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redicting and reducing solid particle erosion of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a choke 被引量:4
1
作者 Li Guomei Wang Yueshe +3 位作者 He Renyang Cao Xuewen Lin Changzhi Meng T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1-97,共7页
Chok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downhole flow-control equipment. The particle erosion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considers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simulate solid pa... Chok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downhole flow-control equipment. The particle erosion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considers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simulate solid particle movement as well as particle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a choke. The corresponding erosion reduction approach by setting ribs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choke was advanced.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low field simulation of the continuous carrier fluid by an Eulerian approach, the particle interaction simulation using the discrete particle hard sphere model by a Lagrangian approach and calculation of erosion rate using semiempirical corre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s accumulated in a narrow region from inlet to outlet of the choke and the dominating factor affecting particle motion is the fluid drag force. As a result, the optimization of rib geometrical parameters indicates that good anti-erosion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by four ribs, each of them with a height (H) of 3 mm and a width (B) of 5 mm equal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ribs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discrete particle hard sphere model CHOKE erosion rate antiero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umerical modelling approach to assess the behaviour of underground cavern subjected to blast loads 被引量:6
2
作者 Saikat Kuili Vedala Rama Sa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975-983,共9页
The paper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ur of large underground caverns which are subjected to blast loads. Caverns are generally constructed in hard rock formation which compels us to use blasting methods for the ... The paper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ur of large underground caverns which are subjected to blast loads. Caverns are generally constructed in hard rock formation which compels us to use blasting methods for the excavation works. Comparative study was done between models with intact rock mass and discontinuities to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cavern as a result of blast loads. Numerical modelling was performed with 3 dimensional distinct element code(3 DEC) to analyse the performance of cavern walls in terms of displacement and to compute peak particle velocities(PPV) both around the cavern periphery and at surface of model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locity wave with higher frequency exhibited large displacements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cavern. Computation of PPV showed that model with horizontal joint sets showed lower PPV in comparison to model with intact rock mass. PPV values were also analysed on the surface for model consisting vertical joints spaced at 4 m intervals. Comparative study of PPV on surface vertically above the blast location between models with horizontal joints spaced at 4 m and vertical joints at 4 m intervals were conducted. Results depicted higher magnitudes of PPV for model with vertical joints in comparison to model with horizontal j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UNDERGROUND caverns HARD rock formation numerical modelling 3 dimenssion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PEAK particle VELOCI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ight Melting Behaviour of Granulated Powders in Induction Thermal Plasmas
3
作者 姚耀春 Md.M.HOSSAIN T.WATANAB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1-77,共7页
