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BIM Model Reshaping Method Based on 3D Point Cloud Recognition
1
作者 SHI Jin-yu YU Xian-feng +1 位作者 SI Zhan-jun ZHANG Ying-xue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In view of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information,such as complex operation,low timeliness and poor accuracy,a new way of combining three-dimensional scanning technolog... In view of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information,such as complex operation,low timeliness and poor accuracy,a new way of combining three-dimensional scanning technology and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model was discussed.Focused on the efficient acquisition of building geometric information using the fast-developing 3D point cloud technology,an improved deep learning-based 3D point cloud recognition method was proposed.The method optimised the network structure based on RandLA-Net to adapt to the large-scale point cloud processing requirements,while the semantic and instance features of the point cloud were integra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and provide a precise basis for BIM model remodeling.In addition,a visual BIM model genera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which systematically transformed the point cloud recognition results into BIM component parameters,automatically constructed BIM models,and promoted the open sharing and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models.The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utomation process of converting 3D point cloud data to refined BIM models,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building informatis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ies,showing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potential and practic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oint cloud RandLA-Net network BIM model OSG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Integrated Geological Modeling in Tongshan Copper Deposit,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2
作者 Gongwen Wang,Limei Wang,Ge Cui,Chengyin Tan,Shanyan Ji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2-283,共2页
In this paper,3D-GIS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olation approach,additional virtual borehole technology and BP network technology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oncealed ore body.The virtual borehole has same function as real... In this paper,3D-GIS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olation approach,additional virtual borehole technology and BP network technology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oncealed ore body.The virtual borehole has same function as reality borehole due to the multi-information check and validation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GEOLOGICAL modeling virtual BOREHOLE BP network MINERAL EXPLORATION Tongshan copper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rhe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for rocks using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3
作者 苏国韶 张小飞 +1 位作者 陈光强 符兴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25-28,共4页
To determin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a rhe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for rocks,a new method based 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DE)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FLAC3D(a numerical code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as pr... To determin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a rhe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for rocks,a new method based 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DE)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FLAC3D(a