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7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12 2008 Ms 8.0 Earthquake in Wenchuan,Sichuan
1
作者 Qiong Xiao,Licheng Shen,Daoxian Yuan,Aoyu Wang,Qiufang He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27,共1页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from May 1 to July 4,2008,during the May 12,2008 Ms 8.0 earthquake.On the spot in these hot spring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time. Chongqing Beiwenquan hot spring about 400 km away from Wenchuan Sichuan,had a huge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After the earthquake,three higher elevation springs are cutoff,and the other four springs’ discharge has been increased nearly 50%. Temperature of these springs all reduced 1℃. Concentration of K<sup>+</sup>,Na<sup>+</sup>,Ca<sup>2+</sup> in these hot springs has been reduced,and has an excellent linear correlation.Concentration of Mg<sup>2+</sup> has been increased,Concentration of SO<sub>4</sub><sup>2-</sup>,F<sup>-</sup> h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in wenchuan Beiwenquan hot SPRINGS chemical feature dischar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block Constitutive Model at Landslide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2
作者 STAMATOPOULOS Constantine XIONG Ke DI Baofeng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45,共13页
A multi-block model and a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predict the kinematics of landslides.Furthermore,a unique event for studying different models simulating the triggering and movement o... A multi-block model and a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predict the kinematics of landslides.Furthermore,a unique event for studying different models simulating the triggering and movement of landslides is the 2008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which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rapid landslides.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wo-fold:(a)to propose and incorporate into the multi-block model constitutive relations predicting soil response along slip surfaces,and(b)to apply the multi-block model with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 at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propose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predict the shape of the shear stress-displacement response measured in ring shear tests.In the application,four landslid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considered.Only in one of these landslides the shear resistance-displacement response along the slip surface has been measured in laboratory tests.At this landslide,the triggering and movement of the landslide was predicted.In the other landslides,back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multi-block model predicted reasonably well the final configuration of all slides.In addition,as the measured and back-estimated total friction angle of all landslides was less than 180,and the materials along the slip surface were sandy,it is inferred that some,or all of the slip surface during these slides was sheared in an undrained manner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s generated during sliding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triggering and movement of these landslides.Concluding,the paper(A)proposed and validated a multi-block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triggering and move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slides and(B)by analyzing four landslide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it concludes that some,or all of the slip surface during these slides,was sheared in an undrained manner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s generated during sliding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triggering and movement of these landsl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multi-block model seismic displacement LANDSLIDES back analysis strain softe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hallenge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3
作者 GRUNDY Paul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3-230,共8页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presents two challenges-reconstruction of the devastated areas and building adequate seismic resistance into the rest of China.The stages in recovery include structural co...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presents two challenges-reconstruction of the devastated areas and building adequate seismic resistance into the rest of China.The stages in recovery include structural condition assessment,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weaknesses,appreciation of the variable seismicity of PR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a seismic performance index to aid the decision to relocate,rebuild or retrofit,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retrofitting which recycles rubble and waste from Wenchuan "5·12",with an emphasis on integrating masonry construction into seismic resistance.The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achieved through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ust be integrated into a broader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抗振结构 建筑结构 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被引量:69
4
作者 陈群策 丰成君 +2 位作者 孟文 秦向辉 安其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23-3932,共10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段的印模定向试验数据,由此获得了每个测点处地应力的赋存状态,包括地应力量值随孔深的变化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向.根据库仑准则,结合Byerlee定律对各测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现今地应力的作用强度高于下盘.其上、下两盘现今地应力赋存状态特征及其差异性显示出该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应力环境,容易导致断裂失稳而产生新的活动;印模定向试验数据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北川、江油、平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E向;广元附近为NWW或近东西方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即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为北西方向,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自江油、北川、平武一带至广元、青川附近,其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赋存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50