An innovative in-flight glass melting technology with thermal plasmas was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is study,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s of argon-oxygen induction... An innovative in-flight glass melting technology with thermal plasmas was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is study,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s of argon-oxygen induction thermal plasma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melting behaviour of granulated soda-lime glass powders injected into the plasma. A two-dimensional 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LTE) model was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heat and momentum transfer between plasma and particl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 temperature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flow rate of carrier gas and the particle size of raw material. A higher flow rate of carrier gas led to lower particle temperature and less energy transferred to particles which resulted in lower vitrification. The incomplete melting of large particles was attributed to the lower central temperature of the particle caused by a larger heat capacity. The numerical analysis explained we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can provide valuable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cess control in the melting process for the glass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tion thermal plasmas size. heat transfer numerical modelling carrier gas flow rate partic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Coastal Pile Arrangements on Wave Characteristics
4
作者 Ahmad Abbasi Seyed Masoud Taghvaei Hamed Sarkardeh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8年第4期510-518,共9页
In this study, the passage of waves through pile groups with different arrangements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3D)numerical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s, waves of three different heights of 36, 58, and 81... In this study, the passage of waves through pile groups with different arrangements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3D)numerical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s, waves of three different heights of 36, 58, and 81 mm, a fixed period of 0.88s, and a fixed wave length of 1.128 m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waves and flow pattern through the piles,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 equations of fluid motion were solved based on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FVM). Piles were defined as obstacles in the rectangular domain using the fractional area/volume obstacle representation(FAVOR) method. The volume-of-fluid(VOF) and re-normalization group(RNG) method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free surface and turbulence phenomenon, respectively. By performing different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effect of coastal pile arrangements on wave pattern was studied and was compared with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and an acceptable agreement wa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GROUPS WAVE flow 3D numerical modeling COASTAL engine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气液固3相流动反应的数值模拟IV.原料液雾油滴粒径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高金森 徐春明 +2 位作者 杨光华 郭印诚 林文漪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6-30,共5页
应用已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气液固 3相流动反应模型及其程序对原料油雾化程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从原料液雾流动和气化的机理和本质方面对原料液雾雾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雾化效果越好 ,液雾粒... 应用已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气液固 3相流动反应模型及其程序对原料油雾化程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从原料液雾流动和气化的机理和本质方面对原料液雾雾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 ,雾化效果越好 ,液雾粒径越小 ,轻质油收率就越高 ,产品分布就越理想。气固两相流动反应模型的的原料油瞬间气化的假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 模拟 原料油 三相流动 催化裂化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岔管道含沙水流粗颗粒水力输送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来志强 张秀来 +2 位作者 李军华 吴承君 陈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1-208,215,共9页
