapse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nstead,it realizes self- re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重组 天堂 关联 社会结构 唯心主义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赋能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式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3
作者 江明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0,共4页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价值传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章以南京明城墙为例,通过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价值传递”三维传播范式,提出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AI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共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价值传播 南京明城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4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孔府对民事诉讼的受理与裁断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佩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6,235,236,共15页
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 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略、农忙止讼、状纸形式、诉讼人数限制以及是否使用抱告等方面存在异同。朝廷赋予孔府一定的裁断权,从现存文书来看,其裁断形式包括“状”中批词和具有执行功能的“票”,裁断结果主要有给予处罚、准以和息、给批、行文至相关机构四种。要而言之,明代孔府是一个类似于州县衙门的“官衙”机构;孔府在细故案件的受理与裁断上与一般衙门存在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人双责”决定了孔府“家族官僚混合制”的司法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孔府 民事纠纷 受理 裁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道德载体:明清商人墓碑文中的价值观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立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5,160,共11页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与意义;揭示他们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对儒家伦理的坚守;显示商人阶层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反映商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突显士人对商人地位的审视与期待;塑造商人们既具有经济实力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形象。这种从现实到文本、再从文本到现实的互动关系,突显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及其对商人身份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人墓碑文 儒家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瑜 赵宇 刘慧慧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以中外古代经典历史文献为主要引证素材,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影响因素着手,论述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与互鉴,揭示两者在穿着观念、服饰制度、装扮形式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探讨这种跨越国别、地域、民族的服饰共同... 以中外古代经典历史文献为主要引证素材,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影响因素着手,论述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与互鉴,揭示两者在穿着观念、服饰制度、装扮形式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探讨这种跨越国别、地域、民族的服饰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官方与民间、单向与多向、制度与形式并存的文化交流特征。研究表明,这种趋同现象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案例,补充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史的内容,并重新定义了服饰交流的意义,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区域影响力的新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东南亚 服饰 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国家翻译实践及当代启示:从“怀柔远人”到“会通超胜”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国良 朱焜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繁盛的一个朝代。万邦来朝,傅安、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入华,皆为证明。相伴而来的是繁荣的翻译活动,从因“怀柔远人”政策而兴起的四夷馆翻译活动,到“会通超胜”思想引发的西学翻译活动,延...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繁盛的一个朝代。万邦来朝,傅安、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入华,皆为证明。相伴而来的是繁荣的翻译活动,从因“怀柔远人”政策而兴起的四夷馆翻译活动,到“会通超胜”思想引发的西学翻译活动,延续了两百余年。从国家翻译实践视域来看,明朝翻译活动具有明显的国家翻译实践性质。明朝统治者采取翻译活动机构化、翻译过程合作化、译者培养制度化、翻译规范明晰化、儒家思想基础化五种举措,发挥翻译在民族融合、国际交往、富国强兵三个方面的治理功能。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通的背景下,国家翻译实践的规模逐渐扩大。