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据GPS和InSAR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同震破裂分布 被引量:49
1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4 位作者 王敏 张祖胜 甘卫军 王庆良 盛书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4-1084,共11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破裂过程,迄今为止用不同资料、不同方法和模型得到的同震破裂发布具有很大差异.我们采用地震前后GPS和InSAR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反演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分布。检验各种可能的模型参数,得到...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破裂过程,迄今为止用不同资料、不同方法和模型得到的同震破裂发布具有很大差异.我们采用地震前后GPS和InSAR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反演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分布。检验各种可能的模型参数,得到在数据与平滑优化约束下尽可能详尽的结果.建模过程经历三个步骤:(1)采用直立断层模型反演.根据解的分辨率和拟合差的折中曲线得到最优平滑约束;(2)改变断层倾角,找到使得观测数据和正演计算拟合最好的断层倾角;(3)根据前面两步得到的最优平滑约束和断层倾角求得地震同震破裂分布.比起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到的地表走滑分量随断层分布与地质考察数据符合得更好.我们还发现形变沿断层两盘并不对称.断层南盘的位移比北盘大10%~20%.这种位移场的不对称性可以由倾角约为80°~81°的南倾断层所解释.我们首次用大地测量数据揭示了太阳湖断层东端和东昆仑主断层西端~50 km的左阶断层上吸收了0.1~0.2 m的正断层分量,昆仑山口断层段吸收了~0.8 m的逆冲分量.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为9.3×10^(20)N·m,对应于M_w8.0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破裂分布 大地测量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31
2
作者 万永革 王敏 +4 位作者 沈正康 陈杰 张祖胜 王庆良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下界深度为 1 4 .2~ 2 1km(70 %置信区间 ) ,最佳破裂深度 1 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 ,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 2~ 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 ,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 ,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 30km范围内仍存在 1 .5~ 2 .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 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 ,而东经 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 6 .1× 1 0 2 0 N·m ,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准测量 反演 地震破裂 地震波 昆仑山口西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艳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李斐 方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7,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造成了长度近400km的破裂带,以断裂带最西端的震中地区为实验区,选取多时相ERS-2SAR影像和航天飞机SRTMDEM数据,采用两路和三路雷达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地震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地形起伏大的高山地区,采用外部DEM的两路差分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昆仑山地震造成的太阳湖南侧断裂带为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三路差分 两路差分 地壳形变 昆仑山8.1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云好 陈章立 缪发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9-21,共12页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 2 8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数字地震图 ,用直接由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一种新方法 ,研究了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极为复杂的地震破裂事...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 2 8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数字地震图 ,用直接由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一种新方法 ,研究了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极为复杂的地震破裂事件 .破裂从震源位置(3 5 .95°N ,90 .5 4°E ,h :1 0km)开始后 ,先向西扩展 ,后在有限断层的东端和中部的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接连出现了多个破裂生长点 .破裂在这些生长点先后扩展 ,最后在矩心位置(3 5 .80°N ,92 .91°E ,h :1 5km)以东 5 0km范围内结束 .整个破裂持续了约 1 42s.破裂过程可粗略地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第 0s开始至第 5 2s结束 ,持续了 5 2s,释放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 2 4.4% ;第二阶段 ,从第 5 5s开始至第 1 1 3s结束 ,持续了 5 8s,释放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 5 6.5 % ;第三阶段 ,从第 1 2 2s开始至第 1 42s结束 ,持续了 2 0s,释放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 1 9.1 % .地震破裂面长约 490km ,破裂面最大宽度达 45km .破裂主要发生在 3 0km深度范围内 .地下岩层的平均静态位错量约为 1 .2m ,最大静态位错量达 3 .6m ,平均静态应力降约为 5MPa ,最大静态应力降达 1 8MPa .静态位错量和静态应力降最大的区域位于矩心位置以东 5 0km范围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图 反演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由立交模式、静中动判据和高山峰指标讨论了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大震的地点预报。由 74年周期性、三性法和倍九律讨论了这个 8 1级大震的时间预报。倍九律包括热红外异常、 6级地震活动和K