水库清淤、引黄灌溉等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卵石粗颗粒进入管道中,卵石粗颗粒在高含沙水流驱动下输移时,导致管道系统能耗增加,降低管道输送效率,并且在管道分岔处极易出现淤堵的现象,阐明分岔管道内输送物质为高含沙水流粗颗粒时的运动... 水库清淤、引黄灌溉等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卵石粗颗粒进入管道中,卵石粗颗粒在高含沙水流驱动下输移时,导致管道系统能耗增加,降低管道输送效率,并且在管道分岔处极易出现淤堵的现象,阐明分岔管道内输送物质为高含沙水流粗颗粒时的运动机理与能耗机制,是提升管道排沙效率,保障工程安全中的关键难题。结合国内外关于分岔管道含沙水流粗颗粒水力输送最新研究动态,系统总结了分岔管道内部尤其是主、支管连接处的复杂水力特性,包括压降变化、流场特征等,并探讨了其能耗机制,以及当管内输送介质不同时,管内输送介质的运动机理,为优化管道设计、提升管道运输效率及节能减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综观当前研究成果,采用模型试验和流-固耦合CFD-DEM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不同粗颗粒粒径、高含沙水流流速、含沙量等输送物质的关键参数以及不同分岔管道进出流形式、出流夹角、整体逆坡倾角等管道常见布置条件下粗颗粒的运动机理及水头损失变化规律,揭示分岔管道内输送物质为高含沙水流粗颗粒时输送的能耗机制、改进固液体积分数识别算法、利用GPU并行计算技术提高CFD-DEM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将是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管道 粗颗粒运动 含沙水流粗颗粒 模型试验 CFD-DEM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2D)的砂岩直剪试验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宋岳 柳滔 余俊爽 《水力发电》 2025年第4期18-24,共7页
以三峡库区库岸边坡砂岩为例,基于PFC^(2D)颗粒流平行黏结本构模型,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模拟不同尺寸、不同正应力下的砂岩试件直剪破坏试验过程,分析尺寸效应对砂岩剪应力-位移曲线、抗剪强度以及细观黏结键破坏和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 以三峡库区库岸边坡砂岩为例,基于PFC^(2D)颗粒流平行黏结本构模型,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模拟不同尺寸、不同正应力下的砂岩试件直剪破坏试验过程,分析尺寸效应对砂岩剪应力-位移曲线、抗剪强度以及细观黏结键破坏和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变形阶段小尺寸试件更能表现整体性和均一性,而大尺寸试件则表现更强的塑性;随着尺寸的增大,试件的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产生弱化现象。尺寸效应还表现在裂纹的扩展形式上,小尺寸试件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次生裂纹较少且主裂纹多为直线型;大尺寸试件多产生剪胀性裂纹,次生裂纹较多且主裂纹多为曲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直剪试验 尺寸效应 数值模拟 宏-细观特征 颗粒流 平行黏结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通道煤粉燃烧器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超群 孔学标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本文采用两相湍流流动的k-ε-kp模型,对3通道煤粉燃烧器出口气流速度及煤粉浓度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3通道煤粉燃烧器出口无中心回流,高煤粉浓度及高温烟气的外回流是强化煤粉燃烧及低NOx排放的根本原因,计算气... 本文采用两相湍流流动的k-ε-kp模型,对3通道煤粉燃烧器出口气流速度及煤粉浓度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3通道煤粉燃烧器出口无中心回流,高煤粉浓度及高温烟气的外回流是强化煤粉燃烧及低NOx排放的根本原因,计算气流轴向速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通道 煤粉燃烧器 气固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渗流侵蚀的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冬梅 高程鹏 +2 位作者 尹振宇 王如路 杨天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429-438,共10页
建造在砂土环境中的盾构隧道渗漏水会将砂土颗粒带入隧道内部,导致隧道周围砂土流失,引起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与沉降。建立了隧道–土体离散元计算模型,模拟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局部渗流侵蚀时隧道中心位移、隧道表面土压力分布及地表沉降的... 建造在砂土环境中的盾构隧道渗漏水会将砂土颗粒带入隧道内部,导致隧道周围砂土流失,引起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与沉降。建立了隧道–土体离散元计算模型,模拟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局部渗流侵蚀时隧道中心位移、隧道表面土压力分布及地表沉降的变化。结果表明,隧道中心位移、地表沉降量均与颗粒流失比例呈线性增加关系;受颗粒流失及流失缝周围形成的颗粒力拱影响,隧道表面土压力重分布,会使流失缝宽度进一步扩大而加剧渗流侵蚀进程,且渗流侵蚀发生于隧道底部产生的影响大于渗流侵蚀发生于隧道腰部与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隧道–砂土结构模型 渗流侵蚀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渐进破坏运动过程的颗粒流仿真模拟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宇 李晓 +1 位作者 王声星 侯文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6-52,共7页
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模拟滑坡的变形破坏全过程,不需要假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颗粒根据所受到的接触力调整其位置,最终从抗剪强度最弱面发生剪切破坏。白河滑坡是受强降雨影响诱发的上部顺层、下部微切层的大型古基岩滑坡,滑坡的发生是其... 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模拟滑坡的变形破坏全过程,不需要假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颗粒根据所受到的接触力调整其位置,最终从抗剪强度最弱面发生剪切破坏。白河滑坡是受强降雨影响诱发的上部顺层、下部微切层的大型古基岩滑坡,滑坡的发生是其独特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现场调查资料,总结了滑坡的成因与形成机制。运用基于离散元法的颗粒流(PFC)程序,引入平行粘结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滑带土细观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据此建立滑坡模型;然后,运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对滑坡运动渐进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滑坡不同关键部位进行位移、孔隙率变化及应变监测,阐明其渐进发展过程,明确其时空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上部的土体沿基岩面先出现开裂,导致中部滑体产生剪胀,对下部古滑体产生推挤作用,导致新老崩积堆积区及白河中学食堂地区的失稳,形成整体滑动。通过对白河滑坡发生→发展→破坏的动态演化模拟,可为工程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颗粒流(PFC) 数值模拟 渐进破坏 平行粘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涌的砂槽试验研究及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26
11