明朝翻译活动可为当前我国国家翻译实践在项目规划、人才培养、规范制定等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四夷馆 西学翻译 明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前后七子羽翼圈层分级考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史小军 彭彩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明代前后七子及其羽翼总称为七子派,羽翼是指围绕在前后七子身边积极响应其口号主张、追随其文学活动的文人。以文学身份的坚定性、理论主张的一致性、文学流派的同一性、文学交往的附庸性作为七子派羽翼的界定标准,以与流派领袖交往的... 明代前后七子及其羽翼总称为七子派,羽翼是指围绕在前后七子身边积极响应其口号主张、追随其文学活动的文人。以文学身份的坚定性、理论主张的一致性、文学流派的同一性、文学交往的附庸性作为七子派羽翼的界定标准,以与流派领袖交往的疏密及个人文学成就的高低作为划分羽翼圈层的标准,80余位羽翼形成了3个差序不同的圈层:第一圈层为核心羽翼,第二圈层为次级羽翼,第三圈层为外围羽翼,由此可以构建出层级清晰的七子派成员图谱,将七子派的整体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文学 前后七子 文学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强化研究
10
作者 吴云 胡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在元明清大一统时期得到了明显强化,其国家向心力的增强是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经营与治理、傣族对国家治理自下而上回应与调适、边疆与内地双向凝聚的结果。中央王朝通过强化政治管理、辅以军事打击、促进经济发展、扩大... 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在元明清大一统时期得到了明显强化,其国家向心力的增强是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经营与治理、傣族对国家治理自下而上回应与调适、边疆与内地双向凝聚的结果。中央王朝通过强化政治管理、辅以军事打击、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儒学教育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边疆傣族的治理和一体化进程。在中央王朝的积极治理下,傣族土司通过朝贡纳赋、立功护印、模仿王朝礼仪等行动表达对王朝国家的臣服与忠心,傣族人民通过使用汉族姓氏、同源共祖情结、仰慕中原文化等方式表达对华夏的归化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傣族 国家向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与大航海双重视野下的明朝和明代
11
作者 方志远 汪浩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有两个不一样的明朝或明代:一个严峻冷酷、封闭保守,一个自由奔放、开放进步。相对而言,明朝或明代的前期是严峻冷酷的,中后期却是自由奔放的;封闭保守的是明朝,开放进步的则是明代。明朝和明代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有两个不一样的明朝或明代:一个严峻冷酷、封闭保守,一个自由奔放、开放进步。相对而言,明朝或明代的前期是严峻冷酷的,中后期却是自由奔放的;封闭保守的是明朝,开放进步的则是明代。明朝和明代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明朝的统治既为明代社会的多元化提供了保障,又限制了明代社会的持续发展,明代社会的多元化冲击了明朝朝廷的封闭保守,迫使其发生某些变革,同时也侵蚀着明朝统治的一体化。一个规律性现象在晚明显现,当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而又无法做出重大调整时,一个皇朝便开始坍塌。但是,随着明朝的灭亡,明代也就不复存在。如何顺应时代的进步、民众的需求,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变化,是明朝和明代留给后人讨论的永久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明代 多元化 大航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12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贾商士:明代的商贾知识人及其知识世界
13
作者 陈宝良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明代商贾的知识人化乃至商贾知识人的形成,奠基于相对繁荣的商业经济土壤。“儒贾”与“商士”两个概念的出现,不仅是“士商互动”这一社会性动作的结果,更是商人身份转换的标志,亦即从具有“市心”的商贾,转而变为具有“仁心”的儒者... 明代商贾的知识人化乃至商贾知识人的形成,奠基于相对繁荣的商业经济土壤。“儒贾”与“商士”两个概念的出现,不仅是“士商互动”这一社会性动作的结果,更是商人身份转换的标志,亦即从具有“市心”的商贾,转而变为具有“仁心”的儒者。随之而来者,则是商业道德的重建。明代商人的道德、知识乃至形象,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已由重利轻义的骛利之徒,转而变为崇儒好文的知识人,并且具有多样化的知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儒贾 商贾知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
14
作者 李军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明代宦官墓志中保留了不少家庭史、生活史资料,为探讨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提供了可能。宦官入宫后,对于原生家庭仍有深厚的感情,行有余力则供养父母,荫庇亲族。其发迹后,常通过娶妻纳妾、收养子嗣等方式组建家室。上层宦官家庭... 明代宦官墓志中保留了不少家庭史、生活史资料,为探讨宦官家庭的组建、形态与维系提供了可能。宦官入宫后,对于原生家庭仍有深厚的感情,行有余力则供养父母,荫庇亲族。其发迹后,常通过娶妻纳妾、收养子嗣等方式组建家室。上层宦官家庭规模庞大,多代同居、兄弟合爨的例子较多。宦官及其家人竭力扩张势力,以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富贵兴旺,方式包括邀揽官爵、聚敛家产、敬宗收族、课读子弟等。较唐代而言,明代宦官家庭的政治性较弱,呈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点,其主要作用是延续香火、继承家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宦官 家庭形态 家庭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墙盘》《逨盘》的历史叙事成就
15