numerical code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as propo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global optimum coupled of model structure and its parameters.At first,stochastic coupled mode was initialized,the difference in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numerical value and in-situ measurements was regarded as fitness value to evaluate quality of the coupled mode.Then the coupled-mode was updated continually using DE rule until the optimal parameters were found.Thus,coupled-mode was identified adaptively during back analysis process.The results of applications to Jinping tunnels in China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and efficient for identifying the coupled-mode of constitutive structure and its parameters.The method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improves significantly precision and speed of displacement back analysi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OLOGICAL CONSTITUTIVE model rockS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IdENTIFICATION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and strain of jointed rock containing multi-crack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ve loading: A particle flow code approach 被引量:16
4
作者 范祥 KULATILAKE P H S W +1 位作者 陈新 曹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38-645,共8页
The ratio of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to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SCI,B/SUC,B) and the ratio of axial strain at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to the axial strain 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B,UCB,CI,A,A... The ratio of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to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SCI,B/SUC,B) and the ratio of axial strain at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ss to the axial strain 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B,UCB,CI,A,A/SSSS) were studied by performing numerical stress analysis on blocks having multi flaws at close spacing's under uniaxial loading using PFC3 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obtained: SCI,B/SUC,B has an average value of about 0.5 with a variability of ± 0.1. This range agrees quite well with the values obtained by former research. For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β=90°,B,UCB,CI,A,A/SSSS is found to be around 0.48 irre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joint continuity factor, k. No particular 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B,UCB,CI,A,A/SSSS and β; however, the average B,UCB,CI,A,A/SSSS seems to slightly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k. The variability ofB,UCB,CI,A,A/SSSS i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k.Based on the cases studied in this work,B,UCB,CI,A,A/SSSS ranges between 0.3 and 0.5. This range is quite close to the range of 0.4to 0.6 obtained for SCI,B/SUC,B. The highest variability of ± 0.12 forB,UCB,CI,A,A/SSSS is obtained for k=0.8. For the remaining k values the variability ofB,UCB,CI,A,A/SSSS can be expressed within ± 0.05. This finding is very similar to the finding obtained for the variability of SCI,B/SUC,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ed rock multi flaws uniaxial loading PFC3d model crack initiation stress(SCI B) axial strain at crack init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RQD在岩体各向异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国欣 王旭东 肖树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8-260,共3页