5
作者 吴宁 卢涛 +1 位作者 罗鹏 朱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10-5819,共10页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难之一,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地震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自身比较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地震的基本特点,综述了地震对于典型山地生态系统、生...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难之一,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地震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自身比较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地震的基本特点,综述了地震对于典型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山地景观以及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地震对于山地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损毁动植物、破坏栖息地、改变水文过程),也可能产生间接的影响(污染环境、改变动植物习性、影响生物化学循环)。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都是以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地形地貌的改变为主导。山区由于地震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建议应该加强有关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围绕此次5.12汶川大地震,应该重点开展的几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山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景观 生态安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结构在汶川5.12大地震中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启示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威 薛建阳 +3 位作者 章红梅 周颖 谢启芳 李方圆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135,共5页
列举了框架结构在汶川5.12大地震中的典型震害现象,重点调查了框架柱、梁柱节点,强梁弱柱及填充墙的震害特点,分析了框架结构未能实现强柱弱梁机制的原因,指出了提高框架柱抗震能力的措施及减轻填充墙地震破坏的对策。
关键词 框架结构 5.12汶川地震 震害教训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对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坝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26
7
作者 陈生水 霍家平 章为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5-801,共7页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产生了最大为100 cm的沉降和60 cm的水平位移,如此大的地震永久变形,使得上游混凝土面板大面积脱空,库水位以上混凝土面板分期施工缝出现明显错台,面板垂直向接缝发生挤压破坏。...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产生了最大为100 cm的沉降和60 cm的水平位移,如此大的地震永久变形,使得上游混凝土面板大面积脱空,库水位以上混凝土面板分期施工缝出现明显错台,面板垂直向接缝发生挤压破坏。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坝地震损伤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地震反应计算分析研究、抗震设计工作以及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震后修复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坝 地震损伤 损伤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灾害致因初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邹和平 刘玉亮 +2 位作者 郑卓 李出安 刘伟东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对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进行的初步地震灾害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地震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地震地表破裂带经过之处震灾最严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大量产生还与区内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和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夹页岩、煤层等软弱地层以... 对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进行的初步地震灾害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地震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地震地表破裂带经过之处震灾最严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大量产生还与区内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和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夹页岩、煤层等软弱地层以及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石等软弱岩体分布广泛、极震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河谷深切、地形高差大、山体破碎的中-高山区有关。特大地震灾害再次提醒人们,在建筑场地选址中必须考虑活动断裂问题;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建筑物抗震设计;必须重视人-地关系和人-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活动断裂 软弱岩体 5.12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 被引量:89
9
作者 张永双 雷伟志 +2 位作者 石菊松 吴树仁 王献礼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滑坡 堰塞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大地震时冶勒大坝实测动力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熊堃 何蕴龙 张艳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75-1580,共6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M8.0级大地震,冶勒大坝距震中汶川约258公里,具有强烈震感,大坝的强震监测台阵对此次大地震有较完整的有效数据记录。针对这些实测地震记录,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和频谱分析方法分析大坝的地震反应特征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M8.0级大地震,冶勒大坝距震中汶川约258公里,具有强烈震感,大坝的强震监测台阵对此次大地震有较完整的有效数据记录。针对这些实测地震记录,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和频谱分析方法分析大坝的地震反应特征和规律,并结合其它监测资料,考察了此次大地震对冶勒大坝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冶勒大坝在震后运行性态稳定,情况基本正常。此外,将此次地震记录与以往监测的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冶勒大坝与一般土石坝不同的地震动力反应规律,这种特殊规律与冶勒大坝特殊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勒大坝 汶川地震 监测 动力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被引量:56
11
作者 韩金良 吴树仁 +5 位作者 何淑军 孙炜锋 张春山 王涛 杨金中 石菊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性滑坡,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群,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风化层地震滑坡和主滑面较缓的地震基岩滑坡。最后,指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并对防灾减灾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后抗逆力的个案研究——来自精神分析视角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瑞琛 刘文婧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153-156,共4页
"5.12"汶川大地震在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灾区人民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逆力。通过田野观察、咨询记录文本分析,对灾区两个个案在地震前后的抗逆力表现的进行研究,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抗逆力的内涵进行阐释,得出以下结论... "5.12"汶川大地震在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灾区人民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逆力。通过田野观察、咨询记录文本分析,对灾区两个个案在地震前后的抗逆力表现的进行研究,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抗逆力的内涵进行阐释,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体生命早期提供"足够好的抱持性养育环境"有利于抗逆力的形成;心理干预有效途径在于对抗逆力恢复和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抗逆力 精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5.12地震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7
13