作者 倪小东 王媛 王飞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57,共7页
为了揭示管涌发展的细观机理,分析了土体内部细颗粒运移引起管涌破坏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管涌砂槽模型试验和颗粒流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管涌发展过程中试样细观变化规律及流体的变化规律,并与砂槽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为了揭示管涌发展的细观机理,分析了土体内部细颗粒运移引起管涌破坏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管涌砂槽模型试验和颗粒流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管涌发展过程中试样细观变化规律及流体的变化规律,并与砂槽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颗粒组成、孔隙率大小和渗径长度下数值模拟获得的临界水力梯度与室内试验结果均比较接近,从而证明了采用颗粒流程序研究管涌问题是合理的,为从细观尺度上解释和分析管涌现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涌 模型试验 颗粒流 数值模拟 水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土拉拔界面作用的离散元细观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家全 周健 +1 位作者 吴辉琴 徐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39-845,共7页
为研究加筋土界面作用的力学响应,对离散元程序(PFC3D)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工格栅拉拔试验仿真模型。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拉拔界面细观参数的演变及荷载传递机理,揭示了细观参数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关... 为研究加筋土界面作用的力学响应,对离散元程序(PFC3D)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工格栅拉拔试验仿真模型。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拉拔界面细观参数的演变及荷载传递机理,揭示了细观参数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筋土界面区域成为主要的位移集中区,上界面影响厚度略大于下界面影响厚度;在筋土界面区域形成了高度的X向应力集中,沿格栅长度方向出现若干个Z向应力集中区,表明格栅横肋挤压土体,其所提供的被动承载力较为显著;在筋土界面区域,局部孔隙率随拉拔位移增大而增大,接触数减少,滑动比随拉拔位移的增加发生了激烈的跌宕起伏,界面局部位置发生剪胀,宏观上对应拉拔阻力增大,而后孔隙率慢慢减小,拉拔阻力回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拉拔试验 颗粒流数值模型 细观参数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间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1
13
作者 杨明 姚令侃 王广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7-822,共6页
抗滑桩的设计理念是采用非连续结构,利用土体自身强度形成的拱效应来达到支挡的目的。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对抗滑桩加固滑坡形成土拱效应的现象进行研究,再现了桩间土拱形成的现象及其破坏模式。根据试验现象提出两种典型的土拱破坏模式,... 抗滑桩的设计理念是采用非连续结构,利用土体自身强度形成的拱效应来达到支挡的目的。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对抗滑桩加固滑坡形成土拱效应的现象进行研究,再现了桩间土拱形成的现象及其破坏模式。根据试验现象提出两种典型的土拱破坏模式,即拱顶发生破坏和拱脚发生破坏,并提出改善拱脚受力,防止土拱拱脚发生破坏的工程措施。基于离心模型试验,采用二维颗粒流方法对桩间水平土拱的应力分布和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提出土拱破坏的判别标准为抗滑桩所承担的荷载发生急剧变化,此时土拱传递荷载的功能部分失效,并研究了桩间土拱承载力与桩间净距的关系。随着桩间净距的增大,土拱承载力变化的趋势并非线性的减小,当桩间净距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土拱承载力会急剧减小,由此可合理确定桩间距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离心模型试验 土拱效应 颗粒流 数值模拟 合理桩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松散堆积体崩塌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庆华 姚令侃 杨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0-584,共5页
应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理论的二维颗粒流数值模拟程序,探讨了松散堆积体在地震诱发作用下的崩塌过程与规律.通过改变堆积体底部边界的角度模拟不同地震烈度对松散堆积体崩塌规律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应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理论的二维颗粒流数值模拟程序,探讨了松散堆积体在地震诱发作用下的崩塌过程与规律.通过改变堆积体底部边界的角度模拟不同地震烈度对松散堆积体崩塌规律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地震诱发作用下,松散堆积体的崩塌量占崩塌总量的比重,5度地震烈度时约为5%,偏离临界休止角不到1.0°;6度和7度地震烈度时为18%左右,偏离临界休止角1.0°~2.0°;而8度地震烈度时约为45%,已远远偏离临界休止角近10°.研究结果可供山区道路边坡抗震设防及崩塌体对道路、河流的阻塞评价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数值模拟 地震荷载 松散堆积体 离心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河段港口工程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冰冻 李克锋 +1 位作者 李嘉 庄春义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28,共5页
根据天然河段的地形条件,结合某港口建筑物布置,构建了工程河段流场数值计算模型.基于标准k-ε紊流模型,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组,利用全隐式多重网格耦合求解技术,预测了港口工程河段水流流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三维流场 紊流模型 多重网格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P本构模型的泥石流动力过程SPH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6
作者 韩征 粟滨 +4 位作者 李艳鸽 王伟 王卫东 黄健陵 陈光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477-485,510,共10页
本构模型是描述泥石流流变特性的关键,也是决定其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准确性的核心问题之一。泥石流流体属多相混合物,现有的研究已证实其存在剪切增稠或剪切变稀的现象,传统基于Bingham及Cross线性本构关系的数值模型难以准确描述泥石流... 本构模型是描述泥石流流变特性的关键,也是决定其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准确性的核心问题之一。泥石流流体属多相混合物,现有的研究已证实其存在剪切增稠或剪切变稀的现象,传统基于Bingham及Cross线性本构关系的数值模型难以准确描述泥石流流变特性。文中探讨了Bingham模型在低剪应变率下的数值发散问题,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框架上建立了整合Herschel-Bulkley-Papanastasiou(HBP)本构关系的稀性泥石流动力过程三维数值模型。相比传统基于浅水波假设的二维数值模型,所述方法从三维尺度建立SPH形式下的泥石流浆体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可获取泥石流速度场时空分布及堆积形态,同时采用HBP本构关系描述泥石流流变特性,能在确保数值收敛的前提下反映泥石流流体在塑性屈服过渡段及大变形状态下应力-应变的非线性变化。为验证提出方法的合理性,结合小型模型槽实验观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非牛顿流体 HBP模型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健 郭建军 +1 位作者 张昭 贾敏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63-1768,共6页