RQD作为工程实际中评价岩体性质的方法 ,应用已相当广泛 ,并已列入有关规范 ,然而由于传统Deere定义的RQD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引入了不同阈值下的广义RQD的概念 ,并结合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判定岩体的各向异性程度。在... RQD作为工程实际中评价岩体性质的方法 ,应用已相当广泛 ,并已列入有关规范 ,然而由于传统Deere定义的RQD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引入了不同阈值下的广义RQD的概念 ,并结合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判定岩体的各向异性程度。在对长白公路石碑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评价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Qd 各向异性 三维网络 围岩 稳定性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CAD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锘平 张渭源 张鸿志 《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0-73,共4页
在回顾服装 CAD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研究认为 ,服装 CAD发展方向在于三维服装 CAD技术和智能服装 CAD系统 ,它将与 CIMS和网络结合促动服装行业新的发展 .
关键词 服装CAd 三维造地智能系统 CIMS 网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构特征LDA的三维模型分类及检索
7
作者 王新颖 谷方明 +1 位作者 逄焕利 王小虎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4-238,243,共6页
三维模型检索领域中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不能充分表达模型语义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包含语义分类信息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采用人工分类信息、有限的语义标准信息等构建异构语义信息网络,并将其转换为三维模型的异构语义特征,在此... 三维模型检索领域中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不能充分表达模型语义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包含语义分类信息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采用人工分类信息、有限的语义标准信息等构建异构语义信息网络,并将其转换为三维模型的异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包含模型语义特征的主题分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模型检索中。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提高三维模型检索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语义网络 异构特征 统一关系矩阵 隐含狄利克雷分配 三维模型 检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模型的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研究
8
作者 闫福根 钟坤 +1 位作者 李爽 高厚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216,共14页
【目的】岩体内部各结构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非完全独立,为了使各类结构面有效耦合,对结构面进行三维网络模拟,建立结构面三维模型,以实现各类结构面的三维可视化表达。【方法】采用混合数据结构技术对岩石中存在的Ⅰ、Ⅱ、Ⅲ类结构... 【目的】岩体内部各结构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非完全独立,为了使各类结构面有效耦合,对结构面进行三维网络模拟,建立结构面三维模型,以实现各类结构面的三维可视化表达。【方法】采用混合数据结构技术对岩石中存在的Ⅰ、Ⅱ、Ⅲ类结构面进行精确的地质模型构建;采用Monte Carlo+动态校核方法,对Ⅳ类结构面进行网络模拟;根据实际结构面分布规律,以分组最近原则对Monte Carlo法建立的初步模型进行动态校核,实现初步模型的逐步修正,最后在Vgeo平台上对Ⅰ、Ⅱ、Ⅲ类结构面和Ⅳ类结构面进行模型耦合。【结果】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X水电站坝后厂房包含岩层、软弱夹层及破碎带的Ⅰ、Ⅱ、Ⅲ类结构面三维地质体耦合模型;根据实测计算得到的2组Ⅳ类结构面实测样本,得到了开挖面实际揭露结构面三维模型并动态校核构建最终模型;对构建的多重三维地质体模型和三维结构面模型进行组合,实现了X水电站坝后厂房各类结构面的三维可视化统一表达与重构。【结论】实践表明:Ⅰ、Ⅱ、Ⅲ类结构面模型与实测二维剖面一致性较好,Ⅳ类结构面迹长、体密度误差较小,分别为-3.13%~-1.77%和6.36%~7.69%,且与实际揭露的结构面分布一致,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工程师基于模型可快速获取结构面的可视化分析成果和任意高程、任意剖面的结构面分布图,也可通过数字钻孔实现地质超前预报,同时也能为基础处理、渗流等问题处理提供直观的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面 三维网络模拟 地质模型 动态校核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8
9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岩体裂隙率”评价工程岩体的质量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淑芝 贾洪彪 +1 位作者 唐辉明 刘佑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12,23,共4页
本文提出用建立在岩体结构面网络三维模拟基础上的“岩体裂隙率”来表征岩体的质量。它可以用来衡量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岩体的完整性 ,评价岩体质量 。
关键词 岩体裂隙体 结构面网络三维模拟 岩体质量 完整性 发育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贾洪彪 唐辉明 刘佑荣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主要介绍了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近期的研究 ,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特别是三维模拟技术的出现使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更加实用 ,表现出比二维模拟更大的优势 ,可以较好地解决空间岩体力学... 主要介绍了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近期的研究 ,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特别是三维模拟技术的出现使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更加实用 ,表现出比二维模拟更大的优势 ,可以较好地解决空间岩体力学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结构面网络 网络模拟技术 岩体力学 三维模拟 裂隙率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数据的三维反演及应用 被引量:26
12
作者 戴前伟 肖波 +2 位作者 冯德山 刘海飞 王鹏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300,共8页