作者 许兆昌 徐星华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7,共9页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国早期史家在连贯性历史叙事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宏大格局。《史墙盘》《逨盘》在提供两篇首尾完整的王朝史和家族史作品的同时,还分别开创了王朝史、家族史分述与合述的两种叙事模式。这种述史实践的多样性尝试,反映出中国早期史家在历史叙事领域极富创造精神。此外,《史墙盘》《逨盘》家史、国史并述的叙事结构,借由周之史官传统对秦汉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篇述史铭文体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通史”意识,是传统史学的重要学术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铭文 历史叙事 王朝史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道学先生”:明代的道学群体人格及其转向
16
作者 陈宝良 张睿霖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道学先生”之名,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盛服先生”。道学先生是传统礼教的坚定维护者,是传统道德形塑而成的正面典范;道学先生又是不近人情之类已经固化的负面典范,甚至成为迂腐的代名词。明代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崛起,转而取代程朱... “道学先生”之名,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盛服先生”。道学先生是传统礼教的坚定维护者,是传统道德形塑而成的正面典范;道学先生又是不近人情之类已经固化的负面典范,甚至成为迂腐的代名词。明代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崛起,转而取代程朱理学。随之而来者,则是道学群体人格发生历史性的转向:道学先生不再形若土偶,而是不乏诗酒风流;道学先生的个人生活不再拘束严谨,而是转向活泼洒脱。更为甚者,道学先生不再是整日静坐于室的儒者,而是行游天下且颇具英雄气概的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道学 道学先生 群体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散曲“嘲体”考论
17
作者 黎国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共12页
元明清散曲中尚存“嘲体”作品300余首,它们渊源于古代以诗、偈、词等韵语作“嘲”的文学样式和艺术样式,经历了元代初创、明代全盛、清代衰亡的发展过程。就内容而论,“嘲体”散曲可分嘲人之作、嘲物之作、嘲事之作、杂嘲之作四个大类... 元明清散曲中尚存“嘲体”作品300余首,它们渊源于古代以诗、偈、词等韵语作“嘲”的文学样式和艺术样式,经历了元代初创、明代全盛、清代衰亡的发展过程。就内容而论,“嘲体”散曲可分嘲人之作、嘲物之作、嘲事之作、杂嘲之作四个大类;就风格而论,主要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语言俚俗,调笑滑稽,讽刺辛辣,此外亦有雅致、清丽、洒脱、狂放、沉郁之辞;就作家而论,贡献较大者则有曾瑞、赵彦晖、汤式、陈铎、陈所闻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散曲 嘲体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都督府权力的嬗变
18
作者 曹循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5,共14页
明初大都督府长官皆太祖心腹近侍出身,其下有一套文职幕僚班子处理全国机要军务。五府分置后,机要军务转归兵部处理,更加符合文书行政的需要。太祖晚年赋予五府统领京军与藩王内外配合拱卫皇室的使命,奠定了五府为朝廷“腹心”的基本属... 明初大都督府长官皆太祖心腹近侍出身,其下有一套文职幕僚班子处理全国机要军务。五府分置后,机要军务转归兵部处理,更加符合文书行政的需要。太祖晚年赋予五府统领京军与藩王内外配合拱卫皇室的使命,奠定了五府为朝廷“腹心”的基本属性。京营成立以后,实行五府长官提督京营、五府机构办理营务的“以府管营”体制;五府长官以“管军大臣”身份参议军务、边务及将领选任。正德、嘉靖之际,“以府管营”的弊端愈加明显,明廷在郭勋事件后建构出府、营不可兼管的“祖制”,从而遮蔽了五府这一行使百余年的职能。“庚戌之变”后,五府与京营正式分离,丧失管军权力的五府长官依然参议国政,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都督府权力缩小的实质是明朝统治的“私性”减弱和“公性”增强,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都督府 勋臣 京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反理学思潮与《狂人日记》的诞生
19
作者 孙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革新力量与西方现代文化充分融汇化合的结果。尤其是明清反理学传统,构成了催生新文化的内在动因,其内部丰富复杂的狂人思想资源,孕育着现代狂人的出现。在明清理学框约的正统文体之外,日记成... 《狂人日记》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革新力量与西方现代文化充分融汇化合的结果。尤其是明清反理学传统,构成了催生新文化的内在动因,其内部丰富复杂的狂人思想资源,孕育着现代狂人的出现。在明清理学框约的正统文体之外,日记成为士人发展自我精神空间和形成新的认知的重要文体,并以边缘反抗正统的形式,为新文学文体的产生奠定了内在基础。明清反理学脉络中的思想和文体资源,成为接纳和消化西方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载体,它一方面充分发挥与之相契合的部分,创造了具有现代思想和形式的中国新文学的典型;另一方面,深远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复杂的现实境遇,又使得中国新文学富有思想递嬗过程中不同文明进行激烈博弈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理学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人生活空间中“惜物”观的设计表达研究
20
作者 宫晓东 程诚 张帆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1,共6页
目前学界对“惜物”观的研究主要从材料、形态、功能与风格等节用视角展开,而鲜少将其作为审美要素之一探讨其对环境美学的影响。旨在通过图、文、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用、善用、惜用三个层面切入,探讨“惜物”观影响下明代文人空... 目前学界对“惜物”观的研究主要从材料、形态、功能与风格等节用视角展开,而鲜少将其作为审美要素之一探讨其对环境美学的影响。旨在通过图、文、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用、善用、惜用三个层面切入,探讨“惜物”观影响下明代文人空间造境中“三法”的设计表达,归纳出文人以简驭繁的器物形式之“简法”,以无胜有、少中见多的空间布设之“减法”,以及新陈代谢、以境善物、长期主义的意境营造之“俭法”。弘扬传统“惜物”观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审美中“惜物”设计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惜物”观 明代文人意趣 文人生活空间 “惜物”设计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