关键词 2001 昆仑山 8.1级大震 空间预报 时间预报 74年周期性 三性法 倍九律 立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区的冻土及地震破坏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永明 王兰民 +2 位作者 代炜 王伟峰 戴华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通过对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区冻土震害考察研究表明 ,震区主要存在冰碛、冲积、洪积和湖积等成因的冻土 ,沿地震破裂带冻土厚度变化较大。震区冻土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破裂带和由地震振动引起的裂缝、液化、... 通过对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区冻土震害考察研究表明 ,震区主要存在冰碛、冲积、洪积和湖积等成因的冻土 ,沿地震破裂带冻土厚度变化较大。震区冻土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破裂带和由地震振动引起的裂缝、液化、震陷和崩塌等。冻土中地震破裂带在地表主要以脆性变形为主 ,在地震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作用下 ,主要由剪切裂缝、张裂缝和开裂的挤压鼓包等组成。裂缝、液化、震陷和崩塌等变形破坏的展布特征及其组合形式与震区岩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本次地震震害具有地震破裂带规模大、有建筑物分布的青藏公路一线地震烈度衰减较快和震害分布受岩土条件影响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冻土 地震破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孕育过程及中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加林 曹井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在百年时间域、45°×35°空间域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的孕震过程和中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进行时空扫描研究,认为该地震存在清晰的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几个孕育阶段,给出了各阶段清晰有序的地震活动图像,... 通过在百年时间域、45°×35°空间域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的孕震过程和中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进行时空扫描研究,认为该地震存在清晰的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几个孕育阶段,给出了各阶段清晰有序的地震活动图像,并找出划分各孕育阶段的标志性地震.同时指出8.1级特大地震的特殊性和预测预报的困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孕震过程 地震活动 图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估计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学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5-609,共5页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地震 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MPa.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地震 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MPa.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大地震 震源区 应力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2001年华北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清林 秦建增 张晓普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6,共3页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华北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说明在较大地震之前可以出现较大范围的反映明显的前兆异常(场兆).目前华北地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仍然存在,可能意味着西部仍有发生7~8级地震的可能性.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露 华北地区 重力场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宇坤 陈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0-387,共8页
最大位移是认识地震破裂机理和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对 2 0 0 1年 11月 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位移的调查有多种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本次地震地表最大同震水平位移 6 4± 1 4m ,位于... 最大位移是认识地震破裂机理和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对 2 0 0 1年 11月 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位移的调查有多种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本次地震地表最大同震水平位移 6 4± 1 4m ,位于库赛湖东北 (93 2 2 6 6°E ,35 7779°N) ,最大垂直位移 5 2± 0 2m ,与水平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影响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位移测量的因素很多 ,其中断裂带多期活动、地震地表破裂带构造形式复杂 ,以及特殊的冰川冻土区地貌位移标志是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最大同震位移 位移测量 分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频率域台阵技术推测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破裂时间与几何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红霞 许力生 +2 位作者 陈运泰 李春来 K.Stammler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5,105,共14页
概述频率域远场台阵技术应用于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追踪原理,介绍利用这一技术追踪能量辐射源的一般步骤,并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为例,分析资料处理中主要参数设置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地震台阵(EK台阵)... 概述频率域远场台阵技术应用于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追踪原理,介绍利用这一技术追踪能量辐射源的一般步骤,并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为例,分析资料处理中主要参数设置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地震台阵(EK台阵)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获得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起始破裂点的位置,能量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破裂持续时间.根据EK台阵资料的分析结果,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布喀达坂峰东侧(35.92°N,91.70°E),破裂持续时间不超过160s,破裂长度约520km.其中,初始破裂点以西为180km,以东为340km.断层西段在布喀达坂峰附近向西南方向发生弯曲,与地表破裂吻合.断层东段似乎在西大滩断裂附近向东北方向发生弯曲,其方向与西大滩断层的走向一致,但二者相距约30km.另外,分析结果似乎表明,地震断层的西段近乎直立,而东段逐渐南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域台阵技术 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 能量辐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破裂时空过程的统一模型
12
作者 董仁东 姚强 +1 位作者 施贺青 王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90,共11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破裂过程,其破裂长、幅度大、破裂速度多变,成为大陆型地震研究的典型地震。本文融合近场高精度大地测量观测(4幅InSAR影像,34个GPS点位同震位移)和高信噪比远震波形记录,基于有限断层反...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破裂过程,其破裂长、幅度大、破裂速度多变,成为大陆型地震研究的典型地震。本文融合近场高精度大地测量观测(4幅InSAR影像,34个GPS点位同震位移)和高信噪比远震波形记录,基于有限断层反演理论,联合反演得到该地震同震破裂时空过程的统一模型;同时,基于欧洲区域台网波形数据,利用反投影方法获得高频破裂的时空展布。联合反演结果表明,破裂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走向有所变化,破裂尺度达400km,最大滑移量达8m,地震矩大小为6.1×10^(20) Nm,对应的矩震级M_(W)为7.78。主断层破裂经历了3个阶段,其中,超剪切破裂阶段对应最大位错区域,破裂到达西大滩段与昆仑山口断层交叉处时,破裂速度与尺度迅速下降。反投影结果同样显示破裂的3个阶段空间上对应大地测量反演的3个最大破裂区,最大破裂区的扩展速度达6 km/s,但超剪切破裂终止在断层交叉口东部约30km处断层走向发生转变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破裂模型 反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8