针对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法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把地质结构体视为二度体进行二维处理,从而二维数据资料处理结果只是一种近似解释,其计算精度与反演效果达不到精确反演的要求,设计一种典型的地质体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 针对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法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把地质结构体视为二度体进行二维处理,从而二维数据资料处理结果只是一种近似解释,其计算精度与反演效果达不到精确反演的要求,设计一种典型的地质体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对含有高斯随机误差的各测线二维正演数据分别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三维反演,对比二维和三维的反演结果。最后在广东某场地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岩层划分,利用二维勘探的数据进行二、三维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反演受高斯随机误差的影响更小,反演结果与实际地质模型更接近;三维反演在岩层划分中更能凸显岩层分界面区域,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岩层、覆盖层的整体连续性能更真实地体现,与钻探结果吻合程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数值模拟 二维反演 三维反演 岩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挖卸荷条件下煤岩变形破坏与能量释放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孙华飞 杨永明 +2 位作者 鞠杨 张钦刚 彭瑞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8-272,共15页
煤岩原始存在着大量不规则无序分布的节理/裂隙和软弱夹层等断续结构,这些断续结构的几何形态、尺寸、分布、接触以及填充物性质决定着煤岩的物理力学性能与变形破坏行为。现有的数学或力学方法尚不足以从理论上准确刻画断续结构及其对... 煤岩原始存在着大量不规则无序分布的节理/裂隙和软弱夹层等断续结构,这些断续结构的几何形态、尺寸、分布、接触以及填充物性质决定着煤岩的物理力学性能与变形破坏行为。现有的数学或力学方法尚不足以从理论上准确刻画断续结构及其对煤岩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本文采用高精度CT成像和三维重构方法,构建了体现不连续节理/裂隙的不规则几何形态、接触与切割状态以及网络结构特征的断续煤岩三维数值模型,引入单元生死算法定量分析和直观显示了不同开挖卸载模式下断续煤岩变形破坏的应力场、破坏区域及空间分布、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特征,揭示了卸载模式、断续节理/裂隙对煤岩力学性质及破坏机制的影响,为认识和掌握开挖卸荷对断续煤岩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型 断续煤岩 CT成像 变形破坏 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三维网络模拟技术及其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邬爱清 周火明 任放 《长江科学院院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5-18,22,共5页
在对三维岩体开挖面上节理迹线生成及其迹线网络搜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相应的岩体三维网络模拟分析程序。程序分析内容包括:绘制任意给定开挖面或复杂开挖边界上的岩体节理迹线分布图;在三维迹线图上搜索出由结构... 在对三维岩体开挖面上节理迹线生成及其迹线网络搜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相应的岩体三维网络模拟分析程序。程序分析内容包括:绘制任意给定开挖面或复杂开挖边界上的岩体节理迹线分布图;在三维迹线图上搜索出由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各闭合块体区域,进一步搜索可移动性块体,并分析其几何特征值,如闭合块体区域面积及可移动块体体积等。最后,根据对三峡工程船闸高边坡施工期典型区段开挖面岩体结构的调查资料和分析结果,用已开发的程序,对岩体结构条件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岩体 三维岩体结构 网络模拟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测量和FKM聚类算法的隧洞岩体结构面的模糊群聚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昌军 丁留谦 +1 位作者 张顺福 廖井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5-294,共10页
岩体隧洞结构面的数量、产状和发育情况是评价隧洞透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采用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隧洞周围岩体激光点云数据和结构面的几何信息。提出了基于柱面投影和Delaunay生长算法的激光点云的三角网重构技术,利用... 岩体隧洞结构面的数量、产状和发育情况是评价隧洞透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采用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隧洞周围岩体激光点云数据和结构面的几何信息。提出了基于柱面投影和Delaunay生长算法的激光点云的三角网重构技术,利用构建的三角网平面方程的法向向量计算出单个三角网平面的产状,并应用FKM聚类算法进行隧洞岩体结构面产状的模糊群聚分类。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不同组的优势产状,且分类结果可用不同颜色进行空间显示。最后运用自主研发的FSS软件对某隧洞的岩体结构面优势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柱面投影和Delaunay生长法的点云构网方法特别适合于隧洞工程,构网速度快、效率高,重构得到的三角网表面与被采样的岩体表面拓扑差别最小;2)FKM模糊群聚方法对隧洞岩体结构面的群聚分类结果可靠、合理,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测量 岩体结构面 激光点云 模糊群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龙门石窟擂鼓台渗水产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凯 方云 +1 位作者 黄志义 乔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3,共7页