通过自行设计的可视化模型箱,进行了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考虑了不同桩径、不同土体密实度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单桩的沉降模式、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及随沉降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拍摄跟踪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桩端和桩周土体... 通过自行设计的可视化模型箱,进行了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考虑了不同桩径、不同土体密实度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单桩的沉降模式、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及随沉降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拍摄跟踪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桩端和桩周土体的孔隙率的变化规律;对二维颗粒流程序进行开发,模拟了单桩静载过程中桩端阻力和桩周土体孔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颗粒流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单桩静载过程,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单桩静载过程的宏细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静载 模型试验 颗粒流数值模拟 桩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单轴压缩试验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8
作者 金磊 曾亚武 叶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3-99,10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含石量土石混合体在单轴压缩荷载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在不规则颗粒三维离散元精细建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规则块石三维离散元模型随机生成技术,并建立了符合宏观统计规律的土石混合体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进行了低、中... 为探究不同含石量土石混合体在单轴压缩荷载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在不规则颗粒三维离散元精细建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规则块石三维离散元模型随机生成技术,并建立了符合宏观统计规律的土石混合体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进行了低、中、高不同含石量(0,10%,30%,50%,70%,90%)的土石混合体单轴压缩试验颗粒流数值模拟,获得了各种含石量的土石混合体在单轴压缩荷载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和变形破坏特征,并对其变形破坏的细观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含石量的增加,土石混合体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之减小;中低含石量(0,10%,30%,50%)土石混合体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典型的应变软化特征,而高含石量(70%,90%)土石混合体在达到峰值应力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塑性流动特征;中低含石量土石混合体试样中形成的微裂纹主要是张拉裂纹,宏观上表现出来的是拉裂破坏,而高含石量土石混合体试样中微裂纹很少,主要是剪切裂纹,宏观上表现出来的是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不规则颗粒 三维颗粒流 单轴压缩试验 离散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导堤口门航道横流特性对通航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解鸣晓 张玮 李国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年第5期968-971,共4页
在经验证的3维潮流数值模型基础上,对连云港地区双导堤口门进港航道内横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航道内横流垂向梯度很大,不同吃水深度的船型实际承受的横流强度存在差异,吃水较浅的船型对应的横流较强;较大横流出现在高潮位时刻附近.... 在经验证的3维潮流数值模型基础上,对连云港地区双导堤口门进港航道内横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航道内横流垂向梯度很大,不同吃水深度的船型实际承受的横流强度存在差异,吃水较浅的船型对应的横流较强;较大横流出现在高潮位时刻附近.在设计进港航道有效宽度时,必须充分考虑横流的垂向梯度,而仅采用二维模型加以评价偏于危险.在进港船舶的调度安排上,对于抵抗横流能力弱的较小船型应避免高潮位进港,如有困难也应尽量避免高潮位时双向通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港航道 横流特性 三维数值模型 有效宽度设计 船舶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床中固体颗粒流动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武锦涛 陈纪忠 阳永荣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研究了二维移动床内的固体颗粒流动状况,考察了流速、颗粒特性和流场的几何形状对移动床内固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并采用"运动模型"进行数学模拟,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了模型中参数B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的质... 研究了二维移动床内的固体颗粒流动状况,考察了流速、颗粒特性和流场的几何形状对移动床内固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并采用"运动模型"进行数学模拟,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了模型中参数B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的质量流速对移动床内流动区域的形状没有影响,而颗粒的休止角的大小对移动床流动区域的形状影响较大,随着颗粒休止角度增大,流动区域变陡,死区变大。颗粒流动的"运动模型"在B=2.5 dp时,可以较好的描述固体颗粒的流动;但是对于挡板位于移动床底部中心(倒漏斗形流场)颗粒由两边流出的情况,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相差较大,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知运动模型不适用于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移动床 颗粒流动 运动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