作者 王连捷 崔军文 +4 位作者 周春景 孙东生 王薇 唐哲民 钱华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将围岩看成弹性体,断层看成具有应变软化的弹塑性体,断层和围岩组成统一的地质介质系统。在给定的地应力、孔隙压力及边界位移的作用下,应力逐渐积累,当达到断层强度时,断层进入塑性状态,应变随之软化,应力突然下降,能量突然释放,形成... 将围岩看成弹性体,断层看成具有应变软化的弹塑性体,断层和围岩组成统一的地质介质系统。在给定的地应力、孔隙压力及边界位移的作用下,应力逐渐积累,当达到断层强度时,断层进入塑性状态,应变随之软化,应力突然下降,能量突然释放,形成地震。根据这个原理,利用有限差分FLAC软件,对汶川5.12地震的机理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证实:汶川5.12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侧向挤压,四川盆地阻挡,使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缓慢增加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应力降、能量释放量、断层错动量、地震同震位移、震前位移、地震复发周期等重要参数,结果与野外调查及其它资料给出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应变软化模型 地震非稳定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监测5.12震后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滑坡体植被恢复 被引量:6
14
作者 许积层 卢涛 +2 位作者 石福孙 唐斌 慕楠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0-755,共6页
汶川5.12地震造成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评估地震后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5.12地震前后(2007、2008及2011年)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TM遥感影像的NDVI指标为数据源,监测了岷江上游... 汶川5.12地震造成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评估地震后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5.12地震前后(2007、2008及2011年)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TM遥感影像的NDVI指标为数据源,监测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映秀—汶川段)植被在地震前后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地形因子,分析了植被受损及地震3年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造成的研究区滑坡体面积约5 413.95hm2,占总面积的34.74%;(2)滑坡体发育总体上与海拔呈负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与坡向无显着相关;(3)地震3年后,受损植被的平均恢复率达66.71%,其中中等及良好恢复的面积为3 942.54 hm2,占滑坡总面积的72.82%。研究结果也显示植被恢复与坡度、海拔有很高的一致性,及植被恢复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5 12地震 植被动态 岷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前后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变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前后的九寨沟为例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敏 张捷 +3 位作者 钟士恩 董雪旺 刘泽华 程绍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3-1540,共8页
认清灾害事件对游客动机的影响是灾后旅游市场恢复第一步。根据"5.12"汶川地震发生前(2008年4月27~5月5日)与发生后(2009年5月5~10日)两个时段游客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地震对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 认清灾害事件对游客动机的影响是灾后旅游市场恢复第一步。根据"5.12"汶川地震发生前(2008年4月27~5月5日)与发生后(2009年5月5~10日)两个时段游客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地震对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震对游客大部分动机影响显著,震后拉力动机重要性下降,推力动机除遗产名气大动机外其余都增强,震后休闲动机比求知动机重要,与震前截然相反。震后旅游地非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变化幅度呈现距离递增趋势,但核心旅游吸引物吸引力变化不存在空间差异。地震前后游客到访世界自然遗产地最重要的动机都是"亲近了解自然",与旅游吸引力不突显吸引物所激发的动机一样,不受地震灾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后 旅游动机 灾区旅游地 汶川地震:九寨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方法的汶川震损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嘉伟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1,共10页
崩塌、滑坡等形成的松散物质常为山洪灾害提供重要泥沙物源。汶川“5·12”地震灾区存在大量不稳定边坡与潜在的滑坡、崩塌风险区。构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对于该区域复合山洪灾害的早期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形、地质... 崩塌、滑坡等形成的松散物质常为山洪灾害提供重要泥沙物源。汶川“5·12”地震灾区存在大量不稳定边坡与潜在的滑坡、崩塌风险区。构建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对于该区域复合山洪灾害的早期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形、地质及气象水文等方面筛选出10个评价因子,应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两种先进的集成学习算法和逻辑回归、随机森林两种常见算法分别构建汶川县崩塌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通过准确率、精确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等定量指标对比各模型评估结果。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分类评价指标,两种集成学习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拥有更高的分类预测能力;分类准确率方面,XGBoost模型(0.903)与LightGBM模型(0.903)优于随机森林模型(0.900)与逻辑回归模型(0.864);精确率方面,LightGBM模型(0.887)略优于XGBoost模型(0.882),优于随机森林模型(0.872)与逻辑回归模型(0.802);根据不同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计算结果,XGBoost模型(0.904)与LightGBM模型(0.904)具有近乎同等的分类性能,略优于随机森林模型(0.902),逻辑回归模型最差(0.869);对易发性图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两种集成学习模型的易发性分区结果与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对各分区崩滑点密集程度的计算,两种集成学习模型的结果较为可靠,LightGBM模型在识别和预测崩滑高易发区域方面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震损区 滑坡 崩塌 山洪灾害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晓宇 周成虎 +5 位作者 郭兆成 张俊 苏奋振 仉天宇 张丹丹 吕婷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3-1291,共9页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汶川 次生地质灾害 缓冲区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6
18
作者 付碧宏 王萍 +3 位作者 孔屏 郑国东 王刚 时丕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37-2243,共7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动面出露地表,这些软弱地层为地震破裂带冲到地表提供了超低摩擦滑动带。我们发现在同震垂直和水平位错达6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地震的同震滑动发生在厚度约0.5~2cm的狭窄滑动带内,以发育新鲜的灰色断层泥为特征,这些断层泥是地震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断层滑动面 断层泥 岩石-流体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泥石流沟在汶川“5.12”地震后的活动趋势 被引量:20
19
作者 余斌 谢洪 +3 位作者 王士革 章书成 鲁科 韩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7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震后,灾区内多处暴发了泥石流。以地震灾区汶川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6条处在不同地震烈度和具有不同泥石流形成特点的泥石流沟,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趋势,并探讨了泥石流活动受地...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震后,灾区内多处暴发了泥石流。以地震灾区汶川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6条处在不同地震烈度和具有不同泥石流形成特点的泥石流沟,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趋势,并探讨了泥石流活动受地震影响的时间规律,为地震灾区的泥石流减灾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泥石流沟 活动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5.12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王连捷 周春景 +2 位作者 孙东生 吴珍汉 王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对周围地区断层活动性的影响和余震发展方向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根据汶川地震同震静态位移我们计算了周围地区一些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据此评价了震后周围地... 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对周围地区断层活动性的影响和余震发展方向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根据汶川地震同震静态位移我们计算了周围地区一些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据此评价了震后周围地区断层和地震的活动性。计算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包括北川、青川、宁强等地,为库仑应力增强区,有利于地震的发生。较大的余震分布与库仑应力增强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鲜水河断裂带主要为库仑应力下降区,只有一小段为增高区,鲜水河断裂带总体上不利于地震活动。成都地区的西北部库仑应力增强,东南部应力下降。库仑应力变化的研究对大震后地震趋势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