渗水病害在龙门石窟擂鼓台中发育明显,为明晰擂鼓台区渗水机理,现场对石窟内外共149条裂隙开展了调查。基于此数据样本,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生成了擂鼓台斜坡区结构面三维网络图。模拟结果显示,擂鼓台三窟中主要连通途径是由倾向NN... 渗水病害在龙门石窟擂鼓台中发育明显,为明晰擂鼓台区渗水机理,现场对石窟内外共149条裂隙开展了调查。基于此数据样本,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生成了擂鼓台斜坡区结构面三维网络图。模拟结果显示,擂鼓台三窟中主要连通途径是由倾向NNW的层面和倾向SW和SE的两组近直立结构面构成,在石窟中部和南部结构面连通率分别高达87.1%和83.6%。综合该模拟结果及窟内外裂隙发育特征,可将擂鼓台北、中、南三洞渗水机理归结为:北洞SW、NWW倾向裂隙J12、J4加速2号平台滞水进入石窟顶部,洞内大量发育的倾向SW、SE裂隙向上与J12、J4连通,方便地表水渗入至洞内;中洞渗水受裂隙J12及J35控制,洞内大量发育的SW、SE倾向裂隙与J12、J35相通构成窟内主要渗水通道,其中J12与JM1直接相连是中洞渗水关键;南洞因山体缺失不存在沿层面渗水,地表水主要沿砌体与山体间隙及SE、SW倾向的J11、J31、J30等构造裂隙渗入,后在洞内连通程度较高的SW倾向裂隙引导下流至窟内表。本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可为同行在以后类似工程中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擂鼓台石窟 结构面网络模拟 裂隙连通度 渗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围岩变形大型三维模拟实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来兴平 伍永平 +3 位作者 曹建涛 樊永宁 张燕丽 崔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以宁夏宁东矿区复杂环境(历史性强震区内破碎围岩与富含水)下围岩局部化变形演化规律为目标,综合分析地球物理特征、加载框架及其力学性能、围岩变形指标与定量识别方法、围岩结构与缺陷以及相似模拟材料复合特性等,构建了三维物理模拟... 以宁夏宁东矿区复杂环境(历史性强震区内破碎围岩与富含水)下围岩局部化变形演化规律为目标,综合分析地球物理特征、加载框架及其力学性能、围岩变形指标与定量识别方法、围岩结构与缺陷以及相似模拟材料复合特性等,构建了三维物理模拟装置与"声-光-电"多元指标实时测试系统,完成了恒定与可变围压下的"动-静"耦合加载实验,对围岩局部化损伤的声发射特征规律与开采扰动下实验模型中扰动区内岩体径向和切向应力分布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复杂岩体破裂与变形经历"振荡-沉寂"后,极有可能会出现持久性破坏,进一步揭示了复合煤岩体变形具有局部化失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变形 三维物理模拟 局部化变形 “声-光-电”多元指标 变加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测量的青年女性臀部体型概率神经网络识别模型构建 被引量:9
18
作者 金娟凤 杨允出 +2 位作者 夏馨 倪世明 邹奉元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快速准确地实现体型识别是人体体型研究的热点。为满足服装臀部合体性的要求,结合青年女性臀部体型特征,构建了基于三维测量的青年女性臀部体型PNN识别模型。首先,运用三维人体测量仪采集数据,并提取6个典型指标,进行臀部体型细分;其次... 快速准确地实现体型识别是人体体型研究的热点。为满足服装臀部合体性的要求,结合青年女性臀部体型特征,构建了基于三维测量的青年女性臀部体型PNN识别模型。首先,运用三维人体测量仪采集数据,并提取6个典型指标,进行臀部体型细分;其次,引入概率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以典型指标作为输入层,体型类别作为输出层,径向基函数作为模式层的网络结构模型;再次,利用MatLab R2009a软件对构建的概率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实验,通过训练获取精度高,结果稳定的模型;最后,测试模型识别精度。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率高,识别性能良好,为女性臀部体型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也拓宽了概率神经网络方法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测量 臀部体型 概率神经网络 识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随机结构面三维网络数值模型有效性检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树林 陈剑平 石丙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77-181,共5页
岩体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最终的网络模型是否能够较真实地再现岩体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三维网络模型的结果能够真正地应用于实际工程 ,就必须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检验的办法就是将模拟出的... 岩体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最终的网络模型是否能够较真实地再现岩体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三维网络模型的结果能够真正地应用于实际工程 ,就必须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检验的办法就是将模拟出的模型剖面图形与原型测量窗口的图形进行图形对比 ,或者将原型的观测数据与模型的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对比 ,当这种检验达到精度时 ,模拟出的模型为有效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不连续面 岩体 三维网络模型 观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形貌分析的结构面剪切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伟 邬爱清 陈胜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1-97,103,共8页
为研究结构面表面形貌、正应力及剪切历史对岩石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强度的影响规律,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测量试验前后结构面三维形貌数据,对影响结构面剪切特性的因素开展定性与半定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结构面形貌对剪切特性的影... 为研究结构面表面形貌、正应力及剪切历史对岩石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强度的影响规律,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测量试验前后结构面三维形貌数据,对影响结构面剪切特性的因素开展定性与半定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结构面形貌对剪切特性的影响具有方向性,视倾角>0°的凸起体才可能在剪切过程中起抵触作用;(2)起伏粗糙对剪切特性的影响随正压力增大而降低,相应的剪胀效应也随正压力增大而减小;(3)在低正压力条件下,结构面表面的起伏凸起体即可被磨损剪断,首先出现磨损剪断的是视倾角较大的凸起,在经历1次正应力条件下剪切变形后,剪切曲线便不再出现峰值现象;(4)摩擦角随正压力增大而减小,而黏聚力随正压力增大而增大;(5)单块试样反复剪切试验中,取第1次残余值与后续剪切强度值拟合得到的剪切强度参数可代表具有剪切运动历史的结构面剪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面 三维形貌 直剪试验 近景摄影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