13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青 李圣强 +1 位作者 罗立强 詹秀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01-1507,共7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_2/O_2、He/Ar、N_2/Ar 为负异常,Ar/O_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_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 流体异常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 苏门答腊Ms8.7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前兆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15
作者 康春丽 陈正位 +2 位作者 陈立泽 田勤俭 刘德富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5,F002,F003,共6页
以卫星热红外遥感产品的两种参数———长波辐射强度(OLR)(月际资料)和亮度温度(日际资料)为基础,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8.1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长波辐射强度(OLR)出现增... 以卫星热红外遥感产品的两种参数———长波辐射强度(OLR)(月际资料)和亮度温度(日际资料)为基础,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8.1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长波辐射强度(OLR)出现增强异常;震前6~7天出现亮度温度的增强,异常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为条带状,与震中区的构造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属 长波辐射 亮度温度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付广裕 张勇军 +3 位作者 刘少明 孙少安 刘冬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42-46,共5页
利用昆仑山口西 8.1级大震前后的 3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 ,研究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在大震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 :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巨大的负向变化 ,有些点位的重力值变化达 10 0多10 -8m·s-2 ;地震后重力场... 利用昆仑山口西 8.1级大震前后的 3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 ,研究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在大震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 :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巨大的负向变化 ,有些点位的重力值变化达 10 0多10 -8m·s-2 ;地震后重力场整体处于恢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数据处理 昆仑山 地震 重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振荡 被引量:24
17
作者 万永革 周公威 +1 位作者 郭燕平 张德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环型振荡振型周期与PREM预测的环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环型振荡振型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全地幔对流或上地幔对流)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密度估计 地球环型自由振荡 地震观测 数字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被引量:35
18
作者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少见的地磁低点位移强震异常.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的"感应—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磁台网 观测资料 昆仑山 强震 相关性 发震日期 “感应-触发”机制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被引量:7
19
作者 薄万举 张祖胜 郭良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 ,总结了多种地形变 (大地测量 )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长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 ,给出了初步解释 ,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 ,总结了多种地形变 (大地测量 )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 ,结果显示 :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长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 ,给出了初步解释 ,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地震危险区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大地测量 地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岩石圈拆离解耦与盆山格局关系的天然地震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行为,使变形结构复杂化。虽然多圈层界面拆离解耦所引发的地震点群空间分布不像洋陆俯冲关系那么规则完美...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行为,使变形结构复杂化。虽然多圈层界面拆离解耦所引发的地震点群空间分布不像洋陆俯冲关系那么规则完美,但是依据地震群与破裂位置、破裂与岩石圈分层力学特性的依次控制关系,运用深度/频次、平面密度等统计方法,再以各种地球物理实测手段得到的岩石圈结构构造数据作为界面标定依据,还是能够得出诸如拆离解耦的界面深度、界面归属和区域层间变形范围等重要的几何学信息,这些变形几何学、运动学数据是构建大陆岩石圈板内汇聚造山特别是盆山耦合模式时的关键性的依据。文中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相关研究,在岩石圈层拆离解耦状态及其与盆山构造格局之间的关系方面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岩石圈的主拆离解耦层均发育于中地壳,但随各区中地壳的具体深度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2)塔西南/西昆仑盆山构造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岩石圈尺度上的,塔北/南天山盆山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地壳尺度上的;(3)地震活动的密集程度及密集带的展布与天山的变形强度、隆升状态和地貌阶段类型的变化规律有着近乎完美的精确匹配关系;(4)塔北/南天山和塔西南/西昆仑对应于岩石圈的强拆离解耦区,塔东北/东天山和塔东南/阿尔金山之间无耦合关系,其边缘带对应于岩石圈弱拆离解耦和无拆离解耦区;(5)塔里木盆地总体上的弱变形状态与其岩石圈弱或未拆离解耦类型占据总面积90%的情形相适应;(6)塔里木地块以驱动、阻挡约束、平移滚筒约束和克拉通过渡等多重“身份”存在于相邻单元“包围”的力学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山 西昆仑 大陆岩石圈 拆离 解耦 盆山耦合 天然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